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2 09:13: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一)
术后早期下床的好处

术后早期下床的好处

作者:甄志伟 周 望

来源:《汽车与运动》2010年第04期

病人术后要早期活动,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病人在做大手术后常常因害怕刀口疼痛或刀口裂开而不敢活动,有的人甚至几天内不敢翻身,而事实上病人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许多好处。

1 可防止肺部并发症

胸部手术后常因为疼痛的影响使病人不敢咳嗽、咳痰,胸部活动减弱加之平卧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堆积在肺内可引起肺炎,所以协助病人翻身,扶坐拍背以减少肺不张。如果能早期下床活动则不会发生这些情况。

2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卧床血流缓慢,特别是下肢静脉血回心慢而且术后往往食欲不佳饮水减少,血液变的黏稠,红细胞容易凝集形成血栓,堵塞下肢静脉血管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等。如果术后在床上经常做伸屈腿运动,若病情允许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管内的血流发展,可防止发生血栓。

3 促进伤口愈合

许多人认为术后早期活动会导致刀口裂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手术时各层都经过严密的缝合,术后24h左右逢合的各层已有不同程度的粘着和愈合,鼓励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的抬举运动,早期活动不仅不会使刀口裂开反而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刀口愈合。 4 防止腹胀增进食欲

早期活动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腹胀、便秘,增进食欲。【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

5 预防尿潴留

由于疼痛或麻醉引起排尿困难,尿液留在膀胱内,使病人腹胀不适,需要导尿才能排出,如早期适当活动可以防止这种情况,顺利排尿。当然何时下床要听医生的安排。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二)
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

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2009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腹部疾病患者78例,手术53例,非手术25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体会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6~88岁,平均年龄37岁。

致伤原因:阑尾37例,腹外疝10,车祸伤24例,胃癌5例,结肠癌2例。

治疗方法:手术52例,非手术26例。

护理体会

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手术后康复最佳选择的措施,许多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或某些器官功能障碍,不愿早期活动,甚至手术后已经好几天还不敢翻身,更不敢在床上或下床运动。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事实证明手术或受伤后必要的休息和睡眠能使手术时消耗的体力得到恢复,减少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但是如果休息和睡眠过多,也会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后或是受伤后,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就应该听从医生护士的劝告,早期进行床上或床下活动:长期卧床不动,会导致呼吸系统的两大合并症是坠积性肺炎和二氧化碳滞留,手术后由于神经反射,胸腔活动减弱,又因卧床的原因,使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松弛而上升,使肺内呼吸的量及氧气交换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三)
术后早期活动对于胃肠道手术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术后早期活动对于胃肠道手术的意义【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

作者:钱琦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2期

【摘要】 胃肠道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治疗手术,术后患者组织受到创伤,胃肠功能减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促使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手术恢复期,使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已成为护理互动的基本内容,虽然临床上广泛推荐术后下床活动,但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还有一定的认识局限,大部分患者常因疼痛虚弱等原因延迟下床活动时间,对术后快速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关键词】 胃肠道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意义【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100-01前言 尽管临床上广泛推崇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但是由于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身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延迟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致使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减弱,本文旨在通过阐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现状,分析影响术后下床活动的因素,提出干预术后下床活动的有效措施,使人们认识到术后下床活动的意义,从而使这一临床工作得到广泛推广。

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及现状

1.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

对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概念,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Powers将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定义为第1天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和椅子入座;快速康复理念中,将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定义为手术当天离床活动,术后第1天步行走廊的距离。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一般都是在手术后24-72小时下床活动。

1.2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现状

2006年,Kalisch对护理缺失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最常见的9种护理缺失:协助患者活动、为患者翻身、没有或延迟喂饭、患者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出入量的记录及病情检测。其中协助患者活动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缺失比例最高的一项,缺失率为83%。研究人员通过详细的数据跟踪发现,成年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下床活动的次数,19%活动1次,5%活动2次,3%活动在2次以上,73%没有活动。这些研究清楚的表明,术后下床活动严重不足,形势不容乐观,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应该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2影响胃肠道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因素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四)
早期下床活动对剖宫产术后恢复的意义

  摘要:由于社会因素和高龄孕产妇的增加,剖宫产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经过对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深切体会到剖宫产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很重要,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促进提早泌乳,增加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率,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下床活动 剖宫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9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20-01
  早期下床活动多指腹部手术后的护理,一般认为术后早下床活动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咯出,减少肺部感染机会。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防止腹腔的粘连与肠粘连,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可促进自行排便、排尿.降低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
  1 护理
  1.1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应多与产妇交流,提高产妇对剖宫产术后相关知识的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意义,取得产妇的信任,消除产妇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或分散产妇注意力,以稳定其情绪给予产妇精神鼓励。树立产妇积极,主动地锻炼的信心,使产妇能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产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2 术后护理。术后回病房,禁饮、禁食、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等。注意观察产妇有无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等不适,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腹部切口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干燥,防止感染。术后每半小时按摩子宫底并按压宫底1次,观察子宫收缩是否质地硬、轮廓是否清晰,阴道流血是否少于月经量。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量、尿色,保留24h后拔除。
  1.3 饮食护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指标是肠鸣音恢复,术后3小时开始听肠鸣音,根据肠鸣恢复情况指导产妇进食,可进清淡流质,利于肠蠕动恢复,避免进食牛奶、豆浆、糖、过油、刺激性大的食物,避免肠麻痹、肠梗阻、肠粘连。排气后为软食,少量多餐,排便后过度到普食。
  1.4 早期活动。鼓励产妇早期的活动,护士要向产妇讲明早期的产后活动的必要性及活动方法,术后1-3h尽可能多活动双下肢,指导并协助产妇在床上进行翻身、屈膝、屈髋等动作,每2h翻1次身,更换1次体位,尽早取半卧位,每1-2min做深呼吸1次,改善和促进呼吸功能。术后4-6h开始评估产妇的肌力、疼痛,通过评估确定产妇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少�疼痛为I级和以下(通过询问产妇的感受来评估)�肌力为4级以上(通过握腕力、腿部的抵抗力评估)即指导并协助产妇下床活动。第1次下床前在床沿先坐数分钟,活动双下肢再下床站立,扶床行走,动作要慢,整个过程以患者自主活动为主,护士守在身边指导,必要时予以扶助。
  1.5 母乳喂养。产妇在清醒的情况下,术后回病房半小时即开始评估产妇的奶量,宣教母乳喂养好处,指导母乳喂养。早期母乳喂养,树立产妇母乳喂养信心,促进乳汁分泌,加强营养,坚持母乳喂养,预防奶胀,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2 健康宣教
  2.1 鼓励产妇术后多做深呼吸、勤翻身、早期下床活动,以预防肺部感染、脏器粘连及下肢静脉栓塞。
  2.2 指导术后镇痛泵的使用须知。
  2.3 讲解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术后喂哺姿势和方法。
  2.4 指导避孕方法:有生育要求者嘱必须避孕2年以上,方可再次受孕。术后6个月可行宫内节育环避。
  3 讨论
  剖宫产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手术,加强护理人员对术后产妇的观察,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众所周知,长期卧床是很容易产生肌肉萎缩、褥疮、肺不张、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等并发症。早期下床活动的要求要越早越好,首先进行评估,充分地了解病情后进行判断。根据产妇术后恢复的情况,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以减少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中南.唤醒护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
  [2] 李巨.临床妇产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

术后早期下床的意义(五)
新型多功能输液架在胸腹腔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多功能输液架在胸腹腔手术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160例胸腹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按照常规进行指导,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下床活动,观察组患者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把引流瓶放在多功能输液架的底座上,引流袋、负压吸引器及液体挂在输液架上,早期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不适感。结果:观察组患者由于手术后能早期下床随意的活动,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低,各种引流管留置时间短,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快,患者的不适感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多功能输液架的使用,可以促使胸腹腔患者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在术后恢复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多功能输液架; 胸腹腔手术; 治疗; 作用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72-02
  由于胸腹腔手术后患者卧床的时间比较长,术后容易出现呼吸道的分泌物淤积、腹胀、便秘、头晕等很多不适症状,因此患者的心理压力会很大。而且胸腹腔手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肠内营养管等各种管路,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手术后比较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且由于各引流管的刺激引起疼痛等不适症状,不利于患者恢复,影响了患者的舒适度。笔者所在科室将改造的新型多功能输液架用于胸腹腔手术后的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并且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220569820.9,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胸腹腔手术的患者160例,其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34~72岁。食管癌患者42例,肺癌患者38例(不包括全肺切除的患者),胃癌患者46例,结肠癌患者34例。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新型多功能输液架的制作 (1)其构造和结构指标:这种新型多功能输液架,是由滑轮、圆形底座、空心架、弯形钩、螺旋钮、握手柄及输液杆组成的,其特征是:由3个滑轮与圆形底座构成,直径40 cm,圆形滑轮底座,其中心部位与空心架的下端连接固定;空心架高1.1 m,其距地面50 cm处有2个连体挂钩;握手柄和弯形钩组成一体呈圆形,直径30 cm,其中心部位与空心架的上端环形连接固定,空心架的上端有螺旋钮的一端嵌入其内;与插入空心架的输液杆接触。输液杆长约1.1 m;在圆形滑轮底座的上表面呈水平面,用于放置引流瓶或其他随身携带的物体。本输液架总体高2.2 m。(2)输液架的功能指标:①移动方便(底座有滚动滑轮),在输液或输入肠内营养液的同时,在无人陪护的情况下,患者自己可以轻松的推动输液架去厕所,下床活动等。②安全性好:输液架放置平稳,不易歪倒,平衡性好。③实用性强:患者在输液的同时,可以携带引流袋(挂在引流挂钩上)、引流瓶(放在输液架底盘上),然后,手推输液架,能够方便、轻松的前行。
  1.2.2 新型多功能输液架的使用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在病情稳定、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把胸腔闭式引流瓶放在多功能输液架的底座上,腹腔引流袋和负压吸引器悬挂在多功能输液架的连体挂钩上,静脉输液的液体或肠内营养液挂在输液架上,患者可以自己手扶输液架上的握手柄,下床随意的活动,既可以减少陪护,节约人力资源,还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引流液的排出,提前拔除胸腹腔引流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手术后肺部的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和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对照组患者则按照术后常规进行指导,等待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后再开始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呼吸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及患者的不适感。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适感比较
  观察组术后有疼痛等不适感的患者15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8.512,P<0.05)。
  3 讨论
  胸腹腔手术后应用新型多功能输液架,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术后呼吸道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早期活动是外科术后常见的护理措施[1]。胸腹腔手术后由于多种管路的影响,而且静脉输液时间比较长,老式的输液架只能够满足患者卧床或坐着的姿势,不利于患者下床活动。应用了新型多功能输液架以后,只要患者的病情稳定,医生允许,就可以在静脉输液的状态下带着各种管路和液体早期下床随意的活动。开胸手术不仅会对胸廓呼吸肌造成直接损害,还会对膈肌活动有抑制作用,而且手术时间比较长、创伤比较大,手术后患者因应用麻醉药物、全麻插管等原因会出现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患者也会因刀口剧烈疼痛,担心刀口裂开等原因不敢用力咳嗽、咳痰,很容易发生肺炎、肺不张,甚至呼吸功能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43.6%[2-3]。帮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增加通气量,避免肺泡萎缩和分泌物积聚,而且还有利于胸腔内积气、积液的排出,促进肺复张,增加肺活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5]。术后因为血液流速慢,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患者长期保持同一体位,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6]。而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力,减轻下肢水肿,从而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7]。   胸腹腔手术后应用新型多功能输液架,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提前拔除胸腹腔引流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手术后患者由于卧床时间比较长,活动量又少,胃肠蠕动弱,大量的消化液在肠腔内不被吸收,会使肠管膨胀,患者腹胀,所以肠蠕动恢复的时间就会延长,从而使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病率明显的增高。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患者腹胀,加速刀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手术刀口的愈合,而且还有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可以早期拔除引流管。
  胸腹腔手术后应用新型多功能输液架,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有报道认为外科术后疼痛治疗与护理并不充分,很多患者术后被剧烈疼痛所困扰[8]。患者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与病友聊天,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预防精神抑郁,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能和独立性,加快患者的体质恢复,减少患者的疼痛等不适感,从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使用新型多功能输液架的注意事项,患者下床活动前,先给患者讲解早期下床有哪些好处,以及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做好相关的安全指导,做好安全防护,示范起床的要领,教会患者起床的具体方法,检查并固定好各种管路,避免接头处脱开,引流瓶和引流管的高度要适宜,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活动量一定要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患者的病情决定,不能活动过度,防止跌倒、脱管等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丁杰芳,杨如松,杨晓歆,等.肺切除术后早期活动的可行性研究与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89-1490.
  [2]刘秋凡,蔡焕武.胸腹腔镜对食管癌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1-2.
  [3]周筠.术前雾化吸入对预防肺部手术并发症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72.
  [4]钟杨芳.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的肺部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57.
  [5]汪娟,尤振兵,杨彩霞,等.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促进食管癌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1):3740-3743.
  [6]李玲,戴亚克,罗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56-457.
  [7]焦春莲,鲁秀平,杨红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4,17(11):746-747.
  [8]李塞梅.开胸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J].广西医学,2003,25(9):1703-1706.
  (收稿日期:2015-08-02)
  (编辑:张爽)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87665/

推荐访问: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