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1 10:10:5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倘若他不巧犯病或撞了什么邪煞,死在那个年龄上,身后寂寂无名,与草木同腐,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奇怪。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当年,有一位姓齐名纯芝的细木匠,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别人搞不掂的手艺他也能接,渐渐有了名声。但他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觉得有意思,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不止于形似,还能神似。那年月,乡间死了人,不像如今有现成的照片可以放大作遗像,还得临时请行家里手来个“急就章”,当然得把死人画成开眼的样子,芝木匠为了挣钱养家,也不嫌这活儿晦气和丧气,照单全接。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小青年,有人早就留了神,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大好的天赋被白白糟踏尽,就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回答道:“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来人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对付得过去。你如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来谈!”好啊,芝木匠认得来人是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人称“寿三爷”的胡沁园,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认下了这位高水平的启蒙师傅。

中国传统读书人讲求名正言顺,胡沁园琢磨一晌,先替齐纯芝把名字刷新了,为他取名

“璜”,字“濒生”,的确雅气了许多。然后,胡沁园再正襟危坐,谈绘事、书法、金石、诗词,齐璜要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好在湘潭县城的大儒王闿运也是孔老夫子那样的教育家,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门下先已收了铁匠张正阳和铜匠曾绍吉,再收一位木匠,正好凑齐“王门三匠”。名师出高徒,这三人后来果然个个都大有造化。

齐璜学画时,已二十七岁,修炼的不是童子功,也无妨,苏轼的老爸苏洵在这个年纪上始知

发愤读书,照样名满天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芝木匠学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给他开了个天底下最笨的方子:“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那么聪明的人,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没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意思,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没一块干地方。某天,与他同期学印的黎松庵(语言学家黎锦熙的父亲)对他说:“濒生,我不学印了。”齐璜便问他:“为什么?”黎松庵回答说:“坏眼睛。”从此,黎松庵就辍学了。后来,齐璜慨叹道:“我当时的家境要是跟松庵一样,也就没有今日了。”在艺术创造的起始阶段,可能真有“饱者死,饿者活”的规律吧,毕加索年轻时学画于巴黎,只有面包加清水,更别说那位一辈子受憋屈,总共没吃过几顿饱饭,任何一种颜色都燃烧着饥饿感的荷兰佬凡·高了。

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写了一篇悼念文字。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与新凤霞一样,是白石老人晚年所收的女弟子)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就算非常了不起了,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我最佩服白石老人的倒并非其勤奋多产,而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作诗以告知好:从今不作簪花笑,夸誉秋来过耳风。一点不教心痛快,九泉羞煞老萍翁。

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即陈衡恪,国学家陈寅恪的哥哥)。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对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人,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他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之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说来不可思议,齐白石五十多岁时,初入京城,深感“居大不易”,一时间,这位山民老艺术家还进不了某些封闭的小圈子。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由于穿著普通,又无贵友周旋,被人冷落一旁,很是受窘,暗悔不该贸然赴会,自讨没趣。齐白石正在留与走两难之际,大明星梅兰芳姗姗而至,对他十分恭敬,寒暄了好一会儿,总算将白石老人已丢出去的面子给圆了回来。归家后,齐白石出于感激,很用心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赠送给梅兰芳,题诗中有这样两句:“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当时的画名既受限,画价也才每幅两块银元,比那些徒有虚名的画家的润格低了一半。后来,识货的荣宝斋老板实在不好意思了,自动将他的画价提高了两倍。陈师曾古道热肠,将齐白石的国画带到日本开了个画展,经他妙语鼓吹,加之日本人对中国画素具眼力,展出的那些画作竟卖得天价,这不仅使齐白石名动海外,掉转头杀回马枪,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陈师曾的知遇之恩,齐白石充满感激,终生难忘。

陈师曾英年早逝后,他写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纪念这位才高命薄的朋友: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

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我言君自知,九原勿相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这位知己还是无双的国士呢?不用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1917年8月,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有不够满意之处,他也会讲出自己的看法。六年间(1917——1923),两位艺术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彼此的心灵曾作过一次又一次高峰对话,可惜春花委地无人收,珠玉般的咳唾都已随风飘逝了。

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最喜欢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人,都属于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别开生面的丹青巨擘。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对前辈大师心悦诚服以至于五体投地

的诗: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愿作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作青藤门下的“走狗”,还要作八大山人与缶庐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辛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逊不敢当,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

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正如狂风骤雨之既逝,只有霁月清风耳。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烈火燃烧,云光灿烂,极尽美观。”那么白石老人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我倒要看看他怎样不合时宜。

最值得一说的,便是他敝屣尊荣。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想都不必想,伸手抓住就行。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夏寿田是个大好人,还要给他捐个县官当当,又因齐老弟没有搜刮地皮的兴趣而作罢。在齐白石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不慕官禄,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确实在彼(艺术)不在此(官俸),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这位山民老艺术家同情

第二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1》

平泉一中精英部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命题人 任向荣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__ 2014年1月23日(腊月廿三) 星期四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

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 “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 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

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臵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

第三篇:《冲刺练习》

高二语文期末冲刺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

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 “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

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

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

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

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

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

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 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

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

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沃见,终不贬也。

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铸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俱为序之。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所据。故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 文苑五》)

【注】①子钱:贷给他人取息之钱。犹高利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铸廉得盗工作物 廉:查访,考查。

B.能从吾治,免白发 发:揭露,暴露。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C.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 竟:自始至终。

D.以是杜门将遂其老 杜:断绝,阻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铸“气侠雄爽”的一组是 (3分)

①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②小不中意,极口祗之无遗辞

③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

④瞋目扺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

⑤手自校雠,无一字误

⑥故铸自号庆湖遗老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A.贺铸博学强记。贺铸善于作词谱曲,作词语言精深、婉丽、细致、严密,作曲常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B.贺铸抑郁不得志。贺铸因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没有得到理想的官职,后来退隐到吴下,从此打算闭门思过。

C.贺铸交友慎重。在贺铸交往的朋友里面,有一个信安的程俱,跟他维持了终生的友谊,且始终交情深厚、密切。

D.贺铸性格多重。贺铸既是才华出众的文人又是失意的贵族,带一丝侠气又细密深静,其性格有着多侧面的复杂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

(2)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①姮娥:嫦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8. 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 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①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②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他也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形似,还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胡沁园,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犹豫不定,来人说,你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芝木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

③师傅给他改名齐璜,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学习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说“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

④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阅读答案

⑤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⑥而让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

⑦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⑧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颇高。他凭慧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著名的大师徐悲鸿。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

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⑾如此,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齐白石暮年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也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

(选自王开林博客,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齐白石作为一流的大画家,特点鲜明,他心灵手巧,绘画天赋高,勤奋多产,尤其在57岁的年纪上,勇于改变画风。

B. 文中说“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C. 对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给自己画的头像,齐白石不乏自嘲,但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D.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齐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园、铁安、夏寿田、樊樊山、徐悲鸿等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尤其是陈师曾,敢于规劝,更加难能可贵。

E. 文章结尾一段写齐白石暮年获“国际和平奖”,写他死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传主的人生遭际和最后的结局,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 (2)传记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大画家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指什么?他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说“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它对一个人成功的意义。(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稳健成熟,他们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和为民造福的情怀,勇挑中国....

发展重担,充分展示了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水平。

B.自从火车站通了公交车,这里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公交车安营扎寨的地方,到现在少说....

也有快40年了。

C.法国电视一台提醒,不要忘记印度洋海啸救灾中的教训。当时因各援助机构间缺乏协调,通往灾区的道路因被物资、人员运输堵塞而走投无路,影响救灾效率。 ....

D. 我们认为,日方应该改变这种扭曲心理,摆正自己位置,习惯并接受别国合理合法的军事活动。否则,他们只能深陷所谓灰色地带这种顾影自怜、自说自话的误区。 ....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要加快重大改革,推进框架体系建设,健全建立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和纵横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合力。

B.太原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大洗牌,电子信息等创新型经济高速增长,太

第四篇:《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阅读答案》

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阅读答案

艺术人生说的是从艺,人生艺术讲的是做人,若二者俱佳,用今天的话说叫“德艺双馨”。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就开始打柴,放牛,拣粪,13岁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学习,“牛角挂书牛背睡”。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木匠。朗绍君称它为“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他在做木匠的同时他兼雕花,雕花是“细作”,技术含量高,由木匠而雕花这本身就进了一步,而他的雕花又与众不同。他在自传中谈到雕刻生涯时说:“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雕的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大胆创造起来。”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如画一个蝙蝠,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鸡冠,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长年大贵”。陈传席说:自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面貌最新、影响最大的画家也当首推齐白石,至今无人能和他相比。

白石老人让人敬佩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他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齐老说到做到,画风大变。【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阅读答案】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阅读答案。他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并反其道而行之,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蔬、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等拿来入画。反“雅”为“俗”。有些画甚至不成章法,梅花蕊点在花瓣之外,叶筋越出了轮廓,丝瓜画得三尺多长,小鸡画成了一只脚,过去他用墨与草绿画叶子,晚年在纸上直泼花青。世人对他其时变法的画大惑不解,齐老的画怎么一下子换了一个面目,一时间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说齐老已经糊涂了,画得没有从前好了,而老人却泰然处之,执意变法,依旧在画案前寻寻觅觅,笔起墨倾,欣然忘食,画出了一大批好作品。

再说做人,齐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做得朴实。人到中年,他历时8年,“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他便专心求艺,西安有朋友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在桂林,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今天看来,这些也许都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某些人会求之不得,可他却从不投机,专心作画。1909年至1917年在白石铺,他过着半农民半文人的乡居生活,无衣食之忧,不再东奔西跑,刻印卖画,他满足于“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这就是他的理想,一个朴实的理想和一种简朴的生活要求。

齐白石的人生没有什么磨难能压倒他,他一生颠沛流离,苦难不计其数,经历了父丧妻亡儿死的悲恸,经历了生活无着的艰辛,经历了遭人白眼的冷漠,但他均能坦然面对,矢志作画不移。画展上,有人说他功底浅,画作粗,他不与人理论,只是回家拿起刻刀,在石头上刻下6字:君子海量容人。一肚子火气在刀刻斧削中烟消云散。他把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聚在笔端,留存在作品里,这种坦然面对艰难困苦,从不埋怨生活的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什么样的生活都是财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白石老人出奇长寿,作品众多,恐怕与他这心态也有关。

齐白 本文来自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这本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可就是凭借着勤奋,齐白石的名声响彻周边百里。

D、纵观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作画的同时加进了自己的构思,如画一个蝙蝠,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鸡冠,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长年大贵”。

E、齐白石一生做人可以说是光明磊落,做得朴实。人到中年,他历时8年,“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朋友给他加官进爵的好机会,他都放弃了,比如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

(2)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3)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传主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论,请分析其作用。(6分)

(4)面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有人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是怎样看的?(8分)

(1)AD(A“就是凭借着勤奋”,不正确,还应有他的思考和创新。D“他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文中无依据。)

(2)艺术人生:①他的勤奋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②他的多思、大胆创新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③他的执著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人生艺术:①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做得纯真,做得朴实,一生是平凡而简朴的。②乐观、豁达、大度使他在面对艰难时从不埋怨,这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4)支持白石老人的衰年变法。白石老人既忠实于天地造化,又不拘泥于物之表象,追求神似夸张,艺术上更登上了一座新的颠峰,如今已为人所称道,世所公认。(2分)老人不墨守陈规,思考进取,有不为世之诽议所动的求新精神。(2分)老人还有百折无悔、孜孜不倦的毅力和胆识,堪称人民艺术家。(2分)爱因斯坦勇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扬普朗克假定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根底。随后又推翻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鸣惊人,成了一个更巨大的权威。(2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原文分析理由4分,联系实际2分)

第五篇:《中国历史文化国粹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5小题,每题1分,共8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哪一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C)

A.《史记》B.《国语》C.《论语》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B)

A.《国语》B.《左传》C.《站国策》.

3.请问维吾尔族有以什么为基础的维吾尔文(B)

A.汉文B.阿拉伯字母C.英文字母

4.被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以下哪一位东汉末年的诗人(C)

A.曹操B.曹丕C.曹植

5.A握国清代设立于广州的国家对外贸易机构称为十三行,其乾隆年间已分为以下哪种?()

A.外洋行、本港行、福潮行B.外洋行、本港行、福潮行

C.外洋行、外洋行、布行

6A.下列哪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高适的名作()

A.《燕歌行》B.《长恨歌》C.《琵琶行》

7.A下列哪一部著作,是我国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主要作品?()

A.《震川集》B.《邯郸集》C.《二刻拍案惊奇》

8.A清代哪位诗人在论诗方面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不满儒家“诗教”说?()

A.方苞B.李汝珍C.姚鼎

9.A我国的哪个民族,由13世纪进入今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与周围回、汉人长期共处发展形成的()

A.东乡族B.土家族C.维吾尔族

10.A古代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清冢向黄昏”,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哪次历史事件()

A.昭君出塞B.甘英出师大秦C.文成公主入藏

11.C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指什么()

A.摘下B.收起C.放倒

12C.唐诗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的下一句是什么?()

A.闺中少妇不知愁B.春日凝妆上翠楼C.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

13.B请问“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出自我国唐代哪位诗人的笔下?()

A.杜甫B.杜牧C.陆游

14.B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之口?()

“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A

A.孔子B.老子C.孟子

15A.我国古代“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中的“四库”是指什么?()

A.经、史、子、集B.仁、义、礼、智

C.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16.B古籍著作《周易》的作者,传说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A.李斯B.周文王C.孔子

17.A请问“人面桃花”这一成语,出自我国唐代诗人崔护的哪首诗?典故

【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国历史文化国粹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中国历史文化国粹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A.《题都城南庄》B.《诗品》C.《伶官传序》

18.B请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我国唐代诗论司空图的哪一文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原出司空图《诗品·含蓄》,谓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诗情。这样的诗才韵味盎然。

A.《与李生伦诗书》B.《诗品》C.《丁末岁归王官谷》

19.A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是我国哪位人物的名言?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格言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中国历史文化国粹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文章中国历史文化国粹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5279/

推荐访问:齐白石衰年变法 大画家齐白石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