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01 10:33: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一)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原因 可由致热源引起,如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受血者在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违反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症状 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1~2h后缓解。

3、护理

(1) 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

操作。

(2) 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

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 过敏反应

1、原因 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献血员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使输入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2、症状 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

(1) 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

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2) 处理: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三、 溶血反应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血管内溶血反应

(1) 原因:①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献血者和受血者血

型不符而造成;②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血温过高,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③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2) 症状: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

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 护理

1)预防: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2)处理:①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③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治疗。

2、血管外溶血反应 多由Rh系统内的抗体抗-D、抗-C和抗-E所造成。临床常见Rh系统血型反应中,绝大多数是由D抗原与其相应抗体所致,释放出游离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循环至肝脏后迅速分解,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血管外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体征较轻,有轻度发热

伴乏力、血胆红素提高。对此种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四、 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量。常见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 其原因、症状及护理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

(1) 原因: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

小板破坏较多,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

(2) 症状:表现为皮肤、粘膜瘀斑,穿刺部位大块淤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

(3) 护理: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

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可根据医嘱间断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 原因:大量输血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

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至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 症状:表现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纤维颤动,

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3) 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

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五、其他

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远期观察还可有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二)
输血反应分析

铜川市人民医院59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输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有效预防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14005人次输血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59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2% ,主要为发热及过敏反应,以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为8.7%,其次为新鲜冰冻血浆0.54%和红细胞0.18% 。结论:规范合理用血及使用输血新技术、新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新技术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输血还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发热、心率加快等。为了解本地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我们对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发生的59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资料来源:所有输血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主要分布在内科、普外科、骨外科、脑外科、妇产科等,以脑外科输血量最大。所有输血患者均进行了输血前感染性疾病(输血前四项)的实验室检查,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1.2 方法: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受血者在输血前均进行了正反定型、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输注红细胞前受血者与供血者均做卡式抗人球蛋白交叉配合试验,输注血浆时对供血者做反定型,保证所有输血均为同型输注。对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重新采样复查ABO正反定型及Rh(D)定型,复查供血者血型,输红细胞悬液者重新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对整个输血环节进行评估。

1.3试剂:ABO正反定型试剂、不规则抗体筛选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抗-Rh(D)试剂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不完全抗体检测卡、抗人球蛋白试剂介质交叉配血卡由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4资料收集方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由临床主治医生按要求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供血者信息、输血类型、输血反应发生时间、输血史、妊娠史、输血不良反应史等。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一式两份,一份保存在病历,一份送至输血科保存。

2结果:

2.1输注各类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3297人次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9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以输注手工浓缩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为8.5%,其次为新鲜冰冻血浆0.51%和红细胞0.18% 。

不同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血液种类 输血次数 不良反应次数 发生率% 全血 6 0 0

悬浮少白红细胞 5637 10 0.18 洗涤红细胞 105 0 0

新鲜冰冻血浆 7950 43 0.54

单采血小板 216 0 0

手工浓缩血小板 69 6 8.7

冷沉淀 22 0 0

合计 14005 59 0.42%

2.2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分布:

输血次数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在9297人次输血治疗中,6145人无输血史,3146人曾经接受过至少一次输血治疗。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大。见表2:

3 讨论【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主要有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血液的反应以及大量快速输血导致急性心衰等。通过对我院接受输血人群回顾性统计显示:过敏反应为主要表现形式。我们考虑有过敏体质的患者,特别是平时对花粉、鸡蛋、牛奶等食物蛋白过敏的患者,在接受血浆治疗过程中,由于目前血站提供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品中可能含有异体蛋白,因此往往有较大的机率出现过敏相关症状,且大多数人在停止输血48~72小时后症状消失。另外,反复接受血液制品亦可以使受血者产生同种异型抗IgA抗体,当再次输入含有相应IgA抗体的血液制品时,可能发生IgA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使患者表现出不适的症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

状。发热反应是指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完成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这是由于受血者血液中存在相应的白细胞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治疗时,激活补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原所致[1]。同时由于在储存期间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活化产生并释放的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β、肿瘤坏死因子等,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所以,对于不得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由于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更应在治疗前进行相关病史的调查,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和沟通,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致热原药物;输血过程中要求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生或护士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输血顺利结束后应继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表现并及时填报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血液科工作人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更应定期收集资料,对于用血量大的科室要定期走访,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用血方案。输血作为一项行之有效同时具有较高风险的治疗措施,为提高输血安全性与科学性,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清楚了解自己在输血过程中的角色,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所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管理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掌握输血原则和指征,密切与临床科室沟通,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三)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原因分析

作者:周恩姣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5期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509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型,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94%(48/5095),过敏反应所占比例52.08%(25/48)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输注全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1/3)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无一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在临床抢救治疗中,由于人体血液成分复杂、多态,因此在输血治疗时也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危及生命。为进一步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原因,以为临床提供指导,特对我院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临床资料,共5095例,其中男性的2698例,女性2397例,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2.3±13.6)岁。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将其从到输血科进行保存、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若P

2 结果

2.1 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 本组5095例患者中共回报输血不良反应48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94%(48/5095);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及溶血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为52.08%(25/48),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P

表1 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四)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 要】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况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五)
我院2005~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 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在404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6例,发生率为0.40%。其中,发热反应11例,占68.8%,发生率为0.27%;变态反应5例,占31.2%,发生率为0.12%。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术的顺利进行、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等有着重要的功能。应用合理的输血可救治患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输血医疗越来越安全。但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输血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传播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为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对2005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临床输血病历404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05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输血的全部输血申请单,共4047例,其中输注全血127例,悬浮红细胞2355例,新鲜冰冻血浆1395例,机采血小板170例;受血者年龄3~71岁;其中,男性2653例,女性1 394例;大量输血者(≥2000ml)152例。患者来源于外科、急诊科、妇产科、内科等,以手术输血多见。
  1.2 研究方法
  调查所收集输血申请单的输注全血及成分血的记录、检验科发血记录、患者住院病历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血种类及输血量等,并进行数据统计。
  1.3 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由我院检验科负责,临床各科护士观察记录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的各种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标准为确定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升高1℃以上(≥38℃)者为发热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者为变态反应。
  2 结果
  在4047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全部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共16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其中,发热反应11例,占68.8%,发生率为0.27%;变态反应5例,占31.2%,发生率为0.12%。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轻者感到身体不适,重者可引起脏器损害甚至死亡。通常根据输血不良反应是否出现溶血,将其分为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原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
  总之,为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性,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医务人员输血质量,责任及安全意识,提倡成份输血,自体输血以及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采用新的配血技术,去除白细胞及血液辐照技术等,将有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反应原因分析(六)
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72-01

  输血不良反应是输血后常见的临床现象,但由输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国内外对供血者及受血者相关因素分析的报道均较少。有报道比较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22%,其中过敏反应为0.16%,而由单采血小板引起的非溶血病输血反应仅0.07%,单采血小板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略低于输血前去白细胞血小板[1].本文统计了我院2010-2013年输注单采血小板共20955例,发生的不良反应病例4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2013年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43 例,其中血液病患者28例,肿瘤患者8 例,脑创伤患者4例,其他外科手术患者3 例。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均由市中心血站负责制备和供给。
  1.2 方法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患者每次输血小板都由临床医生和护士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填写《输血记录单》,并保存在病历中,有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输
  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保存。
  2.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多见。由输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过敏反应32 例,多数表现为单采血小板轻度过敏反应,如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由输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9 例,表现为输血后体温升高,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
  3 讨论
  单采血小板是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血液制品,其作用是防止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被广泛用于血液病、肿瘤或多次输血的患者。由于单采血小板来源于同一供血者,因此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低于其他血液成分,在血小板产品中,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2]。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最为常见。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尤其是反复输血的患者,受血者体内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和(或)血小板抗体再次遇到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成分时,就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刺激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引起发热反应。输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均可由免疫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或非免疫性等诸多因素诱发。由各种过敏原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的超敏反应可威胁生命,过敏反应的发生也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其他炎症细胞如噬酸细胞相关,这些变化可能表现在外周血细胞学上。一般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发热反应次之,诱因也与血浆蛋白、免疫性抗体、免疫细胞、致热源等有关。过敏反应属于血浆蛋白质的免疫性反应,可能是由于IgA 或IgE 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如果受血者体内有相对应的抗原或以后输入此抗原,就可以产生过敏反应;还有些可能由于受血者过敏体质,对普通特异性变应原(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敏感,输注含这类变应原的血液后,也可以产生过敏反应[3]。此外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髓细胞过氧化物酶等,这些物质的释放也可引起过敏反应[4]。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环节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安全输血的原则是在最需要的时期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给予最需要的患者。
  有效开展献血者的教育宣传活动。对献血者进行教育宣传,必须让献血者懂得献血前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使其了解危险行为,了解可能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了解献血前的准备。比如,清淡饮食以免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影响血液质量,让献血者提供精确完整的病史资料及可能用过药物情况,使献血者安全献血,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一些过敏反应。
  完善血液成分的制备。严格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制备血小板。血液采集的顺畅、运输保存过程以及成分分离过程的温度控制,可避免血小板功能受损,是血小板制备中应注意把握的质量控制关键点。采用3 次离心,尽量减少白细胞的混入,从而减少由于因白细胞输注引起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对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除确保治疗有效必须同时确保输血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为预防或减少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建议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需再次输血时,应选择洗涤血小板。
  参考文献:
  1 Wang RR, Triulzi DJ, Qu L. Effects of prestorage vs poststorage leukoreduction on the rate of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to platelets[J]. Am J Clin Pathol, 2012, 138(2): 255-259
  2 刘赴平,何子毅,祁妙华等.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5):701-704
  3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6
  4 王学谦.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23(3):215-216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6050/

推荐访问:输血发热反应的原因 输血过敏反应的原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