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25 10:07: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一)
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

龙源期刊网 .cn

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风笑天 王晓焘

来源:《社会科学》2013年第01期

摘 要:现有文献的分析表明,对于目前城市在职青年工作转换现象尚缺少系统性的经验研究。通过对全国12个城市2537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发现:大约一半的城市在职青年曾经有过工作转换,他们总体上平均转换过2次工作。城市在职青年的工作转换是与青年本身所占有的资源、青年的流动欲望、青年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至少以下三组变量必须受到重视:(1)青年自身的资源;(2)青年自身的(工作)发展阶段;(3)青年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文化。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将工作转换的研究置入到一个长时期的范围内进行,并且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必须始终重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流动;跳槽;转换工作;城市在职青年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1-0081-11

作者简介: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江苏 南京 210093)【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

一、问题与背景【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将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从国家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同时也将青年职业生涯中的流动性变得更加常见,而将其职业的稳定性变得相对较低。例如,有研究指出:“1990-2005年,随着大学生毕业时间的向后推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下降的态势,在2000年以后,这种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工作变得更加不稳定,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增加。”①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随着年龄增加,职业流动的程度下降”,而“剧烈的职业流动主要发生在 25 岁以前”②。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所带来的青年就业领域中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极大地扩大了青年就业的范围,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青年职业流动和工作转换的机会。无论是对青年职业发展,还是对其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青年大学生择业带来的主要是更为灵活、更为广泛、也更为有效的就业机制和途径的话,那么,青年在职业生涯中的流动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青年进行个体就业取向的自我调适或者重新定位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一种必然过程。

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二)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各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就业观念等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齐柳(1981-),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85-01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高校、社会及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化提高了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比例,同时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2013年有699万的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计720万人,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人才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结构性失衡
  首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岗位总量失衡。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速滞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结构性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社会管理体制滞后,市场调节效能局限,导致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当,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矛盾。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出现了招聘不到急需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去干、有岗位无人去应聘的怪现象。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在扩招中,教育结构、理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并不是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3.国家及社会等多重因素促使就业难
  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贷款、扶持政策在各地普遍存在执行难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户籍限制,造成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户籍关系,不能实现跨地区就业,政策执行总体上还处于欠缺状态。二是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偏少,大多是通过学校、老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交流网站、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军和服务西部等传统的就业途径,获得信息的渠道太窄。三是就业门槛过高、学历需求过高。现在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极大地限制了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性别歧视明显。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高学历的制约成为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又一个障碍。
  4.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择业观念落后。许多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认为大学生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存在着天然的身份优越感,对岗位期望值过高,不愿意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开始做起,普遍缺少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就业价值观。其次,盲从、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学生依然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喜欢沿海发达地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忽视了自身适应性。最后,择业心理不成熟,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对工作有着很高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有体面的工作、轻松的环境、不错的薪水。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同学纷纷就业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策及建议
  1.从高校层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教学改革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办学特色;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而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适时增设新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取缔落后专业。同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自我创业和自主择业
  大学生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除了政策支持外,还需要相关的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如: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和服务平台,对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尽快建立全覆盖的辅导和服务体系。同时,要鼓励高校设立校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如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3.高校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与工作实效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学生入学起,为学生讲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毕业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与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求职技巧,学会利用互联网、报纸等信息媒体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强毕业生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前实现毕业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素养
  首先,大学生需要调整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把眼光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鼓励学生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和各类工作,引导并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实现就业目标。面临毕业,还可以选择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等等,同时还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支教、支边,当大学生村官等,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状况。面对就业问题,除了学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外,还要广泛联系家长,让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发挥正面影响作用。其次,大学生要提升职业素养。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心态、工作规范等方面。建议大学生可以经常和身边的在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确保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毕业生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力求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各方共同配合,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努力发展高校管理与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辉.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3,(5).
  [2]王芸,鲁红媛,褚利民.困局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3,(6).
  [3]巴威众.如何度过大学生就业“冬季”[J].人力资源,2013,(7).
  [4]邓晖.如何解决699万名大学生就业难题[EB/OL]. [2013-04-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4/15/c_124581471.htm.
  (责任编辑:孙晴)

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三)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本研究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梳理,分析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出现障碍的因素,针对障碍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籍 大学生 就业障碍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11-0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个别城市“扎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浪费。而在大学生中,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农村生源大学生,即农村籍大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原因,就业形势比城市生源大学生更加严峻,这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问卷回收情况
  根据该校2013年毕业生人数按比例,确定问卷发放数量,并在各学院发放问卷;根据该校办学层次和特色,本次调查选取该校4个学院毕业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本调查研究的备取样本为300份,回收285份,除5份无效问卷,实际用于统计分析问卷共280份。样本资料280人中,男性178人,占63.5%,女性102人,占36.5%,男性毕业生比例较高。
  (二)关于问卷基本信息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共有党员27名,约占9.7%,共青团员248人,约占88.6%;群众5人,约占0.02%;理工农类148人,占52.9%,文史哲类132人,占47.1%;城市生源有59人,占21.1%,农村生源221人,占78.9%;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37人,占13.2%,一般的181人,64.6%,困难的有62人,占22.1%。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卷调查分析
  本问卷设置有23个就业调查问题。在设置问题时,除基本信息外,涉及就业障碍问题的共有四大类,共19题。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有效的280份问卷中,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上,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所学的专业前景问题,将近85%的同学认为有前途;在就业考虑时,个人能力和家庭社会资本都受到大家认可,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即是为了避免在今后就业中所遭受的非公待遇。至于“专业是否对口”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理工农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文史哲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无所谓,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单位的招聘,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欠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相关的学习实践经验,也是比较欠缺,以至于在步入社会初期,很难适应,融入工作单位;针对就业单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选拔机制,对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比重占57%,部分同学采取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经历,以弥补这个招聘限制。
  三、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在分析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对比研究中,农村籍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认真刻苦,学习能力较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强,较城市生源学生有忍耐力,对学习和工作态度端正。然而,在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同台竞争时,却表现出交际沟通能力不足,人脉资源不够等弱势状况。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出如下两个致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距逐渐拉大,致使农村籍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交际沟通能力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条件下,各自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成效差距显著;家庭教育作为子女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由于受到城乡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理解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在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劣于城市家庭。
  (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的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对学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就业平台方面的工作和努力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和就业辅导方面的帮扶教育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笔者认为,深层次的、真正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差异化的原因是我国长时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诱发的。
  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综合分析后,认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障碍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政府要继续推行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的政策和法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长远需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发挥热力,奉献青春创造机会;学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尽力搭建就业供求服务平台;大学生个人要端正态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自己的首份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兴旺,长期以来,我党始终关切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引导大学生就业,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关乎着家庭的希望,落实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3.
  [3]杨金平,毛成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7.1.

城市在职青年的就业途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风笑天(四)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出现了就业收入低、就业机会少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0-0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城镇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它一般包括两类:一类就是那些小学、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到城市的就业者;一类是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三农大业,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在明确就业能力内涵基础上,进而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因素展开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国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系统。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原教育与就就业部DFEE);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结合众多的研究观点,笔者更认可以下观点:就业能力,指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很多,笔者从外部环境、个人环境、个人自身三个层面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法律、劳动力市场等方面;个人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个人自身,包括教育背景、能力与经验、个性特征、职业发展、维权意识。
  (一)外部环境因素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文化、法律等,这些因素对于组织来说虽然是不可控因素,但是其影响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1.政治环境: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在就业待遇方面还是就业机会方面,都受到一定的不公正的待遇,处于劣势地位。有的用工单位在招聘条件中,特意加上“只招本地户口”字样,就将他们挡在岗位之外。既是被接纳,也只能限制在“脏、险、累”的岗位上。
  2.经济环境: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较低盈利能力的传统建筑和制造业企业将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岗位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其中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事业和就业流动的问题更为严重。
  3.技术环境:技术进步要求就业者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熟练的技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处于初中或高中学历,并且职业技能由于积累较少,技能水平总体偏低。技术进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4.法律环境:随着国家劳动政策法规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安全和就业保障得到了提高。尤其是2012年7月1日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劳务派遣制度,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劳务工,这是个利好消息。
  5.劳动力市场环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政府没有专门为农民工设特定就业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介绍体系比较缺乏,信息网络不够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关注度不够。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友介绍获得就业这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比较少,就业渠道比较窄。
  (二)个人环境因素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个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这些因素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
  1.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包括家庭背景及家庭责任两个方面。(1)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家庭阶层地位高或者家庭关系网络强大,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会多,就业收入也会高,对城市工作的适应性也越强。(2)家庭责任:一方面是父母的赡养压力,另一方面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或即将面临子女的教育问题,相当部分城市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这都制约了其就业能力的提升。
  2.工作环境: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较差,结识的朋友或同事的在教育经历、职业地位和社会阶层上基本相似,无法让他们获得成长性技能。
  3.居住环境:新生代农民工一般租住在廉租房,而城市的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现实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定居,只有在城市赚钱,回家乡买房或盖房来养老。居住环境差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三)个人自身因素
  1.教育背景: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使得他们接受新事物、获取新知识更为容易。但是,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仍然处于弱势。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接近30%,而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能适应这个职业要求的只有近三成左右。
  2.能力与经验:一般来讲,受过多种专业技能训练或有过多年类似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数缺乏一技之长,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工作经验又相对匮乏,这就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3.个性特征:新生代农民工一毕业就来到城市,大多从未干过农活,独生子女又占了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敬业精神差,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很低,不能踏踏实实地干活,一有不顺心的事儿,就闹别扭,提要求,甚至辞职,最终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强,职业不稳定。
  4.职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享受等方面都要明显高于他们的父辈,追求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就业岗位,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职业期望较高,但他们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缺乏对自己未来三至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不够。   5.维权意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他们更加重视劳动关系,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应聘工作时要求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也希望能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享受正常的休息日和休假。维权意识的增强,会大大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三、对策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很多,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的复杂问题。本文认为,政府、社区、企业以及农民工自身四方应该协同努力,从各自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政府方面
  1.首先,政府加强对用工单位监管,提高其就业保障。在劳动者总体中农民工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在企业中,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所以政府要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力度,运用奖惩结合的办法,努力降低侵权事件的发生。
  2.其次,政府加强农民工培训教育方面,提高其就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而工作紧张加之收入不高,导致很多人工作后没有再进行继续教育。政府可以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培训教育、委托社会办学机构提供培训教育以及对实施培训教育良好的企业实行奖励等办法扩大培训教育的范围,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有机会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3.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完善劳动力市场,拓宽其就业渠道。新生代农民工一半以上通过亲友介绍,就业渠道非常狭窄,政府应单独为农民工设置劳动力专场,并加强宣传,企业信息透明化,从而拓宽其就业渠道。
  (二)企业方面
  1.遵纪守法: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是人权社会,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劳动者合法各项权益的保护。作为雇佣方的企业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关系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在工资、福利、社保等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执行。
  2.培育良好的就业环境:改善就业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其健康快乐地工作,关注其精神及心理状况,加强农民工之间的人际交往,避免再次出现“N连跳”悲剧重演。
  (三)个人方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农民工问题”的核心主题,农民工自身也必须有全新的改变和再认识。
  1.苦练内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因为年轻人工作经验少,而经过培训后获得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因此积极参加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组织的培训与教育,认真学习。另外,注重在工作过程中知识以及工作技能的积累和提高。
  2.培育自我参与意思,提高竞争力。新生代农民工要经常读书、看报以及时了解政府所发布的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条文和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利益的诉求和表达,逐步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和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3.认清形势,摆好心态。目前我们国家普通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是不争的现实,农民工要认清自己,认清形势,在合理的空间内争取合理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2] 唐美玲.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城市青年的比较[J].中州学刊,2013,(1).
  [3] 魏顺宝.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
  [4] 樊欣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 田玉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就业特征分析[J].农村劳动力培训,2013,(3).
  [责任编辑 陈丹丹]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5699/

推荐访问:在职研究生就业 在职就业证明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