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普通话考试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1-30 11: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共10篇)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一):

教师资格证报名开始了,想考英语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哪种更加简单呢?

你是在哪考啊?如果是湖北和浙江那样的统考试点的话,不见得初级中学比高级中学简单,总共考得3门课里,除了专业课,另两门是相同的,而且专业课考能力的比较多,我刚考过的高中英语,里面的大作文就是写英文教案的!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二):

汉语语音的演变
古代的人和现代人的语音一样吗?是如何演变的呢?

汉语的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先秦到东汉时期为上古音时期.在我看来,一股脑归入上古音是很不科学的(我觉得华夏族、东夷族、吴蛮荆蛮的语音肯定会互相渗透,语音不变才怪),但这一时期的汉语究竟怎么念,已很难考证.上古音和普通话之间不但声母不同,韵母也可能不同.如果仔细读《诗经》,会发现原本押韵的字不押韵了,不押韵的字押韵了 ——这就是使用普通话阅读的结果.其实明清以前的一些音韵学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些搞笑——一律叶(读 xie 阳平)韵改读,楞是把不押韵的都按他们的意思改押韵了.当然这是不科学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给上古音研究带来了一丝曙光.我举一个粗鄙的例子来说明:A与B看似没什么关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C,由是推断A与B有亲缘关系,C先于AB存在,比AB更古老.假设C1是C的原始形态,那么C就是C1的拟构态.
回过头继续说上古音的研究,既然有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那么也可对其进行拟构(尽管我觉得通过拟构来还原上古音真是玄之又玄).具体方法是以《诗经》《老子》(注意:都是韵文)的韵部为依据,同时参考较古老的方言(北方方言不在此列)以及日语、朝鲜语中的部分借词(想想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找出其相同或相似点进行古音模拟(我总是不能信服).
汉语语音流变问题(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打打杀杀,甚是热闹,老百姓没过几天安稳日子——8过换成历史书上的官腔就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这说法太霸道,汉人想融合,匈奴人想融合,鲜卑人想融合?).民族一融合,语言就遭殃——一时我说你好你说HELLO,忙死了.于是语音学上就管这一时期为过度时期.
标志这一时期结束而中古音时代开始的是隋代陆法言写的《切韵》——这是中古汉语音韵研究的开山之作.8过我翻了翻这小子的底牌——他居然是鲜卑人!“陆”姓是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改的(原姓很搞笑,大家自己去查《魏书》好了,偶就不在这里出他的丑了).只是不知道这一时期的汉族学者都干什么去了?
这本〈切韵〉比现在的高考参考书牛得多,风靡唐宋两代好几百年——为什么,科举考试要写诗啊!诗要押韵.陆法言把相同韵部的字归在一起,注音并解释,士子们是人手一册(啧啧,现在哪个特级教师有这本事).唐宋时期的其他韵书,什么〈唐韵〉啊,〈广韵〉啊,〈平水韵〉啊,都以〈切韵〉为蓝本,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要是那时人有版权意识就好了,小陆的后代能收几百年的版税啊~~~~~~~~~)
当然我是没陆法言那么好命,他写〈切韵〉也是有机缘的.话说隋朝统一中国后是高举汉文化大旗,可当时的汉语实在是备受摧残,尤其是语音.南北两派语言学家都坚持自己继承了汉语语音的正统(说来可笑,北方经历了五胡乱华,南方与吴蛮百越杂居,还有什么正宗的汉语语音).一天晚上,南北八大语言学家齐聚陆法言家中,当然不是年轻的小陆请客,而是他老爸陆爽(此陆爽非彼陆爽,不是郑小姐事件中的那个未婚夫)请客.学者喝酒自然与俗人不同,喝着喝着就谈起了语音问题 ——偶滴偶像小陆GG就充当了这次谈话的记录员(换了偶肯定不乐意,凭什么你们吃香的喝辣的却叫我当义务记录员,老爸,劳务费拿来!——所以偶肯定成不了语言学家)
汉语语音流变问题(三)
这场宴席的结果自然是宾客们酒酣而归.若干年后,依稀记得那时老陆已经驾鹤西去(原来让儿子作记录纯粹是自娱自乐,一点也不想造福挣扎在高考战线上的莘莘学子,欠扁).小陆GG倒是很有雄心壮志去编一本韵书,于是参考了当年的谈话记录,写成了〈切韵〉一书.
其实中古音产生的时间很难说清——决不是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切韵〉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也不是没别的韵书.但〈切韵〉解决了许多语音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汉语分为四声(别跟我说阴阳上去,中古音8是这样的)——平、上、去、入.写诗时,平声自然还是平声,上去入归入仄声.
虽然我不能说切韵中所收的字的读音完全等同于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但〈切韵〉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中古语音的珍贵资料,不会像研究上古音那样困难重重.
现在言归正传,实际上与中古音相似度最高的现存方言是粤方言,现在大家应该有一个感性认识了吧.而唐朝是典型的中古音时期.
所以,〈大明宫词〉里的武攸嗣那一口现代山西方言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的.所有的正统历史剧都竭力避免让古人讲现代语——可谁真正避免了呢?
汉语语音流变问题(四)
五代后的宋,相信唐风的大多数XDJM都不怎么喜欢,偶也不喜欢.对我而言,宋就像一只肥得流油的羊——无力保护自己,就只有挨啃的份了.语音自身的发展加上异族的入侵(官方说法叫民族融合),汉语语音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教育部只对高考参考书作了稍微的修订,士子们考试时押韵的依据还是〈切韵〉(让我想到前几年中国已经搞市场经济了,政治考试时考生们还得说计划经济如何好,典型的计划跟不上形势).不过,宋朝的教育改革问题并没有前几年“计划”“市场”的问题严重,再加上中国人有祖先崇拜的倾向,也没掀起什么喧然大波.
总的来说,把宋也归入中古音时期是说得过去的——四声还是保持着的.
南宋灭亡后,汉人和汉语都大难临头了,人成了四等公民,还被逼着学蒙古语(北方地区尤其厉害).这次民族融合(这几个字还真别扭)的结果就是四声发生了严重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平分阴阳,入派四声”——北方方言(这可是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啊)里的入声全部消失(还好,是读音不是文字),伤心啊~~~~~~~
当然,写元曲的再也不能用〈切韵〉了(偶滴偶像小陆GG的畅销书自此退出历史舞台,5555555~~~~~~),取而代之的是〈中原音韵 〉,按凡是学过普通话的人都知道的阴阳上去四声划分.
不怎么愿意接受汉化的元朝最终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但消失的入声已无法恢复.事实上,明朝的标准语音和普通话已经很接近了.值得一提的是,入声在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里还是保留着的.
清朝入关后.满语对汉语语音的冲击并不大,只不过是增添或改变了个把词汇,没元朝那么大的“划时代意义”.
民国的国语是北京话,共和国的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和北京话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汉语语音流变问题(尾声)
唠唠叨叨说下来,你可能不敢相信一向引以为豪的汉民族共同语竟是距离原本的汉语最远的,而这的确是事实.
我曾在网上看到有人呼吁学习粤语吴语而被扣以大汉族主义的帽子,这帽子扣得大了点,此公无非是想保护一下中古音罢了.
其实汉族经历了几千年而没灭族的原因无非是包容性的文化和统一的文字.无法想象假如中国像欧洲一样使用拼音文字会变成什么样子.
复兴中古音也好,普通话是胡音也好,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我们仍是中国人,我们依然使用着祖先传给我们的象形文字.如果我们用心,可以读懂先秦的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人传达的是他们的心,而不是这些字的音.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三):

如何才能写好古诗词,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是一个古诗业余爱好者.关于学习写古诗,谈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 用韵
古诗要求押韵.尤其是格律诗,对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现在格律诗的用韵,有新韵、古韵之分.新韵即《中华新韵》.
由中华诗词学会 2005年5月颁布实行.古韵以《平水韵》为代表.平水韵是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由刘渊编著.当时全国各地,汉字读音差别很大.用一部平水韵来统一标准、便于交流,非常必要.平水韵在古诗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诞生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同韵的字,不再同韵如:家和斜.原来不同韵的字,变成同韵如:东和冬.古诗的押韵,目的就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如果该押韵的字不同韵,就达不到押韵的目的.现在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普及,所以用新韵写诗已经是大势所趋,新韵代替古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想做古诗的研究专家,或是想对古诗进行深层次探讨,学点古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果你只是想学写古诗,我看就没必要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韵书.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平水韵,还愿意用平水韵写诗,也无可厚非.不过你应当明白,你面对的读者,是十亿说普通话的人.用新韵写诗,只要你会说普通话,读一读就知道押不押韵.既快捷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至于个别遗老不认可新韵,只能付之一笑,不必多言.有人主张写格律诗,还应该回到平水韵上去,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格律诗.按此逻辑,汉字是不是也应该再用甲骨文?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反对,不足为奇,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更不会倒转.几只螳臂难以挡车.
二、 平仄的应用
格律诗讲究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非铁板一块.一三五不论、先拗后救等都是对平仄的通融和放宽.这些在科举考试中都允许的做法,在一些人眼里仍是大逆不道,违反祖训.举着大棒,到处指责.我认为只要不犯孤平、三平尾、三仄脚这样的大错,对一两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不会影响平仄的整体功能.古代名家名作,一两字出律,也屡见不鲜.如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诗词格律也不例外.墨守成规,甚至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也是行不通的.希望广大古诗词初学者、爱好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切莫被人误导,误入歧途.这样既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难有建树和发展.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四):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下列方言中没有浊声母的是( ).
A.北方方言
B.吴方言
C.赣方言
D.粤方言
满分:4 分
2.以下哪些地区使用北方方言( ).
A.北京
B.山西
C.四川
D.安徽
满分:4 分
3.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 ).
A.消灭方言
B.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
C.有限度地保存方言
D.减少方言区人之间的交往困难
满分:4 分
4.普通话和( )等,都随着华侨遍布海外.
A.客家方言
B.闽方言
C.粤方言
D.吴方言
满分:4 分
5.下列方言中有[-m]韵尾的是( ).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闽方言

C D   2.A B(四川大部分地区说北方方言)  C  D  3.B  D   4.  A  B  C  5,.B   C            
你用的教材是黄廖版的话,翻到上册5-6页.答案就知道了.【山西省普通话考试】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五):

普通话测试一级乙等机试的电脑是根据什么判断正误?

我俩回答你的问题.
一、计算机里有海量的该试题的正误评测的样本,这些样本都是大量采集了优秀测试员人工测试的全过程的现场录音数据.我开展人工测试的数据就曾经被连续跟踪采集现场录音了好几天.你想全国各地有很多优秀的测试员,他们的测试数据都曾经被跟踪采集过.这些海量的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到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软件中,这些数据对进行机测对考生现场录音对数据进行比对,才能得出考生测试字词读音对准确程度,并据此给出错误与正确对评测,同时给出分值.需要说明的是:
1. 计算机只能对1~3题进行评测,第四题需要测试员进行人工评测.
2. 这个分值只是一个初次对分值,而不是最后的确认分值.
3. 普通话测试系统的软件是有安徽科大讯飞公司研发的,该团队的语音合成识别技术可谓是世界一流,该技术再国际比赛中连续三年战胜了哈弗和剑桥夺魁.该软件也曾多次有人质疑过该技术,并要求进行鉴定.但每次鉴定时选用了不同的优秀测试员重新评测,且评测结果均差异很小,都在合理区间内,并且屡试不爽.
二、待测试站申本批次测试全部完成,且该测试站聘用的测试员的人工评测工作也全部完成后,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会选择优秀复审员进行复审,有复审第四题的,也有复审1~4题的,全部复审完毕后,才能最后得出最终的认定成绩分值.这才是考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和等级.
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六):

普通话测试的题目是全国一个标准还是不同的省份有自己的标准?

我去年四五月份在哈尔滨考了一次 因为我是哈尔滨本地人所以觉得不难 但是我有一名四川来的同学 跟我一起考的 他就觉得哈尔滨的普通话考试很难 因为他口音很重 所以最终成绩拿了个二乙 他挺不满意的 直到他回老家四川又考了一次 结果考了个二甲 我听他说因为我们这边的普通话程度高所以评判标准就较严 他老家那里说方言为主 所以考试标准较松 所以我想这个和地域是一定关系的
至于考试 考试前都会统一发一本书 不同的省份书应该是不同的 照着书上准备准备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考试并不难!考试当天考官会准备10~20张的词让你们读 一般考场会放进俩个考生 一个考试一个拿着词的那张纸张你们准备 准备期间可以查字典并且在纸上做标注 读完次 在统一发放的那本书里挑出一篇文章让你们读 读完再给你们一个题目让你们自由发挥说一会 考试就结束了~真的不难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七):

关于江苏省普通话测试最后一项命题说话的问题!
我是江苏的 今天普测(机考)前六十分得了57.1 最后一项说话我自己记得的发音错误就两处 我觉得也没什么语法错误 时间也正好 问题就是我说的流畅但是没有感情太生硬 灰扣多少?然后还想问,机考会不会把我觉得不是语法错误的算成错的阿?扣分很严格吗?我能拿到一乙吗?

1.普通话测试重点考查的是你的普通话标准程度.而不是你说话的声情并茂的程度.我们评测时没有情感分的扣分项,所以无论你说得动情还是不动情,都不会扣分或加分.
2.由于最后一项考察的是考生口语的普通话水平,因此只要你不是把网上的范文或你自己写的东西背诵下来就不会扣你的 语法错误分.如果是背下来的范文或自己写的文章,就不是口语了,而是书面语了.作为测试员是一下子就能听出来的.如果通篇都是背诵范文,至少要扣掉6分.
3.我们扣分的重点是考查你说话时是不是受方言影响而导致出现的语法错误,而不是由于口误造成的语法错误.前者如果出现问题肯定要都分,有一两处肯定要扣掉1分的,如:“昨天”说成“夜天”、又如:广东人街边指示牌“倒垃圾清入内”;后者出现错误,有一两处是不扣分的,但是如果出现太多会酌情都一点儿分值的,如:"体育锻炼"说成“锻炼体育”.
4.至于能不能拿到一级乙等,并不是由前三题决定的.你现在看到的分数只是系统打出的分数,是没有组后确认的分数.考生的成绩是要经过复审或抽审的,一级乙等的成绩要全部复审,一级乙等以下的成绩是抽审.复审有全部四道题都复审的,有只复审第四题的,复审人员的复审有2人审核一个考生的,有3人审核一个考生的.所有这些审核完毕后的综合平均分才是你最终的确认成绩.因此测试站的管理人员随意将系统分告知考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你的57.1分并不意味着你就肯定能拿到该分值.所以你最好等正式成绩出来才是你的最终成绩.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八):

介绍山西省的名言有多少

俗话说:“百里不同音”.山西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当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系,也是汉语九大地方方言(粤语、闽南语、吴语、客家话、赣语、湘语、晋语、平语(又名广西话)和皖语)中唯一一种来自北方的方言.山西方言的形成既有历史人文的原因,也受地域地貌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内不同音”这样一种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
山西方言从南到北大体可以分为晋南方言、晋东南方言、晋中方言、晋西方言、忻州方言和雁北方言六大语支.这六大语支虽然同属汉语方言北方话,但是随着历史的变革和受地域原因的影响,每个县甚至每个乡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差异.譬如黄河东岸至太岳西部一带的方言就明显的与陕北和甘肃相近,在这一带,不仅语言极具特色,就连人的骨骼都明显的表现出中国西部地区历史演变的痕迹.极富韵律美的晋中话是晋中人精明细腻的最好注释.风风火火的晋南话让人联想起我们祖先那披荆斩棘、不畏困难的豪迈气概.
山西方言也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能发出四个声调,而在山西话里有,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xi)跟上”.山西话中继承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学习古汉语要比北京人容易的多.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九):

再问一个简单的问题,陕西和山西的英语拼写
如题【山西省普通话考试】

初中的时候学过,我还记的呢
山西 shanxi
陕西 shaanxi 另外
以下文字节选自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张日培先生的《不必为“‘Shanxi’还是‘Shaanxi’”争论》:
目前关于“陕西”的汉语拼音拼法,“Shanxi”和“Shaanxi”都有使用.中国地名委、教育部和国家出版局出版的《中华地名大词典》(1998年)以及民政部颁发《中国政区大典》(1999年)则都采用“Shanxi”;国家测绘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目录索引中则使用了“Shaanxi”.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语拼音专家、《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起草人之一尹斌庸先生所著《新华拼写词典》对“陕西”的汉语拼音拼写即采用“Shaanxi”,并同时指出仅用于区分省级行政区划,不可类推.
“Shaanxi”作为一种技术处理方法始终未能以任何法定的形式上升为关于“陕西”的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关于“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的决议.汉语拼音拼写必须按照我国法定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但“Shaanxi”的拼法显然违背《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法则.而在这种技术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发的关于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的规范标准,都未能就“‘陕西’可以拼为‘shaanxi’以示与‘山西’的区别”作出专门的或明确的表述和规定.这不得不说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1984年由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联合发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语音的依据”部分已经规定到“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特殊情况可不标调”,却未对“Shaanxi”的拼法作出特别规定.1988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第10部分“标调”附则指出:除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符号标调法以外,在技术处理上,也可根据需要采用数字或字母作为临时变通标调法.遗憾的是,《基本规则》既未提出明确的较为成熟的字母标调法体系,也未能直接以“Shaanxi”作为示例,加以认可.应该说,上述两份文件是目前中国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的最高法则,这就不难看出“Shaanxi”的拼法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但在理据上尚显欠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明确指出:地名标志上的地名,其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所谓“旧拼法”指的是《汉语拼音方案》以前的汉语注音方案,既包括“威妥玛式”,也包括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等.参照了国语罗马字标调法的“Shaanxi”也未能在这份文件中作为特例排除在上述规定以外.
就“Shaanxi”的拼法唯一作出明确表述的国家标准是《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3259-89),其第5.9条规定“某些地名可用中国地名委员会认可的特殊拼法.陕西日报 Shaanxi Ribao”.但其规范的范围仅限于中文书刊名称的汉语拼音拼写,对地名标志等其他领域的拼写不具规范效力,恐怕也是对报刊名称中使用“Shaanxi Ribao”既成事实的追认.
最后,想要指出的是“Shanxi”和“Shaanxi”不是“英译”的问题,而是汉语拼音拼写法的问题,是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问题,即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山西省普通话考试(十):

拼音字母表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拼音的要领是:“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拼音时要牢记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规律:
声母n及零声母与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都有拼合关系.
声母f、g、k、h、zh、ch、r、z、c、s只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声母j、x、q只同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声母b、p、m、d、t不同撮口呼相拼.
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声母都有拼合关系.
撮口呼韵母只同j、q、x、n、l及零声母有拼合关系.
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常用的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声韵两拼法——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声母两拼法——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三拼连读法——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声介合母和韵母连接法--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汉语拼音的由来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拼音的由来】——汉字拼音的发明人金尼阁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而陈垣等人亦称其为“比利时人”. 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抵澳门,翌年春诣金陵.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另一说从郭居静及王丰肃).郭居静神父到杭州开教,他亦同行.后往北京报告南方的教务,深得龙华民的赏识.1613年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奏陈教务,并请准翻译经典,司铎用华言行圣祭,诵日课,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观情况未实行.但他是“第一个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的”.
金尼阁“集利马窦笔记为蜡顶文中国开教史”即《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1月14日出版(一说1615年2月出版).此书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金尼阁刊行《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题献教皇,道“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是为欧洲人叙述中国比较完备无讹之第一部书,亦可说是第一部称得起“汉学”的著作,当时颇具声誉.是书原为利马窦神甫的意大利文纪录,经金尼阁译为拉丁文,并增加了两章,叙述马窦之病故及殡葬的事.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 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金尼阁回欧洲后,演讲招募去中国传教之人,众人被其极富魅力的鼓动所吸引,争先恐后,以致于当地教会不得不出面婉言劝阻.金尼阁在吸引和选择人才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为在中国的教会图书馆募集图书,带来教皇所赐之西书七千多部(《远西奇器图说》原作便是金尼阁带来的七千部书中之一).
1619年,金尼阁再次抵达澳门.1621年春金尼阁“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视察教务.翌年赴杭州被难;一六二三年,往河南开封开教,翌年往山西”,1625年赴陕西.1626年在王徵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三卷.《西儒耳目资》的目的,据他自述,“在使中国人能在三天内通晓西方文字体系”.
《西儒耳目资》作于1625年, 1626年在杭州出版,自称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即用利玛窦二十五字母“互相结合,上加五个字调记号,来拼切一切汉字的读音.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于是汉字读音就显得极其简单,极其有条理,不但把向来被人认为繁杂的反切,开了一条所谓‘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并且立刻引起了中国好些音韵学家对于这种简易的拼音文字向往的热忱”.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方密之(以智)《通雅》成于1639年,书中再三称引《西儒耳目资》,如说“西域音多,中原多不用也,当合悉昙等子与大西《耳目资》通之”,“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甚至提出“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此即汉字拼音化主张的萌芽).传教士的方法震动了中国音韵学家,直接启示他们在西方拼音文字帮助下寻求对汉字记音系统更完善的描写.稍后刘献庭(继庄)的《新韵谱》即在这种刺激下撰成,钱玄同说刘氏已清楚认识到“必须用了音标,方能分析音素,方能表注任何地方之音”,罗常培《刘继庄的音韵学》一文则认为该书重点就是“着眼于统一国语与调查方言”.钱玄同甚至认为,《新韵谱》成书之年(1692)实可作为“国语运动”的纪元.
1627年,再度被召回杭州,从此就在杭州专心传教和著述.“华人曾言言词理文笔之优,欧罗巴诸司铎中殆无能及者.其远非常人所能及之记忆力,其好学不倦,虽疾病而不辍,其时常从事之译业,或译拉丁文为汉文,或译汉文为拉丁文,使之谙练语言文字,故言谈写作均佳,无论文言或俚语也”.他大部分的著作为拉丁文,写成中文的即在陕西的《西儒耳目资》一书.
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还带来大量外文书籍.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热爱书籍,遵循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之路,而且因为金尼阁在返回西欧前接受了在华传教会让其在欧洲广泛募集图书,从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会图书馆的任务.他这次前来,不只带来了这些西学人才,让后人感兴趣,他还为中国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为了募集新书和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终于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金氏本人估计所收书籍和仪器在离欧时价值1万金币.为此,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向达先生称这一举动:“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不幸的是,1629年11月14日在杭州逝世(葬于城外大方井耶稣会司铎公墓,即今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桃源岭村),“西书七千部”介绍给中国知识界的计划流产.后来,李之藻和王徵等人零星翻译了其中一些著作,大部分书籍蒙上尘埃,默默地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 ,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7152/

推荐访问:山西省普通话考试报名 山西普通话考试时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