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25 09:13:3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一)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 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包括: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翻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绝对贫困尚未完全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贫困地区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在增加,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相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定,留给贫困地区的市场空间日益缩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 ,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不仅面临着解决和巩固特殊困难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巨大任务,也面临着让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扶贫对象实现全面小康的最终目标 。 (二 ) 扶贫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目前扶贫对象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地区,如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这些地区生态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如果要从

易地搬迁、劳务输出等方面入手解决脱贫问题,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三 ) 扶贫标准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数量剧增

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按照原标准 ,2010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而根据新的标准则1.28亿 。扶贫标准的调整,拓展了扶贫对象,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也对扶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任务的重点要实现从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并举转变 。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部署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印证了这一假说。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

多样性保护 、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实现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又保持和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

要完成新时期的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由保生存向求发展转变,财政扶贫政策也在从解决农民温饱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扶贫转变。应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农村扶贫的政策措施,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应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形成财政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要实现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整合,并促进扶贫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使社会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应着眼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发展能力提高的目标,明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要通过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二 ) 健全贫困地 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的养

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培训等民生服务也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但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离完全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应以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低保制度是输血式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但难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开发式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权。要发挥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贫困人口识别、扶持政策的制订、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度水平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使贫困地区的农民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 ) 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

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率过低。我国城乡差距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如此大的城乡差距下,农村人口越多,城镇化率越低的地区,就必然是最为贫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未来应重视城镇化的扶贫带动作用 ,通过促进城镇化减少贫困人口。应在贫困地区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统筹规划,整合扶贫资源,使贫困人口小范围集聚,同时发展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以及特色旅游业。通过城镇化带动贫困人口角色转变、生活聚居地迁移,可以实现大量贫困人口走出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区域 ,对于少量不愿转移的居民,则可以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最低生活保障【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

金和部分扶贫资金给予一定水平的生活保障。

(四) 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之中

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并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调整生态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起来。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移民。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贫困人口,应根据国家财力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实现这些区域内人口的整体外迁。对生活在这些区域内暂时不外迁的居民,也要按照“点状开发”的开发模式,促进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其次,要积极试点并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目标 。应鼓励个别地区在这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铺开生态补偿制度积累经验。此外,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好 ,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的产业。

三 、优化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

(一) 应探索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一直占主体地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扶贫资金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二)
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 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包括: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翻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绝对贫困尚未完全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贫困地区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在增加,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相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定,留给贫困地区的市场空间日益缩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 ,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不仅面临着解决和巩固特殊困难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巨大任务,也面临着让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扶贫对象实现全面小康的最终目标 。 (二 ) 扶贫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目前扶贫对象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地区,如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这些地区生态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如果要从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

易地搬迁、劳务输出等方面入手解决脱贫问题,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三 ) 扶贫标准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数量剧增

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按照原标准 ,2010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而根据新的标准则1.28亿 。扶贫标准的调整,拓展了扶贫对象,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也对扶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任务的重点要实现从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并举转变 。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部署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印证了这一假说。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

多样性保护 、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实现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又保持和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

要完成新时期的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由保生存向求发展转变,财政扶贫政策也在从解决农民温饱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扶贫转变。应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农村扶贫的政策措施,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应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形成财政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要实现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整合,并促进扶贫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使社会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应着眼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发展能力提高的目标,明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要通过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二 ) 健全贫困地 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的养

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培训等民生服务也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但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离完全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应以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低保制度是输血式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但难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开发式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权。要发挥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贫困人口识别、扶持政策的制订、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度水平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使贫困地区的农民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 ) 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

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率过低。我国城乡差距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如此大的城乡差距下,农村人口越多,城镇化率越低的地区,就必然是最为贫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未来应重视城镇化的扶贫带动作用 ,通过促进城镇化减少贫困人口。应在贫困地区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统筹规划,整合扶贫资源,使贫困人口小范围集聚,同时发展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以及特色旅游业。通过城镇化带动贫困人口角色转变、生活聚居地迁移,可以实现大量贫困人口走出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区域 ,对于少量不愿转移的居民,则可以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最低生活保障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

金和部分扶贫资金给予一定水平的生活保障。

(四) 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之中

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并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调整生态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起来。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移民。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贫困人口,应根据国家财力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实现这些区域内人口的整体外迁。对生活在这些区域内暂时不外迁的居民,也要按照“点状开发”的开发模式,促进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其次,要积极试点并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目标 。应鼓励个别地区在这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铺开生态补偿制度积累经验。此外,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好 ,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的产业。

三 、优化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

(一) 应探索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一直占主体地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扶贫资金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南方农村(三)
新时期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新时期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吴海峰

搞好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时期怎样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更富有成效,我认为,必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注重两个环境,抓好三个培育,实现四个结合。

一、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坚持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开发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扶贫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条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事业。

我们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不仅要关注“吃、穿、住、行”,还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世界银行的一份全球调查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等。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贫困线是很低的,目前人均收入标准才约700元人民币。而世界银行根据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消费水平,提出了每人每日1美元贫困线,每人每日2美元贫困线,简称1美元贫困线、2美元贫困线。世界银行还将1美元贫困线定义为最低标准贫困线,相当于最低生存线,1美元贫困线划定的贫困人口属于赤贫人口。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贫困线,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标准低于每天1美元的标准,我国为其中之一。即使按1美元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亿贫困人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前不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医疗和教育等基本需要在内的“发展贫困线”,来取代现有的以维持基本生存为主的“生存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目前处于“发展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8000多万。发展贫困线是在生存贫困线之上的一条收入线或消费支出线,不仅包括了维持基本生存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也包括了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医疗保障所需要的支付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使得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原因。

十七大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社会建设内容。这些必将为农村贫困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注重两个环境:就是注重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注重使贫民脱离本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总的看来,农村贫困地区只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具体表现为区域欠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脆弱等硬环境,以及与此相关产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落后的软环境。因此,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必须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用电难等问题。同时,也要着力改善这些地区的软环境,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好贫困地区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反贫困、反返贫能力。

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地区,因其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僻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其恶劣环境是很难改变的。这些地方消除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实现小康目标十分艰巨。目前我国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种环境也使得贫困人口素质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些刚刚脱贫的人群,稍遇变故就可能返贫,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对于这些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不如多投入一些移民安置费,让贫民早日脱离这种恶劣环境。这里扶贫开发的重点,不该是“愚公移山”,而应是“愚公搬迁”,努力使贫民脱离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政府要制定鼓励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异地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三、抓好三个培育:就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首先,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靠当地农民的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进行扶贫开发,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4460/

推荐访问: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新时期法制扶贫工作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