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来源:创业政策 时间:2018-10-30 08: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政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共10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一)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
5、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6、筑,捣土用的杵.
7、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三)

孟子两章一句原文一句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四)

初二上学期的古文.有几个字词不懂,能答几个是几个,精准!(古文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战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三个 于 不一样分别列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吧?
“也”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没有具体的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释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1)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2)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3).入则无
法家拂(4)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
(15)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翻译: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六)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七)

中考文言文复习题,
(三)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答:
(四)读《曹刿论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4)忠之属也.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2分)

试回答如下:
(三)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2分)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推举;举荐;举用.(2)任:责任;使命.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
D项正确划分的节奏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让他的资财缺乏而贫困.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精神萎靡,导致死亡.
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答: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勇敢地与挫折磨难作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磨难中放弃努力奋斗的精神与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生活的幸福.其实,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四)读《曹刿论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彼竭我盈.竭:竭尽.盈:充盈;旺盛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忠之属也.属: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3、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虽然曹刿说“肉食者鄙”,说当权者目光短浅,这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向曹刿请教.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地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战时急躁冒进.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良臣、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的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答:概括起来条件有四: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不盲目于硬战);
(4)把握战机 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朝服衣冠.朝:名词,早上;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答案】B
【解析】
A、前者是形容词,身长;身高.后者是动词,修建;建造.
B、两个都是动词,看.
C、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受)蒙蔽.后者是动词,遮蔽.
D、前者是动词,朝拜;朝见.后者是名词,早晨;早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邹忌没有直接劝谏齐王,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所以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2分)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一定要委婉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要有内容,准确无误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其中诗句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乐必将导致萎靡死亡.
简单来说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难可以磨练人使之得以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陷于怠惰导致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_孟子及其弟子文言文_古诗文网(十)

谁知道《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翻译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 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 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5811/

推荐访问: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