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木笛》(附答案)(2)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09 11:34:3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木笛》阅读及答案》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他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场。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内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着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回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广,仿佛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去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

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问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诚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

22、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6分)

19、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 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

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2分)

(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2分)

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

22、①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2分)②不多余(1分)。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的内涵。(3分)

第二篇:《木笛问题及答案》

《木笛》题目及答案

问题探讨: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3.文章画线处描写朱丹的穿着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5.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指出这一描写的表达特色。

8.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什么作用?

9.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的深刻意蕴。

10.作品是一篇现代小说,作者却赋予它浓厚的古典气息。读者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阅读《木笛》(附答案)(2)

1、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2、“被拒离开考场”、“吹奏悼念亡魂”。

3、外貌描写,黑色云锦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梅树的比喻和衣衫上的梅花隐喻他的民族品格。

4、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5、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6、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7、曙色、蓓蕾、彩墨、雪松森林的比喻暗示者孩子正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力量;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深化了文章不忘民族尊严的主题。

8、①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结构) ②突出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她崇高的名族精神。(主旨)

9、民族精神才是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要不忘民族的耻辱;维护民族的尊严。

10、从对故事的地点称谓来看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感;从主人公的穿着、物象的选择来看蕴含着民族的传统特色;从围绕音乐曲目的选择情节来看赋予了故事古典气息。

好处:扩大了故事的内涵,赋予故事以历史厚重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第三篇:《高年级精选阅读2(附答案)》

【阅读题11】伞的故事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

怕遇上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

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娘的难处,竟对娘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她哪能

有伞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

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

打开了印花bāo fu,笑着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

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

从此,这把黄油伞伴随我,上初中升到高中,到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它,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忘不了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阅读《木笛》(附答案)(2)

1、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沉思良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阅读《木笛》(附答案)(2)

4、“她哪能有伞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泪水就从眼

里涌了出来„„”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母亲 。

这句话表达了“我” 。

答案:1、艰难 颤抖 包袱

2、沉思了许久。文中指娘想给“我”买把伞,又顾虑家里的经济状况,

所以考虑了很久。

在欣喜之外。文中指“我”在为得到伞高兴的同时,想到了娘的辛苦。

3、 , : “ , ! ”

4、那时候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伞。

5、为了给“我”买伞,熬夜织布,十分辛苦,累坏了身子。

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阅读题12】华佗学医

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

( 解除 消除 )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 艰辛 辛

苦 ),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侯他们吧!”华佗( )

耐心地侍侯病人,( )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因为 所

以 ),他在3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3年过去了,师傅说:“你已经(磨炼 锻炼 )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

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 阅读 攻读 )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

你快去看看。”

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了摸师傅的额头,又按

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 埋怨 责怪 )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

治病去了。阅读《木笛》(附答案)(2)

1.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寒来暑去”是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请你再写六个与时间有关的四字词语。

3、用“——”在文中划出最能反映华佗认真学医的两句话。

4、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5、用波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中医。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手段可以概括为:

( )、

( )、( )、( )。

7、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要划掉的是:消除 辛苦 因为 锻炼 阅读 埋怨

2、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电光火石 转瞬即逝 争分夺秒 只争朝夕 岁月如流 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阅读《木笛》(附答案)(2)

3、华佗( )耐心地侍侯病人,( )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4、一面„„一面„„

这句话含义:体现了华佗真心学医。从基础做起,不怕苦,照顾病人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说明华佗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5、中心句:“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6、望、闻、问、切

7、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答案不是唯一)阅读《木笛》(附答案)(2)

【阅读题13】精益求精

我父亲被称为一代漫画大师,在艺术上,他早已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漫画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尽管如此,但他精益求精,还是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就宁可重新来过。我常常趁他不见,偷偷地把这些十分宝贵的“废画”从纸篓里拣出来(储藏 收藏 保藏 珍藏)着,久而久之,竟也藏了不少。

那时我家住在嘉兴。有一天父亲带我们到烟雨楼去玩。当我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几位游客提到父亲的名字。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刻示意叫我不做声,而他却聚精会神地去“偷听”他们的议论。其中有个人说:“丰之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是时髦的吗?”其实这.

叫做“意到笔不到”,可以更含蓄,更(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 意义深长 给人启示),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但是父亲还是吸取了那位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的刻画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来表达没有无关的面部的神情。

1、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选择恰当的词(画横线)

2、解释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精益求精 : 坚持不懈 : 3、作者的父亲名叫 ,是著名的 。

4、第3节中加点的“这”字指的是:

5、用“宁可”造句。

6、选择下列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节意(只写序号)。

第2节应该用 ;第3节应该用 ①兢兢业业 ②大智若愚 ③严于律已 ④虚怀若谷⑤一丝不苟

7、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把它放回去,应该放在现有的第__段和第__段之间。

父亲还喜欢听取批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

8、在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的成语。

答案:1、珍藏 耐人寻味

2、更加 松懈

3、丰之恺 漫画大师

4、“这”指的是丰之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

5、略。

6、⑤④

7、第2节和第3节之间

8、精益求精

【阅读题14】让马

让 马

第四篇:《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

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文章高中小说阅读《木笛》附答案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第五篇:《《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

《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

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16分)【注:将16-19题的答案写于答题卡G处方框内】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笛》阅读答案解析】文章《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出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本文来自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他对木笛的珍爱,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B.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C.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是作者刻意为之,让朱丹的演奏有人倾听,以安抚他落寞、孤独的心灵。

D.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17.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8.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19.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木 笛》阅读答案解析】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收起 ︽

16.(4分)B.C【B.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C.“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17.(3分)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②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③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④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出3点即可)

18.(4分)(1)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纪念碑前的吹奏,③大师的高度称赞并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2)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19.(5分)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勿忘国耻,热爱祖国”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0720/

推荐访问:木笛阅读答案 木笛阅读理解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