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5-03 13:11:5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六国论》阅读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赂(lù贿赂)秦 .

B.暴(bào残酷)霜露 .

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 .

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弊在赂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A. B.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曰:……率赂秦耶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或故..C.D. 或未易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举(jǔ全部,都)以予人 .奉之弥(mí更加,愈)繁 .犹抱薪(柴)救火 .为(wéi治理)国者 .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失时.....

不雨,民且狼顾 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 ⑨今殴民而归之农 ⑩而秦兵....

已西矣 .

A.①⑥⑦⑩

C.①④⑦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 B.③④⑧⑨ D.③⑤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 .

B.六国互丧 .

C.暴秦之欲无厌 .

D.固不在战矣 .弊:弊病 互:互相 厌:满足 固:本来

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A.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7.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同步练习答案

1. D【解析】 A.举,拿;B.暴,pù暴露;C.洎,等到。

2. D【解析】 A.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

3. C【解析】 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②⑧⑨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名词作动词,⑩名词作动词。

4. B【解析】 B.互:交互,相继。

5. C【解析】 C.均当“用”讲。

6. D【解析】 A项中“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项中“故事”古义指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项中“其实”古义指那实际上,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 D【解析】 D.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8. (1)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欲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

(2)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经判定了。

3

第二篇:《六国论答案》

《六国论》

【典题引路】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解析:c、使动用法)

【知识积累】

一、理解词义: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冒着)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

(7)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 ...

(2) 名词作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

(3) 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招致) ...

⑭ 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

(2)暴 暴霜露(动词,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

(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

(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

(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

(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

5、文言虚词

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

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

(5)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之(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

一个代“诸侯”)/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

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二、掌握特殊句式

⑪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⑫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⑬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⑭省略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于霜露) 举以予人(以之予人)

三、积累名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巩固训练】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 .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bào 暴露 .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

⑦洎牧以谗诛 洎:jì 等到 .

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

⑨或未易量 易:轻易 .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3.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

5. 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

② 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

③ 至于颠覆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

④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

⑤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6-9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7.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

8.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9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⑪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⑫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 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

据兵而寝 兵:武器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参考答案】

1.C(宋仁宗年号) 2.B 3.C(使动用法) 4.B

5.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

古义:泛指组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智慧

古义:旧例, 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6.B. 7.B 8.A 9.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10、⑪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

⑫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第三篇:《江苏省宿迁市四校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忏悔/阡陌 储蓄/处方药 复辟/刚愎自用 ......【《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B.句读/渎职 嫁接/度假村 布帛/并行不悖 ......

C.恪守/贿赂 昭示/软着陆 荒诞/肆无忌惮 ......

D.舟楫/编辑 道观/冠名权 宿命/沧海一粟 ......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但是,在全舰 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3)有自己的主导文化,才不会在 的世界中丧失自我。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文化的强力支撑,就没有民族的复兴。

A.启示 庄重 琳琅满目

B.启事 庄严 琳琅满目

C.启示 庄严 五光十色

D.启事 庄重 五光十色

3. 根据前后语境,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语义丰富,前后贯通。(4分)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形形式式的人物

(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高士, ,如献身边塞、反对侵略的战士),多

姿多彩的景物(如惜别的杨柳, ,失意的落叶,得意的春风),丰富的意象,

深邃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 ,朦胧隐晦,悲壮苍凉,

清健俊爽。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 ▲ ▲ ▲

4.下面的语句细腻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给人的感受,请用现代汉语把它扩展成一段50

字左右的文字。(5分)

原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译写: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

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

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赂秦耶 率:都,皆。

B.始速祸焉 速:加快。

C.泊牧以谗诛 以:因为。

D.皆椎鲁无能为者 椎鲁:愚钝。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

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

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

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

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 ▲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 ▲

【《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3)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

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加点的“风流”是什么意思?画线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 ▲

(2)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说说本词用了哪些“古事”,并分

析引用这些“古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 ▲

(3)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3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2)吾师道也, ▲ ,是故无贵无贱„„(《师说》)

(3)纵一苇之所如, ▲ 。(《赤壁赋》)

(4)鼎铛玉石, ▲ ,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5)谈笑间, ▲ 。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 敏

我常常喜欢看童话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

情。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吧,我的生命中的那个孩子就一直留在我灵魂里没有出去,我觉

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

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很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

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

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

地面、屋顶到天空。在一片无法让人愉快的灰色里,一轮太阳黄澄澄地贴在西边的天上,很

稀薄的感觉。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

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亮光虽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

也呆滞不动地嵌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

生了。

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

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北京城里的杨柳树,那些绿色的枝条和细长的叶子,很像是用纸

剪出来,很干很脆,不带水分。

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时分凭窗眺望——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

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

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这是春季多么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回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暖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11.请理解第1段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

12.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3.作者“回想”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答: ▲

14.童话里的春天和记忆里的春天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内容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出评价。(6分)

答: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伟人都懒惰

懒惰是七宗罪之一。可是德国富尔达实用研究大学教授彼得·阿克斯在近日出版的《懒惰的快乐》一书中宣称,懒惰能够使人健康、幸福和长寿。法国心理学家马耶尔·科利撰写

的名为《懒惰或尽量少工作的艺术》一书前不久问世。书中指出,懒惰是人对工作的一种无意识反抗;对有些人来讲,懒惰只是他们做事的方式;而更多时候,懒惰可能是机体对于过度劳累所作出的一种自我保护。

俄罗斯心理学副博士、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阿列克谢·安德烈耶夫对此评论说,尽管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懒惰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还有助于事业。人犯懒的时候,其实是在养精蓄锐。

大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就是个超级懒人。上中学时,老师强迫他学习语法,可是他却常常趴在课桌上睡觉;不上体育课却跑出去钓鱼打猎。上了大学则变本加厉,大部分时间都赖在床上。从事科研工作后,他也是闭门不出。就是这样"懒惰"的达尔文,却在后来用多年时间写出著名的《进化论》,在世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温斯顿·丘吉尔在上中学时,成绩排倒数第一,甚至根本没有去考大学,对体育也漠不关心。他最喜欢的莫过于坐在摇椅上来回晃动消磨时光。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好逸恶劳"的人,最后却成为了著名政治家。

卡尔·马克思早年完全依靠老母亲生活,从没想到过自食其力。从1869年起,朋友恩格斯开始资助他,最终,他的学说彻底改变了世界。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老师们公认的四体不勤、资质愚钝的孩子。谁又能想到日后他会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呢?

另外,牛顿、阿基米德、门捷列夫、毕加索也都是以懒惰著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例子证明,天才的发现是从过于勤奋中得来的。

这难道说,要想成为天才,做一个懒人就行了吗?安德烈耶夫说,当然不是,没有天赋一切都免谈。但是善于及时休息对于天才的产生至关重要。因为人的精力耗费得越多,剩下可以用来实现宏伟计划的就会越少。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就会过早衰老并记忆力下降。此外,彼得·阿克斯通过观察发现,早起和繁重的体育锻炼会摧毁健康,因为这是多余的压力,尤其是在50岁之后会更为严重。

懈怠状态不仅正常,而且有益。那些像陀螺一样不停工作的人其实是在破坏生物钟的运转规律。生物钟的规律是,一天之中机体差不多每两小时休息一次。在这段时间内,人的反应会变得迟钝,所以这正是需要放松的时候。如果不顾这些继续工作的话,身体就会负担过重。懈怠是为了让机体正常运转而进行的状态调整。强迫自己劳动很可能以悲剧收场。杰克·伦敦可以算是前车之鉴。他每天高负荷地工作,短时间内写出了众多出色的文章,却在生平第一次休假中突然去世,年仅40岁。这正是因为他耗尽了所有的生命力,仿佛已经灯枯油尽,无力再燃烧下去。因此,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不对事业造成损失,想偷懒时就偷懒吧。

美国教授阿诺德·路德维格在对世界文明史上1000多个重量级人物的生平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具备天生素质的前提下,将天赋转换为特殊的才能需要耗费时间。

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来看,这的确不可思议。但即使是爱因斯坦也承认,适度偷懒真的是增强想像力的妙剂良方,这一点甚至比知识更重要。

15.从全文看,文章所说的“懒惰”的含义有哪些?请分条概述。(6分)

16.请概括说明为什么“懒惰”能使文中的这些伟人成才。(6分)

答: ▲

17.文中所说的都伟人,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要想成才,是否也必须“懒惰”?(6分)

第四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弊在赂秦(luō) ②率赂秦耶(shuài)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谗诛(jì) 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解析:“赂”应读“lù”,“暴”应读“pù”,“削”应读“xiāo”。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答案:B。解析:B项,厌:满足。

1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项古义是“旧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5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D。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1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A。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 17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D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C

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B

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说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

22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答案:B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

2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25默写下列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3)暴霜露 斩荆棘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6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1)其恶者贵,美者贱。

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

(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第五篇:《高一期末模拟试卷》

高一期末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拮据 (jiã) 跛脚 (pŏ) 刹那 (chà) 不屈不挠(náo) ....

B.吞噬 (shì) 愕然 (â) 坍圮(pǐ) 小心翼翼(yì) ....

C.惬意 (qiâ) 瞭望 (liáo) 饿殍 (piǎo) 凝眸远眺(móu) ....

D.粗犷 (kuàng) 呆滞 (zhì) 佚名 (yì) 目光炯炯(jiǒng) ....

答案:B (A“跛”读“bŏ”;C“瞭”读“liào”;D“犷”读“guă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B.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C.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 D.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得不到复原。 答案: A(B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C成分残缺。“已是十八岁时的心情”,D不合逻辑。“可能在几十年里”)

3.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把它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4分)

美国中文网报道,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凯悦基金会主席普里兹克宣布王澍获奖消息时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在发展建筑理念中发挥的作用。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建筑界诺贝尔奖“普里兹克奖”。(无“首获”意,扣1分;无“获【《六国论》“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4. 仿照画线句子,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5 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 建筑界诺贝尔奖”扣1分)

示例一:你手里的东西,不是用来独自享用的,而是要懂得与人分享。示例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是要你大口吞咽的,而是要你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句式“不是„„而是„„”2分,内容符合语境2分,表达得体1分。要使补写的语句符合语境,首先要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妈妈”第一句话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妈妈”的话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平凡普通的生活现象表达得富有哲理,富有意蕴,并且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补写的语句应该具备这些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

【丙】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苏轼《六国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速:招致。)

A.率赂秦耶 率:都,皆。

B.始速祸焉 速:加快。

C.泊牧以谗诛 以:因为。

D.皆椎鲁无能为者 椎鲁:愚钝。

6.下列六个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②是结果而原因;⑥是六国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7.B(A“非兵不利,战不善”不是两个分论点之一;C“这与苏洵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见利忘义”错。D苏轼并不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3)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8.(10分)(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4分,然则、厌、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如果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3分,数、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3分,叛、先各1分,判断句式1分)

参考译文:

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丙: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

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三、名句默写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

(2)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3) ▲ ,于国于家无望。(曹雪芹《红楼梦》)

(4)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7)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诗词阅读(10分)

10.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下列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答: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地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感情? 答: 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荷塘月色》第4、5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4分 )

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12.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4分 )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3.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三个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2分 )

14.“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2分 )

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1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4分 )

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表现出荷塘上月光和月影明暗搭配自然和谐,令人如痴如醉的美妙图景。

16、文章最后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何作用?( 4分 )

一是用用古代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二是含蓄地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三个比喻句分别侧重明亮、闪烁、洁白等方面

第六篇:《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六国论

苏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参考答案:

8 D(“当”同“倘”,如果)

9 C(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

10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1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苏 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今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嘉佑进士,官居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此文是苏辙为应制举所进二十五篇策论中的一篇。

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答案》

【甲】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乙】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答案。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可怜焦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不赂秦

A.顺流而                B.楚人一

C.踞而遨                  D.秦者,秦也,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人哀之不鉴之

B.几世几年,摽掠人                 为惑也终不解矣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齐人勿附秦                       多南亩之农夫

1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固一世之雄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4.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③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文章先分别剖析了韩、楚、魏三国灭亡的自身原因,继而运用了假设推理,有力地论证了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的道理。

B.乙文第①段“……多于……”这组排比句,兼用了夸张的修辞,不但使行文表现出雄浑的气势,而且把秦统治者的奢侈铺张和百姓生存的穷困艰难进行了强烈的比照,为下文引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作了较好的铺垫

C.由乙文的第②段可知,乙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和秦一样,均是由于统治者“不爱其人”;如果“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这一观点和甲文作者的观点相同。可见,民心的向背直接关联着国家的兴亡。

D.甲乙两文均借古讽今,甲文借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唐敬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荒废朝政的行为。乙文借秦朝统治者亡国的史实,讽谏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做法。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

11.C (例句,坚持正义,名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答案】文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答案出自B与例句均是被动句,C省句,D宾语前置。)

14.B(A“剖析了韩、楚、魏三国”错,是“齐燕赵”三国;C“这一观点和甲文作者的观点相同”错,甲文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讽谏”后的内容应互换。)

15.①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共3分,其中“洎”、“终”、“被动句式”各1分)。

②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共3分,“定语后置句式”、“下”,“故事”各1分)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24541/

推荐访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