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取今复古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30 09:51: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鲁迅:取今复古(一)
鲁迅《祝福》背景材料引申

鲁迅对中国国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要写悲剧,要“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才能帮助读者看到封建思想观念的罪恶,如果写正面理想人物,则很难写出封建思想观念的毁灭性力量,因而也就引不起疗救的注意。

《呐喊》、《彷徨》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鲁迅通过《狂人日记》的创作,发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鲁迅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价格,只是暂时做稳了的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着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也就是麻木、不觉悟。

哀其不幸——丧失人的尊严,

怒其不争——缺少自我意识。

什么叫麻木(张福贵观点):

本质上是一种非人的价值观,用非我的价值尺度评价自我、评价社会,用不合理的标准,评价不合理的社会,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是怪圈,这就是麻木。

具体来说:

1.用非我的尺度评价自己的存在,案名遇非人的地位。

如:祥林嫂,就是一个烈奴的形象,一心想成为被封建势力承认的奴隶。还有阿Q、爱姑、闰土等。

2.信守等级观念,施恶于更弱者。体现鲁迅对妇女命运的关注。

如:鲁镇的人没有真正同情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的,有的只是鄙夷和对自己的悲惨命运、痛苦的鉴赏。

3.因循守旧,参与对觉醒者的精神摧残。

这一点用不到《祝福》当中。

另外,体现鲁迅《祝福》的创作手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茅盾说鲁迅常常是“创造小说新形式的先锋”,《呐喊》、《彷徨》中每一篇小说都有每一篇的新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鲁迅的小说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他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

在塑造人物方面,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即画眼睛,勾灵魂。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法。

这与鲁迅从小对绘画的爱好,以及为躲避祖父“科场案”的株连,躲在乡下大舅家影描许多绘画而慢慢习得的一种艺术地感受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有关,这种对绘画的爱好,促进了鲁迅最初审美趣味的形成,同时他又通过绘画“白描”手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主要方法。

同时,鲁迅还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善于通过传神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不幸命运,即勾灵魂,来表现祥林嫂内心世界的痛苦及灵魂的恐惧。

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即继承了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性格的文学传统,用娴熟的白描手法展现环境,塑造人物。

如《祝福》开头的景物描写,正在有钱人家放爆竹“祝福” 的时候,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却穷死街头,这是反衬;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摆设和墙上的对联,标明他是个典型的“理学家”,这是正托。这些自然风景、社会习俗和家庭摆设,都暗示着社会的黑暗、落后,即简洁、传真,又带有乡土气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表面烘托的作用,并挖掘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

以上,并非都是新观点,你自己整理吧。

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经常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早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时,鲁迅就曾和许寿裳探讨国民性问题。他们常常谈起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许寿裳回忆说,他们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而其原因“当然要在历史上去探究,因缘虽多,而两次奴于异族,认为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隶的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诚和爱呢?„„惟一的救济方法是革命”(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关于鲁迅的“立人”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复杂性

(一)基本内涵:

所谓“立人”,首先是“人的觉醒”的启蒙精神,即:使人成为“人”的人道主义。这里的“人”,就是鲁迅心目中“真的人”。通过对鲁迅思想的分析,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其一、“人”的自然性,“人”面临的是“灵与肉”的冲突。

其二、“人”的社会性,“人”又有着“个与群”的冲突。

其三、“人”的本体性即“灵明性”,人又面临着“情与理”的冲突。 鲁迅所谓的理想的“人性”,乃是上述三种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统一。而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亡国”的历史,人民沦为“奴隶”,充满着胡风所谓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形成了顽固的“国民的劣根性”。鲁迅为了“致人性于全”,也就是“立人”,一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战斗。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立人”思想的具体表述和实践。

(二)鲁迅“立人”思想的复杂性表现如下:

第一、鲁迅的“立人”思想出发点是其民族主义的“救世”情结;

第二、鲁迅的“立人”思想中,“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其内在的矛盾;

第三、由“立人”思想所引发的“反抗绝望”的存在主义式的思考,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鲁迅一生,其“立人”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早期鲁迅的“立人”内涵主要强调的是“尊个性而张精神”,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其具体的文化方案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中期鲁迅的“立人”内涵主要强调的是“改造国民性”,其具体方案乃是“激烈反传统”;

后期鲁迅的“立人”方案强调的是“社会革命”,其具体方案就是由五四时期的“社会文明批判”转入到短兵相接的“现实政治批判”之中去。

鲁迅:取今复古(二)
鲁迅试卷真题

浙江省2011年4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作。”( )

A.百姓 B.军阀C.洋人 D.权贵

10.在鲁迅所作的所有短篇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是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周作人认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______。

2.鲁迅在南京阅读了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论》,因此接受了______思想。

3.鲁迅曾说自己写《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______,铺成一篇”。

4.真的猛士是鲁迅在《______》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在《灯下漫笔》之二中,鲁迅将中国文明称作______。 6.“文坛三户”指破落户、暴发户、______。

7.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______,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8.“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硬骨头精神的写照。 9.1918年5月周树人在《新青年》上以“______”为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

10.鲁迅强调“新神宗”思想的两点:“曰______,曰重个人”,即强调个体主体性和精神的意义。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在______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充满进取精神的文化构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

A.《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

B.《坟•文化偏至论》

C.《热风•随感录四十三》 D.《伪自由书•透底》 2.1923年,鲁迅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 ) A.《呐喊》

B.《彷徨》

C.《域外小说集》

D.《故事新编》

3.鲁迅在《两地书•四》说:“唯‘黑暗与______’乃是实有。”( ) A.虚假 B.沉默C.光明 D.虚无

4.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将中国专制主义称作“本体自发之偏枯”,将对西方工业文明盲目崇拜所必然产生的弊端看做是“以______传来的新疫”。( ) A.交通 B.知识C.工业 D.科技

5.《野草》共收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的散文诗连同《题词》总篇数是( )

A.30篇 B.23篇C.24篇 D.15篇

6.鲁迅在《“题未定”草(二)》里,专门为______画像。( ) A.勇士 B.流氓C.恶少 D.西崽

7.《起死》对鼓吹“无是非观”的庄子______哲学进行了小说化和戏剧化。( ) A.虚无主义

B.现实主义C.相对主义

D.乐观主义

8.鲁迅小说创作具有______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 A.“再现性强” B.“思想激进” C.“表现的深切”

D.“理想主义”

9.鲁迅曾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______而

( )

A.《孔乙己》 B.《肥皂》C.《高老夫子》

D.《药》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铸剑》的主人公为______和______。( ) A.眉间尺 B.宴之敖者C.庄子

D.后羿E.墨子

2.鲁迅认为绍兴的两种有特色的鬼是______和______。( )

A.吸血鬼

B.女吊C.无常 D.男吊E.义勇鬼

3.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认识到中国国民性中最缺少的是______和______。( ) A.诚

B.忠C.义 D.美E.爱

4.鲁迅认为“失学”无知的四个原因是摹古、伪智、______、______。( ) A.泥于习

B.泥于常C.惑于常

D.愚蠢E.懒惰

5.鲁迅将“吃白相饭”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欺骗”、______和______。( ) A.“软弱”

B.“乖巧”C.“阿谀”

D.“溜走”E.“威压”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本体自发之偏枯” 2.“无物之阵”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看\被看”模式中处于“被看”的两种类型。 2.简述鲁迅作品中的三大基本母题。 3.简述“主奴互换”。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2.分析鲁迅多疑的思维特点和“自我辩驳”的小说艺术。 浙江省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鲁迅:取今复古】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瞒和骗” 2.语丝社 3.四铭 4.《铸剑》【鲁迅:取今复古】

5.《娜拉走后怎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毛泽东同志早在1940年就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的《〈鲁迅杂感选集〉序》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鲁迅杂文的意义以及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3.鲁迅对以____________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4.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____________思想”,另一是指“道家(老庄)思想”。 5.“____________”是鲁迅对讽刺的美学特征所作的精确概括。 6.在文学批评中,鲁迅特别反对那些以片面性取代全体的“就事论事”式和“____________”式的批评。

7.《出关》这篇小说是针对30年代社会上出现的崇尚____________的危险倾向而写的。

8.鲁迅认为杂文“是____________,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9.鲁迅在杂文中常使用____________、反语、摹拟、谐趣等修辞手法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10.《野草》的开篇之作《秋夜》中的两株____________是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对文化发展始终坚持采用的“______”眼光,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A.抓重点 B.开拓性C.局部性 D.全局性

2.______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A.1917 B.1918C.1919 D.1920 3.鲁迅的《______》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大禹。( ) A.奔月

B.非攻C.出关 D.理水

4.《祥林嫂》中祥林嫂眼神的______变化,记录着她半生悲惨的历程。( ) A.二次

B.三次C.四次 D.五次

5.鲁迅曾经翻译过______的著作《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 ) A.爱罗先珂

B.尼采C.普列汉诺夫 D.厨川白村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于鲁迅所作诗篇《______》。( )

A.别诸弟三首 B.自嘲C.答客诮 D.哀范君三章

7.鲁迅认为在中国的国骂——“他妈的”——的背后,隐藏着一种

“______”的自欺心态。 ( ) A.精神胜利

B.自以为是C.傲慢

D.妒忌

8.下列《野草》中的作品,有哪一篇是鲁迅在鞭挞现实生活中的市侩圆滑和批判以谎言为真实的畸形社会的?( ) A.《雪》 B.《死火》

C.《失掉的好地狱》 D.《立论》

9.在鲁迅的小说创作,尤其是他最初的小说创作中,______笔调是比较明显的。( ) A.故事性 B.考证性 C.议论性 D.抒情性

10.下列哪一部作品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 ) A.《兄弟》 B.《孤独者》 C.《铸剑》

D.《过客》

四、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

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 )

A.愤怒的力量 B.韧性的战斗精神 C.悲壮的气势 D.雄伟的人格力量 E.革命的豪情

2.下列作品中,鲁迅直接以民俗文化内容为素材写成的是( ) A.《离婚》 B.《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取今复古】

C.《阿Q正传》

D.《无常》

E.《故乡》

3.《彷徨》中的《______》和《______》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人格的不完善。( ) A.弟兄

B.在酒楼上

C.孤独者 D.伤逝 E.一件小事

4.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基于对史料的科学分析,批判了一些不正确观点,纠正了一些错误看法的清代长篇小说有( ) A.搜神记 B.红楼梦 C.儒林外史 D.三国演义

E.西游记

5.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创造了一系列不逊色于小说中艺术典型的比喻性形象,如( ) A.媚态的猫 B.凶残的豹子

C.叭儿狗 D.阴险的蛇

E.巨大的骆驼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热心于描写农民的原因。 2.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含义。

3.唱词“手执钢鞭将你打”对塑造阿Q形象的重要作用。 4.为什么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希望与热情后来转变为巨大的失望和深深的思考?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鲁迅在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上的贡献。 2.试析《野草》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抨击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 2.鲁迅的小说创作没有议论性笔调。( ) 3.重视读者,是鲁迅文学欣赏观的核心。( ) 4.“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 5.方玄绰是《肥皂》中的主人公。( ) 6.鲁迅的翻译原则是“宁错而务顺”。( )

【鲁迅:取今复古】

7.《白光》中陈士成因连续十六次落榜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

(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鲁迅:取今复古】

1.鲁迅在______中介绍和赞扬了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 ) A.《呐喊•自序》

B.《华盖集•导师》

C.《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D.《坟•摩罗诗力说》

2.鲁迅在日本期间与______合作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778/

推荐访问:鲁迅取其精华 今顶复古吊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