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知识产权

来源:专题 时间:2016-11-27 11:56: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供给侧,知识产权(一)
浅谈供给侧改革下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产论述题

在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如何在知识产权舞台上让财富奔涌

1、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市场供给的一侧进行改革,创造新的供给,为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刺激市场需求一侧,释放新的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在供给侧改革中,想要让经济财富奔涌,创新在其中起着主要驱动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必须跟进,为创新保驾护航。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重于提高供给的质量。中国的产品质量低和无法满足需求已经是众口铄金的事实,无怪乎“双十一”网民纷纷买日本马桶,韩国彩妆,澳大利亚奶粉等。而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点,不再把市场的“蛋糕”做大,而是把“蛋糕”做好,吸引人买;想要改变这一点的主要方法就是创新。另一方面,作为创新的核心,知识产权的薄弱却抑制着创新的发展。当侵权者能够比创新者获得更多利益的时候,谁又愿意去费心创新呢?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来为创新的幼苗遮风挡雨是改革中最迫切的事之一。

2、 而在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存在很多弊端:

a) 民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受访者中

有30.4%的受访者坦言曾做过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同时,我们在网络上上传、下载各种音乐、视频,也没有人会意识到其中蕴含的知识产权保护。

b) 专利维权困难。在当下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效果

差”的问题,加之“法不责众”效应,面对“莆田货”等一窝蜂式的全体侵权,导致维权无从下手,这进一步导致企业维权成本升高。

c) 保护力度不足,侵犯知识产权违法成本低。相较于上文提及的维权成本

高,在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相比于复制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其违法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

正是这些弊端的存在无疑大大打击了人们的创新积极性,进而导致供给侧改革驱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

3、 因此,要想在知识产权舞台让财富奔涌,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拙见:

a) 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看:

i. 加大宣传,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企业自身应提升知识

产权意识,新技术要及时注册申请,并设置专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部门;在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知识产权意识。 ii. 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相结合,建立多元专利保护机制。国家知识产

权局副局长何志敏就曾指出,相比于司法保护,专利行政执法具有便利快捷、价廉高效等优势;行政执法能够降低维权成本,有效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因此,现阶段应加快专利法修改进程,建立专利行政执法机制。

b) 从提高创新与知识产权结合度来看:

i. 整体而言,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提高创新质量。当下中

国专利申请量、注册商标申请量都居于国际首位,据统计国内一年的专利申请可多达数十万件,但在海量的专利当中,真正优质的产品少之又少;同时,在核心领域比如核心芯片、大型发动机方面仍是主要以来进口。因此,要想真正让财富奔涌,则必须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创新质量,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有效率。

ii. 企业自身而言,一是要将知识产权纳入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产品

制造、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扩大知识产权能够保护的范围;二是要建立起奖酬制度,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供给侧,知识产权(二)
中药知识产权产业也需要一次“供给侧改革”

中药知识产权产业也需要一次“供给侧改革”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规划升级至国家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对于我国中药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一直以来,质量标准缺失、专利意识淡薄、科技研发滞后等问题困扰着我国中药产业,国际中药市场已被“洋中药”垄断,国内市场也越来越受到“洋中药”的冲击,国药振兴之路任重道远。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期盼《纲要》落实过程中,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政策细则,从中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中药瑰宝走向世界,实现华丽转身。

首先,制定细致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华森制药集团董事长游洪涛建议,传统中草药养生讲究原料的道地性,“道地药材”是高质量产品的第一保证,应对中药材种植的各个环节,如每亩地的种植密度以及水、农药、肥料的使用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

【供给侧,知识产权】

与此同时,太极集团董事局主席白礼西建议,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不仅要将复方中药的药理成分分析清楚,还应包括各种成分对什么疾病有效,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如何组合,对什么疾病有什么治疗效果等。生产流程的标准、生产基地标准、管理标准、包装标准等也都需要明确。另外,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过程监管,对使用违禁农药、成分药效标示不清等违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供给侧,知识产权】

其次,加强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中医药和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中药特点,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缩短专利审批周期、扩大保护范围,同时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寻求国际依据。

第三,出台一揽子可操作性强的政策细则,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鼓励力度。例如,目前中药企业科技创新大部分是靠企业自身组织力量完成,而科研人员又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难以形成合力,可建立中药研发国家队,整合社会智力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同时,应破除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政策层面对企业创新予以支持鼓励。例如国家不仅应对新药研制期间予以支持,还应在产品进入市场后继续予以大力支持,例如对实现创新突破、获得核心专利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支持新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基药目录,要求各省市对新药优先招标采购等。

来源:重庆报道【供给侧,知识产权】

记者 :赵宇飞

编辑:IPRdaily 王梦婷

供给侧,知识产权(三)
供给侧材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3]

“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供给侧改革

●第四季度美国经济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TPP协议达成和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这分别标志着美国经济“再全球化”战略和美国经济政策常态化的开启。

●从“三去”框架来看,2016年的中国经济将同时面临产出增速放缓和资产价值下降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出现叠加,转型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资源配置效率下滑,市场壁垒和经济租金需要全面消除,任务极其艰巨,风险也很大。

【供给侧,知识产权】

●面对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好三个平衡:一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二是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三是去产能和新产业的平衡。

●根据“三去”目标和三个平衡的要求,我们应着手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框架,并以创新财政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作为首要环节,更好地运用改革手段,提高政策效率。

2015年第四季度既是中国经济冲刺“十二五”收官的关键时期,也是面向 “十三五”的重要准备期和过渡期,在经济运行、宏观政策、体制改革方面体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蓄势待发。

而同在这个时期,美国启动了加息进程,经济政策整体回归常态化。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分化,表现不一,但国际产能合作、资产风险管理和质量效益导向,是各国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美国经济政策常态化和经济“再全球化”战略开启

预计2015年美国的经济增速可以达到2.1%,总体保持稳定,而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为1.25%,比市场的预期值略低。第四季度美国经济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TPP协议达成和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这分别标志着美国经济“再全球化”战略和美国经济政策常态化的开启。

2015年12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目标利率维持在0.25%至0.5%之间。美联储加息一方面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美国经济政策步入常态化的同时,经济运行出现了新的调整压力。

由于离岸美元的汇率水平开始上升,同时美元资产的价格也开始上升,非美国金融机构也开始增持美元,推动美元汇率水平进一步上升。

【供给侧,知识产权】

在这一情况下,美国出口企业的优势下滑,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都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导致企业的产能扩张受到进一步的抑制。而另一方面,相对于不断升值的美元,海外非美元资产的价格相对贬值,美国企业具备实施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条件,因此大量的美元资本开始从美国的实体经济端向外输出,这样就会形成第二个阶段的平衡。

“再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美国从生产体系和市场组织模式上已经出现了全面创新,并对国际分工体系和产能合作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是智能市场。目前,美国经济“再全球化”的时机逐步成熟,“智能市场”体系将面向“一体两翼”的重点区域开始延伸。

从“一体两翼”中已经达成的TPP协定来看,主要条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投资自由化,新的规则主要是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一致性,即知识产权的一经确认,就在TPP成员国中全面生效,知识产权从国家授权转为区域产权。

美国“再工业化”供给体系具有三大特征,即分布式生产、智能化市场和差异化竞争。而一旦离开美国,分布式生产可以延伸,智能化市场可以建设,最大的风险就是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在不同的法律和市场体系下,差异化要么容易被无序而简单模仿而失去差异,要么因为保护和维权成本过高而丧失效率。

TPP协定把知识产权推进到区域化的保障水平,差异化竞争将扩展到成员国的市场之中。【供给侧,知识产权】

在“再全球化”战略外部环境逐步完善的同时,美国企业将基于效率进行供给体系的调整,形成以“再全球化”和“再工业化”为双轮驱动的新供给体系。其特征是:一是确保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二是提高美元资产收益率,而不是美国资产收益率;三是提升美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不是加大杠杆率;四是强化美国创新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而不是产出规模和投资总额。

中国经济“三去”框架下的平衡和效率

“三去”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着力的重点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但彼此呼应,形成2015年经济运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和调控创新的主轴和合力点。 去产能的关键不仅仅是去过剩产能,还包括部分富有效率的结构性产能,供给侧产能调控的目的是与需求实现更好的结合。预计2015年将导致生产性资产存量在正常折旧的基础上,再增加约两个百分点的折旧规模,从而使年度资产折旧水平达到存量资产的10%左右,约合19—21万亿元之间,增量部分在4万亿元左右。

去库存的核心是指房地产业盘活存量,促进行业资金流动,防止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但在实践中,因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挫而带来的非意愿原材料等库存增长也是其中的重要构成。根据二线以下城市房地产价格平均下降8%(约相当于GDP的增幅)的标准衡量,将导致房地产资产的名义价值下降4800亿元,进而导致存量房地产总价值的公允价值下降约18万亿元。从非意愿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

的存货看,去库存化在2015年的当期导致新增成本(损失)约1.2万亿元,预计在2016年将导致1.5万亿元的新增成本。 杠杆率有两个基本表述:第一是总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的是风险问题;第二是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之比,反映的是成本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的比率是2.52,也即债务付息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并为企业税前利润的1.5倍左右。2014年底中国的总资产/净资产的比率为1.97,这个比率基本属于正常区间,但一旦进行负债细分和资产减记就会产生问题。在负债细分的基础上,单位资产需负担的利息偿付水平达到4%,而相较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

4.35%,两者仅相差0.35个百分点,资产价值的稳定性受到了明显挤压。而如果将资产减记纳入,2016年我国存量资产的规模预计将出现边际减记42万亿元,这样就将导致总资产/净资产的比率达到2.11,杠杆率明显上升。

从“三去”框架来看,2016年的中国经济将同时面临产出增速放缓和资产价值下降的双重压力,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出现叠加,转型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资源配置效率下滑,市场壁垒和经济租金需要全面消除,任务极其艰巨,风险也至为巨大。

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好三个平衡:

一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低成本、低风险贴水的取巧手段化解高风险问题,要坚持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建构高效率的市场机制,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道;二是资产和负债的平衡,资产减记带来这一平衡的压力和挑战,但对于资产来说,我国还存在明显低估的部分,

供给侧,知识产权(四)
供给侧改革须重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鼓励创新,增加知识产权的储备量,许多国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受理时间,以提高审批效率。如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成立的200年间,对外共授予600多万件专利,其中第一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100年时间,此后第二、第三、第四个100万件专利分别花了大约50年、25年、12年半,耗费时间呈半数递减。

  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在国际上抬不起头,也没有话语权。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源头,知识产权保护是其盾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在美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由来已久。1789年开始实施的《宪法》第一章第八条第八款指出,国会有权“保障著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的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此后,美国又先后制订了《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法》和《软件专利》。为了全面执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的各项义务,1994年12月8日美国政府制订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对知识产权法律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为重新执掌世界经济之牛耳,获取强势地位,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举措。在日本,2002年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成立了跨政府部门的知识产权战略会,要将日本发展成“全球屈指可数的知识产权大国”。此外,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都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
  眼下,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正呈扩大化、多元化、牟利化之势。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正越来越扩大,从传统专利到高精尖技术,从一粒纽扣到导航技术,光智能手机一项就有数百种专利,几乎是全覆盖,别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侵犯知识产权的窠臼。保护的手段也多种多样,有司法的、行政的、经济的,还有外交的,特别是美国利用337调查这一法律武器打击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竞争,十分厉害。一旦进入337调查,被调查的对象十有八九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再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正成为“专利流氓”攫取暴利的奶酪。在暴利和横财的驱动下,“专利流氓”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专利流氓”启动的诉讼也呈愈演愈烈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中小型科技类企业成为他们眼中的“肥羊”,即便是像苹果这样的创新型公司也难逃被“专利流氓”勒索的噩运。截至2015年上半年,苹果仍然是该时间段“专利流氓”的第一起诉目标,被起诉次数达到25次,平均每个月四次,就连苹果的iPhone6也成“专利流氓”起诉对象。
  不仅如此,知识产权审批时间加快,保护期限延长,对侵权的处罚力度加大。为了鼓励创新,增加知识产权的储备量,许多国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受理时间,以提高审批效率。如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成立的200年间,对外共授予600多万件专利,其中第一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100年时间,此后第二、第三、第四个100万件专利分别花了大约50年、25年、12年半,耗费时间呈半数递减。在知识产权保护期方面,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个重要谈判焦点,就是美国试图延长生物制药的专利保护期,受到其他国家的反对。而随着知识产权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国均毫不留情地加强了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表现为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额逐步增加,侵权赔偿呈现高额化趋势。再就是,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许多国家的刑法有专章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在供给侧改革中,中国政府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政策。2014年11月5日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2015年12月9日,确定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措施,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中国正在认真实施2008年6月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努力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中国不再护短。在立法层面,出台了《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商标法实施细则》、《版权法实施细则》、《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及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与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进行司法对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另外在执法层面,中国各级法院也都已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来应对诉讼。此外,中国《刑法》规定,对侵犯知识产权可最高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中国也不回避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支持中国企业抱团主动应对国际社会有关侵权的诉讼。由七家中国稀土企业组成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美国向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提起的专利诉讼,前不久获得有利宣判,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做出了终审书面裁决,裁定日立金属6491765和6537385两项专利中涉诉的全部权利要求无效。
  无论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什么新招,中国正聚精会神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供给侧,知识产权(五)
浅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摘 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家提得最多的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 生产要素 知识产权 有效需求
  一、供给三大要素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几年里我们发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有限。因此在结构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供给的一侧。我们知道需求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国外需求。相对应的,有学者认为供给也应该有三大要素,包括要素、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笔者认为供给的三大要素应为生产要素、组织形式、产权制度。因此供给侧改革要牢牢抓住这些改革的关键点。
  (一)生产要素
  供给改革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投入品,在生产的最初环节把好质量的大关。之所以要重视质量是因为其实并未完全利用上我们国家的需求,为什么会在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会有大量的进口产品,这是因为很多国内生产的产品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化利润,根本不提升产品的质量。
  近五年来我国的进口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进口总额仍然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我国进口产品中既包含初级产品也包含着工业制成品。第三,我国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超过初级产品。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既有过剩的生产同时也存在对外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出现了结构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善我们的供给,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以及劳动供给。资本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资本的类型来考察其投入的领域,既要加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保证经济安全。例如,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外资对我国公共事业以及国有银行的投资,保证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性,这是林毅夫学者以及郎咸平学者曾经表示过类似的观点。在技术方面,我们应加大创新,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才是当代企业决胜的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革要与教育的改革相联系,我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光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这应该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结构上出现的问题是培养了大批无差别的毕业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功能性不强。专门研究学术还是专门就业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应该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用需求决定供给。
  (二)组织形式
  随着广泛实施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企业组织已经日趋现代化。相对于国外企业,虽然私人企业在组织形式有些差距,但在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逐步正规化。改革组织形式的主要着眼点还应该放在国有企业上,虽然国有企业经历了公司制改革,但我们很清楚目前还有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政企分离。这不仅损害了自由市场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首先要改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更加充分地考虑管理者的商业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国有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国有企业的生产决策要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不应该盲目地让管理者决策。同时在工资制度上能够让经营成果与管理者的工资绩效挂钩。
  (三)产权制度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企业的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作为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有关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正声就曾提出我国不适宜制定较高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那将对我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许春明则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只是执行力度不够。这些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时间点应该有他们的道理,但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笔者认为我国产权市场并不完善。虽然我们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但是我们忽略了之所以要保护产权是为了让这些难以估值和保护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商品在规范的交易市场才可以更加完全地体现出其价值。
  二、我国供求状况的现状
  (一)结构性问题
  目前我国的供求的非平衡性很大程度是结构的不平衡。首先,行业结构的不平衡,虽然有的产业存在过剩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产业仍然存在潜在的需求。在全面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决定作用下,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因为需求大的产品价格可能较高,因此会有新的厂商进入。另一方面,区域结构不平衡,有的地方有剩余而有的地方可能还有短缺的情况。这方面问题可以通过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其得到改善。因此对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有效需求不足
  供求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人们的工资收入与购买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也使得有的人拥有过多的财富但是没有特定商品的需求,有的人有需求但是又没有财富。因此建立良好的机制使财富能在两种人之间公平自由地流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近年来的P2P业务。在我国目前该种业务仍不够规范,所以大众认可程度较低,如果可以规范此类业务,让这些影子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就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从而使经济动起来。
  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还应该从制度中去寻找。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工人有足够的收入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量,当所有企业都在压榨普通员工的收入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自然造成了供给过剩。这种过剩并不是没有需求引起的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税收上,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适当减少征税,减少政府购买,增加个人需求更能搞活经济。从现实角度来看,工人要交税以及五险一金,在这些项目金额扣除以后真正到职工手中的钱被减少了很多,当前消费水平大大降低。
  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一)归根结底是制度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还是要做好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政府制度都要着手。对于企业来说。不能规定什么制度好什么制度不好,我们应该在规范的框架内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一味地学习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未必会复制其成功,企业制度应顺时而变应势而变。政府制度改革中应该从规范行为入手,使各项政务有更加规范的程序,做好政府服务水平。同时也应该针对差异化区域执行。
  (二)供给要素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首先应从供给要素着手,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组织现代化、规范化。在产权制度方面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为产权交易提供有序的市场。
  (三)增加有效需求
  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国的供求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平衡性引起的。在调整供给侧的同时也要对需求进行调整,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具有消费需求的人以更高的可支配收入,鼓励跨期消费的合理分配。
  (作者单位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文轩,女,吉林梅河口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 姚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赶超[J].经济导刊,2016(3).
  [2] 杨利军.基于供应链优化的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3] 孙建波,张志鹏.对要素投资:有效供给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之路[J].学海,2013(4).

供给侧,知识产权(六)
以精准的产业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核心要点:

  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影响和作用的对象是产业经济这一中观层次,如果说宏观政策重在解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问题,产业政策则重在解决结构问题,对供给侧的引导和调控指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从长期以来的发展实践看,产业政策要准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定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新时期调整完善产业政策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现阶段我国产业政策定位,重点就是弥补市场失灵。
  当前,我国要把产业技术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在高端共性技术供给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着力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在创新技术产品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在纷繁复杂、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产业政策做到方向引导要准,就是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从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中央政策与地方措施等多角度,剖析和找准问题及其成因,因业施策、因地施策,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产业政策作为五大政策支柱之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托,必须精准实施才能收到实效。
  一、产业政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由政府对产业内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必要、适度和适时的引导和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影响和作用的对象是产业经济这一中观层次,宏观政策重在解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问题,产业政策则重在解决结构问题,对供给侧的引导和调控指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从国际看,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仍在艰难恢复之中,主要经济体尽管情况不同,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有所差异,但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至少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将经济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作为实现经济再平衡的重点;二是在需求侧政策难见成效的情况下,强化供给侧政策,加大政府干预力度。例如,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法国实施新工业战略,日本制定产业竞争力强化法,就是政府加强干预的例证。无论是否冠以产业政策的名义,事实上各国纷纷制定经济政策,支持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力图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
  从国内看,2010年之后,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高铁、核电、航天等领域一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快。但与此同时,我国供给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供求总量失衡,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消化;供需结构错位,高端有效供给不足,难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向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升级的需要;新旧动能面临转换,规模体量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增长乏力,增速较快的新兴产业亟待规模化发展;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日趋弱化,基于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政策创新和精准上下功夫。
  二、产业政策要准的深刻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面对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准”字上下足功夫。
  (一)产业政策的功能定位要准
  从长期以来的发展实践看,产业政策要准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定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新时期调整完善产业政策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现阶段我国产业政策定位,重点就是弥补市场失灵。产业政策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场,而是以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为核心内容,解决因市场缺陷而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和发展目标的问题。
  市场缺陷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育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市场缺陷表现为:一是市场自身不会解决诸如环保、节能、安全、质量等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需要靠法律、政策、标准的实施和严格监管加以规范;二是市场力量不够强大,如关系长远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初始发展阶段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和形成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调节功能受阻,如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存在市场化退出障碍,需要市场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加速市场出清;四是市场发育仍不成熟,市场秩序仍不完善,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泛滥,亟待形成激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功能定位要准,就是要由原来对企业过多直接干预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在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把握要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演进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规律不尽相同,需要把握好要素供给与产业升级的对应关系。当前,我国要把产业技术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在高端共性技术供给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着力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在创新技术产品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优化增量、调整存量的特征,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需要根据不同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把握好规律。在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修复动能、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等方面,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新兴产业等增量方面,要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调整存量方面,要注重建立企业退出的长效机制,摆脱产能过剩困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产业变革,已经呈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互联网技术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形成高度渗透、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以往的产业生态、社会分工、行业和企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此时,对政府而言,就不能用以往的规律和经验套用在新经济领域,而要勇于改革创新,变革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使我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部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三)产业政策的方向引导要准
  在“三期叠加”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出现了行业分化、企业分化、地区分化的现象。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持续下行,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快;同一行业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做得好的企业表现良好甚至逆势上扬,而墨守成规的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结构调整动手早、方法对的地区发展较好,而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活的地区却面临较大困难。这三个分化的共同之处是都属于结构问题,困难在于结构性矛盾,出路在于结构优化。因此,无论是应对短期经济下行,还是实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在纷繁复杂、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产业政策做到方向引导要准,就是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从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中央政策与地方措施等多角度,剖析和找准问题及其成因,因业施策、因地施策,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产业政策的作用方式要准
  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找准产业政策的作用方式。首先,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和负面清单管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投融资体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和地方保护,降低市场主体创业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转变行业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为主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避免“以批代管”,依法依规严格事中事后监管,严格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严打假冒伪劣产品,严管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依靠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提升竞争政策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再次,优化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尤其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市场、投资、产能、技术、政策等产业发展信息库,完善产业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为企业、行业和地方,提供全面、权威、及时的信息,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决策。
  三、产业政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完善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贯穿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支持模式创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推广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模式,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鼓励业态创新,支持“双创”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积极稳妥去产能,推动困难行业脱困发展
  化解产能过剩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原则上,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采取市场倒逼、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方式,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综合采取法律手段和市场化的办法,重点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加速产能过剩企业退出市场,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积极作用。
  (三)修复传统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绿色发展,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和扭亏增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团。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支持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
  (四)着力优化增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健全和完善支持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领域,积极推动技术、材料、工艺、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着力补短板,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
  补齐有效供给短板,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补齐工业基础能力短板,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制约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瓶颈;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依靠PPP等新型投融资方式,加快制定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545282/

推荐访问:供给侧改革知识介绍 知识产权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