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4-21 10:30: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第一篇:《2015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三:一带一路》

专题复习三:一带一路

背景材料

“一带一路”既“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共商、共享、共建。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与教材知识的联系

经济常识

1、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4、有利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政治常识

一、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二、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四、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六、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七、我国政府积极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8、认识不断地向前推移、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提高练习

1.“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2014年11月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 C

①有利于逐步消除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②说明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③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

④说明我国对外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C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以公元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发轫,古丝绸之路,这条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在随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书写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中国的五彩丝绸、精美瓷器等商品,造纸、印刷等科学技术翻过重重高山、茫茫戈壁源源不断地经由中亚传入欧洲,而原产于中亚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也远渡漫漫沙漠、无垠草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以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共享和平为文化品格的丝路精神逐渐形成,并以其独特魅力被广为传承。又是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这条沉寂的商贸古道,因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沿线各国、尤其是地处古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中亚各国对此强烈响应。他们受中国发展激动,强烈希望能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资金优势,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此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消化产能过剩、统筹区域发展、破解能源紧缺,乃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需要强大杠杆方能撬动。因此,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新的国家经济和外交战略,既是对历史血脉的有力接续,对世界发展的果敢担当,也是对现实机遇的主动把握。应如何有效启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发展引擎?有关人士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域内各国尽心合作,实现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个“相通”。当有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声欢呼时,也有有识之士冷静指出,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精神才是成就传奇的关键。

有人说,态度决定高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沿线有关国家的认同和协作。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有关国家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持有的“态度”。

答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有关国家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有关国家既要对丝路建设充满信心,积极支持丝路建设,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丝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关国家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积极推动丝路建设。④事物的联系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关国家应加强合作,化解分歧,尽快实现“五通”。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有关国家要正视并着力解决困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4.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为中国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合理建议。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各国不同的政治环境,制定合理目标。②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统筹规划战略目标,优化组合,综合各个方面,制订各类细致的工作计划。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实现质

的飞跃。

5.斗转星移,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巨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一

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

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将有力推动形成“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答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文化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超越时空,跨越国界。【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②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不同的文化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借鉴。

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要坚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又要遵循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超越偏见和误解。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

6. 2013年9月17日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反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答:①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②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③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7.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境内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说明中国为了扫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障碍,应当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答①要切实履行专政职能(或“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严厉打击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②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8.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18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答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3分)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分) 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和基本目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3分)

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分)

9.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因此,这种双方合作的互补优势和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从经济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答①有利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④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0.2013年5月14日 ,由文化部、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2013年“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该活动是针对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开展的大型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旨在打造对阿文化交流新品牌,塑造中国文化崭新的整体形象,向阿拉伯民众呈现一个涵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国梦”。近年来,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整体进展顺利,双方积极派团参加在对方国举办的国际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了双方民众的广泛参与,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既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为中国人民了解阿拉伯文化起到了媒介作用。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开展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举措的依据。

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阿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民众的广泛参与,发挥了民众的主体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阿文化交流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11.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12.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请运用政治知识说明为什么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答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就

能够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学优高考网。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他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第二篇:《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第三篇:《2015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解析》【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第四篇:《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第五篇:《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复习资料热点大全》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复习资料大全

一、近三年时事考查情况:

二、时事新闻汇总(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 温馨提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个层面24个字):(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014年设立的重要的纪念日:【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国家决定:⑴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⑵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⑶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⑷将每年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

⑸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一)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1.9月3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

2.9月5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3.9 月12 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4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

4.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 “传统文化中国行” 于9月16日在京启动。

5. 2014年9月19日,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个交易日就较发行价上涨38.07%,成就了美国历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

6.自2014年9月22日起,体化通关方式,这标志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

【2015高考时政热点:听懂“离不开我们”呼声】

7.9月21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

谛。

8.在9月19日至10月4日举行的仁川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赢得151块金牌,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首,并打破5项世界纪录。韩国代表团以79金、71银、84铜的成绩位列第二,日本代表团以47金、76银、77铜的成绩位列第三。

9.习近平2014年9月17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进行访问。习近平表示,两国应该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睦邻友好、携手并进。这次访问是友谊之旅、合作之旅。

10.以“逐梦省运,跃动江苏” 为主题的由徐州和淮安联合承办的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9月19日开幕。吉祥物分别为徐州汉玉龙“彭彭”和淮安美猴王叫“淮淮”。

11.9月24日,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获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国唯一 一座开放式世界地质公园,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世界地质公园。

12.9月28日至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1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10月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8点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3年6月开始,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两批有序进行,到2014年9月底基本结束。

教育实践活动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聚焦“四风”、反对“四风”。(“四风”就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4.10月10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

★15.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6.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0月17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有: 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依法治国的四要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⑵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法治国的五个坚持) 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②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③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

⑸坚持依法治国首

18.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亚格兰10月10日宣布,把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儿童权利活动人士萨蒂亚尔蒂和马拉拉。

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方面的发现。

第六篇:《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 乌梦达、叶前、崔清新)进入倒计时的全国两会,无疑是在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召开——2015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等3个“之年”。

专家学者和即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将成为此次两会关注的热点。两会将成为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广泛研讨和推进落实的窗口与平台。

热点1——

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政府简政放权攻坚突破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5年,深改步入“关键之年”。随着改革进一步进入“深水区”,各方利益博弈更加激烈。

各界人士关心,政府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啃下“硬骨头”,在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涉足“险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2015年既要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又关系到“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攻坚、落实、监督是关键词。

热点2——

依法治国:开局之年立法推动改革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依法治国”竖起新的里程碑后,如何贯彻落实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备受关注。过去一年,呼格案、念斌案重审,设立巡回法庭,司法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法治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今年,人代会上将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对扩大地方立法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界定政府规章权限范围等方面都将作出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梁鹰说:“立法更重要的目的是凝聚共识、推进改革。【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热点3——

经济新常态:速度换挡质量效益优先

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呈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经济政策产生副作用的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特征。2015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有人疑问,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否会“断挡失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说,今年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适度调低增速目标将赋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大的空间。政府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代表委员将充分讨论。

热点4——

反腐倡廉:标本兼治依法反腐

2014年的反腐风暴在规模、密集程度、深入性以及制度探索方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强态势。今年在继续“打虎拍蝇”的同时,如何依法反腐、制度性反腐,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要加快制度建设,加强反腐立法,“最好的制度要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

热点5——

环境治理:出狠招严格执法对政府严肃考核

“雾锁迷城”的雾霾天气和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令人忧虑,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APEC蓝”的经验从另一方面表明,雾霾不是无法克服。百姓期待,除了短期限制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是否能围绕环境治理对地方政绩考核 本文来自

提高个税起征点并按年收入计征,开启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征税体系,取消不合理收费等都是公众对今年两会的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说,已引起社会热议的档案收费、“价中费”等“费负”问题期待求解。【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文章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出自

聚焦“三农”: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本”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三农”问题无疑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和焦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农业发展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热点8——

养老改革:“并轨”措施细化延退争议待解

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尘埃落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的重大亮点。2015年,涉及亿万人养老的“并轨”细则即将出台,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延迟退休将更令人高度关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5年多时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小并轨之后还有城镇、城乡差距的大并轨,任务艰巨,而百姓和企业降低缴费、政府提高保障的愿望迫切,期待两会求解。

热点9——

就业创业:大众“创业潮”与科技“创新潮”双潮涌动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

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2015年全国两会十大热点话题】两会专题

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就是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一带一路”地方对接方案。这一战略也将在全国两会上热议。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

第七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万鹏)今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次会议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三中全会有哪些亮点,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勾画了怎样的路线图?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解读“公报”内容。

王雍君指出,关于财税改革,三中全会公报的三个亮点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公报将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这一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此前有关财税改革的常规认知。后者大多关注管理层次上的财税改革,包括合规性管理和绩效管理,很少上升到治理的高度。治理层次的财税改革,有助于将财税改革引导到更系统、更深刻、更持久的路径上。与管理视角不同,治理视角的财税改革强调财政授权机制、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这些都是善治的基本元素。

他谈到,公报的第二大亮点是将财税改革与制度建设紧密相连。公报关于财税体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党的文件首次将财税制度提升到如此高度,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相关论述。财税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覆盖了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公报明确提到了要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透明度和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改革税制,这三大财税制度改革,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引导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成为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支柱。

王雍君认为,公报还把财税改革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改革紧密相连。公报明确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上的独特作用,这是政府核心职能与作用的第三个关键方面。这一论述,将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引向正确界定政府角色与职能,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关系上。公报还特别强调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论述对财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他接着谈到,此外,公报还就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提出要促进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虽然这不是新的提法,但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既往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地方的积极性远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

最后,王雍君指出,总体上看,虽然细节不多,但公报为下一阶段中国的财税改革确定了新的基调和战略目标。特别是将公共财政的三大制度——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制度体系的改善与成型,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结合起来,对深化财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2013新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重点解读

专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表述清晰且呈体系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谢磊朱书缘)11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有哪些内容和亮点,提出了哪些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在线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张立群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完善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行动的总纲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进程当中的新的里程碑。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许耀桐认为,三中全会对改革进程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推动改革从单一走向全面、综合,六大领域、六大提法、六大改革一起全面展开;改革已经从表层到攻坚深化,要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改革从摸着石头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结合起来。许耀桐认为“坚持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创新改革”是这次三中全会的四个关键词。

谈总体感受: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表述清晰且呈体系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许耀桐认为,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这是主体。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张立群认为,公报一方面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注意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呼应,也包括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等等。另外,各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明确。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张立群认为,公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总目标表述非常清晰,而且呈体系。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谈行政体制改革:让市场发挥关键性作用关键要规范政府职能

张立群指出,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公报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快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

张立群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也非常重要。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这样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尽可能的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科学的宏观调控要更多的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来表现、实现,比如通过价格杠杆、通过各种市场参数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等等。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整个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

谈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公报中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张立群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现在已经明确提出。 一个方面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在这个发展当中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这个里面要不断明确产权制度,加强产权制度保护,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它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通过股权多元化,实际上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各类经济实体的制度模式和治理结构都会不断的得以完善,不断的从各自的基点向现代企业制度前进。

谈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中提升执政能力

许耀桐指出,公报指出下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那就是涉及到党的规章制度问题。党的制度体系本身是一个制度体系,需要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同时,制度还需要落到实处,坚实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文章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别重要的还是制度问题。反腐败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中央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是深思熟虑的,下一步相信会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场访谈也得到的广大网友的关注,纷纷在人民网留言提问,有网友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有序推进,想问一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有何表述。张立群回答时指出,公报主要是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多制度性的安排,也包括对健康推进城镇化方面的制度安排。这些方面的安排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工促农、以城补乡的机制,必将会使我们国家整个城镇化的进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更紧密地统一起来。而且会使我们新型城镇化更加健康,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在回答上述提问之后,两位专家还回答了网友提出的 “如何推动国企改革”“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问题。整场访谈气氛热烈,强国论坛网友踊跃提问,并发表自己对于深化改革的感想和认识。

让市场发挥关键性作用关键要合理规范政府职能

 

(万鹏)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这次大会是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三中全会有哪些内容和亮点,提出了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张立群指出,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因此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所以,从这次三中全会的公报来看,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全面的部署。

他谈到,公报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后面,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支持这个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两个最重要的保证。所以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工作做好,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快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

最后,张立群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也非常重要。完全靠市场调节,从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来看都会出现比较大的周期性的波动,而这个波动从整体、长远的发展效果来看是不好的,所以从中国的实践来看,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这样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尽可能的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科学的宏观调控要更多的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来表现、实现,比如通过价格杠杆、通过各种市场参数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等等。实际上这也需要我们在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予以支持。所以,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我们整个发展的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的保障。

改革进入到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会公报中能读出哪些新表述、新思路、新方法?人民网强国论坛第一时间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视频访谈,为广大网友解读全会公报。

在中国改革挺进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当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做了怎样的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要着力突破哪些深层次的障碍?张立群在访谈中回答网友提问指出,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或者是攻坚期,确实对改革面临的形势严峻的一面作了非常清晰的判断。当前的改革,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看到改革的共识空前之高。改革的条件,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条件,公民意识逐步增强,对改革各个方面的认识,以及对改革相关方面的准备,都准备了相当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改革确实涉及到从强调权力、强调利益,转向强调责任。包括各类经济活动、行政行为和各种司法执政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对责任的强调和制约,对没有承担好责任的处罚,必然会涉及到各个相关方的基本利益,再加上整个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可能也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所以,这个改革确实是有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必须面对多方面阻力。

张立群指出,在这样的前提下,三中全会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重点提得非常清晰,而且现在还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支持。在这个背景下,改革确实进入到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当然,目前我们对改革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也要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大局观念、强调历史责任,使改革的各个方面能够服从大局、服从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中全会对制度反腐做了科学部署

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这次大会是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92057/

推荐访问:2015高考政治时政热点 2015年高考时政热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