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30 09:49:4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一)
抓好思政教育主渠道 打造思政教育精彩一课

龙源期刊网 .cn

抓好思政教育主渠道 打造思政教育精彩一课

作者:王金仙 刘亚心 洪英俊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4期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十八大精神的四进(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需要把思政课建设成精品课。要打造精彩一课,教师需要实现从职业到事业的师德境界的升华。在教学方法上,重灌输不如促内省,最好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没感到在受教育。我们认为教师应设计如何以问题破题,因势利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感到是自己探讨得出的认识。这就要设计思维互动、语言互动、实践互动,还有肢体语言的互动,教师从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到课率的高低这些肢体语言的反馈,调整自己教学方法,从而打造精彩一课。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教学互动 精彩一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Wonderful 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xian, LIU Yaxin, HONG Yingj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ain chann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he four into eighteen (feed materials into the classroom, into the network, into the mind), we need to build a fine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reate a wonderful lesson, teachers need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areer morality from the realm of sublim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o re-instill and promote introspection, the best education is to make educated did not feel in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essay question of how to capitalize on the trend, sneaked into the night wind,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So that students feel to explor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inking interaction, verbal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practice, as well as body language interaction,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 classroom rise rate, nodding rate, and the rate of feedback to the level of these classes of body language,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hus creating wonderful less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action; wonderful lesson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二)
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摘要]文章论述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深入改革;培养一大批真信、真懂、真用的专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是改革的第一要务和决定因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改革的根本前提和条件;从“学习理论——信服理论”的目的指向向“理解问题——信服理论”的目的指向转移,实施课程内容编写改革和考核方式突破是改革的基本途径和关键;不断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领域和阵地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作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理论,特别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发青年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主渠道、主阵地(以下简称“双主”)。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发挥“双主”作用,充分体现课程的自身价值是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2005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了党和国家空前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先后在北京、东北等地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与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并且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针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更加崇高,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央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体现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主”地位,同时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职责与其他层次的高等教育是一致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三)
“两课”等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教育的强化措施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

[摘 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内外多种思潮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手段等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代大学生;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堪称民族之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虽饱经风霜,却生生不息,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人瞩目,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党中央大力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放在“八荣八耻”的首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还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中,见诸人民群众的行动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1]时代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高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思想库,是建设高品位文化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方式培养具有高贵精神气质的社会成员,影响并引导社会主流文化,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面貌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以及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期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一、高校在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诸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热情,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然而在当前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中,有少数学生的民【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缺乏立足现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对祖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认识不深。这些问题的出现揭示出了高校在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在当今世界的汹涌发展,带来了各种思潮、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相互激荡和彼此交融,尤其是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在全球推广其自由民主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而这种推广和渗透又由于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而势头迅猛。不难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国人,其中不乏一些接受新生事物快、崇尚时尚的当代大学生。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传统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西方国家的“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等论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民族精神弱化,甚至有人主张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已经

没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甚至还有人认为强调爱国主义会成为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障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变化,动摇了一些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事实上,全球化不等于一元化,更不等于“西化”,并不是要使各主权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世界本身的多样性要求世界各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民族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使一个民族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更好地自强自立。“世界范围的交往和全球化进程并没有抹平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界线。”“人类从分散走向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是抑制了民族意识,反而通过差异的相遇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美国学者安德森指出:“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事实上,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3]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事实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历史上,在高昂的民族精神鼓舞下,小国、弱国可以战胜大国、强国;在当今世界,强大的民族精神也可以使有限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正如英国国力学家哈特所言:“它(指综合国力)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因为教养人民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经常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的斗争工具。”[4]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逐渐泯灭,最终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西方,而且不得不在精神文化上完全依附于西方。现实之严峻提醒我们加强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传统的制度和价值体系已经解体,而新的制度和价值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繁多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事件的不断曝光等,使一些大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

受,思想上出现疑虑、困惑,甚至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度下降。同时,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利益驱动使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下滑,变得比较功利和世俗,在价值取向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自我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精神的凝聚、振奋作用相对地被弱化。

3·就业压力过大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学阶段实际上是青少年全面系统学习、理解和掌握浩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在这一时期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理解不深。进入大学时期,由于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从一入校起就在思考如何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能够在在校期间多给自己储备一些就业资本,以便将来更好地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于是大学生们在最初短暂的放松之后,又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紧张的考证、考研、出国大战之中。一些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知之甚少。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他的一个美国朋友评价中国留学生时认为,他们外语很好、理科很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中国的历史。[5]

4·高校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效果不够理想

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并正在继续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复杂性、挑战的严峻性的基础上,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多年来,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教育效果也有所提高,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仍然存在着教育内容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探讨和改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主渠道作用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而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覆盖着所有在校的大学生,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且授课教师一般均有多年的授课经验,因此其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和宣传方式难以比拟和取代的。

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的一些调研中,一些同学反映,课程中许多知识和内容是高中时就学过的,加上有些老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不能联系实际,因此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吸引力,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上课积极性不高,逃课现象不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与理论的灌输。就民族精神培育来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让民族精神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变成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进一步创新思路、改革内容、拓宽手段,有意识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的创新

1·应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不够明确,有些课程尽管设置了部分相关的内容,但在阐述和解释上还不够深入具体,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深刻理解其意义。应该在教材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民族精神培育,以当代大学生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培育为根本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充实有关内容,使之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善,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进一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不能在思想上仅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客体来改造,而应该将民族精神培育等德育教育和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结合起来,从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人性化教育。在授课和交流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独立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探讨、共同思索,使双方在真诚的基础上首先产生信任,继而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授课的实效性。

3·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启迪、塑造十分重要,因此要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首先抓好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高校应大力提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开展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深化教师对民族精神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内容

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就高校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思政教学主渠道】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荣辱观念。 2·团结统一精神是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这一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讲,意义非凡,尤其是对于中央民族大学这个56个民族大家庭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六观”教育,即在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教育,这与我们讲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3·必须重视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中,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成,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因此,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值得强调的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介绍层面上,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解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让学生体会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推进作用,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坚定对祖国的信心和热爱,感受自身肩负的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教学效果、拓宽教学手段

1·要有意识地深入挖掘素材,丰富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如果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观点到观点地进行讲授,难免会使课程显得平淡、枯燥、空洞、乏味,很难收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精心地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梳理和安排,结合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每次授课的教学重点,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有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典型事迹,以讲解、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不同方式展示给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找准切入点进行教育和培育

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局限于统编教材的内容,联系现实很少。而且由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了解不够,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清楚,授课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对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学校和院系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尤其是民族精神状况进行调研,以便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

3·组织有关民族精神的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68744/

推荐访问:学科教学思政 思政专题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