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叟小序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2 10:39: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杜陵叟小序(一)
语文

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样卷(6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既来之,则安之”最早见于( )

A. 《论语》B. 《左传》C. 《庄子》D. 《战国策》

2.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其中“好”的意思是( )。

A. 良好B. 友善C. 容易D. 喜爱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重点点评的历史人物是( )。

A. 梁王朱温B. 燕王刘守光C. 晋王李克用D. 庄宗李存勖

4. 《往事》(一之十四)中,作者对大海的描绘,采用了( )的手法,赋予大海以感情和生命。

A. 拟人化B. 比喻C. 夸张D. 排比

5. 《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是我国( )的奠基人。

A. 古代文学B. 近代文学C. 现代文学D. 当代文学

6. 下列作家中,其作品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是( )。

A. 屠格涅夫B. 欧·亨利C. 莫泊桑D. 培根

7. 《苦恼》中的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原因是:他不幸失去了( ),十分想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可是偌大一个彼得堡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诉说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为自己拉车的小母马诉说。

A. 父亲B. 兄弟C. 儿子D. 侄儿

8. 《山居秋暝》的( )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 首联B. 颔联C. 颈联D. 尾联

9. 《再别康桥》选自徐志摩的诗集( )。

A. 《志摩的诗》B. 《翡冷翠的一夜》C. 《猛虎集》D. 《云游集》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

A. 歌行体B. 七绝C.律诗D. 杂言诗

二、判断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您认为正确的,打“”;您认为错误的,打“×”。请把记号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在先秦主要为骚体赋,在汉代主要为汉大赋,也有抒情小赋,南北朝主要为骈赋,唐宋主要为律赋、文赋等。( )

2. 《马伶传》一文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侯方域。( )

3.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其中“梨园”指戏班,剧团。( )

4.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里来了。( )

5.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中“曲士”的意思是“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人,见识浅陋的人”。 ( ) 6. 《庄子·秋水》头两节的写作手法是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 )【杜陵叟小序】

7. “有志乎古者希矣。”其中“希”的意思是“希望”。 ( )

8.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语言风格是寓刚于柔。( )

9.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非常羡慕”. ( )

10.《论快乐》一文的写作特点是:行文灵活,中心突出。( )

11. 《风波》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 )

12. 《灯下漫笔》“厘定规则”中“厘定”的意思是“整理规定”。 ( )

13.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其中“属”后作“嘱”,有“嘱托”、“请求”的意思。( )

1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酒”为线索。( )

15.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中“徐”的意思是“慢慢地”。 ( )

16.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

17.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其中“当”的意思是“应当”。( )

1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中“结庐”的意思是“建造住宅”。 ( )

19. 《杜陵叟》诗题后的小序是“伤农夫之困也”。 ( )

2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自”的意思是“空自”。( )

21. “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其中“见谕”的意思是“告诉我,吩咐我”。 ( )

22. 《故都的秋》中,作者将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常见景物,依次组合成小院静观、槐蕊清扫、残蝉闲听、秋雨话凉、枣红佳日等五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辉映的景块,既显示出空间的开阔性、组合的自由度,又显示出视觉上的画面感,具有很强的审美效果。( )

23. 《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对于人生道路的思索。( )

24.《箱子岩》:“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其中“行将”的意思是“即将,将要”。 ( ) 2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咏”的表现手法。( )

三、多项选择,共6题,每题5分.,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能是多个,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叙述的方式有()。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A. 顺叙B. 倒叙C. 插叙D. 平行叙述

2. 记叙文是指()的文章。

A. 记人B. 叙事C. 写景D. 状物

3. 《故都的秋》中两次写到南国之秋,其目的在于用南国之秋的色淡、味浅,来()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永。

A. 对比B. 反衬C. 比喻D. 夸张

4.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三要素。

A. 论点B. 论据C. 论难D. 论证

5. 文章的语言要()。

A. 准确B. 鲜明C. 生动D. 富有个性

6. 主题即文章的主旨、立意,要求()。

A. 正确B. 深刻C. 鲜明D. 集中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大学语文入学测试模拟卷(6)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ADDAC 6~10 BCBCA

二、判断题

1~5 √√√√√

6~10 √×√√√

11~15 ×√√×√

【杜陵叟小序】

16~20 √×√√√

21~25 √√√√×

三、多选题

1、abcd 2、abcd 3、ab 4、abd 5、abcd 6、abcd【杜陵叟小序】

质疑哈佛人生目标调查

2011年12月15日 14:26

作者曾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会长,现任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主任。

文/任占忠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使用着哈佛大学关于人生目标调查的案例。案例中提到,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杜陵叟小序】

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当然,也抱怨自己。

各校引用这项调查的目的是要证实制订目标的重要性,人生目标越清晰,越长远越好,反之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涯发展。因此,引导学生以“3%”为榜样来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相应的职业规划,并坚持不懈。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各高校已经普遍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而能够制订清晰、长远目标的学生仍为数不多。笔者在某高校的一次就业指导讲座时,对在场的应届毕业生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1%的学生回答的问卷属于拥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但也并非都是长远的。其实,哈佛调查有清晰目标的也仅为13%,87%的学生是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

由此我想,对大学生来讲,其职业发展程度真的是由其目标的清晰、远近度和决心所决定的吗?

我想尽办法在网上搜索哈佛大学这项调查的来历,结果,至今没有发现调查的确切时间,谁人开展和

发布的。难道这是以讹传讹?我不敢这样相信,但也不敢确信其真实性。

就在我质疑哈佛大学的这项调查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一本名为《哈佛家训》的书,书中有一篇名为《艾尔森的发现》,公布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的一项统计。这篇文章中指出,艾尔森对全世界100名在各行业取得成就的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其中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他们的兴趣并不在那上面。既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兴趣,自然不会成为当初的职业目标。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么多人的辉煌事业呢?艾尔森博士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最后的结论是,因为“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高度责任感的驱使,这些成功人土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然,这与哈佛大学的那项调查结论格格不入。

由此,我又想到在另一本书中看到的联想销售第一人张小平的成功案例。张小平,是一所民办学校的专科女毕业生,她多次求职遭到拒绝,陷入极度困惑,显然,任何目标对她来讲都是奢望,也失去了意义。她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并寻求发展机会。这样,张小平在应聘北京运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时,开出了求职中令常人难以置信的“身价”,她承诺——

做不出业绩不要任何报酬,如果做出业绩,适当给我一点回报就可以了;

可以不计工作时间,只要公司需要,我可以随时随地赶到;

可以不计工种,无论多脏多累的活,我都愿意做;公司如果觉得我不合适,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将我辞退。

这样,她终于有了工作机会。后来张小平又应聘到到联想集团晨拓公司,起初为前台接待。她每到一处,都勤奋认真的工作,努力的学习,6年后,她的电脑销售额达3个亿,奇迹出现了。这也是个无法制定清晰目标而职业成功的生活中的案例。

诚然,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目标为人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是使人奋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可以找出不少因目标清晰而成功的案例。但是,人的发展路径不会仅此一条,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世界,职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发展,有一种比职业规划更重要且更具决定性的能力,即职业适应力。人们只有具备这种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才更易取得成功。职业适应并不排斥职业规划,而是把当前的目标作为继续探索的起点。职业适应是让人们放开职业发展的视野,从一个目标,一条线,一股劲的职业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不可预测和急剧变化的现实中寻求发展之路。这条路,似乎是一条比职业规划更加宽广,更务实的路。

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长期生活于家庭和校园环境,随之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合乎职场要求的习惯、性格和价值取向,并且,这些个性尚处于未经实践验证的不定型状态。以这些个性作为职业目标的“知己”

杜陵叟小序(二)
论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摘 要: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探讨白居易新乐府诗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鲜明的对比手法。明白晓畅的语言等创作情况,以此展现白居易新乐府诗恢弘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白居易 新乐府诗 艺术特色
  乐府是汉代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府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搜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魏晋以后,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有抒发自己情感的,也有记事名篇,自立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乐府诗,这种用新体写时事的乐府诗即新乐府诗。
  白居易是活跃在中唐时期我国诗坛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都具有淳朴自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其诗歌创作的通俗性和写实性两大特点,都集中表现在新乐府诗的创作之中,因此,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即引起了古今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分析挖掘其创作的通俗性、写实性。
  《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这些现实主义诗歌对中唐社会的政治弊端、社会黑暗、赋敛苛暴、宦官奢靡、民生疾苦等不良习俗都有所反映,体现了他“为时”、“为事”而创作的理论主张。
  一、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白居易新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显示出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特点。一般叙述到最后,往往发出议论,对所写的事件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在他的著名篇目《红线毯》的诗下小序里,明确表明此诗题旨在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精工细作的过程。通篇的记叙后,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喝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振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诗人岂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诗人是通过这种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法,这种“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篇的主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即“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又如《买花》一诗,诗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花市上繁荣景象下卖花的场景,后面议论揭示主旨,借用田舍翁的嘴厉声呵斥当时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叙述了“春欲暮”,农田青黄不接,农民忙于农耕的时节,王公将相奔波于“喧喧车马度”的花市上进行着“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的买卖后,又讲述了一田舍翁偶到花市,见到琳琅满目的鲜花,不禁心生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十户中等人家所纳的赋税才能买得起这一丛艳丽的牡丹花。而又有多少农家的赋税才能换得这群富贵闲人的挥金如土啊?田舍翁的感叹正是诗人的心声。叙议结合,揭露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社会现状。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即对比鲜明。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1]
  这是著名组诗《秦中吟》中的第七首,他曾在一首诗中说到自己写作《秦中吟》的缘由,是因为“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是时兵某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悲吟一事。”
  在诗歌的开场白里,诗中人物刚一登场亮相,豪奢之气便扑面而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他们是坐在一辆辆豪华的马车中出场的,先声夺人,不可一世。“意气”之“骄”,竟然“满路”,而“鞍马”之“光”亦可“照尘”。这两句描写可谓是画龙点睛,活灵活现。当他们这一帮人在街市上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时,街上的人们在退避三舍之际,忍不住会互相打听,气焰如此嚣张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呀?“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接下来,笔锋一转,已是这群人在宴会中的场面了,“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神策军中的宴会果然非同一般,喝的是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吃的是宫廷中送来的山珍海味,手上剥的是太湖出产的精品贡橘,筷子夹的是难得一尝的天池海鲜。这四句诗与前面的写法相同,都是运用了铺张扬厉的修辞手段,极力渲染军中宴的豪奢排场,与他们在都市上狂奔走马的行径相互呼应,足见这群“内臣”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不分场合,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使读者的愤恨更进一层。白居易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一边奢华,一面惨痛的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贫与富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又如《重赋》一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农民和“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官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上层社会对百姓无耻的剥削,也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被扭曲的两税法的重压下所承受的沉重灾难。借之以老农之口发出“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强烈谴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白晓畅的语言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特别强调其政治与社会功能,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百姓的疾苦,以此揭露现实矛盾,肩负起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重大责任。也正是有此目的,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艺术表现上力求通俗易懂,采用长短参差的写作形式,并和音乐相结合,朗朗上口,让人容易理解。“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且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传播于乐章歌曲也。”他的新乐府诗大都表现为语言通俗易懂,言浅意深。
  《观刈麦》是白居易担任县令时创作的,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当地百姓艰辛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斥责了造成百姓穷苦的繁重赋税。又如《卖炭翁》,用简单直白的话语揭露了“宫市”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再如《杜陵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豹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2]用“我”的口吻道出了农民困苦的生活,揭露了横征暴敛的社会现状,诗人用诗歌的形式为人民打抱不平。
  这样言浅意深的作品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大量存在,也正是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文学方式,白居易写下了很多贴近百姓生活的诗。更可贵的是白居易新乐府诗浅而不陋,平而不粗,常有警句统摄全篇,言浅意深,平中见奇。深刻的思想以平易之语出之,更易于动人心魄;言简意赅的警语最容易入人心肺。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红线毯》里“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买花》中“一丛深浅色,十万中人赋”;《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句无不发人深省,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白居易)用语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3]
  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言之有物的特点,诗人用通俗直白的语言痛斥了那些剥削人民、巧取豪夺的官吏们。再如《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4]平实直白、不加修饰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白居易以其通俗的语言,强烈的感情直面中唐社会丑陋的现实,一方面补察时政,一方面宣泄人情,既满足了统治者了解民间的需要,又描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态,这为当时及今天的读者提供出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社会百态图。白居易新乐府诗的通俗诗风也为晚唐五言诗及元代和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可模拟的范本,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宿封.也谈新乐府运动[J].丹东师专学报.1996(4):50-51.
  [4]梁海燕.新乐府之创作理念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5),VOL32:54-59.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3228/

推荐访问:杜陵叟翻译 杜陵叟朗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