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优美散文

来源:百科 时间:2016-11-17 09:06: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一】: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论杨绛的散文特色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

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

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

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

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

己都是如此。“文革”时期,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

第三,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味理性。一切都那么平易畅达。同时,作者淡泊达观的生活态度使她有意无意间都在幽默调侃。

在杨绛的散文中,充满喜剧性色彩的戏谑式语言,例如:“ 我自从做了‘扫厕所的’就乐得放肆,看见我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象他不是人而是物。决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的意想不到的妙处。” 这种自在自然的洒脱情怀与生动自如的洒脱笔墨完美地结合到一处,令杨绛的散文韵味十足,掩卷仍不禁会心冥想。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杨绛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创造了散文家园中的艺术精品。

【二】:杨绛的散文艺术

杨绛的散文艺术

牛运清

内容提要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散文艺术;审美意义;杨绛;钱钟书;钱瑗;杨荫榆 2003年巴金和杨绛分别获得“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称号。人们通常把这一称号的获得者看作本年度最有影响的文学人物。巴金迈过了百年门槛,92岁的杨绛出版了散文新作《我们仨》。9万字的《我们仨》七月出版,9月已经是第7次印刷,印数高达21万余册,并且登上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数周排行榜和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之首。

耄耋老人杨绛的笔底春秋非但没被人生暮冬切断,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仨》给杨绛带来空前的声名。

杨绛在《我们仨》之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主要有:

《干校六记》,1981年在大陆和香港出版,译成英、法、日、俄等外文;

《将饮茶》,1987年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译成英、日等外文;

《杂忆与杂写》,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

《杨绛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三书合为一体,可算1994年之前杨绛的散文总结。

《杨绛散文》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的散文创作谈或“夫子自道”。杨绛散文很少涉及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事,即便写生活范围之内,也极少涉及如“海外游踪”等本来可写的内容。《艺术是克服困难》等文艺杂谈也屈指可数。钱钟书曾把《干校六记》和他并不喜欢的《浮生六记》类比。杨绛散文也关注浮生琐事,写自己的亲历、亲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这些家事、小事、身边事,却迥异于当下流行的“杯水风波”,表现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胸襟,还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浩然之气。杨绛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更烤着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生命之火,到《我们仨》,又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人们常说蘸着血和泪写作弥足珍贵,杨绛以生命之火烤出来的散文极品,自然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

一、《我们仨》营造的温馨世界

《我们仨》可谓中国式“追忆似水年华”,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仨》写家庭60年的风风雨雨,从青年留学生夫妇客寓英国,抱着婴儿移学法国,到垂垂老时在不知什么人“过问”下搬进宽适、优美的三里河寓所。作者着眼于家人相聚、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钱家人却总是偷空读书,丈夫读,妻子读,孩子读,是个读书家庭。他们“从未间断工作”,钱钟书写《宋诗选注》,翻译毛主席诗词,杨绛翻译一部部名著,钱瑗从学俄语到赴英国留学……《我们仨》写钱氏夫妇如何“工作”,却很少写夫妇在文坛、学界的才华卓著、风光风云,作者总是把夫妇之间、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挚爱,当成写作的感情中枢。作者似乎将故去亲人当作活生生存在,跟他

们娓娓而谈。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充满着幸福、满足和自信。

《我们仨》绘出大学者钱钟书一些鲜为人知的事。钱钟书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使筷子一把抓;第一次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门牙;从英国转而留学法国的钱家“大阿官”居然会煮豌豆鸡汤伺候产妇;1972年钱钟书平生第一次划着火柴;1982年钱钟书刚刚因为辞掉文学所“顾问”而高兴,不料次日被任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苦着脸告诉妻子,被笑作“今番捉将官里去也”;……这些“花絮”从似乎微不足道的方面描述出学者钱钟书的为人。

《我们仨》也透露出钱家跟“政治”的联系:钱氏夫妇从不唱也不爱听“爱国高调”,关键时刻却有“基本的感情”。20世纪40年代末,钱氏夫妇如果要离开中国,并非无路可走,但“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倔强”又使“文革”中的钱氏夫妇对江青让住钓鱼台的传话“呆着脸,一言不发”。

就人物形象而言,《我们仨》只能算对《钱钟书写〈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钟书》、《干校六记》、《丙辰丁未年纪事》等散文中已定型的钱钟书夫妇形象作补充和润色,《我们仨》里最鲜活、生动、感人的形象是钱瑗,一个令人称赞和惋惜的好人。

父母称“阿圆”的钱瑗襁褓中渡英伦海峡时被外国人叫“磁娃娃”;回国后“成为爸爸(外公)家的中心人物”,爱称“圆圆头”;两岁半时,别人识字她在一边看,将《看图读字》倒过来读得一字不差,外公感叹“过目不忘是有的”,爷爷称赞“吾家读书种子”;“圆圆头”成了钱瑗,则懂事、有礼貌、富才情,还特别知道爱护、保护父母,“多年父女成姐弟”,钱钟书跟女儿最“哥们”,按生活能力,女儿是“姐姐”,父亲倒是“弟弟”。……像钱瑗这样家教好、智力好、脾气更好的女性,却硬是在生活中总得不到好的际遇。她本该是贤妻良母,丈夫却在“文革”期间自杀;靠父母遗传和言传身教,靠自身聪颖和奋斗,她理当成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又一代权威,却在风华正茂时于政治运动中浮沉,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更残酷的是,义不容辞应担起详细描述“钱钟书夫妇”任务的钱瑗,竟然在年迈的父母之前走上不归路……天妒英才,太惨,太可惜,太不公平!

法国诗人邦维尔说:“世上没有一部杰作不引起无数的非难。”[1](P5)《我们仨》的出版,却在海内外刮起以颂扬为基调的杨绛旋风。香港卫视中文台、欧洲台、资讯台、凤凰网……好评如潮;新浪网、雅虎网、新华网、人民网,铺天盖地。随便点击一下“新浪网”,就可看到:人们称赞“钱钟书夫人”“却喜大家作郑笺”,“回忆特殊家庭63年风雨路”,写出“完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爱情婚姻现实模本”……也有的论者说:“我向来不喜欢钱钟书夫

妇”,并考据出某当代作家的某小说中的一对青年留学生夫妇就是影射、讽刺钱钟书夫妇。

不管多好的作品都不会得到百分之百读者的喜爱,人之常情,不必大惊小怪。

二、以清淡之笔绘浮生众态

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塑造。杨绛写人,不用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也不作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不哗众取宠,不作惊人之语,而是平平常常甚至于平平淡淡。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永不枯竭的人物“源泉”。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是杨绛笔下最精彩的人物。“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这句著名痴语曾经广为流传。杨绛写钱钟书,是在《围城》热中,应清华同学、党内理论权威胡乔木的建议而写。此前在《干校六记》中,钱钟书早已登场亮相。作者声明她写作时“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记实”。外人眼中的大才子,在杨绛笔下却充满着呆气、“痴气”甚至淘气:幼年时喜欢玩“石室里的和尚”;14岁时因为写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的文章被父亲痛打一顿,引起发奋读书的志气;大学课堂上画《许眼变化图》;在牛津读《版本和校勘》读得太累,每天读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休养得梦中手舞足蹈,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补考;忙里偷闲竟在妻子脸上和女儿肚皮上画画儿;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任教清华后,跟林徽因女士为邻,两家的猫争风吃醋,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半夜三更起床帮自家的猫打架……“痴人有痴福”的钱钟书是书痴,书也成为他“命中的禄食”,给他源源供应。读者关心的钱钟书,是写《围城》的钱钟书。杨绛就写如何写《围城》的钱钟书。《围城》是虚构小说,杨绛目击这部书的产生,从当年经历提供了《围城》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某几个角色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杨绛说:“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大非易事。”这既是研究《围城》和钱钟书的重要参照,也是文学创作经验的精炼总结。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是又一个灵动而富风采的人物。这位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的法学家做过胡适的老师,是卫护“民主法治”的“疯骑士”。他在旧中国做省高等审判厅长时,坚持司法独立,和庇护杀人犯的省长、督军顶牛;在京师高等检察长任上,把贪污巨款的总长许世英扣押一夜,不许保释,家中一夜电话不停,都是“上级”讲情,却愣是不听,因而受到“停职”处分;在上海法庭上杨大律师“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任浙江高等审判长,正直不阿,连岳父讲情都不听,被人以“顽固不灵”的罪名告到袁世凯面前……铁骨铮铮的大律师又是性情中人,做起法官来,有时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最应该懂得金钱的律师,经常帮别人争回遗产和金钱的律师,偏偏对金钱和家产最不在乎;以律师为终身职业,却喜欢做植物标本,写《诗骚体韵》……杨荫杭另一重要价值是:他是几位有成就的杨氏子女“凝重有威”的慈父,是子女自立、自强,终成栋梁的榜样。杨绛用时间丝线,穿起父亲生活中一粒粒珍珠,光润照人。

“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是杨绛笔下有特殊风采的女性。因鲁迅先生的崇高威信,在“女师大风潮”中“镇压学生”的杨荫榆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陷苏州时因骂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接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请,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的感情,使杨绛对杨荫榆的回忆有更多客观性。大名鼎鼎的女师大校长是在冲破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后,到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就因为女师风潮不得不回乡,在家里被家人开玩笑地称为“大教育家”,却连侄女儿都不想受她的教育、不想接近她,“孤立”她。曾经留学国外的新女性,却“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怪物”的女性,“不止一次地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最后被日本兵杀害在家门前。生前经历磕磕绊绊,死后棺材都来不及刨光,“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杨荫榆是个一直没找到生活位置的悲剧人物,本可以做贤妻良母,却因为跳出了封建婚姻就再也不想做贤妻良母;本可以用留学得来的知识有所作为,却糊里糊涂被革命潮流打下去成了“落水狗”;跟人打交道的才能不如跟猫狗打“交道”的本事,自己骂自己是“开盖货”(笨蛋或“不开窍”之意)。……这是时代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抑或家庭的悲剧?杨绛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把她深藏心底的“三伯伯”鲜为人知的事迹,细细地絮絮道来,既不刻意回护,也不拔高,却耐人寻味。

情致绵绵画钱钟书,笔歌墨舞写杨荫杭,温情脉脉忆杨必,三言两语道杨荫榆……杨绛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风采,就连那些“小人物”,如临终前一天还来给钱家送鸡蛋、好像镶在门框里的车夫“老王”,自称“谈恋爱”的佣人顺姐,“文革”中“管制”牛鬼蛇神的革命群众、杨绛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甚至不能称人物只能叫“形象”的小趋(干校小狗)和花花儿(钱家的猫),都落笔即见神采,三笔两画,神态毕现。

人们喜欢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钱钟书写《围城》时,杨绛也曾以“灶下婢”自居。杨绛却绝对不是丈夫“大树底下好乘凉”者。《唐·吉诃德》为她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奖励,柯灵称赞她的文艺杂谈《春泥集》有分量。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家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志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宠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贵。

www.fz173.com_杨绛优美散文。

三、老辣的文笔及“魔幻散文”

【三】:浅论杨绛的散文

浅论杨绛的散文

摘 要: 杨绛在散文中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 她“据事纪实”, 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可信度极高; 她自身具有善良、谦逊的性格,她重义轻利、乐于助人有一颗“平常心”, 同时她也不乏坚强勇毅、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人品即是文品”, 杨绛散文成功的艺术经验正在这里。

关键词: 杨绛散文 真诚 平常心

Pick to : Yang Jiang in prose, with a sincere heart, she “according to what documentary “, let the reader to taste, extremely high reliability ; she has its own kind, modest personality, her light, helpful and a “normal”, she also has strong strength,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masculinity. “Character is the product”, Yang Jiang’s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rt here.

Key words : Yang JiangProseSincere Common heart

杨绛的散文数量并不多,我们所能读到的仅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和《回忆两篇》几个小册子以及一部分散篇, 总共不到60篇约25万字。杨绛散文多是“怀人忆旧之作”,杨绛“不太接受规范,经常不戴‘人格面具’”,[1]她的散文是以真诚打动人的。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杨绛散文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及其史学价值作了深入探讨和细致研究。正如杨绛自己告诉我们的,读了她的作品,就如到她家“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观赏一番”[2]。因此, 我们可以从杨绛的散文文本出发,来感受并把握作者的真性情品格,探索杨绛散文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 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 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都置身其中, 如实“记录”,平心论事, 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 从不矫情臧否, 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的前言中,作者表白道:“我既不称赞, 也不批评, 只据事纪实; 钱钟书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 能够不“失真”, 才能取信于读者。当然,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要真正做到“不称赞”、“不批评”是很难的, 似乎也没有必要。关键在于是否真诚, 是否实事求是、合情合理。例如在上文中, 作者竭力要说明:“《围城》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 实有其人。”她列举大量事实, 批驳了索隐考证者的无端的猜测。接着作者不无赞赏地说:“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 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 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 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我大笑, 是惊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镜’。”这里所谈的既真实、坦白, 也完全符合创作艺术规律。

【四】:杨绛散文读书笔记一

www.fz173.com_杨绛优美散文。

光阴湛好、岁月轻盈,愿拾一段不知名的小路,读几句不成韵的诗句,想一个身在远方的故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何处?所谓的故人不过是旅途停靠时的相知,所谓田家亦只是一个陌生居处。陌生、就是未知,有着一丝引诱的气息。还是进去坐坐吧!主人泡一壶清茶,茶香氤氲;主人将茶匀入杯中,安详可掬。主人将茶端在半空中,时光静好......

没有巴山夜雨、没有灯下烛火、没有桑麻往事,却也会相顾着说上几句。数落几句,路上途径的山水风光、路上遇见的人情世故,都会在转身后烟消云散。那些人云亦云的经过,多么似曾相识呀!我们曾泄露过真相,但是却都没有达到期待。这就是荒草与野花的碰面,一个一辈子低下卑微,一个一辈子花开无果,注定在一个世界中,却活着不一样的人生。

日子总是疏离可爱,我们甘愿混沌过着。日月交错,我们却假装毫不知晓。可日渐消瘦后,才发现时光渐老。或许渐老的不是时光,而是那颗感受时光的心。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是生活中琐屑的事太多了,即便刻意的去逃避,也不能保证不会受到束缚。所有我们在学会拒绝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接受那些自己并喜欢的东西、接受那些自己并不待见的人、接受那些时光的荒废、接受那些时光的告别。www.fz173.com_杨绛优美散文。

五月,总是花木擅自改变,失去了初时的灵性。任时光荏苒,熟悉的事物开始变得陌生,即便是相看自己,都会觉得不尽人意。可时光细腻如水般,容易让人忘记眼前事。生活中,再也不会有珍重一生的决定、再也不会有深藏一辈子的记忆。我们都在相遇后,就开始道别。在道别的途中,却相知了彼此。花都会在破土后,就开始凋谢。在凋谢过程中,却荼糜了一生。www.fz173.com_杨绛优美散文。

www.fz173.com_杨绛优美散文。

没有烟火往事、没有风月情节,只有眼前小雨纷纷,落叶悬在空气间。孤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是少人能够拿到满分。所以大多数的人还是珍重快乐,向孤独说声道别。可是有些人,天生就带着孤独的气质,行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535274/

推荐访问:杨绛散文集 杨绛散文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