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30 09:51: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一)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臵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甘井子区累计接收安臵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485人。从几年来的实际工作情况看,他们在探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由于政策实践时间较短、政策配套性不够、工作部门经验不足等原因,在落实自主择业安臵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问题一:管理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落实比较难

按照“属地安臵、分级管理”的原则,甘井子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04年他们成立了区退役军官管理科,与人才资源开发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挂两个牌子,主要对辖区内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档案进行接收和管理,开展政策咨询、退役金年审、发放各种费用及证件等方面的工作,随着选择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人数逐年增加,其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人员紧张的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加大了管理服务的力度,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在政策法规宣传、就业指导和培训、党员管理等拓展性工作上,由于受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街道、社区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尚不明确,落实责任还不具体。部分街道、社区因其它任务比较繁重,人员、精力有限等,管理服务工作无人具体操办,甚至有的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各项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对策:建立一套分级管理、上下结合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是理顺各级关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必由之路。因此,县区一级应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配备二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核发退役金、取暖费,协助办理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和住房补贴手续,负责就业指导、提供择业信息和日常政策咨询服务等。街道一级要明确具体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可由人事专干兼职),负责本辖区内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及时向区军转部门反馈各种信息,指导社区开展工作。社区的一把手亲自负责本辖区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向他们传达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组织他们参加公益、集体活动,掌握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思想情况,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走访慰问制度,与他们保持经常稳定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并协助解决。

问题二:就业指导和培训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就业压力比较大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再就业,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臵政策能否得以落实的一件大事。甘井子区目前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因受个人自然情况、就业需求不同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限于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这里既有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职能部门还未发挥应有作用的客观因素,也有军转干部个人择业观念尚存在“误区”的主观因素。如:有的军转干部认为自己在部队工作比较辛苦,退役后想过清闲日子;有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工作选择上挑挑拣拣,高不成,低不就;有的认为做生意缺资金、少经验,呆在家里靠退役金过日子更保险;有的对市场情况、个人能力和素质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等,导致了他们就业周折相对较多。去年,对甘井子区的32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3人实现了就业,占调查人数的41%,有19人赋闲在家,占59%,25人有一次以上就业经历,占78%,有7人从未就业,占22%。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对策: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能否得到充分就业,是军转安臵办法改革成败的关键,各地应结合具体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首先,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在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优惠政策、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组织人才招聘等方面开展工作,为他们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其次,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利用市人才市场的信息资源和大连市人才网,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发布就业信息和宣传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第三,利用当地现有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聘请法律、心理、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开展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使军转干部及时转变观念,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第四,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采取给辖区内各大中型企业发涵、人才推荐、双向选择等形式,向企业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第五,邀请创业有成的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进行“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业选择、创业过程和体会,支持和鼓励自主择业干部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六,鼓励支持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就业。

问题三:安臵政策原则性规定比较多,有待进一步细化、补充

《军队转业干部安臵暂行办法》是军转安臵的政策性文件,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就业培训、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相关待遇等只作了原则性规定,配套文件或有关方面的实施细则尚待完善。如:关于退役金的地区差额补贴,中发

[2001]3号文件规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臵地当年党和国家机关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臵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据了解全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如上海市、青岛市),由安臵地政府出资发放了数额不等的地区差额补贴,而我市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了不同的地区执行政策不一样的情况出现,部分军转干部也经常找我们反映情况,有的甚至写上访信,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又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定位问题始终没有确定,他们既不属于离退休人员,也不属于失业下岗人员,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模棱两可,难以找到确切依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对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在政策法规框架内,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会同税务、工商、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在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税费优惠,扶持就业等涉及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上,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人数的增加,做进一步调整完善,确保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街道和社区也要深刻领会《暂行办法》精神,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适合本辖区特点的日常管理办法,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修订。

问题四: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好,部分人员党组织关系至今未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按照《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教育管理的通知》(组通字[2004]13号)的要求,绝大部分军转干部都能自觉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交纳党费。但也有一部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没有按要求落实组织关系接转,有的即使落实了组织关系,也很少参加组织生活,甚至有的长期不交纳党费。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军转干部对地方党组织生活社区化管理不了解的一面,也有我们军转部门、街道社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极少考虑到如何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的另一面。这对党的事业既是一种损失,又是社会稳定的一种隐患。

对策:街道、社区党组织应充分认识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员教育管理的政治意义,把教育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一是对未就业的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管理;二是对已就业的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入就业单位或社区党组织管理;三是针对流动性大的党员,可按流动党员管理办法管理;四是社区也可根据军转干部党员人数,单独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那些未按规定报到或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街道和社区派专人进行家访,与本人取得联系,解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员管理社区化的有关政策,督促其尽快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参加组织活动,按时交纳党费,使他们脱下军装后仍然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

先锋模范作用。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二)
军转论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军转论坛: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计划

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近年来,河南省新乡市高度重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水平。

真心关怀,在帮助解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际困难上动真情。坚持做到:无论管理中心人员怎么变,始终为自主择业干部就业服务的思想不能变;无论地方就业压力多大,积极协助自主择业干部就业的思想不能变;无论自主择业干部有什么困难,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不能变。利用“八一”、春节等节假日,慰问曾经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身体有病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帮助他们解决住院、医疗费报销等具体问题。积极与教育、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协调,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医疗保险,为随调家属安置工作,为自主择业干部子女安排学校学习,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突出重点,在协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上动真劲。一是狠抓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网络培训。建立参训登记、定期督查和及时汇报制度,做到学习情况有登记,督促检查有人管,解决问题常联系,定期汇总勤上报。适时召开网络培训督促表彰会,促使每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能按时、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搭建信息平台。与新乡工贸学校等单位建立联系,随时了解掌握用人信息;建立新乡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信息库,向社会推介自主择业干部;建立飞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有关就业信息。三是组织人才交流活动。借助新乡市人才市场,组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免费参加人才交流会。四是协办经济实体。开展创业项目调研,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创新思维,在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社区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建立了三个社区化管理服务试点,完成了三个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四本台帐”(即:个人综合信息台帐、管理服务工作台账、党员年度管理台账、就业创业台账);制定了“四个制度”(即: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年终签到制度、党员登记制度、优抚慰问制度);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制定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社区管理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制作标牌、展板,统一印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表格、条幅,统一购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的电脑、打印机、桌椅等办公设备和用品,统一配发各种学习资料和图书杂志。

典型引导,在营造良好氛围上做文章。2005年7月份,何洪钦等四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社》、《大河报》、《中国人才》等多家媒体分别进行集中报道。 2008年在全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经验交流暨

表彰大会上,三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受到了表彰。2009年6月2日,在全国军转表彰大会上,王挺军受到了表彰,并作了《社区小天地 事业大舞台》的典型发言,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中央十五家新闻媒体来新乡集中采访报道了王挺军的先进事迹。新乡市委下发了《中共新乡市委关于开展向王挺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在广大军转干部和社区干部中广泛开展向王廷军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在先进典型带动下,新乡市先后有6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愿到社区、到基层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持不断加大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在清华大学和国转办联办的网络课堂上发表文章2篇。杨志军在教育部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成果展上,入选全国网络培训百名优秀学员。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三)
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对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实践的调研与思考

2001年颁布执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对转业干部的安置政策进行了改革,首次实行了自主择业安置方式,为转业干部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提供了新的舞台,也较好地缓解了地方政府计划安置的压力,但近年来,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越来越少。从贵州省公安消防部队2001年至2007年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看,逐年呈下降。2001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68%,2002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60%,2003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53%,2004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48%,2005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50%,2006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24.3%,2007年自主择业占符合条件的35%。对此,笔者就全省公安消防部队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进行调研。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一、直接影响转业干部自主择业的原因

一是自主择业政策宣传引导不够。据调查了解,大部分现役干部,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和少数业务部门的同志,对当前的安置政策处于一知半解或不了解的情况,对明确批准为转业干部的对象没有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掌握了解安置政策,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对有关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和待遇知之甚少,从而直接影响转业干部对安置方式的选择。

二是部分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不大。军转安置政策以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很多关于自主择业干部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较为原则、笼统,有的规定并没有能真正体现对自主择业干部的照顾,对转业干部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比如,对创办企业的自主择业干部税收上的优惠,必须是该企业使用或招聘60%以上的自主择业干部才能享受,而吸纳地方下岗再就业人员占30%的企业就可以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我们的调研中就基本没有自主择业干部能有这种机会去享受,可以说,这项政策对自主择业干部并不十分优惠。又如,关于银行提供低息贷款问题,如果各地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银行不可能给没有抵押资产的自主择业干部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因此,自主择业干部也就为筹措“基础资金” 而发愁,难以享受落实这项政策的优惠,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创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部分转业干部择业观念比较陈旧。调查中发现,部分干部“官本位”思想仍然较重,他们把“是否做官、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价值的唯一标志,对自主择业存在着一定的“失衡感”,一时很难承受“削官为民”、无职无权的现实,为了谋一官半职而选择计划分配。另外随着地方“阳光工程”政策出台,公务员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大副度提升,公务员工资高,生活稳定,是“金饭碗”,选择自主择业不仅少了“票子”,还失了“面子”,既无权又没钱,以后啥事也办不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部分团职干部对此的疑虑显得较为突出。

四是部分转业干部年龄和知识结构缺乏优势。政策规定团职或营职军龄满20年的干部才能选择自主择业,而这些干部年龄大都36岁至45岁之间,除有一技之长单纯的部队工作经验的干部外,大多数转业干部对自己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和信心不足,不敢轻意冒险,不情愿之中选择自主择业,自主择业确定后,又因各种原因的限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即使暂时找到了临时性工作,收入也比较低,这种经济上和理想上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信心。

五是部分先期自主择业干部服务保障不到位带来的影响。由于各种自主择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一些涉及到转业干部的切身利益的优惠条件还不明晰,在某种程度上使已选择自主择业的干部不能完全满意。从调查中发现,多数自主择业干部在政

治上有失落感。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后,虽然组织关系在街道社区,但有的街道社区收取一次性交纳一年的党费,组织生活就更难参加,其他政治待遇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在慰问军烈属时也没有把自主择业干部列在其中;有的市(县)自主择业干部落户时,因政策宣传不够,派出所只同意在户口薄职业一栏中填写“无业”。另外,医疗保障和住房补贴落实上也存在较大问题,许多地方存在着自主择业干部自己花钱看病,将来再报销的现象,有的看了病一年半载找不到报销的地方,或找到地方因各种理由又不能报销,使自主择业干部产生很大的怨气。其次,随着国家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裁减,我们有些干部家属也随着大的用人政策趋势被裁减下岗,而我们的转业干部是好不容易努力才提为一名干部,这一下子要面临着“夫妻双双下岗”,这种现实上难面对祖宗,下难面对子女,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要挤进国家公务员机关当干部。

上述几种情况,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确实让军队转业干部在择业安置时产生了较大顾虑,也是近年来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下降的一个基本现象。

二、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宣传。首先是地方有关部门应把相关政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引起军转干部的关注。部队更是要积极主动做好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的择业就业观念宣传工作,特别是对那些符合当年转业条件的干部,要让他们领会精神,吃透政策,早作安置思想准备,最后被组织决定为转业对象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安置方式时,有一个明智的、准确的选择,不吃“后悔药”。

二是适当放宽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时间。在安置择业时间上,按规定干部在确定转业组织谈话时就必须选定是否自主择业安置,此后不能更改。实际上,许多转业干部在计划安置后的单位或岗位不如意时,想改为自主择业已经没有机会了。因此,建议在转业安置后期可确定一个时期为选择自主择业的最后期限,便于不愿计划安置的转业干部有一个机会改为自主择业。不然就因为单位或岗位不适应,给转业干部造成心理的压抑,甚至直接影响军转干部的形象。

三是加强开辟自主择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多种途径。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扣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择业要求和市场需求,以公共科目和专业技能多方面开展教育培训。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只有尽快就业,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增加收入。其就业培训不同于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由于每个人的就业需求不同,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很难集中组织。根据《国转联[2001]8号》文件规定的:“个人自愿,按需培训,依托社会,政府协力”的原则,可由个人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拓宽就业空间,充分开发利用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这一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予以补助。

四是加强完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各区(县)可设军转安置工作部门,指导乡镇、街道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安置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街道乡镇,应有专人从事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与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勾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就业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把政府的关心、厚爱和温暖送到自主择业干部的身边,化解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另外出台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有关规定,目前,针对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流动性大、地域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国家要对异地就业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作出明确规定,促进自主择业干部开拓创业和有关培训及工作经费。再则是部队的有关部门对每年的自主择业干部要主动上门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购房、子女转学和看病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使这个特殊群体享受到党和组织的温暖。

五是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人数的逐年增加,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管理部门必须探索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教育工作,要按照中组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关于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做到哪里有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党员,哪里就有组织的管理教育,要使他们始终处在道德法律的约束之中,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始终处在各级职能部门、各级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不忘军人本色,发挥其特长作用,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四)
推进军转培训工作的对策探析

  摘 要:我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结合吉林省军转培训工作的实际,从将军转培训纳入整体人才开发规划、创新培训工作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援助、创新自主择业干部培训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军转培训工作的对策。

  关 键 词:军转培训;军队转业干部;军转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3)07-0062-04
  收稿日期:2013-05-10
  作者简介:徐艳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一、军转培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中的许多干部都转业到地方工作。他们中的大对数被安排到各级政府的重要岗位。各级政府将他们组织起来一些培训,军队也创办了文化学校和培训班对其进行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军转干部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担当建设新中国的重任。1977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后特别强调了军转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此,我国的军转培训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81年,由部队牵头,我国首次对当年转业到政法战线的52000余名军转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从1981年到1985年,全国各地采取军地结合、条块结合、行业之间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办班方法,先后培训了37万余名军转干部。1985年11月17日,全国首次召开了军转干部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对军转干部进行培训,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百年大计。会议明确:军转培训应由简单入门训练向正规训练,由“游击式”培训方式向建立军转培训中心转化。会议决定筹建军转干部培训中心,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军转干部的培训教材。
  一年后,全国建立了近百个军转培训中心,一个以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同时,全国统一的军转干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也紧张地开展起来。教材初步分为工交、财贸、政法、党政和其它五大类,分立20个专业。为了加强培训中心的建设,各地先后通过开座谈会 、调研和走访等多种形式,探索军转培训方式、方法。军转培训也像军转安置一样,越来越受到军转干部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军转干部分配的专业比较分散的特点,军转培训中心在教学管理和组织方法上作了较大改进,尽量将转业干部人员集中、分片设点、按专业编班培训,并在专业培训前组织军转干部参加一定时间的适应性培训。有的省、市还组织军转干部到纪念馆、企业等地参观,这种培训尽管时间短,但收效却很明显。
  1992年,国家推行边培训、边考核、边分配的办法,并在江西、海南、云南、甘肃四省和中央国家机关进行试点。改进培训工作的具体办法是,在转业干部定向分配后,即去地方参加培训,培训工作结束后,办理转业手续,由省军区(警备区)直接介绍去地方报到。据统计,从1986年开始建立培训中心到1996年,全国各地逐步建立了200余处军转培训中心。
  经历前期探索后,20世纪90年代,军转工作进入了规模化、制度化阶段,军转培训成为军转安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97年7月,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开展军转工作20年之际,全国召开了军转培训主任会议,会议强调,要按着军转改革的整体部署,推进培训改革:一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培训经费。二是逐步在全国建立区域性培训基地。在部分专业实现全国范围的规划培训,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的转业干部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三是加快军转培训法规建设。从1995年起,把军转培训分为岗前、岗后两个阶段进行,转业军官上岗前接受10天左右的适应性培训,军转干部分配上岗后,再用2-3个月时间进行专业培训。这种分段培训既保留了岗前、岗后两种培训模式的优点,也避免了其中的不足,使原有培训又前进了一步。
  吉林省对军转工作十分重视,从1989年开始,全省的九个市、州和省直都陆续成立了军转培训中心,专门负责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培训工作。20多年来,省内各军转培训机构认真探索,扎实工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积极开展军转培训工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军转培训中心于1989年成立,是负责省直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培训的专门机构。2006年以前,中心除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培训外,尚未开展其它培训项目。培训业务单一,培训周期短,制约了中心的发展。吉林省军队转业服务中心于2001年成立,主要负责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吉林省中直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以及省中直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
  鉴于两中心的实际状况,2006年6月吉林省人事厅厅党组决定将吉林省军官转业培训中心与吉林省军队转业干部服务中心实行合署办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职能整合使中心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一是从体制上解决了军转培训职能单一,作用弱化,军转服务保障工作职能分散,机构重叠等问题,初步建立了“ 大军转”的发展模式;二是业务上解决了军转培训中心业务单一,资源闲置浪费,而军转服务中心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三是机制上优化了中心内部的人员配置,激发了整体活力。2007年3月,吉林省军转大厦投入使用,大厦坐落于长春市市中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大厦设配先进,功能齐全,为做好军转安置服务保障工作奠定了硬件基础。职能整合后的军转培训服务中心班子团结,中心上下干劲充足,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合署办公以来来,经中心上下的共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计划分配转业干部的培训任务和军转安置任务,完成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和退役金核发、医疗保险办理等基础工作。通过举办专场人才交流洽谈会,设立人才专柜,举办汽车驾驶员、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技能培训手段,积极为自主择业干部搭建或创建就业平台,完成了吉林省中直机关多名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任务。   二、推进军转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将军转培训纳入整体人才开发规划
  我国对军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但目前还缺乏全国统一的、系统的培训规划,地方政府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军转干部培训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许多单位往往把军转培训当作一个程序,象征性地走过场,没有真正地重视这项工作。一些转业干部也是履行程序,不按时上课、不重视培训工作,认为培训对他们转到地方工作岗位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些都给军转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要让他们既在思想上转变,又在行为上转变,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时考虑转业军官人才导向,切实把转业军官人才培训纳入到国家人才资源整体开发规划中。军转干部服役多年,为部队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奉献了青春,做出了贡献,他们现在却面临着适应新的职业角色的问题,所以军转培训工作不仅是做好转业安置工作的需要,更是稳定现役干部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需要。对此,军地双方应以积极的态度把转业干部“扶上马,送一程”,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帮助他们完成职业角色转换。转业干部也应从岗位实际出发,积极调整心态,配合地方培训工作,走出择业误区,通过培训改善素质结构,提高适应地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军转培训工作体系
  在培训形式上做到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分层次进行培训的方式。第一层是对口安置的专业技术干部。这些军转干部学习能力比较强,到地方也是技术骨干,对他们只需要进行短期的认门教育。多带他们到各个单位参观学习,以便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地方工作。第二层是年龄较大、职务较高的转业军官,应对其进行半年的适应性培训。这部分转业干部职务比较高,在部队权力也比较大,刚到地方,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要尽快让他们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要请一些有名望的教师,多学习理论课程。要对他们有耐心,多与他们沟通,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其能自觉地接受组织安排,安心参加军转培训,尽快转变角色,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第三层是年龄较轻、职务较低、可塑性较强的转业军官,应把他们作为军转人才开发的重点。这部分转业干部一般都在30岁以下,学习能力特别强,接受事物也比较快,所以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专业技术培训,要让他们多接触新鲜事物,在专业技术上多学习,使他们在新单位能担当起比较重要岗位的工作。
  (三)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培训资源
  目前,我国的军转培训主要由政府和军队承担培训任务,这种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缺乏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要真正把培训任务完成好,必须调动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的优势,使军转培训真正融入社会。一是可以参照西方的培训做法。在美国,没有专门设立军人培训机构,只建有少数的培训基地,主要利用地方资源实行多方位、多内容的培训。军人服役期间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知识训练,自行参加学习,部队规定学分制,其分数在转业时提供给地方安置办做为择业时的参考。美国在军队中有15种职业资格认定,与地方培训内容和标准一致。凡在部队期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证书,退役后地方政府全部承认。美国现役军人可以借助地方院校攻读大专、本科和硕士学历,每周至少上两门课。而一旦确定退役,可继续坚持读完原有的学历或申请上其它大学和参加其它培训,这样就实现了现役培训和退伍培训的有机结合,确保了退伍军人的终身培训。二是集中培训和个人选择结合。培训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军人离开部队前,军队要对他们进行集中3天的培训,主要对转业干部提供就业指导,告诉他们如何找自己认为有兴趣的工作,如何实现职业转换,如何用法律维权等等。让转业干部通过集中培训提高对角色转换的认识,提高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转业干部离开部队后,地方军转部门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同时邀请家属一起参加。政府在社会培训机构和各种专业网站上提供菜单式、自助餐式的培训科目,由转业干部自己选择。由于满足了个人需求和职业选择需要,这种人性化的培训让军转干部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援助
  一是加快制定《转业军官安置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军转培训的方法、内容、时间及经费来源等,将军转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切实解决军转培训经费来源问题。目前,我国转业军官培训经费主要由国家、军队、地方共同解决,人均培训经费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培训需要,因此要加大国家和政府对培训的投入力度。还可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教育资助金”的办法,该办法规定,军官在服役时,按工资比例缴纳一定数量的个人教育基金,国家和军队再为其提供相当数量的助学金,军官转业后即可享受政府和军队为其提供的教育资助和优待。
  (五)创新自主择业干部培训工作机制
  自主择业干部人数的逐年增长对自主择业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他们的培训,除需要同计划分配军转干部一样的培训外,更需要择业、创业等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这样的挑战中,以往的自主择业干部培训机制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2010年之前军转干部的培训主要以转业后的地方培训为主,这对一些离开部队就面向市场,需要通过竞争获取就业岗位的自主择业干部来说,培训显得过于仓促,效果也不太明显。从2011年开始吉林省逐步建立了军地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逐步改变了以地方培训为主的状况。借鉴国外的培训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从“以军为之”转到“军地两用”上来,增强了军转干部适应地方工作的能力。
  拓宽培训渠道,把封闭教育转到开放培养上来。2012年,吉林省又开展了个性化培训工作。市场经济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对自主择业干部进行了适应性公共课程培训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进入市场有了一些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所谓个性化培训,就是根据每一个择业干部的就业方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如计算机培训班、驾驶员培训班、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班、厨师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培训虽然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借助社会资源,但依托了一些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来配合培训效果非常好,很受择业干部的欢迎。从2013年开始吉林省还准备开展择业干部企业定向培训。择业干部培训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和拼搏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因此可考虑采取政府和企业联合组织培训形式,把自主择业干部推荐到企业,先培训,然后择优上岗,从而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有一些军转培训单位已经把军转干部送到企业去见习,军转干部借此可以学到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企业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军转干部,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请进来,让择业干部了解市场和企业,选择适当的时机,特邀职业介绍机构给军转干部介绍市场形势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人才需求等情况,使择业干部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走出去,把自主择业干部推向社会和市场。向企业宣传自主择业安置政策,介绍自主择业干部情况,直接向企业推荐人才,组织自主择业干部参加应聘面试,扩大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促成自主择业干部到企业实训,实现军转干部和企业的“双赢。
  (责任编辑:牟春野)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Military Training Work
  ——Taking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nhua
  Abstract:China's demobilized military cadres training work began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Nineteen seventies bega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the institutionalized,standardization,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This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in Jilin province is actual,turn in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general planning,innovative training system,to make ful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for training,to provide five aspects of legal security and social assistance,innovation choose cadre training mechanism,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training work.
  Key words:military training of demobilized military cadres;military service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782/

推荐访问:湖北军转自主择业干部 军转自主择业干部论坛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