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1 12:13:2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0一模诗歌鉴赏答案》

朝阳一模

蟾宫曲·寒食新野①道中

(元)卢挚

②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

③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②老瓦盆:粗陋的

酒器。③髻双鸦:即双髻,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濛烟”一句描写初春时节,柳色如烟,梨花盛开,小雪霏霏,景色宜人。

B.“犬吠”两句写犬吠柴门,燕子在茅屋顶上欢快鸣叫,句式对仗,动静结合。

C.“老瓦盆边”三句写田家老翁老妇,白发如丝,在老瓦盆边饮酒,闲适自在。

D.结尾写“秋千女儿”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行人”在马上吟诗的样子。(3分)答案:A(“梨雪”是说梨花似雪)

②请对“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要点一:“桑柘”两句,写透过桑柘树可见一个梳着双髻、头插花枝的女孩正在荡秋千。(解释诗句,1分)

要点二:运用了细节描写(白描)的手法。(说明手法,1分)

要点三:描绘了一个俏丽(活泼、快乐、调皮„„)的农家少女形象。(概括形象特点,1分)

要点四: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少女(田园生活)的喜爱。(说明思想感情,1分)

东城一模

12题。(共17分)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①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②③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④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1.(7分)

①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B. “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 “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答案: D “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

的狂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示例:“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

12. 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0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2分,概括诗人形象2分,分析合理4分,语言有特色2分。)

宣武一模:

①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 ②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③④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12.(7分)

⑴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或对“田园之乐的推崇”)“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

⑵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答案:“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

西城一模: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答案: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2)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指出两个字1分,结合诗句合理解说2分,分析两个字所表达出的情感1分)

崇文一模:

读山海经 (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了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答案:B(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哪些乐趣。(4分)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得满分)

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 答案示例: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朋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附:评分标准

10—8分,观点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充分阐释,表达通顺

7—5分,观点较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阐释较充分,表达通顺

4—0分,观点基本清楚,能联系文本或课本阐释,表达欠通顺

每少20个字减1分,减到3分为止;关键错字,每两个减1分。

丰台一模: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杜陵:作者的故乡。

12(7分)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

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

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槲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山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

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

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答案:C

(2)作者以“凫雁满回塘”收束全诗,试简析其妙处。(4分)

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象(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答案示例二:(“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 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分析句意,1分),强烈而又含蓄(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4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句意,1分;表达效果,1分;主旨情感,1分。]

13.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10分)

答案示例: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角度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2分;结构层次,1分。]

石景山一模: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①②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③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②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

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③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A.首联紧扣诗题,上句概括写“早行”,下句直抒胸臆,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仍然紧扣题目而写,所用笔墨精简,但视角扩大,“商山早行”之景可见。

C.颈联描写了商山早行路上的自然秋景,“落”“明”二字,生动传神,赋情于景。

D.尾联的“思杜陵”与首联的“悲故乡”相呼应,更表达出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答案:C(3分)

②梅尧臣曾以本诗颔联为例,指出最好的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具体赏析。(4分)

答案:诗人以“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简笔勾画羁旅早行的凄清之景,鸡鸣清远,茅店依残月,荒野旷远,行路长长,踏步板桥,春朝寒霜之上留“人迹”。诗歌形象鲜明真切,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整联文字处处写景,但字字言情,意蕴丰富,包含了抽象而又丰繁幽微的情思,表达出旅人的孤独悲愁、思乡之情。

(4分,点出难写之景,结合诗句描述诗人状写之景,2分;写出“不尽之意”的所指,1分;语言表达,1分)

海淀一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③②①

第二篇:《【安徽版】2014高考语文二轮限时综合小练9 Word版含答案-精编解析版》

限时综合小练9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古诗鉴赏

(用时:45分钟)

在做试卷之前,给大家推荐一个视频学习网站,我之前很长时间一直是做试卷之后,再到这上面去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视频再复习一遍,效果要比只做试题要好很多,真不是打广告。 如果你有上网的条件,建议你也去学习一下,全站所有的视频都是免费的。 ◆高考语文类在线听课地址:

/yuwen

◆高考数学类在线听课地址:

/shuxue

◆高考英语类在线听课地址:

/yingyu

◆高考化学类在线听课地址:

/huaxue

◆高考物理类在线听课地址:

/wuli

其他学科的大家自己去找吧!

◆高考在线题库:

/exams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震灾/赈灾 咯血/炮烙 蹊跷/独辟蹊径 ......

B.游弋/颐养 侪辈/跻身 轴承/垂直轴线 ......

C.纰漏/癖好 缧绁/泄密 薄荷/薄利多销 ......

D.颈联/径自 会晤/梧桐 散失/散兵游勇 ......

答案 D

解析 D项依次读jǐnɡ/jìnɡ,wù/wú,sàn/sǎn。A项依次读zhèn,kǎ/luò,qī/xī。B项依次读yì/yí,chái/jī,zhóu。C项依次读pī/pǐ,xiè,bò/b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

性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深入研究,不可能一挥而就。 ....

B.烟草制品利用“技术进步”增加烟草制品吸引力,扩大烟草制品的消费,显然是在危

害和损害人体健康,这与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南辕北辙。 ....

C.本市多家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在为保险事故车辆定损时,他们已开始参考《保

险事故车辆定损标准》执行,但本市各类汽车修理厂却仍在各行其是。 ....

D.他是个敢作敢为的主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从小就喜欢到处打架斗殴,在这次事....

件中他又起了主导作用。

答案 C

解析 A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敏捷地完成。B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这里应用“背道而驰”。C项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D项敢作敢为:形容办事勇敢,无所畏惧。褒义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芭蕾舞演员尼金斯基在南美巡演途中与匈牙利女演员普尔斯基相恋,并迅速闪婚,经

纪人佳吉列夫闻讯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将尼金斯基从巡演团中除名。

B.日前上映的电影《一九四二》以直面“遗忘”的方式,将人们带到了灾难现场,掀起

了人们追忆历史的热潮。

C.据报道,从9月30日至10月7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 422起,涉及人

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 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 473人受伤。

D.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中生活不惶恐?这样一份调查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的目光。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不惶恐”需要9 000元左右。

答案 B

解析 A项“迅速”和“闪”语义重复。C项“从”应改为“在”或去掉。D项“引起 了”与“目光”搭配不当。

二、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乙:①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②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③__________________,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④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⑤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甲:①庄生晓梦迷蝴蝶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蓝田日暖玉生烟 ⑤此情可待成追忆 ⑥只是当时已惘然

乙: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响穷彭蠡之滨 ③蜂房水涡④昆山玉碎凤凰叫 ⑤梦啼妆泪红阑干 ⑥枯藤老树昏鸦

三、古诗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①梦得:刘禹锡的字。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将军庙沦为“遗墟”,残破不堪,庙前荒草遍地的衰飒景象,寄寓自己前途渺茫的感叹,暗含身世之慨。②借古讽今,借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统军南征威风八面而今庙毁草长一片荒凉,讽当朝国运衰微,寄《黍离》之悲。

(2)①命运坎坷、前途渺茫的悲痛与茫然。②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与忧郁。③生离死别、无缘再见的伤感与失落。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 ②③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2)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颔联运用了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既生动地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元)白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白、红蓼: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1)这首元曲的开头两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曲中塑造的渔夫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心选取“黄芦”“白”“绿柳”“红蓼”四种景物,色彩明艳,相映成趣;渲染出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特点,活画出渔夫垂钓的优雅环境,映衬渔夫高洁脱俗的品格。

(2)渔夫是一个垂钓于秋江,以鸥鹭为友,不识字却能笑傲王侯的形象;他是作者忘掉机心、鄙弃功名的高尚德操、理想人格的化身。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州·寄李筠房

张 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注 张炎,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李筠房,浙江湖州人,张炎友人,宋亡后隐遁山中。南宋时,两人时常相聚,宋亡后天各一方。

(1)下片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在赋诗饮酒中消磨时光,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年华。虚写:词人想象李筠房在国破家亡之后,披上“荷衣”、陪伴“烟霞”,不做元朝之官,宁做大宋的遗民隐士;对以前重逢情景的回忆。

(2)①对友人的思念。②望故人而不见的失落。③人生迟暮之悲。④虚度年华的悔恨。⑤对与友人重逢的期盼。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就十分精细传神,试选②①

第三篇:《2014届成都模底试题语文答案解析》

第四篇:《台湾高考语文试题赏析》

第五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7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①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相接:相交,精神相通。②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浄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2)第三句中的“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3分) 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2、阅读下面诗歌(5分)

早 梅

①(唐)齐己【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①齐己,唐代诗僧。

(3)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经郑谷指点,齐己将“数枝”改为“一枝”, 你认为这样改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诗中梅花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4分)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5)简析第三句“忆君心似西江水”的表达效果。(2分)

(6)请综观全诗,分析这首诗结尾的抒情特点。(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6分)

晚渡咸阳

①明〃马中锡

②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③④表里山河犹往昔,变迁朝市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注】①马中锡:成化己未年(1475)进士,屡次得罪权贵被革职。②渭川:即渭河。③表里山河:指有山河作

为屏障,地势非常险要。④变迁朝市:指秦、汉、北朝、隋、唐等朝代都以此为京城,而今已成历史陈迹。

(7)这首诗前两联写景有什么特点?(3分)

(8)结合第三联内容,简析‚渔翁‛看破的‚兴亡事‛。(3分)

5、阅读下面的诗词(7分)

敬亭山独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

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

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此时辛弃疾被投闲散臵已四年。

(9)‚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点。请说出《贺新郎》首句‚甚矣吾衰矣‛的出处、典故的原意和辛弃疾引用此句

所表达的情感。(3分)【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10)结合李白《敬亭山独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两句。

6、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两题。

烟雨楼 南宋 杨万里

轻烟漠漠雨疏疏, 碧瓦朱甍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 不妨蓑笠钓鸳湖。

渔歌欸乃声高下, 远树溟濛色有无。徒倚阑干衫袖冷, 令人归兴忆莼鲈。

【注】忆莼鲈:‚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荪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识鉴》)后以‚忆莼鲈‛喻思乡或归隐之念。

(11).诗的前三联写到了哪些主要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

(12).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前几联中是否有暗示(2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4)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3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6分)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15)请赏析 ‚冻雷惊笋欲抽芽‛一句中‚惊‛字的表达效果。(2分)

(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6分)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7)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其中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6分)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9).写出首联写景运用的两种主要表现手法。(2分)

(20). 请简析‚小园宜小立‛的理由。(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6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21)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2分)

(2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

于他回到汴京时。

(23)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 时候的景色,下阕‚似此‛二字颇可玩味,流露出词人 的心情。(2分)

(24)联系全词,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逢 入 京 使

岑参 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25)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析。(5分)

答:

(26)‚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6分)

答:

野 步

宋〃周密【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7)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周诗景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作简要赏析。(5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29)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

(30)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10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3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3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5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33)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5分)

(3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对此诗的写景抒情进行赏析。(6分)

18、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35)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36)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19、阅读下面这首诗

转应曲〃边草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37)“重叠复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结构方式与手法。请简析它在这首词中的作用。(6分)

(3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文字。你认为这首词的“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5分)

20、阅读下面诗歌

①诣红楼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 益

②③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39)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40)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①,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①看烽火:这里指将士们突然看到报警的烽火由远而近传递而来。

(41)请对诗歌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作简要赏析。(5分)

(42)第四句在有的版本中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依据,而且神韵顿损,请结合全诗谈谈“候”字的妙处。(6

2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43)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归家时的一个片段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4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6分)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45)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6)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篇:《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

第七篇:《苏轼《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两句。(4分)

(2)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情景交融,见闻结合,以眼前实景渲染心中感情。【苏轼《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分)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残红狼藉之景象,暗合了自己的孤苦与困顿。(2分)(意对即可)

(2)寒食节(春天)已过的惜春、无奈之情与年华易逝的感慨之情;(2分)贬居黄州时人生的孤苦与困顿之情(2分)。(意对即可)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赏析: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苏轼《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苏轼《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19825/

推荐访问:落梅刘克庄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