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百科 时间:2018-08-06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网权威发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案网权威发布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更多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什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


四年级网权威发布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小学四年级网。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模范、风和日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继续培养抓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不同时代的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的抱负,是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这个志向?大家一起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标画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借助字典进行学习。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易读错的字、词。
  惩处:chéng chǔ 欺凌:qī líng 嚷:rǎng
  2.易写错的字。
  (1)嚷:右边的“襄”不要写成“ ”。 (2)巡:里边的“巛”三笔完成,不要写成六笔。
  3.不理解的词。
  (1)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3)铿锵有力: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4)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1)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和同学来到租界地,看到一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帮助,反遭训斥,从而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理清脉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828709/

推荐访问:为中华崛起读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