宿的繁体字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5 18:00: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宿的繁体字(共10篇)

宿的繁体字(一):

问几个繁体字的读音
一个金字旁 右边一个宿 ; 一个繁体的绞丝旁 右边一个肃
2个字读什么

鏥 xiù
◎ 古同“锈”.
繍 xiù
◎ 古同“绣”.
绣 xiù
◎ 同“绣”.

宿的繁体字(二):

汉字偏旁是怎样变化来的.
汉字偏旁的本源

部首的建立是为了便于 字典检索; 汉字有偏旁,偏旁的存在是为了表示 汉字的意义或者读音. 在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 用偏旁(部首)来讲解汉字. 例如:老师用偏旁(形旁)讲授汉字的 字义讲“江、河、湖、海”时,告诉学生这几 个字有“氵”字旁,它们的字义跟水有关 系; 讲“冰、冻、冷、寒”时,告诉学生这几 个字有“冫”字旁,它们的字义跟温度低 有关系; 讲“雪、霜、雾、雷”时,告诉学生这几 个字有“雨”字旁,它们跟天象有关系. 可是有些字的偏旁却难以表示它的含义, 例如:生活的“活”、表演的“演”、山洞的“洞”有 “氵”字旁,可是它们的字义好像跟水没有什么关 系. 冯氏的“冯”、次数的“次”有“冫”字旁,它们 的字义跟温度低似乎也没有关系. 需要的“需”、霸王的“霸”、霍然的“霍”有 “雨”字旁,可是它们跟天象看起来更是没有关系. 又如:老师用偏旁(声旁)讲授汉字的 读音 “湖、蝴、糊、葫、瑚、煳、猢、醐、鹕” 有“胡”字旁,它们的读音都是hu. 有“胡”字旁,它们的读音都是hu. “蝗、凰、惶、煌、徨、隍、湟、鳇、遑、 鳇、篁”有“皇”字旁,它们的读音是 huang. huang. 可是有的字根据它的声旁却会读错音绽开的“绽 zhan”,如果根据它的声旁“定” zhan”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ding”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ding”. 诞生的“诞 dan”,如果根据它的声旁“延” dan”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yan”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yan”. 造诣的“诣 yi”,如果根据它的声旁“旨” yi”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zhi”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zhi” . 干涸的“涸 he”,如果根据它的声旁“固” he”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gu” 来读,就会把它错读成“gu”. 其实,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偏旁与 汉字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作为中文老师,如果不清楚汉字偏旁的渊 源;不清楚现代汉字及其偏旁的关系,只 是单纯用偏旁来提纲携领地讲解汉字,让 学生举一反三地用偏旁解读汉字、领读汉 字,结果可能达不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反 而会误导学生,最终是得不偿失. 现代汉字偏旁不表义大致来说有下面几种 情况: 一是一些汉字字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 一是一些汉字字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 使得它们的偏旁不再表义. 例如: “演”的本义是水长流,它现在的常用 义是“表演”.“演”字的本义消失后, 它的“氵”字旁跟现在的字义就没有关系 了. “淑”的本义是水清澈,它现在的常用 义是“美好”.“淑”字的本义消失后, 它的“氵”字旁跟现在的字义就没有关系 了. “冯”字本义是指马跑得快的样子,“马” 是形旁,表示字义;“冫bing”是声旁,表 是形旁,表示字义;“冫bing”是声旁,表 示读音.现在“冯”字只用作姓氏,而且 由于语音的变化,“冯”现在读作feng,所 由于语音的变化,“冯”现在读作feng,所 以“冯”的偏旁跟字义和字音都没有关系 了. “需”字本义是人淋雨的样子; “霸”字本义是阴历月初第一次见到的月 亮;“零” 的本义是零星小雨; “霍”字本义是鸟在雨中疾飞的声音; “霎”字本义是小雨, 后来字义发生变化,本义消失了,“雨” 字旁跟现在的字义就没有关系了. 二是一些汉字字体发生了变化,这些字体 二是一些汉字字体发生了变化,这些字体 变化而形成的偏旁不表义.这里面分为两 种情况: 1)把原先不是偏旁的形体错写成了偏旁; 2)把甲偏旁错写成乙偏旁. 1)把原先不是偏旁的形体错写成了 偏旁; 例1:鹿 “鹿(甲骨字形)”字本来像鹿的形状, 它上面原先是鹿头,后来鹿头被错写成 “广”字旁.“广(甲骨字形)”字像依 山崖建造的房屋的形状,“广”字旁的字 跟山崖或者房屋有关系,例如:“店、库、 庙、庐、廊、庭”等等.由于“鹿”字的 “广”字旁是错写造成的,所以它跟山崖 或者房屋没有关系,它的“广”字旁不表 示字的含义. 例2:它 “它(甲骨字形)”字本像蛇的形状,它 上面原先是蛇头,后来蛇头被错写成“宀” 字头.“宀(甲骨字形)”字像房屋的形 状,“宀”字头的字跟房屋有关系,例如: “家、室、宫、宅、宿、寓、安”等等. 由于“它”字的“宀”字头是错写造成的, 所以它跟房屋没有关系,它的“宀”字旁 不表示字的含义. 例3:肩 “肩(甲骨字形)”字像宽肩膀下连着胳 膊的形状,后来上面被错写成“户”字旁. “户(甲骨字形)”字是单扇门的形状, “户”字旁的字跟门和房屋有关系,例如: “房、扇、扉、启、扁”等等.因为“肩” 字的“户”字头是错写造成的,所以它跟 房屋没有关系,它的“宀”字旁不表示字 的含义. 2)把甲偏旁错写成乙偏旁. 例1:贝 “贝(甲骨字形)”像贝壳的样子.商朝 时期“贝”是钱币,所以“贝”字旁的字 大都跟钱财有关系,例如:“财、费、贵、 贱、贫、赌”等等.但是有些“贝”字旁 的字原本不是“贝”字旁,是因为形体相 近而把它们错写成“贝”字旁了,例如: “员,则、贞”等. 人员的“员 人员的“员(甲骨字形)”,上面是 “口”;下面本来是“鼎”,它的本义是 说鼎口是圆形的. 原则的“则 原则的“则(甲骨字形)”,右边是 “刀”;左边本来是“鼎”,它的本义是 说在鼎的范坯上刻写花纹. 贞节的“贞 贞节的“贞(甲骨字形)”,上面是 “卜”;下面本来是“鼎”,“鼎”表示 读音,它的本义是占卜, 因为篆书的“贝”字和“鼎”字形体相近, 于是“员、则、贞”的“鼎”字旁就被错 写成了“贝”字旁.“员、则、贞”跟钱 财没有关系,它们的“贝”字旁不表示字 的含义. 例2:月 “月”字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月亮 (甲骨字形)的形状;一个是肉块(甲骨 字形)的形状.来源于月亮的字跟天象有 关系,如:明、朝、期、朗等;来源于肉 块的字跟身体有关系,如:腰、背、肩、 腿等.但是有一些“月”字旁的字跟天象 和身体都没有关系,它们是因形体相近而 错写成“月”字旁了,例如:“朋、朕、 服”等. “朋(甲骨字形)”字本来是两串连起来的 贝,古人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朕(甲骨字形)”字左边原先是“舟” 字,它的本义是指舟船的缝隙; “服(甲骨字形)”字左边原先是“舟” 字,右边像手按住一个人让他降服,意思 是用船运送降服的奴隶. 由于“贝、舟”的形体和“月”相近,于 是就把“朋”的“贝”字旁和“朕、服” 的“舟”字旁错写成了“月”字旁.“朋、 朕、服”跟天象和身体都没有关系,它们 的“月”字旁不表示字的含义. 例4:阄 “阄(小篆字形)”字本义是争斗抓取,它 的偏旁原先是表示两手相斗的“斗(繁体 为‘斗’)”字旁,因为“斗”与繁体字 “门”形体相近,于是被错写成“门”字 旁,后来简化汉字时,又类推简化为“门” 字,“阄”字跟房门没有关系,它的“门” 字旁不表示字的含义. 还有一些偏旁是因为部件组合及笔画位置 变化造成的. 例1:武 “武(铜器铭文字形)”字左下方是“止 (脚)”;右边是“戈(武器)”,它的 本义是扛着武器走路,表示征伐示威的样 子.隶书为了字体整齐平衡,把“戈”字 的横笔和撇笔上移,结果把“武”的“戈” 字旁变成了“弋”字旁.“弋”字本义是 下端尖锐的木橛,“武”字跟木橛没有关 系,它的“弋”字旁不表示字的含义. 例2:岁 “岁(甲骨字形)”字原本写做“戉”,是 一种武器,后来假借为星名.小篆(篆书 字形)把“岁”写做“步”和“戌”, “步”是形旁,表示意思;“戌”是声旁, 表示读音.小篆把“戌”字插在“步”字 中间,结果“岁”字变成了“止”字旁. 偏旁小位这类字还有一个现象使它很容易被误读, 那就是为了平衡字体部件,把原先的表义 偏旁置于一个很小的不显著的位置,而偏 旁字带来的那个偏旁位置比较显著,结果 这个偏旁被误认为这个字的偏旁.例如: 例1:杂 “杂”(篆书字形)本义是说各种颜色相 配合.它的形旁是“衣”;声旁是“集”, 在篆书演变为隶书时,把表示字义的“衣” 放到了字的左上角.不明就里的人看到 “杂”字,还以为右边的“隹”是形旁. 例2:颖 “颖”(篆书字形)本义指禾穗末端.它的 形旁是“禾”;声旁是“顷”, 在篆书演 变为隶书时,把表示字义的“禾”放到了 字的左上角.不知道的人看到“颖”字, 还以为右边的“页”是形旁. 例3:腾 “腾”(篆书字形)本义指马跳跃.它的形 旁是“马”;声旁是“朕”, 在篆书演变 为隶书时,把表示字义的“马”放到了字 的右上角.不知道的人看到“腾”字,还 以为右边的“月”是形旁. 这类字还有:“修、载、赢、畿”等等. 还有一些偏旁本来不是表义偏旁,它们 还有一些偏旁本来不是表义偏旁,它们 1)有的是表音声旁; 2)有的是声旁或者形旁带来的偏旁; 3)有的是偏旁省写产生的偏旁; 4)还有的是假借字形体中包含的偏旁. 这些偏旁和字义没有关系,但是由于某 种原因,人们会把它们误解为表义偏旁. 1)表音声旁 “和”字本义是声音相应,它的“禾”字 是声旁,它的“口”字是形旁. “稣”字本义是拿取禾草,它的“禾”字 是形旁,它的“鱼”字是声旁. “钦”字本义是打哈欠,它的“钅”字是 声旁,它的“欠”字是形旁. 2)声旁或者形旁带来的偏旁 “鸿”字的本义是大雁,它右边的“鸟”是 形旁,表示“鸿”属于鸟类;左边的“江” 是声旁,表示声音.“鸿”字的“氵”字 旁是由声旁字“江”带入的,“鸿”字的 “氵”字旁不表示字的含义. 3)偏旁省写产生的偏旁 “炊”字的本义是烧火做饭,它左边的 “火”表示“炊”跟火有关系;右边是表 示读音的“吹”字,“吹”做声旁时省减 了“口”字.“炊”字的“欠”字旁不表 示字的含义. “酥”字的本义是酥油,它左边的“酉” 表示“酥”跟酿造有关系;右边是表示读 音的“稣”字,“稣”做声旁时省减了 “鱼”字.“酥”字的“禾”字旁不表示 字的含义. 4)假借字形体中包含的偏旁 “我(甲骨字形)”字本来是多戈戟的形 状,右边的“戈”字旁表示“我”属于武 器类,当“我”借用来表示自我的“我” 之后,它的“戈”字旁不再表示字的含义 了. “难(小篆字形)”字本来是指一种鸟, 右边的“隹”字旁表示“难”属于鸟类, 当“难”借用来表示“困难”的意思之后, 它的“隹”字旁不再表示字的含义了. 上面讲了偏旁和汉字的种种关系, 讲了汉字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可 是老师们还会问:这么多的字,这么 多的偏旁,这么多的变化,我们记不 住怎么办?有没有这方面合适的工具 书?有! 《汉字部首例解》介绍 汉字部首例解》今天来这里就是要告诉给大家,2008 今天来这里就是要告诉给大家,2008 年五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 年五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汉字 部首例解》 部首例解》,这本书就是为解决我们今天 讲的问题而编写的,这本书是 商务馆实用汉语师资培训教材.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审定. 下面简单介绍《汉字部首理解》 下面简单介绍《汉字部首理解》 为了解决汉字偏旁与汉字问题,我们 把国家公布的3,500个常用字中带偏旁 把国家公布的3,500个常用字中带偏旁 的汉字做了详尽地分析和归纳,找出 这些字与偏旁的关系,然后分门别类 的把它们排列出来. 为了方便教学与使用我们只分析归纳具有辞汇意义的、 我们只分析归纳具有辞汇意义的 、 能够独 立讲解的、 立讲解的 、 并且具有一定量的系联字的偏 旁 . 没有辞汇意义的“丶 没有辞汇意义的“丶、一、丨、丿、乛” 以及虽然有辞汇意义但其所包含的系联字 例甚少而且所系联的字又都是偏僻字的 “血、麦、卤、鼠、鼻、龙”等部首我们 不收. 为了表明部首和系联字的对应关系我们将一些部首的变体和原部首分开来讲 解,例如: 解,例如: “人—亻、水—氵、心—忄、手—扌”等等. 亻、水—氵、心—忄、手— “月— “月—月”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部首,所 以也分列开来. 1)每一个部首下首先列出与部首形 义关系明显的部首系联字例如:在部首“亻”字旁下,只列出与部 首系联关系明显的“你、他、们、位、伴、 侣、俩、伯、仙、僧、做、傻、休、伐、 偶”等15个单字. 偶”等15个单字. 这15个字包括代词,名词,动词等.而且 15个字包括代词,名词,动词等.而且 我还们特别注意选收一些需要解释的字, 例如“休、伐、偶”三字,指出 “休”是人靠着树歇息. “伐”是用刀杀人. “偶”是用木头或者泥土做的人形. 2)其次列出与部首形义关系不明显或者 看起来没有关系的部首系联字并且对每个字进行分析,说明在形义方面 跟部首的关系.例如:“人”字旁下列出 “企、仄、以”三个字: 企求的“企”本义是一个人踮着脚尖在盼 望; 平仄的“仄”本义是像人在低矮的悬崖下 身体倾斜不能伸直; 以为的“以”本义是像一个人在使用耕地 的工具耜. 3)然后列出与部首在声音方面有关 系的的部首系联字例如:在部首“欠”字下的第三类里面, 我们列出“芡、砍、坎”三字,并且说明 “芡、砍、坎”的“欠”字旁跟张嘴没有 关系,它们的“欠”字旁表示读音,因为 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有的字的读音和以 前不一样了. 对容易误解的声旁字也做字形分析, 说明它们跟部首的关系.例如:在部首“冫”字旁下,对“冯”做 了简单的字形分析.说明“冯”字跟冰或 者寒冷没有关系,它的本义是马跑得快, “冫”字旁表示声音.因为古今语音发生 了变化, 了变化,读音和以前不一样了. 4)最后列出与部首形义和声音都没 有关系的部首系联字对每个字做字形分析,说明它的部首是如 何变化的.例如在“欠”字旁下,说: 柔软的“软”本义是丧车,它的右边原先 是“而”字,后来文字发展过程中字体发 生了变化,把“而”字错写成“欠”字了. 炊烟的“炊”字,本义是烧火做饭,它的 声旁字是“吹”字,“吹”字做声旁时省 略了“口”字. 在“止”字旁下,说明“耻”本来写做 “耻”,它的“ “耻”,它的“心”字旁表示“羞辱”的意 思;“耳”字旁表示声音.后来语音发生 了变化,“耳”和“耻”的读音差距很大, 有人把“耻”的“心”字旁改写成与“耻” 音相近的“止”字了. “耻”字跟脚或走 路没有关系. 5)个别无解的字也列出来加以说明.对带有部首的字逐一分析,说明它们与部 首的系联关系.即使是无法解释的字也列 出来加以说明.例如: 出来加以说明.例如: 在部首“大”的后面说明:“契”字本义 是刻契;“爽”字本义是明亮;“奇”字 本义是不同寻常,它们的“大”字旁不知 道是什么意思. 6)用来解说部首的字原则上只取常 用字但是为了充分说明部首在例字中的含义, 偶尔也会选收一些偏僻字.分析字例时所 需要的词语例证,主要列举与部首意义直 接关联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 7)为了避免简化字造成部首与系联 字关系上的混淆,在涉及简化字的部首下,列出相关的简化 字,并且简单说明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 简化字的来源及其出现的时间.例如:在 部首“口”字后面列出简化字“听”,简 单说明简化字“听”与繁体字“听”的关 系、“听”字的来源及其出现的时间等等. 8)为了避免异体字造成部首与系联 字关系上的混淆在涉及异体字的部首下,列出相关的异体 字,并且简单说明异体字和本字的关系. 例如:在部首“几”字后面列出“凭— 例如:在部首“几”字后面列出“凭— 凴—凭”三字,并且简单说明三者之间的 关系等等. 9)为了方便查检多重部首的字在不同的部首下重复列出, 例如:“相、初、射、盗、羡”等等. 部首排列 1)部首总体上是按照笔画数目排列的. )部首总体上是按照笔画数目排列的. 2)在按照笔画数目排列的基础上,尽量把 )在按照笔画数目排列的基础上,尽量把 形体相近,容易混淆的部首排在一起,以 形体相近,容易混淆的部首排在一起,以 便对照辨识.例如: 便对照辨识.例如: “冖—宀、亻—彳、阝—卩、廴—辶、 日—曰、爪—瓜”,等等. 3)在按照笔画数目和形体相近排列的基础 )在按照笔画数目和形体相近排列的基础 上,尽量把意思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以便 上,尽量把意思相近部首排在一起,以便 对照理解.例如: 对照理解.例如: “手—扌—廾—爪、又—寸、殳—攵、 月—夕、口—欠”,等等 编写目的:为汉字教学提供一个简明而实用 的部首与系联字关系表.让老师和学生在教 学中, * 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部首系联的各种类型的字例; * 可以很容易地明白部首在字例中所表示的意义; * 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部首系联字跟部首的渊源; * 进而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知道许多蕴藏在书 面语和成语中字词的原始含义.【宿的繁体字】

宿的繁体字(三):

星辰这二个字是什么意思【宿的繁体字】

“星辰”一词多义,其可作为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用在诗词文学中指代岁月、辉煌的灯光.在道教语,用“星辰”一词指代头发.
读音:xīng chén
星辰
英语:stars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
元稹《夜坐》诗:“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李商隐《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日月星辰
先民计数困难,一二尚能分晓,三以上就糊涂,笼统称多.三就是多,所以山上树多叫森,原上草多叫莘,家中财多叫鑫,夜天上亮点多叫星.森、莘、鑫、星的语源都是三,读音也近乎三,表示多.例如杂货铺又叫星货铺.甲骨文“星”,五颗的和两颗的皆方星,便利锓刻.不过也有圆星三颗,就像今之晶字,而在三千五百年前却是星字古写.至于五颗的和两颗的,是用生做声符.地面上有一株小草,象意,就是生.到篆文添一横,土上小草方才是生.今之星字,从日(日象星形)生声,是形声字.汉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声字.与古希腊星空
炫目壮丽的星辰轨迹
神话不同,华夏星空乃是人间事物的天上版,绝少神话.这些星座皆有世俗名称,例如帝座、三垣、市场、监狱、厨、库、车、弓、箕、狼,甚至屎、棒、积尸气,总之缺乏趣味.中国先民重实用而轻想象,盖自古已然.
辰字原是蜃的古写.蜃下的虫是后来添加的.蜃是一种巨型海蚌,壳厚而坚,略呈三角形状.壳之大者二三尺长,一尺多宽.先民用壳磨成蜃刀,拿去耕地;锉成蜃镰,拿去割禾.蜃壳做了农具,所以农的繁体农字从辰.蜃肉藏在壳内,有似胎藏母腹,所以怀胎叫娠.蜃壳一张一闭,有似嘴巴开合,所以嘴皮叫唇(繁体作脣).甲骨文辰象形,三角形壳,壳内伸出脚来.蜃壳农具代表农耕,所以作为星名的晨字从辰.
天穹苍龙七宿乃是七个星座,角,亢,氐,房,心,尾,箕,自西向东横排,夏夜南天可见.房宿四星,龙的胸房.心宿三心,龙的心脏.如果天刚亮时,看见房心二宿闪亮在正南方天空,先民便知春耕时节到了.这就是《国语》上说的“农祥晨正”.古代中原称呼房宿四星为农祥星,又名晨星.篆文晨最初是辰上一晶,可知本为星名,就是辰星.心宿在房宿东,古称大辰.房心二宿在古代是农夫的保护神.至于早晨和时辰,乃是后起的衍义.
发了图片,最快回答,谢谢

宿的繁体字(四):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中“峦”的音
“重”是读chóng吧

重峦叠嶂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重峦叠嶂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出自】: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示例】:仲武登陴死守,日宿于戍楼,夜尚烧烛为友人画~,笔墨安祥,意气生动,识者服其胆略. ◎明·张岱《家传·附传》
峦lu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峦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山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YOMJ 五笔98:YOMJ 仓颉:YCU
笔顺编号:412234252 四角号码:0077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E6
基本字义
1. 小而尖的山:岗~.峰~.
2. 连着的山:山~起伏.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山,羉( luán)声.本义:小而尖的山)
2. 同本义 [small but pointed hill]
峦,山小而锐者.——《说文》
登峦而远望兮.——《楚辞·自悲》.注:“小山也.”
陟玉峦兮逍遥.——《楚辞·守志》.注:“山脊曰峦.玉峦,昆仑山也.”
丘峦崩摧.——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山峦(连绵的山);峦壑(峰峦和山谷);峦峤(峭拔的山峰)
4. 泛指山 [mountain]
谕以封峦.——《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山也.”
簸丘跳峦.——《汉书·扬雄传》
陵峦超壑.——张衡《西京赋》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5. 又如:峦丘(山丘);峦穴(山穴);峦谷(山谷)
6. 山脉,相连的群山 [mountains in a range]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三
7. 山脊、山梁 [mountain ridge]
城堡冈峦.——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峦为晴雪所说.——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常用词组
1. 峦嶂 luánzhàng
[screen-shaped mountain chain] 犹山峰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峦
汉字首尾分解:亦山 汉字部件分解:亦山
笔顺编号:412234252
笔顺读写:捺横竖竖撇捺竖折竖

宿的繁体字(五):

“辞”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辞”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241445.htm
  说商朝历史是“信史”是因为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能称为信史,而现在已经出土了商朝的甲骨文,如实反映了商朝的一些历史信息,证实了历史上确实有商朝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基本信息
  辞 拼音:cí
  繁体字:辞
  部首:辛,部外笔画:6,总笔画:13
  五笔86&98:TDUH
  仓颉:HRYTJ
  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四角号码:20641
  UniCode:CJK
  [编辑本段]释义
  基本字义
  ● 辞
  (辞)
  cíㄘˊ
  ◎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表示过去、往.
  详细字义
  ◎ 辞
  辞、辤 cí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 辞
  辞 cí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编辑本段]汉英互译
  ◎ 辞
  diction phraseology take leave
  English
  ◎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 辞别 cíbié
  [bid farewell] 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 辞不达意 cíbùdáyì
  [the language fails to express the idea] 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
  ◎ 辞呈 cíchéng
  [(written)resignation] 辞职报告
  ◎ 辞典 cídiǎn
  [dictionary] 词典
  ◎ 辞赋 cífù
  [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 辞格 cígé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 辞工 cígōng
  [dismiss;discharge] 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
  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
  ◎ 辞令 cílìng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 辞书 císhū
  [dictionary;word book]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
  ◎ 辞色 císè
  [one"s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 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
  ◎ 辞讼 císòng
  [lawsuit] 诉讼
  ◎ 辞退 cítuì
  [dismiss] 停止雇用;解雇
  ◎ 辞谢 cíxiè
  [politely decline]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辞谢红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辞行 cíxíng
  [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urney] 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 辞严义正 cíyán-yìzhèng
  [speak out sternly from a sense of justice] 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
  ◎ 辞藻 cízǎo
  [flowery language] 精妙的词汇;辞令
  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
  ◎ 辞章 cízhāng
  (1) [poetry and prose]
  (2) 诗词文章等的总称
  (3)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 辞职 cízhí
  [resign;hand in (send in) one"s resignation] 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未集下】【舌字部】 辞
  【正韵】详兹切,音词.俗辞字.《佩觿集》曰: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废.
  【正字通】俗辞字.【佩觿集】辞、乱从舌,其芜累有如此者.乱.
  (辞)〔古文〕𤔧【唐韵】似兹切【集韵】详兹切,𠀤音词.辞说也.【易·乾卦】修辞立其诚.【书·毕命】辞尚体要. 又【说文】讼辞也.【周礼·秋官·小司𡨥】以五声听其狱讼,一曰辞听.【书·吕𠛬】明淸于单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疏】单辞谓一人独言也,两辞谓两人竞理也. 又与辤同.【正韵】却不受也.【书·大禹谟】稽首固辞.【中庸】爵禄可辞也.又谢也.【前汉·韩王信传】温颜逊辞. 又别去也.【楚辞·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辞.
  辞 (1) 辞、辤 cí (2)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3)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4)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5)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其次不辱辞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8)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9)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10)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1)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2) 又如:楚辞 (13)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辞 (1) 辞 cí (2)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5)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6)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7) 审讯 [try]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8)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9)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别 cíbié [bid farewell] 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不达意 cíbùdáyì [the language fails to express the idea] 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辞呈 cíchéng [(written)resignation] 辞职报告辞典 cídiǎn [dictionary] 词典辞赋 cífù [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 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格 cígé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辞工 cígōng [dismiss;discharge] 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辞令 cílìng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辞书 císhū [dictionary;word book]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辞色 císè [one"s speech and facial expression] 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辞色壮烈,众皆慨叹.――《晋书·祖逖传》辞讼 císòng [lawsuit] 诉讼辞退 cítuì [dismiss] 停止雇用;解雇辞谢 cíxiè [politely decline]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辞谢红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辞行 cíxíng [say good-bye before setting out on a journey] 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辞严义正 cíyán-yìzhèng [speak out sternly from a sense of justice] 言辞严密贴切,义理正大辞藻 cízǎo [flowery language] 精妙的词汇;辞令故意玩弄辞藻,毫无诚意辞章 cízhāng (1) [poetry and prose] (2) 诗词文章等的总称 (3) 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辞职 cízhí [resign;hand in (send in) one"s resignation] 辞去所担任的职务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辞(辞) cí ㄘˊ (1) 告别:告~.~诀.~行.~世.~别. (2)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3)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4) 解雇:~退. (5) 同“词”. (6) 优美的语言:~藻.修~. (7) 讲话;告诉:“请~于军”. (8)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郑码:MISE,U:8F9E,GBK:B4C7 笔画数:13,部首:辛,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宿的繁体字(六):

苏轼生平事迹
我找的是 苏轼生平的事迹 不是他的介绍

  苏轼轶闻
  注:以下轶闻仅因流传甚广,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一说佛印)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苏轼和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宿的繁体字(七):

跪求《史记》中《李将军列传》主要内容,一定要100-200字.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之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广为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当,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繁体“备”字,“亻”换“米”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土需〕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宿的繁体字(八):

谁能告诉我下列句子的出处和作者,全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既来之,则安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强者心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我找了很久呢!
  1.《全唐诗补编》玄览(玄)一作(元)
  题竹
  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欲知吾道廓,不与物情违.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句诗表达出禅僧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动,或无拘无束地施展才能.
  2.这句诗句出自女词人李清照的《绝句》,
  原文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文章》 南宋 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4.选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全文为: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5.宋.苏麟:《断句》 [只此二句,故称断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后世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出自: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仲淹]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 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6.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卷十八 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分外明
  还有一个习惯用法是: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如《西游记》第35回:独自个坐在洞中,蹋伏在那石案之上,将宝剑斜倚案边,把扇子插于肩后,昏昏默默睡着了,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另外一个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愁肠瞌睡多
  7.《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句借鉴了唐代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诗是突出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毛泽东诗则是表达推翻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态.
  沧桑是指沧海桑田.这两句很好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表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谁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8.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把它收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里,题作《白头吟》.因为是拟古乐府,所以一般又题作《代白头吟》或《代悲白头翁》. )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9.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语出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11.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蜀道难》
  唐代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繁体“谗”换山旁)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兀豕〕,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13.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14.出自《五原·原毁》(或作毁原)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此孔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意.)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颜渊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文意盖本此.古之人或无人字,下同.早或作蚤.)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方从阁本,无“求其所以”四字,只作责于己为周公者.今按:阁本不成文理,而方从之,误矣.)“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去其下十三字,或从阁本,作“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而为之”.)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身或作己.)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善或作有,非是.)取其一不责其二,(责或作取.)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或无此八字,非是.)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不上或有是字.)
  今之君子则不然.(或无“则不然”字.)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身或作于己.)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是之或作如是,或无之字.)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原上或无有字,)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应下或无者字,非是.)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此下或无世字,非是.已或作矣.)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作或作仕,或作化.欤或作也.)
  16.出自孙中山1894年的《上李鸿章万言书》(或《上李傅相书》),
  全文很长,我节选这句话所在的一段: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日: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

宿的繁体字(九):

关于苏轼,李白,杜甫的小故事
要有启示啊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4、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6、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7、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8、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9、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0、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1、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2、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3、“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4、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5、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6、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7、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8、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19、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0、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1、死了好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22、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3、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4、苏东坡有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5、眼力
有一次,苏轼与关系还不错的谢景温一起在郊外散步,忽然有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了下来,谢景温抬脚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苏轼看了这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已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谢景温受到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后来,他见苏轼与王安石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早年,有个和苏轼过从甚密的人姓章,两个人几乎无话不谈.章任商州令的时候,苏轼任凤翔府节度使判官.一天,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座独木桥相通,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章神色平静轻松走过独木桥,把绳子系在树上,像玩杂技似的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抚着他的背长叹道:“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章大笑.苏轼认为,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后来章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又因与苏轼政见不同,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日:“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睡不着觉了,他嫉妒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由此可见章之狠.
1085年,苏轼在登州做官的时候 ,有一个主薄,每次报告事情都特别麻烦,苏轼很厌烦他.有一次,主薄又来禀报,苏轼就敷衍他道:“晚上来吧.”到了晚上,主薄单独来了,苏轼勉强出来见他.苏轼正在看杜甫的诗,就故意问道:“‘江湖多白鸟,天地有青蝇’,这‘白鸟’指什么?是指鸥鹭一类的鸟儿吗?”主薄马上答道:“白鸟,并非指鸥鹭,而是指蚊蚋之类的虫儿,以此暗喻吸人血的赃官.如今世界,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啊!”苏轼本来想用“白鸟”来嘲讽主薄说话像蚊蚋那样嗡嗡不止,让人厌烦,哪知主薄不但很有学问,而且他很正直.从此,苏轼对他另眼相看,特别厚待他.
苏轼以细节识人,大都无误,这是和他自身的言正身端分不开的.

宿的繁体字(十):

宿的多音字,并组词
是 宿舍的“宿”!

归宿 guī sù
风餐露宿 fēng cān lù sù
信宿 xìn sù
名宿 míng sù
耆宿 qí sù
一宿 yī xiǔ
三宿 sān xiǔ
星宿 xīng xiù
辰宿 chén xiù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2262/

推荐访问:苏字的繁体字 苏的繁体字怎么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