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母悼词

来源:创业故事 时间:2018-11-20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故事】

丧母悼词(共10篇)

丧母悼词(一):

急:高中文言文断句
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这个怎么断句?你们的方法是怎样的?感谢!溢是人名,处州是地方名.
都去找答案?我要的是自己断的,还有你断句的方法.

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溢走到处州,母亲逝世,请求去官归乡守孝,(皇帝)不同意.再次进呈表章,请求让自己守满三年孝.诏书许可.溢悲伤超过常人情况,修建坟墓时亲自运送泥土石块,得病身亡,死时五十六岁.皇帝深切哀悼,亲自撰写祭文,到他家祭祀他.
断句方法:理解文意.如何理解文意:多读古文,了解古人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丧母悼词(二):

对比范仲淹与欧阳修!(思想上和经历)
100字左右.
【丧母悼词】

他们经历有点相同 都是自幼亡父 对国家都是忠心耿耿 虽然我祖范文正公比欧阳修大19岁 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一样 主张改革 无奈当时受到宰相吕夷简的迫害 我祖文正公三次被贬 欧阳修也被连累其中 后文正公逝世 欧阳修也正逢母丧 即帮文正公作祭文 谢谢 我本人就是范文正公忠宣房正国支 32世孙 范艳明

丧母悼词(三):

康熙皇帝的师傅都有哪些人?
最好把康熙皇帝的的师傅具体都是谁?

  陈廷敬 伍次友 熊赐履 南怀仁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明洪武中,有熊邦显者,以熊为楚姓,江汉郧鄂间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为熊氏迁楚之始祖.孝感,本名孝昌,故学者亦有称赐履为“孝昌先生”者.
  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户.赐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员,后主连奇书院讲席.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组织团练以资守御.崇祯十六年,农民军势力大炙,祚延死之.其事载于《湖广通志》和《大清一统志》.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难,赐履刚满8岁,其母李如柏博通经史,坚贞不屈,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湖广通志》载:“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娴书史,即知以礼律身.及筓归熊,以孝敬闻.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长子适诣蒙师,均免于难,即大学士赐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长藿,手自经营,尝并日以食.而课子最严,日就外傅,夜共一灯,懈即挞而数之.母织子读,声常达旦.
  熊赐履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顺治十六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年,补弘文院侍读.六年,熊赐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闲道录》.是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七年,授秘书院侍读学士.八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此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九年,擢国史院学士.旋复内阁,另设翰林院,熊赐履为掌院学士.康熙十二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不以为然,告诫康熙帝:“国家方太平,以无事为福,道在休养绥定而已.今无故徙数十万安居乐业之众,移置穷荒不毛之墟,仓促逼迫,势逐刑驱,未有不生怼怨,众怒不可激.一夫称乱,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与”.
  事实证明,熊赐履关于撤藩必反的估计是正确的.“三藩之乱”爆发后,熊赐履积极协助清廷平定叛乱,曾代拟《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
  十四年,康熙帝以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学士.然而,次年熊赐履即以嚼签案罢归.
  熊赐履之罢官,正值三藩之乱,时“楚氛未靖”.熊赐履乃迁居江宁城北之莲花桥,后又移居溪西之清凉台.此后十余年,熊赐履“疴卧荒江,罕与世接”,“十年来未尝离清凉一步”.寓居江宁期间,以其昔日为官清廉,家无积蓄,故熊赐履生活十分艰难,“和蕨羹,啖虾菜”,“寒素自持,与儒生等”.尝对徐乾学说:“仆近状无可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无收,老弱数十口并枵腹僵卧,无以异于沟中瘠.目前青黄不接,数米而炊,杂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熊赐履仍潜心于理学研究.自称:“仆在江宁八年矣.六代烟云,了无所得,惟收拾遗书数万卷,日夕翻阅不暇.又此间士习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间,仆不能与之征逐,惟独坐江楼而已”《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均在江宁完成,可以说,熊赐履的基本学术体系形成于江宁隐居时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以礼部尚书起熊赐履于家,旋因母丧,南归.二十九年复授礼部尚书,三十年入都,三十一年调吏部尚书,三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总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刚满68岁不久的熊赐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师以备顾问.四十五年回到江宁.四十八年八月卒,谥“文端”.
  南怀仁原名菲迪南特·阜泌斯脱,比利时人.1657年,受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1688年死于北京.生前是清朝政府的工部右侍郎、二品大员.死后埋葬在北京阜城门外车公庄附近的外国传教士基地.康熙皇帝曾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和碑文,赐他谥号为“勤敏”,并派国舅佟国纲等大臣至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南怀仁精通天文地理,到中国传教后的第二年,就被推荐到宫中,协助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工作.他们使用西方先进的方法勘测天文,计算准确,说服力强,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但是,科学和迷信、先进和落后毕竟是不能相容的.西方传教士在勘测天文时所采取的科学方法,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朝廷中有很多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1664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疏弹劾汤若望和南怀仁,说他们“历法荒谬”、“邪说惑众”、“僭谋造反”.当时正值顺治、康熙两朝交替之际,执政的是鳌拜一伙野蛮、愚昧的议政王.他们对天文、算学一窍不通,无从判断科学上的是与非,但他们抓住所谓“惑众”、“造反”等字句,汤若望、南怀仁就不能不交上厄运了:结果前者被判死刑,后者被驱逐出宫.此后,北京忽然发生了百年末遇的大地震.愚蠢的鳖拜以为这是由于他惩处了汤若望、南怀仁而触怒上天,便匆忙下令将他们赦免.汤若望获释不久就与世长辞,南怀仁尽管重获自由,但却不能重返钦天监工作,只好回到教堂去传教.
  南怀仁虽然被逐出宫,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当他得知康熙帝已经亲政,而杨光先预测的康熙八年将出现两个春分和两个秋分的明显错误时,便上疏康熙帝,以求一辩.这一年康熙16岁,亲政已两年,但实权仍被鳖拜掌握,这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迫切想把权力夺回到自己手里.

丧母悼词(四):

英语翻译
东家丧妻母,往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是你家错死了人!”
要一字一解!一定

东家(被雇佣的人对雇主的称呼,例如旧时佃户称地主为东家)的岳母死了,前去祭奠,委托私塾先生撰写祭文,私塾先生按照古文误抄了祭奠岳父的文章给他.被有见识的人看出来了,主人很责怪私塾先生,私塾先生说:“古文上是论定、印好的,怎么能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丧母悼词(五):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的译文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妻儿】
  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轶闻】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丧母悼词(六):

阮步兵①丧母,裴令公往吊②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③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阮步兵母亲去世,裴令公去吊唁他.阮步兵喝多了,披头散发坐在床上,箕踞(参见荆轲刺秦)坐着不哭.裴令公来了,坐在地上哭,吊唁了就走了.有人问裴令公 :“大凡吊唁之礼,主人哭,客人才行礼.阮籍既然不哭,您哭什么呢?”裴楷说:“阮籍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不尊崇礼制;我们这种人是世俗中人,所以自己要遵守礼制准则.”当时的人很赞赏这句话,认为对双方都表现得很恰当.

丧母悼词(七):

祭文怎么写?给母亲和奶奶写分别应该注意什么?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丧母悼词(八):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
这个出自世说新语 你给的不全啊 我就解释引号里的这一句咯
"步兵" 在这里是官职 步兵校尉 "阮步兵" 就是步兵校尉阮籍
"令公"是官职 中书令 "裴令公" 就是中书令裴楷
"裴令公往吊之"的意思不是 裴这个人让他去吊唁 而是中书令裴楷去吊唁
"方"是 才、刚刚 的意思
"箕踞"就是 两脚张开 两膝微曲地坐着 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在这里"箕" 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步兵校尉阮籍的母亲死了,中书令裴楷去吊唁.阮籍刚喝醉了,散着头发、伸开两腿坐在坐床上,没有哭.【丧母悼词】

丧母悼词(九):

英语翻译
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唁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Duke Pei went to Ruan Ji\"s to mourn for his dead mother.However Mr.Ruan just indulged in drunk,sitting in bed with dishevelled hair,spreading his two legs without any tears.When arrival,Duke Pei left the seat to the earth and wept.Then he departed after the condoling.Someone else asked Duke Pei,\"Generally it\"s the host that is supposed to be weeping and the guests only saluting.Therefore why you wept there while he didn\"t in contrast?Duke Pei answered,\" Mr.Ruan is out of the convention and doesn\"t esteem the courtesy; however we\"re conventional so just follow it.Consequently,people in that time all praised that the two both had already get the nature of life.
Family Ruan is good at drinking.Once Zhongrong joined his relatives\" party in which all put the liquor into a urn and sat around it drinking to each other,instead of by the usual cup.At that time a herd of pigs came to them and drank too.All Ruans just enjoyed the hedonic together with pigs along.

丧母悼词(十):

高尔基《童年》中,阿廖沙几岁丧母

10岁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46503/

推荐访问:祭母悼词 归钺早丧母文言文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