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杂志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6 11:00: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临床研究杂志(共10篇)

临床研究杂志(一):

(2014•开封一模)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2011年10大科学突破,名为HPTN052的艾滋病病毒(HIV)临床研究进展被列为10大突破之首.这项研究显示,如果HIV携带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s),那么其将HIV传染给自己伴侣的几率将减少96%.很显然,ARVs在应对HIV时,既能治疗又有预防作用.请分析同答有关问题:
(1)HIV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2)HIV可特异性地侵人人体的______细胞,在______的催化作用下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大量复制增殖,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3)从分子水平说,ARVs的作用机理是______,从而降低HIV数量或在某个被感染的人中减少其HIV的实际数量.
(4)要通过显色反应初步鉴定HIV外壳的组成成分,常用的显色试剂及其呈现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要鉴定HIV的遗传物质,可先用______去除HIV的外壳.
(5)从细胞的生命历程角度看,成人体内清除被HIV感染的免疫细胞是通过______完成的.

(1)HIV属于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2)HIV的宿主细胞是人体的T淋巴细胞;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3)由题目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ARVs的作用机理是抑制逆转录过程.
(4)HIV的外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根据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去除HIV的外壳需要蛋白酶.
(5)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通过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而裂解.
故答案为:(1)蛋白质   RNA
(2)T淋巴   逆转录酶
(3)抑制逆转录
(4)双缩脲试剂  紫色   蛋白酶
(5)细胞凋亡【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二):

语文对于一语病的疑问
比如 不久将进行首次临床研究,这是错的 ,要改为 不久将首次进行临床研究
为什么首次不能修饰研究,而非要做进行状语啊?
还有 这一消息,就特别引起了关注,为什么是就引起了特别关注
为什么特别不能修饰引起,而一定要修饰关注你

呵呵,我大三学生,来回答下吧.
【首次】是 {时间状语},修饰了后面所有成分“进行临床研究”,相当于修饰了一件完整的事情(主语+动词+宾语(谁+做+什么),此处无主语),病句里【首次】只修饰了“临床研究”,只修饰了宾语,不严谨.
但是,【特别】只是{形容词},只能修饰宾语“关注”形成偏正短语,而不能修饰整个事情“引起关注”.你想,你觉得“我感到特别惊讶”好还是“我特别感到惊讶”好?
总结:语文就这样,一个句子即使有语病但我们读后仍能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对病句是否有【病】就很难感受到.我个人建议楼主培养语感,多读些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临床研究杂志(三):

染发剂含有哪些有害成分?有哪些危害?

  一、染发的好处
  染发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没有什?n好处,只是让你在外表上看起来比较亮丽,有精神而已.染发的好处几乎是在外表的突显,而不是在内在,有些人会认为染发,很酷,很炫,没错但要考量后果会如何.
  二,染发的坏处
  01. 染发剂中有致癌物 大部份染发剂中主要的成份,为煤焦油的衍生物对苯二胺类化合物,另外有的还含有过氧化氢,酚类化合物等氧化剂.其中对苯二胺类化合物在动物试验,经口?j食后确实有证据显示可能会导致泌尿道,肝脏,皮肤,乳腺,前胃,甲状腺或淋巴系统的癌症.至於经由皮肤的试验,亦有少部份证据显示它会经由皮肤吸收而致癌; 但是也有部份动物实验指出,皮肤给予对苯二胺类化合物,并不会致癌.至於过氧化氢与酚类化合物,虽然其致癌的疑虑远较对苯二胺类化合物为低,但过氧化氢仍有实验动物致胃癌的报告.
  (注一) 02. 染发对健康的影响 a.头发受损易使头发变得乾燥,断裂和容易打结 b.皮肤颤括接触性皮肤炎,脂漏性皮肤炎,湿疹等.初期会出现养,红肿,痛等症状,若抓破皮则易引发细菌感染. c.中毒含有联苯胺的化学染剂会引起膀胱癌,溶血性贫血和皮肤病变;苯会桅中枢神经,影响造血功能,并造成肌肉崩解,神经病变.
  03. 染发导致膀胱癌 染发不仅可以还给垂暮老人青春本色,又可令时下年轻人光彩夺目.不过据美国最近发布的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染发剂可能会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 据癌症国际期刊报导,南加州医学院盖葛多明古兹博士公布了使用染发剂的频率与罹患膀胱癌之间关连性的研究.他也研究因工作不得不接触染发剂的美发师与美容院工人罹患膀胱癌的机率. 盖葛多明古兹是以八百九十七名膀胱癌病人和人数相同的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染发剂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月至少染发一次的人,罹患膀胱癌的机率是不染发者的两倍.
  研究报告指出,一个月至少染发一次,并且长达十五年的人,患膀胱癌的机率是一般人的三倍;而经常接触染发剂逾十年以上的美发师和理发师,患膀胱癌的机率更高达五倍. 盖葛多明古兹表示,研究发现使用染发剂和膀胱癌之间有关联性,但目前并不意味著染发剂必然就是罹患膀胱癌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这项研究并未考虑染发人是否吸菸的变数,事实上,吸菸是引发膀胱癌的最大风险因素.
  美国美容公会并不苟同这项研究结果.化妆品公会发言人克贝特博士反驳说,社会上已有多个大型研究证明染发剂不会增加罹患膀胱癌的危险,其中包括美国癌症协会超过五十七万人,哈佛大学约十二万人的研究.
  克贝特还批评,这项关於染发问题的研究并不恰当,他们唯一调查的是使用染发剂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他认为,这将误导人们以为暴露在染发剂的环境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他进一步解释这项研究缺乏科学性的原因在於,所有的染发剂使用完全一样的基本成分,但是颜色较深的染发剂含化学药剂成份,是金黄色等浅色的一百倍.
  因此研究调查应以化学药剂成份,作为最重要的测量标准,而不是使用染发剂的次数. 据美国癌症协会传染病学和监测部副总裁迈克桑评论说,这项研究与过去的研究方向不同.他表示,如果说染发剂是患膀胱癌的一个危险因素,那也只能说是个极其微小的因素.不过他仍建议,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染发剂,或者使用时间短或者用淡色颜料染发,并且尽量减少染料接触到皮肤.
  04. 七成染发剂含有ppd 去年的10中旬消基会发现有七成的染发剂,含有过敏源对苯二胺(ppd)成分,其中对苯二胺是主要的过敏原,尽管使用合格的商品,仍有不少消费者对於合成有机性染发剂中的(ppd)产生过敏反应,如红肿,发痒,甚至产生湿疹的症状.除过敏外,ppd亦会破坏人体内的血球,阻碍代谢,故有可能产生贫血,甚至引起乳癌,膀胱癌.至於人体内累积多少剂量会致癌,仍无定论,由於市售的染发剂有七成含有ppd成分
  现在,染发已成了一种时尚.而染发产品无论品牌知名与否,其中所含的有效染发成分相差不多,发生的副作用自然也就相差无几.在这些副作用中,染发皮炎是最为常见的,它属于接触性皮炎的一种.人们发生这种皮炎后,轻则出现皮肤红肿发痒起皮疹,重则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这主要是对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尤其是苯二胺产生过敏反应的缘故.目前市场上近90%的染发剂都含有苯二胺等有毒的化学物质.苯二胺是很强的过敏物质,能与头发里的蛋白质结合起来,变成完全抗原进而导致染发皮炎的发生.
  染发剂中有近10种化学物质,经过体内的蓄积作用可造成人体细胞DNA损伤,引起细胞突变,引发皮肤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病.
  此外,一些含铅染发剂中的铅含量为家用油漆、颜料的5~10倍.铅进入人体后,很难被排出体外,因此可造成蓄积中毒,使人出现头昏、头痛、倦怠乏力、四肢麻木等一系列铅中毒症状.铅可以破坏肝、肾、脑等器官的功能,严重时会使人丧失意识或运动能力
  据金陵晚报报道,这年头染发已经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美容行为,尽管关于染发可能导致的一些健康危害也时有报道,但仍挡不住人们的爱美之心.但昨天记者了解到,南京专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已经有多宗骨质疏松病例怀疑与染发有关,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8岁,而最严重患者甚至已经出现了股骨头坏死,这意味着如果治疗不及时让病情继续发展,患者很可能将因为染发而承受瘫痪残疾的痛苦!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南京市代谢性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华告诉记者,从2000年以来,4年中他接诊的患者中已经出现7例强烈怀疑因染发引起的骨质疏松病例.这7例病人中5例为南京本地人,2例由外地转来,都是因为骨头疼痛而入院的.入院后检查发现,她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最严重的2个人甚至出现了股骨头坏死.
  林华告诉记者,这7位患者中最年轻的患者28岁,最年长的一位50岁出头,其他患者年龄全部在30-40岁之间,且都是月经正常,完全没有雌激素水平下降的情况.因此,她们都不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标准,应该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可是在接下来的诊断过程中,却又完全排除了所有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这些病人身体健康,没有相关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如糖尿病、一些内分泌疾病等),同时没有任何滥用药物历史,饮食生活习惯也正常,不爱饮酒、咖啡和碳酸饮料.最后,经过询问发现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出现骨质疏松的半年内曾经染发.而有资料显示,染发很可能是诱发骨质疏松的一个原因.
  而更令专家怀疑的是,在怀疑染发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疏松的原因后,为了防止病情继续加重,他们对病人都采取了剃光所染头发的紧急处理.而这些病人被剃去染发后,病情都不再继续发展,同时经过治疗病情开始逐步好转.因此,专家怀疑,染发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大新诱因.
  据林华介绍,以前只发现染发可能引发各类过敏反应,比较轻的有皮肤过敏,严重的可能过敏休克,但染发和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还不为人关注.但是现在7例患者提示了这种可能,而严重的患者不只骨质疏松还出现股骨头坏死,最严重后果可能出现残疾或因髋关节骨折而瘫痪、死亡,急需引起人们、特别是爱美女性的关注.虽然一直强调染发前要皮试,但现在很少有人做到,专家建议,如果一定要染发,至少要使用有相关证明的合格产品,同时,有过敏体质的人绝对要慎重.

临床研究杂志(四):

《科学》杂志评出“饿死肿瘤”研究获新进展为2004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结合,可延长结肠癌患者存活期.其利用的原理不包括(  )
A. 抑制癌细胞的复制
B. 切断癌细胞营养供应
C. 阻断癌细胞的增殖
D. 诱发癌细胞基因突变

AC、化疗的原理在于通过化学药物抑制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AC正确;B、细胞癌变后,血管为癌细胞提供了营养物质.从“饿死肿瘤”的原理上看,就是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是由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原因,B正确...

临床研究杂志(五):

英语翻译
When healthy sleepers ate carbohydrate-rich suppers of veggies and tomato sauce over rice,they fell asleep significantly faster at bedtime if the meal included high-glycemic-index (GI) jasmine rice rather than lower-GI long-grain rice,i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当健康睡眠者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晚餐(比如蔬菜和番茄酱,大米),如果他们吃的是高血糖指数的茉莉香米,而非低血糖指数的长粒米,那么他们入睡时间显著缩短.【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六):

《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中指出,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的报告中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更不受限.请回答下面有关胚胎工程的若干问题.
(1)在胚胎发育中,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______和孕育胚胎的______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其生理学基础主要有那些?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______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美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______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______,所利用的病毒称为______,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_.  与借助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比较,这样获得的干细胞的研究,其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复制成器官或组织的细胞,不仅避开了长期以来有关生物技术的______方面的争议,也使其来源更加广泛而方便.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下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做______.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克隆人”,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1)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儿.
(2)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a.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b.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
(3)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根据题干信息“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可知,利用病毒分别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胚胎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iPS).这样获得的干细胞的研究,其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复制成器官或组织的细胞,不仅避开了长期以来有关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争议,也使其来源更加广泛而方便.在基因工程中,这四个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利用的病毒称为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患者身上取出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从而获得早期人类胚胎,然后再从中培育“患者自身的”胚胎下细胞供医学临床使用的技术叫做治疗性克隆.中国政府对生殖性克隆人研究所持态度的“四不原则”是: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故答案为:
(1)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2)供体     受体    a.胚胎在移植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b.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处于游离状态;c.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
(3)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胚胎干细胞    目的基因   载体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伦理(道德)问题
(4)“治疗性克隆”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

临床研究杂志(七):

什么是随机双盲多中心实验?

美国病毒基因公司在北京地坛医院非法试验治疗艾滋病药物一事,一年前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最近由于英国《自然》杂志做了报道,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见《北京科技报》2005年6月1日报道《艾滋病药物人体试验再受关注》).病毒基因公司驻北京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一份据称由“第三方”做的临床试验报告.记者将该报告拿给我看,我看后指出,没有必要太深地去看它的相关实验数据,因为样本太小(仅34名患者),而且缺乏双盲的对照组试验,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要试验一种药物的疗效,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找一批病人,对他们用药,看看能不能把他们的病治好,不就得了?在以前,医生的确是用这种办法做临床试验的,有时也能够有很明确的结果.1885年7月6日,巴斯德做了一次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临床试验,给一位9岁的男孩注射了狂犬病疫苗.这名男孩在两天前被一头狂犬严重咬伤.在随后的10天内,巴斯德给这名男孩共注射了12次疫苗.几天后,男孩便康复回家了.第二年3月1日,巴斯德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他对狂犬病的治疗结果,呼吁建立狂犬病疫苗中心.到1890年,世界各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狂犬病治疗中心.
由于人们在得了狂犬病之后必死无疑,死亡率百分之百,而巴斯德治疗的狂犬病人却活了下来,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巴斯德的疗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这个著名的试验也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事例.能够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极为罕见.药物通常只是用来减轻、消除症状,减少病痛,降低死亡的危险.对绝大多数疾病来说,药物疗效并不是非此即彼、要么有效要么无效没有中间状态那么简单.这时候,要判别药物的疗效,就困难得多.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药物疗效的认定.许多疾病都能够自愈,例如感冒、失眠症,不必治疗也会痊愈.甚至像癌症这样的所谓“不治之症”,也有一部分病人会自愈.还有许多疾病的状况受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给病人服用并无药效的假药(“安慰剂”),也会出现一定的疗效,有时能达到30%甚至更高.有些慢性病,病情自己会时好时坏.而像心肌梗死、中风这种能致命的疾病,其死亡率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波动很大,难以对个体做出预测.还有一些疾病的病情好坏,取决于病人的自述或医生的主观判断,其结果很容易受到病人或医生的主观愿望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上述因素,在临床测试一种新药的疗效时,就必须精心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在对照临床试验中,一组病人接受新药治疗,其他组——对照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分成不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接受安慰剂治疗、接受已有药物的治疗或不同剂量的新药治疗组,然后比较不同组的结果.其中最基本的对照组是安慰剂对照组,即使用外观应与试验的新药相同或相似,而又不含任何药理活性物质的制剂(其主要成分通常是淀粉或生理盐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因素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是新药临床试验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做对照试验时,为了尽量避免主观偏差,还需要遵循其他一些原则.在有可能影响药物效果的各个方面,新药组和对照组的病人都应该相同或相似,例如所有的病人都必须患有相同的疾病,或处于同一疾病的相同发病阶段.而且,新药组和对照组的病人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接受其他治疗的情况等各个方面也应该尽量相似.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随机化”原则,即参加临床试验的所有病人被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病人将进入哪一组完全由随机产生的编号来决定,而不是人为地挑选哪些病人进入新药组,哪些病人进入对照组.如果参加试验的病人群体足够大,随机化分配的结果将会使新药组和对照组的病人有相似的特点.否则,如果由研究人员来挑选的话,就可能有意无意地把病情较轻的病人挑选入新药组,使得新药组的疗效过于显著.
在临床试验中,一方面,如果新药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药而对照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无效的安慰剂,那么心理因素就可能对两组病人的疗效分别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为了能得到好结果,有意无意地可能会对新药组病人更精心护理或施加暗示影响病人,在判定疗效时,会倾向于更正面评价新药组病人,更负面评价对照组病人,只收集对新药有利的数据而忽视不利的数据等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偏差,在临床试验中还必须遵循“盲法原则”.
如果病人不知道但是研究人员(医生、护士和数据分析人员)知道谁服用的是新药谁服用的是安慰剂,这是“单盲”,但是如果研究人员和病人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则属于“双盲”.双盲是避免主观偏差的最好办法.在双盲的情况下,分组情况由第三方人员掌握,医生、护士在“盲态”下给病人使用药物或安慰剂,观察疗效和收集病人的数据,然后把资料交给同样处于“盲态”的数据分析人员去分析.只有在最后需要比较新药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时,才会解除“盲态”,让研究人员和病人知道分组情况.
有时候,通过其他方式(例如临床经验积累、仔细的观察)也能够发现药物的疗效,但是这样的发现往往是不可靠的,不足以得出科学的结论.随机的、双盲的、有对照的临床试验虽然不是发现药物疗效的唯一方法,却是能够确定药物疗效的最可靠的方法.

临床研究杂志(八):

求:大一英语演讲稿 关于实验动物的 可以演讲5分钟的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 Physiolo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0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12.93%.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华内科杂志》中占11.57%,《中华肿瘤杂志》中占10.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9.55%,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7.96%,《中华医学杂志》中占4.81%.《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5.54%.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3.73%,《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2.3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2.53%,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75.25%,《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70.27%,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62.0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48.00%,《中华医学杂志》为32.76%,《解放军医学杂志》为18.5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13.15%.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7.74%和8.60%.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57.47%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
4.动物实验的条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99.14%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5.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为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操作者安全,以及减少动物模型处理因素的干扰作用,对实验动物进行恰当处理是必要的.调查中发现,57.76%的文章未记述麻醉剂,72.41%的文章未记述处死方式.有较多的文章写着“处死后……”,但未谈如何处死.有86.78%的文章叙述了施加实验因素时所采用的方式,有61.49%的文章记述了所用动物模型的制法或依据,考虑到了采用不同的模型处理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如何实施实验因素的方式是应当记叙的,但该调查中发现竟有13.22%的文章未谈及.
6.动物实验设计的问题:动物实验设计也应当参照并遵守临床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2〕:随机化、重复、对照.根据实验动物的情况,有时还应当在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发现,45.40%的实验未随机分组,19.54%的实验未设对照,全部文章均未使用双盲法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应用实验动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还有一些差距,因为实验动物的应用情况,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随机抽检的文章〔3~5〕中可以看出,国外几种与呼吸疾病相关的杂志对实验动物的描述具有以下特点:(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体重明确;(4)等级明确;(5)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明确;(6)性别明确;(7)有对饲养方式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8)所用动物数量准确;(9)对动物的健康状况的描述详细;(10)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1)全部有对照,部分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当然,国外杂志有些文章也有不足,比如对动物年龄描述不够明确,也未见使用双盲法.发达国家目前动物检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实验动物质量不断提高,动物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动物实验应用领域也愈来愈广泛.但是,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论文中往往将试剂生产地、产品批号等描述十分详细,而对实验动物的条件却记述很少,甚至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科研论文,对实验动物方面的记述也很简单.这种状况应当引起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视.

临床研究杂志(九):

英语翻译
The study,published in this month"s issue o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adds to an ever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low-fat dairy to an overall healthy diet.不要用翻译软件,如果能解释一下如此的句型该怎么理解就更好了.

句子里的ever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指不断增加的证据 是什么的证据呢,of the contribution of low-fat dairy 是低脂奶的贡献的证据
所以这句活我的理解是:
低脂奶在营养健康饮食的贡献作用,在这个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刊登的一篇研究中再次得到了证明.

临床研究杂志(十):

200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以及相关研究内容概况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两个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得,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虽然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
  对生物体内RNA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无可争议的热点.曾有科学家形容:这是一个RNA时代的到来.而这样一个热门领域的产生,源于1998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将双链RNA导入线虫基因中,并发现双链RNA较单链RNA更能高效地特异性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他们称这种现象为RNA干扰.他们的这一发现也促使后来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体的基因转化的最终产物不仅仅是蛋白质,还包括相当一部分RNA.
  “幕后使者”左右基因沉默
  有人这样比喻:DNA是电影胶卷,RNA是放映机,蛋白质是在银幕上播放的电影.那么,放映的过程就是“基因表达”.
  “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的重大发现,为人类对生命的研究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有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好像宇宙学中的暗能量,是生物研究的一个全新世界.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委员陈润生研究员评价说.
  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源基因存在于生物体内,并未丢失或损伤,但该基因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沉默.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了RNA会影响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但当时人们对于RNA的理解,还仅限于生物体的基因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通过转录形成信使RNA,随后翻译形成蛋白质才能起作用.
  1990年,科学家为了加深矮牵牛花的紫色,将添加过量的合成色素的基因拷贝入细胞,结果事与愿违,不仅转入的基因未表达,而且自身的色素合成也减弱了,转基因的花出现了白色或全白色,当时他们把该现象称作共抑制.后来在对真菌、线虫、果蝇、老鼠等动物细胞的进一步研究中,这种现象也得到了确认.
  陈润生说,直到1998年,科学家才真正认识到这种分子的力量.“RNA干扰”现象是在线虫试验中观察到的,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将外源的双链RNA加入到线虫的基因中,发现它能抑制特定基因表达相应的蛋白质,首次证明此过程属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并证明了小RNA分子是某些基因抑制现象的“幕后使者”.
  全新基因被发现
  “许多人将这个词翻译为RNA干扰,而我更倾向于将它解释为RNA干涉.”陈润生说:“因为干涉的意思更能体现RNA是对于特定的目标基因起作用,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生物体的这一机制被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揭示之后,科学家推论,这一机制本身应是为生物体内部服务的.果然,科学家随后发现,生物体体内本身也存在这种产生双链RNA的基因,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已.
  “这种RNA就叫做小RNA基因,也是生物体遗传密码的一部分.这种RNA基因实际上是内源性的.以前人们一致认为RNA最后的产物是蛋白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由DNA产生单链RNA的基因现在通常的叫作编码基因;但小RNA基因的发现让人们认识了另外一类基因,它们的最终产物是RNA.”陈润生解释说:“小RNA就是其中一种,小RNA是双链的,较一般RNA短得多,它能对细胞和基因的很多行为进行控制,可指导染色体中的物质形成正确的结构.这些最终产物是RNA的基因叫作非编码基因.目前在高等生物体内发现的非编码基因数量越来越多.从RNA干扰现象发现对RNA调控的一套全新的机制,是这几年生物学中的重大革命.”
  虽然小RNA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搞清,但在线虫、果蝇、植物细胞及动物卵细胞的研究中已证实,直接导入或转染入细胞的小RNA通过特异性的几种酶的作用,可进一步形成RNA诱导基因沉默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能特异性地与靶向信使RNA结合并进入再循环,进而形成不断放大的瀑布式放大效应,从而使RNA干涉作用在短时间内即可迅速有效抑制有害基因蛋白质或多肽的合成.
  RNA干扰机制的发现引导人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基因.科学家们逐渐发现,非编码基因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在高等生物体内,科学家们认为非编码基因的数量可以和编码基因相比拟.“这个发现使得我们人类对基因的研究,从只有一个蛋白质的世界,现在变成了RNA和蛋白质两个功能元件组成的两种元件世界.这让我们人类对各种生物的了解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并且能更好的说明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陈润生说.
  科学家认为,成千上万非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组成了巨大的分子网络,调节着细胞中的生命活动,这好比宇宙中的暗物质,将为基因组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新审度细胞及其演化过程的新思路.
  让致病基因“沉寂”
  RNA干扰又有什么用呢?有迹象表明,某些小RNA分子能够通过引导基因打开或者关闭来决定某一个细胞的命运,这将会对引诱细胞形成某种特定类型的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用这种方法,可以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控制入侵细胞的病毒.这给人们看到了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的新希望.
  陈润生认为,利用RNA干扰研究基因功能是对基因基础研究的一个便捷工具.科学家利用RNA干扰对目标基因进行特异性地表达沉默,通过观察其表达被抑制后细胞乃至生物体从形态到各项生理生化的变化来推导该基因的功能.
  这些自身存在的RNA不但是高等动物中有,高等植物中也有.2003年科学家发现,病毒中也存在这种基因,现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都被证明存在这样的非编码基因.
  陈润生介绍说,目前,RNA干扰现象的后续研究实际上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研究在生物体内存在的RNA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关系;二是深入研究RNA干扰现象,把RNA干扰现象用到可能应用的情况,比如说医疗实践,例如用于抑制肿瘤的和其他疾病的基因.
  “这种技术还被用于基因治疗研究,很多医学研究也正在利用这种技术,希望直接从源头上抑制致病基因,以治疗癌症甚至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陈润生说:“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中,RNA干扰可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的基因治疗.艾滋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今后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新途径被治愈.此外,对于特定疾病的诊断,以后不一定只能以蛋白质为指标, RNA也可能成为检测重大疾病的标识物.这个领域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正是由于RNA干涉技术有望从“根”上治病疗疾,致使病基因静寂关闭,所以人们自然渴求尽快应用于临床.但目前此项新技术研究大都来源于离体细胞实验,在体动物实验则刚刚开始,真正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尚待时日,还需要科学家广泛深入和细致持久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4313/

推荐访问:临床研究杂志官网 中国临床研究杂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