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30 09:49: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一)
加强语文与音乐融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论文

加强语文与音乐融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当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进行适当的学科融合,强化各个学科之间的练习。如果人内心的情感能够被外界的事物激发,那么人的行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这种情感影响并支配着。在语文学习当中,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引发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用一种轻松而舒畅的情形主动地接受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将音乐作为课堂的序曲、插曲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用它独具的优美旋律、丰富内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和生活情趣,为人们提供无限的力量和智慧。同样地,音乐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序曲、插曲走进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 例如,在讲授《鸿门宴》这一课文时,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课文本身所具备的音乐特点,从而为学生创设出鸿门宴那恢宏壮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进行交谈,揭示鸿门宴课题,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鸿门宴》序曲,学生们看着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的鸿门宴画面,听着令人激情澎湃的主题曲,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鸿门宴雄伟的气魄。在讲授的课文的中间阶段,教师可以再播放一些鸿门宴电影的插曲,延续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一来,在激发学生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的同时促使学生把握课文的音乐情调,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将音乐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

情感是产生自人的内心最本质、最深处的力量,是最大的驱使人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二)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作者:钟斯斯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摘 要:音乐媒体要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是教学法、学科知识、信息技术的融会贯通,是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并不是机械运用、简单叠加、表层应用。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用情激情和用情设境,为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带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感受语文的魅力,攒足丰厚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音乐媒体;深度融合;应用策略

小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努力创设具有感染性的情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接下来本文将简单讲述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主要应用策略:携情入境(捕捉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深度融合的触发点)、情溢于文(寻求深度融合的生长点)、情文共织(寻找进行深度融合的突破点)。

一、携情入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力,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产生疲劳和讨厌的情绪。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就像一幕幕精彩的演出,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厌倦的情绪,而且能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为课堂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表现出文章的情感价值以及人文内涵,注意提炼出课本中要表达的情感触发点,为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触发点,且可以唤醒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热情,迅速融入文本的情境中。 例如,在讲解《春联》一文时,该文章对春联的音律美及内容进行介绍,教师需为学生营造欢快热闹的场面,可在课堂中播放浓郁民间风味的乐曲作为开场白,让教师变得欢快、喜庆,在浓烈音乐氛围的渲染下,教师生动讲述“新春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贴起了大红的春联,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讲述的过程中将春联贴在黑板上,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气氛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情文共织

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深邃广博,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比较低等缺陷,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往往不是很深,如果利用音乐媒体的形式,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三)
语文、音乐融合课《小小的船》

语文、音乐融合课《小小的船》

一、融合缘起【语文与音乐的融合】【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小小的船》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韵文,它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儿童创作的一首儿歌。课文语言优美、比喻形象,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这首儿歌后由胡汉娟谱曲,成为了一首优美动听、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这首歌以四三拍为节奏,节奏鲜明,旋律流畅,适宜低年级儿童学唱。

一年级学生活泼开朗,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想象力丰富,喜欢表演歌唱,把语文的学习内容和音乐相融合,能够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融合类型、学科整合点

在语文课学习了《小小的船》这首儿歌之后,音乐课上,孩子们学习唱这首歌,通过练习有节奏的读儿歌,体会四三拍的强弱特点;通过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和充满童趣的表演唱,使学生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快乐。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仿写儿歌,为歌曲填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融合后的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积极,能够发挥想象力,用“弯弯的月亮像 ” 练习说话,并仿照儿歌写歌词,提高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打节奏练习、学唱歌曲,体会了四三拍的节奏特点,感受到了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

两位老师在这节课上发挥出了各自的特长,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上的默契配合使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体现了低年级教学活泼生动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小的船》这首儿歌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这首歌曲调轻柔,旋律优美,能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简单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易于低年级儿童学唱、表演。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开朗,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想象力丰富,喜欢表演歌唱。之前,学生有过把语文课本中的儿歌、古诗以演唱的方式展示,学生对于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并不陌生。对于本节课语文和音乐的融合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力,练习说话,仿写儿歌。

2.感受四三拍的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打击乐演示。

3.学唱《小小的船》,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

(四)教学重点

1.发挥想象力,练习说话。

2.学唱《小小的船》,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

(五)教学难点

感受四三拍的音乐节奏,用肢体语言、打击乐演示。仿写儿歌。

(六)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内容: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小的船》这首儿歌,文中把什么比作了“小小的船”?(弯弯的月亮)贴上月牙图片

2.仿说句子:弯弯的月儿像 。(学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来说,例如:镰刀、梳子、香蕉、发卡、橘瓣儿等,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评价,对学生的合理想象进行表扬)

3.激情朗读:大家说了这么多像月牙的事物,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月亮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儿歌吧!(学生齐读儿歌)

4.过渡:同学们,这首儿歌被谱上曲后成为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学吗?下面请王老师来教我们演唱!(掌声欢迎王老师)

音乐教学内容:

1.老师以四三拍的节奏示范读儿歌,学生体会节拍的特点。

师:你们听出来老师读这首儿歌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节拍读得吗?(个别学生说出四三拍)

2.听歌曲《小小的船》,感受四三拍的节奏特点。

师:四三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生:强弱弱)

3.学生尝试用拍手拍腿的方式跟着老师打节拍,强拍拍手,两个弱拍轻轻拍腿。

4.老师引出串铃和碰铃,讲解串铃和碰铃的发声原理。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

5.用串铃和碰铃为儿歌打节奏,碰铃打强拍,串铃打弱拍。挑生上台演示。

6.请四位同学上台合作演奏,其他同学说儿歌。再挑一组进行打击乐器表演。

7.教师弹奏乐曲,学生跟唱。听琴配词演唱。注意:一字对两音的地方

8.全班齐唱。以多种形式练习,随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9.加入表演的动作,一起带动作进行表演。挑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用打节奏的方式配合表演。

语文教学内容:

1.创作儿歌: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是叶圣陶老爷爷为我们小朋友写得儿歌,现在我们也来当当小小词作家,创作我们自己的儿歌好吗?

2.出示课件:引出创编的范例: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镰刀, 小小的镰刀割青草。 青草送给小羊吃, 小羊对我咩咩叫。

3.带着动作唱创编的儿歌。

4.课后拓展:仿照例子创编儿歌,带进歌曲试着唱一唱,演一演。

(七)板书设计

小小的船

(3/4拍)

弯弯的月儿像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四)
“相得益彰”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音乐与语文携起手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音乐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催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语文本身是美的,那么如何让它的美更充分的展示出来,映射到学生的心里,变成他们自身的一种生活的、生命的体验,这样看来,让语文与音乐教学共舞不能不说是一项有益的尝试!音乐与语文“共舞”,相得益彰。

  一、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种本领的动力。要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兴趣这种内在的动力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方法很多。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和实践,发现用音乐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非常好,兴趣特别浓。记得98年我任教四年级的一个班,这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语文的学习毫无兴趣,表现在:(一)作业普遍马马虎虎,写字潦草,字不成字;(二)每次生字听写大多数不及格;(三)晨读不爱读书,朗读水平很差,读的快的像和尚念经,读得慢的像蚂蚁爬行,毫无感情;(四)课堂气氛冷清,都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个别常走了神。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人都用了很多办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本人就从音乐方面着手,居然唤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每节语文课我都安排一些适时适量的音乐,利用生动形象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了;其次,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方法,音乐又成了“救星”。我在给学生指导朗读的时候,都给他们播放合适的音乐。
  二、用音乐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1.学课文兴趣与音乐
  今天成为教师的我,在导课时,利用音乐制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在课前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兴奋。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我家住在大海边》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去领略它独特的美。”(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理解课文与音乐
  音乐的美感、情感教育与文学美感情感教育的高度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让语文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上《二泉映月》一课伊始,我就播放歌曲《二泉映月》的MTV录像片,屏幕上出现无锡的小巷,石板的路,惠山的泉,太湖的山……歌声响起,这深沉的旋律一出现,学生就被吸引住了,特别是平时不太爱唱歌的男同学也轻声吟唱起来,他们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我便趁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正确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读到到思,再从思中引起情绪波动。
  3.升华课文与音乐
  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后,教师可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去思考去感受,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学了《二泉映月》后,许多学生情绪热烈,心情激动,纷纷要求复制录音。我又要求他们写感想,谈体会。他们为阿炳的困难遭遇而落泪,被他倔强的性格和抗争的勇气所折服,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争做生活强者。有同学这样写到:当“命运的抗争曲”响起时,音乐就像一股洪流,冲击着心灵,血管仿佛在膨胀,失明的阿炳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要战胜困难,他要扼着命运的咽喉。总之,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4.总结课文与音乐
  一篇好的课文,读了后总会使人觉得“余音绕梁”。如果在课堂的应用评价阶段使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一定感到比较劳累。为了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不妨在总结时一改往常的做游戏、抽签问答、竞赛等形式,如果在这时播放一曲与课文的意境相协调的音乐,让学生边跟唱,边想象,课堂气氛会顿时更活跃,更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或者在学生课后的练习时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放松,这样会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服务于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生动。
  三、用音乐放飞想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想象也不断地升华。因此,教师经常性地进行一些听音乐写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可以播放一些内容单一的音效,让学生写片断。如,听鸟声,想象茂密森林的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鳞鳞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且想象力也日渐丰富的时候,可以播放有标题、有情节、有情绪变化、便于想象的乐曲,让学生听曲写文。听之前,教师要将听音乐的目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情。的确,作文是综合知识的运用,平时如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写出的文章不是词藻堆砌,就是空洞乏味。作文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可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实在太窄了。又由于客观的原因,教师不可能每次都带学生回归大自然,学生凭空想又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时,不妨借助音乐,利用音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创造写作材料。
  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总之,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定会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

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五)
利用流行歌曲进行古诗词教学

  我是一名初三语文教师。九月份一开学,按照惯例,我们先从古诗词讲起。学完《词五首》后,便反复地检查学生的听写,内容包括作者、朝代、出处、名句、中心等。印发了历年中考典型试题,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几天下来,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效果却不尽理想。我开始思考寻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1.你们喜欢这些诗词吗?为什么?
  生:不喜欢,读不太懂。没意思,除了考试就没多大用处了。
  2.除了应付考试,你平时会主动读诗词吗?如果不读,一般都会做什么?
  生:一般不会。上网、听歌、看小说、聊qq……
  90后的孩子们眼界开阔,思维灵活,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多,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比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此外,古典诗词确实离现代生活较远,一些词语晦涩难懂,不易掌握。如《诗经・蒹葭》中“蒹葭”“溯洄”“�”“坻”等字,书写错误率极高。但初中所选古典诗词,俱为文质兼美之作,且大多数作品通俗易懂。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问题了呢?一味从字词句出发,割裂了诗词的整体美感。学生看到的不是一篇篇意境优美、用词典雅的诗词,而是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只言片语。一味死记硬背,只能是错误百出了。
  那么,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手机响了起来,王菲的声音飘了出来。对啊,流行歌曲啊!如果能利用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这一特点,激发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一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此,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歌曲中的古诗词。
  在流行歌曲中加入古典诗词元素渐渐成为时尚,受到年青一代的热烈追捧。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直接为古典诗词谱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歌手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十二首诗词,包括后来被王菲翻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家作品,客观上起到了传承经典的作用。八七版《红楼梦》也是直接给诗词谱曲,如《枉凝眉》《葬花吟》等。《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即为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这些歌曲的出现为诗词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借用或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创作出新作
  如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陆毅、张静初的《明月光》(电影《七剑》插曲)中穿插了李白的《静夜思》;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中的结尾语句,化用了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伊能静的《念奴娇》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方文山,更是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做到了极致。其代表作《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千里之外》中诸如“灯盏”“古道”“漫草”“琵琶”“菊花”“阁楼”“戎军”“墨香” “青花”“秋心”“铜镜”“宣纸”,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歌,透出一种典雅之美。如《东风破》中“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典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我想,学生在听这些歌的时候,如果能知道一些歌词的出处,或是意识到其中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因素,那就一定不只是觉得旋律好听、歌词优美,而且听觉会“敏锐”起来,心也跟着“敏感”起来。无意识的“听”也就会变为有意识的“品”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在那些带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寻找”古诗词的影子。这种“敏感性”一旦形成,将会延伸到流行歌曲以外的其他领域,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随之提高。这与课标中提到的“大语文”概念是一脉相承的。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
  把歌曲放到课堂上,在歌声中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涉及语文与音乐学科的交叉融合,让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热爱音乐的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学习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热爱,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此外,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放到课堂上来分析,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带给学生新鲜感、时尚感,又让学生把流行与经典联系起来,促进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实在不失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68727/

推荐访问: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音乐与语文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