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繁体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7 1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礼的繁体(共10篇)

礼的繁体(一)

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是什么意思

汉高祖运用计谋取胜,项羽的部队虽然很强大,最后还是被刘邦用计谋打败。现在袁绍拥有十个战败的原因,而你有十个可以打败他的理由,袁绍的部队虽然很强大,根本不用害怕;袁绍礼数,法制太多,你自然得体,这是道胜;袁绍违背汉室出兵,你以汉室之名出兵,这是义胜;自桓、灵二帝以来,统治阶级的制度太过宽松,袁绍以宽松的制度来管理下级,而你奖罚分明,这是在管理方面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所任用的官爵只有亲戚朋友,而你用人时表面上看似简单内心却明白清楚,从来都是用人不疑只要有才能就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袁绍喜欢多思考却很少下定论优柔寡断,而你用谋略的时候很果断,这是谋略上胜;袁绍特别喜欢别人奉承他任用一些赞美他的人,而你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得人心,这是道德上胜;袁绍救济自己亲近的人,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而你考虑的更长远做得更加周详,这是仁胜;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互相谗言迷惑他人际关系十分混乱,而你用道德教导下士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从不发生,这是你明智胜过他;袁绍不能够分辨黑白分不清对的和错的,而你认为是正确的就用礼招待,错误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知道使用兵法的要领,你以少胜多的战事很多,用兵如神,这是武略胜过他。你拥有这十个胜过他的理由,把这些用来打败战胜袁绍就不难了。

礼的繁体(二)

义是什么?从繁体的义字面上如何形象地理解义?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礼的繁体】

礼的繁体(三)

甲骨文中“礼”的字形来看,表现的是对神的敬重?

繁体礼的右半边豊,在甲骨文中,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 “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礼”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的盛器和玉串写成.造字本义: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籀文 (示,祭祀)(祭祀时的袅袅香烟),强调祭祀行礼前的焚香仪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晚期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早期的简化成“乙”.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古文禮.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礼”.【礼的繁体】

礼的繁体(四)

繁可以组什么词

繁花似锦 卷帙浩繁 繁文缛节 枝繁叶茂 繁弦急管 繁荣昌盛 急管繁弦 删繁就简
灿若繁星 急竹繁丝 芟繁就简 急拍繁弦 繁文缛礼 生齿日繁 微为繁富 名目繁多
繁荣富强 繁征博引 繁华损枝 以简驭繁 不厌其繁 繁枝细节 实繁有徒 繁文末节
繁称博引 繁荣兴旺 繁丝急管 以简御繁 多言繁称 繁刑重赋 食少事繁 繁音促节
近亲繁殖 剸繁决剧 剸繁治剧

礼的繁体(五)

孔子对“礼”的见解

  孔子对礼谈的太多了.
  帖一段我的《论语》学习心得吧.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把事情治办周全.
  (3)戚:哀痛.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评析】礼有一个形成及演变的过程.人与动物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直立行走、语言,有人说礼也是根本区别之一.据考古发现,有的远古时代遗骸旁边有粉未,据估计这就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感情表达,是丧礼的雏形.一个人这样表达,就有更多的人效仿,于是礼就形成了风俗习惯,风俗日久就形成了文化.但是,礼一旦成为文化,在形式方面就可能丧失了最原本的情感表达,而是为了有礼而行礼,礼的制度也越来越繁杂.
  面对春秋时期繁杂的礼,鲁国人林放就提出了问题: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马上对他提出了表扬、赞叹,说他问的好!为什么呢?这个林放没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资料,可见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也不是什么仁者贤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可能是一个普通官员,即使官比较大,也顶多是个省部级吧.然而,他就问出了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现在哪一个省部级官员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孔子于是答了,说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宁戚.朱子曾注: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我们为什么要有“礼”呢?是因为我们丰沛的情感、我们的心意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礼”就告诉了你这种方式,所以礼是内心精神境界的外面表现.如果只有礼的形式,而没有了礼的精神,那就失去了礼之本.我们中华号称礼仪之邦,是一种精神的东西,而不是形式.
  于是,礼的发展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就是从质朴的礼,发展成为风俗习惯,成为人人遵守的一种准则,然后上升为文化,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以此为礼的时候,可能礼之本已经失去了.比如说丧礼,规定出了穿什么,戴什么,怎么哭,居丧多少天,人们只是依礼去做这些事情,做的规规矩矩,圆圆满满,但是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悲痛,这些形式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开始有人反思,要求去除这些形式的条条框框,呼吁回归到原来质朴的礼……回到原来,然后经过另一次的轮回……
  仿佛居士的一句话可谓道尽了礼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繁礼耗神,简礼损情;初礼则庄,久礼则戏;稀礼则厚,频礼则薄;严礼则烦,宽礼则怠.故礼生礼灭,随世流转,变伟千古,莫知其数.
  【故事】下面我举几个小事例,来理解孔子他老人家这句话.
  第一,礼与其奢宁俭,就举三个婚礼的事故吧.两个奢华的婚礼,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燃起多少灰姑娘变白雪公主与王子偕手百年的梦,然而事实证明对神的誓言都脆弱的那么不堪一击;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礼够奢华,然而不需婚礼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一个足够俭的婚礼,没有嫁妆,没有仪式,没有大宴宾朋,新房是男方的办公室,新娘因为被通缉远道投奔而来,于是就算结婚了,但是他们却偕首共同恩爱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后同用一个骨灰盒,骨灰都撒在一起,他们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
  然后再举一个红楼梦中的例子,就是元妃省亲,本来省亲就是回家与自己的家人团聚,然而,因了礼,元春只能高高在上的“享受”自己长辈的参拜,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都不能够.还有祥林嫂的故事,让鲁迅对“吃人的礼教”狠狠的鞭笞.这些,是礼的错吗?我想不是,这些礼已经成了耗神的繁礼,戏的久礼,频的薄礼,已经失去了礼之根本,不能反应人的内心情感.
  最后再举两个葬礼就更能理解孔子的话了.第一还是红楼梦中的故事,秦可卿的葬礼,这可以说是最“易”的葬礼了,被王熙凤办的非常完美,那么多人举行了那么多的仪式,花了那么多的钱,然而,有多少人是真正心里悲痛的呢?这种葬礼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追思吗?另一个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一位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方登死于地震,为自己的女儿建了一个简单的墓,墓里放着一个新书包,每年开学母亲都会买了新课本埋进去,因而里面有所有的课本.这个葬礼不隆重,不奢华,但是,所有观众都能体会到母亲爱女儿的那一颗心.
  好了,让我们再来用上述例子来诠释一下孔老夫子的箴言吧:礼,与其像戴妃与王子的婚礼那样奢华,不如像周邓的婚礼那样俭朴,其根本在于是真的要偕首百年;丧礼,与其像秦可卿的葬礼那样治办周全,不如像方登的葬礼那样,有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哀伤,那才是有内涵的礼,礼仪之邦的礼.

礼的繁体(六)

有关简体字与繁体字对应的问题!
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
有些简繁体之间的对应我有些不太懂.
简体字简化的过程中不只简化了字体,似乎还对有些字还进行了意思上的统一.
例如:简体字的“只”对应了繁体字的"只"(表示只有什么什么)和"只"(表示一只两只,数量的意思) 把两个原本不同义的字都简化成了“只”
而”着“和”著“在繁体字中都是”著“,为什么简体字反而把繁体字的”著“分为”着“跟”著“呢,在繁体字中好像并没有”着“这个字.
还有:“里”字.这个不太懂了.看到香港和台湾两地的用字好像不一样.有“裏“和”里“,”里”字好像在繁体字中只表示长度的意思.
那在用繁体字书写时,什么时候的“里”用“裏”,什么时候的“里”用“里“,
还有像”什么“有时候看到的是”什麼“,也有时看到的是“甚麼”等等.
如果还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请指教一二.

汉字简化(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但是,繁体字有三个缺点:一是难读.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如“礼”(礼)、节(节)、写(写)、郁(郁)、吁(吁),少则12画,多则32画,书写费时又费力.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留意就会写错.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汉字必须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确定“烟”为规范字,而“烟、淤”为异体字.废除不用.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如:礼—礼,笔—笔,难—难,赵—赵.二是删除局部.如:开—开,习—习,号—号,奋—奋,医—医.三是同音替代.如:出—出,双—只,丑—丑,后—后.四是全部改造.如:惊—惊,万—万,从—从,归—归.五是简化类推.如:龙—龙,庞—庞,宠—宠,垄—垄.六是草书楷化.如:乐—乐,为—为,书—书,当—当.“乐、为、书、当”原来都是草体字.
但是,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如“藏、曦、嘴、餐、罐”,“镶、骥、馕、颧”等字,笔画较多,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而另一方面,为了印刷某些特殊的书刊,仍然要用繁体字.
社会学家、文化人士艾君撰文认为,简化汉体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何要发展和简化字体?艾君观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快,促使了“文字”的交流沟通功能本着更加便利和科学化发展而促使改造文字.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凡是最早发明文字使用古老象形文字的民族、国家都曾经辉煌过,但后来发明和使用简化符号文字的民族或国家却后来居上,说明古代的“文明古国”的文字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了,繁琐的文字结构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了.所以,促使社会对文字简化的动力.为保护文字使文字更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以不至于丢失本民族文字,文字简化是必须的发展趋势.必须理清一个认识,简化文字的本身不是取缔、不是废掉、不是搬来别人的文字语言,而简化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保护,这就是适应世界潮流而又不丢失传统,在发展中去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策略.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要保护它唯有两条路:一是实行双语教育;二是继续作为社会主流文字,以不断革新、变革,去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运行规律,去繁存简、去伪存真继续简化我们的字体,同时普及其他先进语言作补充.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简体中文里的“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雪梨〔澳大利亚城市〕”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礼的繁体(七)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选自《韩非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败:打败
B.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田:打猎
C.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因:因为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拔拂:免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从晋文公作战回来先封赏雍季而后封赏舅犯的举动,以及听到晋文公对群臣的释疑,从而得出了“文公之霸也,宜哉”的结论。
B.有人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文公问的是“以少敌众”,雍季回答却是“以后一定不再上当”,借此说明对雍季的封赏是不恰当的。
C.有人认为舅犯所说“不嫌欺诈多”的话,不是指欺诈民众,而是指欺诈敌人。但晋文公却混淆了民众和敌人的区分。
D.舅犯前有正确的言论,后有战胜的功劳,结果,舅犯兼有二功却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没有一点功劳却排在前面受赏。这说明晋文公不懂得正确行赏。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2) 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译文


小题:因:根据
小题:“这说明晋文公不懂得正确行赏。”错,原文是“仲尼不知善赏也”。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晋文公准备和楚军作战,召来舅犯询问说:“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以后民众就不会再上当了。”文公说:“好。”辞退了雍季。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和楚军作战,结果打败了敌人。回来后用封爵行赏,先赏雍季而后赏舅犯。群臣说:“城濮的胜仗,靠的是舅犯的计谋。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孔子听到后说:“晋文公称霸是完全应该的啊!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
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凡是回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作相应的回答。提的问题博大。却用狭小事理去回答,明君是不能接受的。现在文公问的是“以少敌众”,回答却是“以后一定不再上当”,这不是针对问题作出的回答。再说,文公也不懂得权宜之计,又不懂得长远利益。打仗如果取胜,就会国家安全,君位稳定,兵力强盛,威势确立,即使以后能出现同样情况,也不会比这次胜利获益更大的了,还担心什么长远利益不来呢?打仗如果不胜,就会国家危亡,兵力削弱,君主身死名灭,想免除眼前的灾难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等待长远利益呢?期待长远利益,在于今日战胜敌军;今日的胜利,在于对敌人使用欺诈手段;欺诈敌人,不过是为了长远利益罢了。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再说文公又没有理解舅犯的话。舅犯所说“不嫌欺诈多”的话,不是指欺诈民众,而是指欺诈敌人。敌人,是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再上当,又有什么损害呢?文公之所以先赏雍季,是因为他有功吗?然而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却是舅犯的计谋。是因为雍季说得好吗?然而雍季说“以后不再上当”,这表明他并没有讲出什么正确意见。舅犯则已经兼有功劳和正确的意见。舅犯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忠诚,是用来爱护下属的;信义,是用来不欺骗民众的。已经注意到既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但他之所以一定主张采用欺诈手段,因为这是战争汁谋。舅犯前有正确的言论,后有战胜的功劳,结果,舅犯兼有二功却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没有一点功劳却排在前面受赏。“文公称霸不也是很应该的吗?”正表明孔子是不懂得正确行赏的。

礼的繁体(八)

文明安全警句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4.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不相为谋.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6.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礼的繁体(九)

谁知道“礼”古汉语的写法

,请谁编,民间有讲究,否则不吉利.这里不便说,否则得罪人.可在“知道”里查“拜求带有忠安和琴丽的婚联”这个问题,我在那里正面的说了.
等了几天,没有人编.我提供一个吧,仅供参考:
斌斌有礼,满座赞新人一对
红运报晓,众邻羡陈氏两家
说明:1,“斌斌有礼”双关,一是说晓斌娶红礼,二是说夫妻二人能守夫妇之道,夫唱妇随,待人有礼.婚礼上,赢得人人称赞.(斌字就是彬,可查《现代汉语词典》,这里说斌斌有礼,就是彬彬有礼的意思).2,“红运报晓”也是双关.一是说,红礼嫁了晓斌,二是说红礼能给晓斌带来好运,报答两家.红运就是鸿运,两种写法都可以(见《现代汉语词典》).3,两句连起来,是说二人成婚,不仅明事懂礼,感情和睦,而且能有美好的生活前景,交上好运.不仅亲朋好友赞叹羡慕,而且能够从此使双方(夫妻双方和双方亲家)交好运.4,上联晓斌在前,下联红礼在前,男女平等喽.5,有感情,有好运,满座赞美,四邻羡慕.该说的都说到了.(估计两家长辈会特别喜欢下联)当然,还可以推敲的更完美些.但要花时间.先这样吧.
祝幸福美满,前程似锦!

礼的繁体(十)

英语翻译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怎么翻译?

  刘邦项羽之间的战斗结果(不:布局,计策计谋.敌:战斗 不敌 :1指战斗中的过程2打不过敌人 在这句话中“之不敌”可以翻译为:1之所以打不过.2战败的原因),你是知道的.汉高祖运用计谋取胜,项羽的部队虽然很强大,最后还是被刘邦用计谋打败.现在袁绍拥有十个战败的原因,而你有十个可以打败他的理由,袁绍的部队虽然很强大,根本不用害怕;袁绍礼数,法制太多,你自然得体,这是道胜;袁绍违背汉室出兵,你以汉室之名出兵,这是义胜;自桓、灵二帝以来,统治阶级的制度太过宽松,袁绍以宽松的制度来管理下级,而你奖罚分明,这是在管理方面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所任用的官爵只有亲戚朋友,而你用人时表面上看似简单内心却明白清楚,从来都是用人不疑只要有才能就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袁绍喜欢多思考却很少下定论优柔寡断,而你用谋略的时候很果断,这是谋略上胜;袁绍特别喜欢别人奉承他任用一些赞美他的人,而你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得人心,这是道德上胜;袁绍救济自己亲近的人,对不亲近的人就不重视,而你考虑的更长远做得更加周详,这是仁胜;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互相谗言迷惑他人际关系十分混乱,而你用道德教导下士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从不发生,这是你明智胜过他;袁绍不能够分辨黑白分不清对的和错的,而你认为是正确的就用礼招待,错误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知道使用兵法的要领,你以少胜多的战事很多,用兵如神,这是武略胜过他.你拥有这十个胜过他的理由,把这些用来打败战胜袁绍就不难了.
  原创都是我自己翻译的 还请赐教 注释:历史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5815/

推荐访问:仁义礼智信繁体 黑体繁体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