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01 10:33: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一)
国内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国内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摘 要】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不长。所以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定位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不是很明确。本文通过对国外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方向。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财务环境

1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1.1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形成增加了资本需求量,改变了企业的筹资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即财务管理部门,由此财务管理的岗位开始形成。早期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筹集资本和资本成本最小化;(2)公司合并形成的财务清算。早期的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1.2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公司倒闭,经济收益受损。企业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财务管理要加强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2)要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应用计量模型;(3)公司按照政府的法律规范来制定财务政策。

1.3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二战后,各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开始寻找多元的发展道路,投资决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多样,主要表现在:(1)财务管理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2)财务管理更加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采用;(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

1.4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使财务管理朝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资本运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通过资本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情况;(2)财务管理注重资本筹资、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利润最大化;(3)电子计算机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①关于地方官员异质性的研究

地方官员的异质性会导致官员行为的差异性,进而对地方官员的晋升、辖区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首先,地方官员的异质性表现为官员的教育背景的不同。Dreher(2009)以1970-2002年73个国家500名政治领导人为研究样本,证实了地方官员的受教育程度与辖区内的市场化进程显著正相关。何淳耀和孙振庭(2012)收集了1996-2010年我国821位历届市长的个人信息,发现西部地区市长的理工科背景与其政治晋升正相关但影响有限。随后,王贤彬、张莉和徐现祥(2013)通过对1994-2006年29个省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官员受教育程度与辖区内的财政支出结构显著相关,高学历的地方官员会倾向于增加科教文卫支出而减少建设性支出。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其次,地方官员的异质性也表现为官员任期和年龄的差异性。张军和高远(2007)以1978-2004年在除西藏以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任职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为样本,证实了官员任期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而王贤彬和徐现祥(2008)的研究发现则与此有所不同,他们以1978-2005年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长和书记为研究样本,在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和对省份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基本因素后,发现本地晋升的省长省委书记的任期与辖区经济的增长显著呈现倒“U”型关系而外地晋升的则不显著。Vega & Herc(2011)运用西班牙1980-1998年间公共资本的增长数据,发现任期会通过减少公有资本的生产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任期与辖区经济的发展呈非线性关系。李后建、张宗益(2014)通过对2005-200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的省长的任期进行研究,发现地方官员任期和腐败与企业R&D投资均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官员任期会显著缓解腐败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由于地方官员的年龄与任期密切相关,因此不少的研究则把官员的年龄和任期结合起来研究地方官员的异质性。Li & Zhou(2005)收集了1979-1995年我国各省省长的变更数据,发现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龄越大,任期越长的官员晋升的概率越低。王贤彬和徐现祥(2008)以1978-2005年全国31个省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为研究样本,也证实了Li & Zhou(2005)的研究发现。随后,王贤彬和徐现祥(2010)进一步研究发现官员年龄越大,任期越长、职业发展的空间越小,政治激励作用越小,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越低。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再次,地方官员的异质性还表现为官员不同的来源。田伟和田红云(2009)以地方官员是“理性经济人”为前提,通过构建效用函数分析了官员的来源在晋升博弈中对官员行为的影响,发现在现有的晋升机制下,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的官员有更高的积极性发展地区经济,从而实现其晋升的政治目标。叶贵仁(2010)通过对广东省T镇个案研究,发现官员来源会影响官员晋升的策略,“本地型”乡镇领导人的晋升策略是学习适应,而“外来型”乡镇领导人则是创造政绩。徐业坤、钱先航和李维安(2013)以2004-2011年3014个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表明当新任市委书记是“外来型”时,企业投资支出下降幅度更大。

最后,地方官员是否具有企业背景也是官员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尔升(2010)收集了1992-2007年我国31个省具有企业背景的省委书记和省长数据,检验了地方官员的企业背景对辖区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有企业背景的地方官员对辖区内经济的增长具有弱负效应,但在控制了三大产业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后,有企业背景的地方官员对辖区内经济的增长则

具有弱正效应且有企业背景的地方官员会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随后,在张尔升(2010)研究的基础上,张尔升和胡国柳(2013)进一步研究地方官员的企业背景与辖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企业背景的地方官员与辖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且这一影响通常是通过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两个控制变量发挥作用才显著的。

②关于企业R&D投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研究

Chang(2002)对6个国家9个行业1600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规模通过技术竞争力与企业R &D投资相关。任海云、师萍和张琳(2010)以R&D费用强度、R&D人员强度和R&D投入绝对额作为企业R&D投资的衡量指标,通过对70家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R&D费用强度和R&D投入强度与企业的规模都明显负相关,而R&D投入绝对额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且从R&D费用强度来看,虽然低投入和高投入同时存在,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R&D费用强度还是达到了国际上一致认可的百分之二的基本生存标准同时对R&D人员投入而言,制造业上市公司R&D人员投入强度多数都达到了发达国家10%的标准且比较理想。但与任海云等(2010)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的是,张西征、刘志远和王静(2012)使用Lowess修匀的非参数回归方对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小企业盈利能力稳定性较弱,从而抑制了其R&D投资,但从所有存在R&D投资的企业来看,小企业R&D投入强度并不低且R&D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倾斜的“V”型结构。

由于R&D投资需要融资支持,因此企业融资方式对其R&D投资也有影响。

David(2008)收集了1982-2002年日本185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债务融资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发现关系型债务融资会促进企业R&D投资而交易型债务融资则与企业R&D投资无关。刘振(2011)以2006-2008年我国97家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考察三大融资方式对R&D投资影响,结果表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与R&D投资显著正相关,而负债融资与R&D投资则显著负相关。股权结构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特征,对R&D投资影响重大。任海云(2010)对2004-2008年我国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披露R&D信息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对企业R&D投资有促进作用而股权制衡和国有控股则会抑制企业R&D投资同时非机构企业法人大股东与企业R&D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个人大股东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则不明确。Berrone(2005)以1996-2000年西班牙3638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认为当大股东是非财务公司时,其与企业R&D投资正相关,而当大股东为个人投资者时,其与企业R&D投资关系则不显著。董事会作为企业治理机制中的一大要素,其对企业R&D投资也有影响。何强和陈松(2011)以2004-2007年623家披露企业R&D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的样本,发现制造业R&D投资与董事会学历明显正相关,表现为博士董事比例越高,企业R&D投资也就越大,但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入的主要因素并非董事会学历,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中西部地区的公司相比,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或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公司董事会学历水平对企业R&D投资影响更强。此外还有学者发现财务冗余(陈晓红、王艳和关勇军,2012)、集团化经营(黄俊和陈信元,2011)、人力资本(梁莱歆和曹钦润,2010)、是否是家族企业(Schmid & Achleitner,2014)等也会影响企业R&D投资。 尽管企业内部因素对R&D投资具有直接的影响,但企业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税收政策和政府资助等外部环境对R&D的作用亦不可

小觑,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Gorg(2007)收集了爱尔兰1999-2002年制造业的年度商业调查数据,检验了政府R&D补助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平的政府R&D补助会促进企业R&D投资而高水平的则会抑制企业R&D投资。随后,Hussinger(2008)以1992-2000年德国3744家创新性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参数和半参数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政府R&D补助与R&D投资的关系,发现政府R&D补助对企业R&D投资具有激励效应。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以2002-200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R&D投入的关系,发现银行业市场化进程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R&D投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小规模企业和私有产权控制的企业中,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更强。刘虹、肖美凤和唐清泉(2012)以2007-200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R&D补助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结果表明政府R&D补助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即政府R&D补助在初始阶段对企业R&D投资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当政府R&D补助增加到超过最优政府R&D补助率时则会抑制企业R&D投资且在国有企业这种关系更显著。刘小元和李永壮(2012)则运用2009-2010年已经上市或拟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创新环境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发现创新环境与企业R&D投资显著正相关,而区域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企业R&D投资。Fu &Wu(2013)运用1996-2008年中国28个省36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证实了地区的创新环境与企业R&D投资强度正相关。此外,吴祖光、万迪昉和吴卫华(2013)通过对2008-2011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税收负担与企业R&D投资强度显著正相关且税收负担对企业R&D投资具有挤出效应。

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经济后果,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Chan(1990)采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了资本市场对企业R&D投资的反应,发现当企业公布增加R&D时,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平均异常回报率为正,这表明市场认同高科技公司R&D投资。谢小芳和唐清泉(2009)以2002-2005年我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的R&D投资认同不显著同时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更认同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另一方面,R&D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是否有促进作用也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Sougiannis(1994)以1975-1985年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R&D投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发现公司每增加1美元的R&D投资,在未来7年利润都能上涨2美元即R&D投资与公司的绩效显著正相关。任海云和师萍(2009)通过对2001-2004年我国沪市A股7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也发现R&D投资与业绩显著相关,但企业业绩与R&D投资当年和R&D投资随后1至4年的相关性逐渐降低且与前两年的R&D投资的相关性也逐渐降低。杜兴强、曾泉和王亚男(2012)以2005-2009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证实了企业R&D投资能显著地提升企业业绩,R&D投入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Martin(2014)收集了1995-2006年奥地利上市公司R&D投资数据,考察企业R&D投资对其销售的影响,发现企业R&D投资与其随后两年销售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在R&D投资与企业价值方面,Griliches(1984)对1968-1974年披露了研发投资的美国157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R&D投资与企业托宾Q显著正相关。罗婷、朱青和李丹(2009)通过对2002-2006年披露了R&D投资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R&D投资与公司下一年的股价波动明显正相关而与本期的股价变动不相关。随后,徐欣和唐清泉(2010)以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我国企业R&D投资的价值相关性较高且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持续性强同时R&D投资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同时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广告支出相比,其价值贡献更大。类似地,何强和陈松(2012)以2004-2007年634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了企业R&D投资与本期公司的价值正相关,同时与公司规模相比,R&D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且研发投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三)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 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组织内的所有人员对内控都有相应的责任; 而且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二、内部控制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分析【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已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为:

1986 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7 年1 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 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执业质量;1997 年1 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 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 199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 》, 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消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2000 年11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消息披露编报规则》 ,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 用来说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1 年6 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

由此看出,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1986 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 并定义为“单

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它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使用, 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中注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宽泛, 在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全,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是从审计角度定义的, 应用了AICPA 在1988 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的内容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 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 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方面。财政部于2001 年6 月22 日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有如下特点: 第一, 以单位( 企业) 自身为出发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出台以前的相关法规, 其对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基本上是从其行业相关角度, 而非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是从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来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

通知》 与《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法规是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予以要求。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 即从加强企业管理,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改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要求。从内部控制的产生来看, 它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完成其主体内容构造的。

第二, 目标定位明确具体。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 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在我国提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之前,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约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审计准则对要求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的限定处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COS0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为: 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性。COS0 委员会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范围更为宽泛, 尤其是取得经营的效率效果, 企业达到这一目标需涉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 同时也涉及到确定经营效果的考核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第三, 基本构成直接以内容而非要素形式存在。COS0 报告中关于内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四)
国内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摘 要】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不长。所以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定位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不是很明确。本文通过对国外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方向。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财务环境
  1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1.1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形成增加了资本需求量,改变了企业的筹资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即财务管理部门,由此财务管理的岗位开始形成。早期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筹集资本和资本成本最小化;(2)公司合并形成的财务清算。早期的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1.2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公司倒闭,经济收益受损。企业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财务管理要加强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2)要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应用计量模型;(3)公司按照政府的法律规范来制定财务政策。
  1.3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二战后,各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开始寻找多元的发展道路,投资决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多样,主要表现在:(1)财务管理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2)财务管理更加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采用;(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
  1.4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使财务管理朝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资本运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通过资本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情况;(2)财务管理注重资本筹资、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利润最大化;(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1 资金筹集环境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资金筹集方式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为辅的方式,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间接筹资方面,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商业银行的运作都是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的。由于我国企业缺少信任体系,使商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只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发行股票要经过政府的批准,要经历复杂的手续程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和认识,企业在筹资时存在盲目性,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部分上市公司债务高达90%仍然无动于衷,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就是圈钱为目的的,对于股东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根本不考虑。
  2.2 企业成本管理环境
  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对产品成本核算时,不是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工时、管理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分摊计算,而是凭借主观影响计算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由总经理主观决定,成本控制无从谈起,造成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算没有科学性,导致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2.3 收益分配环境
  企业在存续期间创造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所有者进行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和先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影响,与企业长远发展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比较重视积累,不注重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方式,比较重视企业经营成果,很少关系企业的股价,从而在利益分配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2.4 财务管理制度环境
  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采用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无规律和无约束,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灵活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没有过多的约束,比较方便操作,但是实际上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漏洞,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健康的发展。
  3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
  3.1 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定位
  财务管理是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于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公司财务决策为出发点,研究的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哪里,如何为这些项目筹集资金,以及应该、能够返还多少现金给所有者,即公司投资、融资及分配的决策过程。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稳健理财,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等措施手段的实施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和分配使用资金;(3)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端.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佳的原因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8(8):45-46.
  [2]姚春序,张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刍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4(7):67-68.
  [3]孙静,徐文苓.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31-132.
  [4]吕立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构想[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56-157.

国外财务管理研究现状(五)
浅谈国外企业财务软件的发展现状

  摘 要:本文在对财务软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财务软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财务软件;现状;问题
  一、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的企业财务管理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科学化、智能化的分析与研究企业发展的历史数据与操作数据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集成、处理,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企业的数据处理科技影响能力。
  目前的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大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模块的开发和应用,例如用友财务软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块式财务管理软件,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模块是采用Power
  Builder开发,功能十分强大,能够有效的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但是系统的使用、管理、可移植性不强,有的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采用的是Visual Basic+SQLServer2000开发的系统,能够满足企业财务数据兼容的需求,但是在技术框架上,系统显得十分庞大,方便性较差,有的企业采用的是Asp+IIS+Ac
  cess,由于数据库的限制,这种系统只能在较小的企业上使用,系统的功能较少。有的是基于MVC结构开发的单个模块式的财务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的可移植性比较强,能够方便企业的使用和系统后续开发的需要,这些系统有的是采用Web
  Service+XML+Java等技术来实现的。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有将企业的各种管理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应用上还缺乏必要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支持,对财务信息的挖掘能力较差,不能为企业的领导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在
  C/S架构流行的时候,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也是基于C/S架构的模式,这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网络化的管理,在功能上也比有所增加,能够实现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预测等相关的功能,在C/S的模式架构下,财务软件将财务管理的实现融入在软件的架构中,能够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WEB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情况下,软件的功能架构有C/S的二层结构实现了三层交换的结构,B/S架构的模式,使得原有的C/S结构的财务管理软件中加入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的因素,以实现企业的协同工作和管理,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基于B/S架构的财务管理软件,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强大,处理数据变得更加便捷、顺利,降低系统硬件的要求,系统的升级维护更加简便。在以J2EE框架下的企业财务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采用B/S结构,并结合WEB技术,实现了财务信息处理的网络化管理,在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效率,也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这种类型的财务管理主要在智能技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等新兴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业务系统、生产、销售、税收、财务等功能融合为一体。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系统集成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在基于J2EE的平台上开发出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没有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相结合,财务管理软件缺乏成熟的模块间数据处理标准,基础模块处理财务数据能力比较弱,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有的财务管理软件在开发上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标准,影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分析,也不能实现数据的兼容,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不高。
  (二)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凭证管理基础模块、账簿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等相关的模块可移植性较差,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调研,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编码规则,导致开发出的财务软件管理系统不能有效的实现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导致企业的信息利用率不高,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
  (三)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不完善。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主要采用的是财务处理、记账为核心的思想,企业的工资管理、票据管理、流程管理等相关的功能都是围绕企业的记账进行开发和设计,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功能不强,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进行预测。
  三、研究的述评
  (一)软件的体系结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所有的模块都集中在一起,不能进行单独使用,信息的共享程度不高,虽然,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是C/S架构设计,但是企业没有将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二)行业准则与依据。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解释条例为依据开发的,在使用的功能上,只能对国内使用,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的要求,但是,在国际事务中,明显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与企业的国际事务、多货币以及多语言的处理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于国外适用性比较广泛的财务软件来说,明显的不能满足企业二次开发的要求。
  (三)财务管理软件的利用率较低。由于我国企业财务制度上的问题,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没有能够有效的发挥企业信息化办公软件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系统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的数据进行挖掘,系统的功能不能完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对系统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不能有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王侃,尤佳,王为东.运用 MVC-JSP-Servlet 增强服务器性能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6052/

推荐访问:财务风险国外研究现状 财务分析国外研究现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