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02 11:09: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的事略与贡献》

第二篇:《人物传记原因分析题答案》

人物传记原因分析答案

【典型题例】

(2011·全国新课标卷) 下笔不觉师造化

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要注意题干中句子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它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话对这一句进行了阐释,一句话一个信息点,提取主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1)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2)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3)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典型题例】

(2011·辽宁高考) 数学奇才华罗庚

(1) 答案:(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及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传记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内容。C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文不同,他们两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有可能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且王元是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作的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E项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首先本文仅是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事例,根本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的内容;其次是全文通过独到的思想认识、语言论述,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传主形象并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留心提示性的句子。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二段,且有提示性的句子——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找到相关信息,但还必须整合,这就需要抽象、概括,这是压缩语段的功夫。

参考答案:

① 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② 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③ 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典型题例】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⑶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 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地图;

② 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③ 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

答对即可。)

【典型题例】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 将军赋采薇

(1)答案: E、D

解析:答E 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 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B表述不全面,还心系“老父老母”。A“自幼”“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的表述错误,原文中只说他“特意抄录”“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C表述“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原文只说给他所率领的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这一项基本上是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但其中的“自幼”“常常”“以此激发自己”等均缺乏原文的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选A项不得分。关于B项,原文引述戴安澜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可见,戴安澜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但原文并没有说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因为家书中还曾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B项是不全面的。再看C项,原文确曾提到“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等内容,但“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却与原文意思严重不符,原文是“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误把意愿当作现实,这一分析和概括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C项不能得分。再看D项,“马革裹尸还”是从原文“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概括出来的,“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是指那位捐出楠木寿材的老华侨,“万人空巷跪迎灵车”是对“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的概括。“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作战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这里用来指戴安澜。D项为正确选项,虽渗透了传统文化元素,但难度不及E项,得分稍多。最后看E项,这一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中,“固守东瓜,收复棠吉”出自毛泽东挽诗中的“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采薇》出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战争的诗,毛泽东挽诗用“将军赋采薇”表现戴安澜的儒将风采。本项理解难度较大,所以选E项的话给分最高。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 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② 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

③ 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答案①是对原文中“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等内容的概括;答案②是对原文中“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概括;答案③是对“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等内容的概括。显然,这些信息经筛选和整合后,能够充分说明戴安澜回答“何防之有”的理由。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典题精练】

【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一)、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1) 答案:(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B项,“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不准确,这些思想姚名达“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C项,“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错误,这些宝贝只是一些学术资料,并不是真的宝贝;E项,“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于文无据。)

(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英年早逝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2分)

②作为一位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38岁正是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2分)【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③他长期以来的宏伟志愿《中国史学史》还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2分)

(二)、 林庚:发明一个传统

(1)答案: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E得1分,答B、C不给分。(B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C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于文无据。E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

(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解题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三个步骤:寻找答题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整合出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三两段。第二段的关键语句是第一句话,“对于这种„„是短命的” 。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有两个,一是“现今的历史学家在„„炫耀商标”,二是“林庚深知„„巨大秘密”。将其简明扼要地分点列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① 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

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

② 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

短命的。

③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

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每点2分,3点6分)

(三)、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1) 答案:B项得3分,C项得2分,A项得1分,答D、E两项不给分。

(A项中“全方位多角度”不准确;D项中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正确文中有“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E项中“于是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不准确,“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是强调顾颉刚的影响。)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侯仁之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① 老师们从学业以及思想精神上对他的影响和熏陶,(仅答出“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

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得1分,这是老师们影响的表现,不是概括的内容;)

② 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联系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不断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 ③ 不辞辛劳地考察,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每点2分)

(四)、 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1)答案: E B (E 3分,B 2分,C 1分。)

解析: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C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

(2)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

②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

③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

第三篇:《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第四篇:《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金榜教育)》

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曲解原意,不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而是“最为深入人心”。)

2.B(范围扩大,“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

故事”错误,“三更灯火五更鸡”只是劝读诗,不是勤学苦读故事。)

3.B(无中生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不能从文本推断出来。)

4.A(文言断句需要整体把握文意:“经宿复苏”指的是“被殴杀的少年”,而不

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奇”的对象是“材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5.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6.D(手下的将领很不高兴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而是王汉忠“自矜尚”。)

7.(1)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

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得分点:从征、急、壮,被动句“流矢中眸”。)

(2)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

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得分点:识略、行师、祝、贷。)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投降后,用他的部下安抚城中。班师回京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雍熙年间,改任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出任宾州团练使,历任冀、贝二州部署,迁任天雄军。端拱二年,入朝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兼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向南入侵,王汉忠会合诸军将其击败,杀敌甚多。真宗即位后,将他从中山召回朝廷。不久,又外放高阳关都部署,晋升为威塞军节度使。咸平三年,又任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掳掠中山,王汉忠率领诸将在郊外布阵迎击,契丹败逃,王汉忠领兵追杀,斩获很多,活捉其地位显要的将领。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任保静军节度使。咸平五年,罢西面经略使,任命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担任钤辖,统率戍守边疆的士兵二万五千人,交付王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后召回京城,因为违抗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在基本俸禄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尚未赴任,得暴病而死。追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王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王从政、王从益为左右侍禁。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

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

8.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3分)

9. 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

2

10.(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11.(25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

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4)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

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8分)

12.(25分)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B项,“各种有

独到之处的思想”不准确,这些思想姚名达“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C项,“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错误,这些宝贝只是一些学术资料,并不是真的宝贝;E项,“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于文无据。)

(2)①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英年早逝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2分)【阅读答案__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②作为一位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38岁正是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2分)

③他长期以来的宏伟志愿《中国史学史》还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2分)

(3)①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将爱因斯坦的选择与姚名达的选择进行类比,彰显了姚名达的高贵。 ③叙述上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

④承上启下,由叙述姚名达的学术成就转入叙述他的爱国情怀。(答出3点即可,6分)

(4)因为,姚名达身上集中地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2分)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学者,他治学勤谨,抱负远大,著述丰富,见解独到;(3分)作为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他崇尚道义与气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难当头勇于担当,选择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亲赴抗日前线,与敌斗争坚强勇敢,成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3分)

13.A(“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孩

子因为小细节或小问题就大发雷霆,所以家长觉得孩子不通情理,故选择“不可理喻”。“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是很明显的,故选择“不言而喻”。“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这座餐厅的东方气息是不能用言语来说明的,故选择“不可言喻”。)

14.C(A项,搭配不当,“质量”可改为“面貌”;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

颐养天年的年龄”前加“在”;D项,语序不当,“史上”应放在“首位”前。)

15.D(从横线后的语句来看,横线上的主语应是“电视剧”,并且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是横线

前所讲述的影视作品的一种,所以应该用“尤其”。)

16.①才能理好家治好国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八德”

③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该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2分)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4分)

18.写作(60分)

立意提示:

写给木苦依五木,学会坚强,学会感恩,感受温暖;写给老师,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人般的爱;写给爱心者,你们的爱温暖了木苦依五木,也温暖了整个社会;写给当地政府,担起责任,救助弱者。或者写给木苦依五木死去的父母,让其在九泉之下安心,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木苦依五木,孩子生活在爱

的阳光下。如果只是写“悲伤”“母爱”或者“泪”,而没有联系材料内容,则不是最佳写作角度。

第五篇:《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曲解原意,不是“人们认为最有价值”,而是“最为深入人心”。)

2.B(范围扩大,“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错误,“三更灯火五更鸡”只是劝读诗,不是勤学苦读故事。)

3.B(无中生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不能从文本推断出来。)

4.A(文言断句需要整体把握文意:“经宿复苏”指的是“被殴杀的少年”,而不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奇”的对象是“材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

5.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6.D(手下的将领很不高兴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待将士们要求严格”,而是王汉忠“自矜尚”。)

7.(1)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

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得分点:从征、急、壮,被动句“流矢中眸”。)

(2)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

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得分点:识略、行师、祝、贷。)

【参考译文】

王汉忠,字希杰,是徐州彭城人。年轻时豪放不羁,膂力过人,身形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徐州节度使高继冲想将他召至帐下,王汉忠不肯前往。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宗即位以后,任命他担任殿前指挥使,屡次升迁为内殿直都知。王汉忠随太宗出征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矢射中眼珠,作战更加奋勇,皇帝赞许他,升为东西班指挥使。刘继元投降后,用他的部下安抚城中。班师回京后,改任殿前左班指挥使,三次升迁为右班都虞候,兼涿州刺史。雍熙年间,改任马步军都军头。端拱初年,出任宾州团练使,历任冀、贝二州部署,迁任天雄军。端拱二年,入朝为侍卫马军都虞候,兼洮州观察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契丹向南入侵,王汉忠会合诸军将其击败,杀敌甚多。真宗即位后,将他从中山召回朝廷。不久,又外放高阳关都部署,晋升为威塞军节度使。咸平三年,又任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兼安抚使,改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改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契丹掳掠中山,王汉忠率领诸将在郊外布阵迎击,契丹败逃,王汉忠领兵追杀,斩获很多,活捉其地位显要的将领。加封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任保静军节度使。咸平五年,罢西面经略使,任命王汉忠为邠宁、环庆两路都部署,李允正、宋沆担任钤辖,统率戍守边疆的士兵二万五千人,交付王汉忠分道控制。数月后召回京城,因为违抗诏令无功获罪,贬为左屯卫上将军,出任襄州知州,在基本俸禄之外每年增加供给钱二百万。尚未赴任,得暴病而死。追赠太尉,以其长子内殿崇班王从吉为阁门祗候,次子王从政、王从益为左右侍禁。王汉忠有见识和谋略,军中政事非常整肃,每次出兵,清晨时一定焚香祷告说:“希望部下将士不要违犯我的命令,违者毫不宽恕。”因此他的部下从无偷盗抢劫之事发生。性格刚强果敢,不拘小节,轻视财物乐善好施。爱好读书,颇能作诗。喜欢儒士,对待幕宾佐吏有礼,名声很大,因此骄矜自大,上级将帅都不太喜欢他。

8.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3分)

9. 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

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2分)

10.(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11.(25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

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4)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 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8分)

12.(25分)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B项,“各种有独到之处的

思想”不准确,这些思想姚名达“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C项,“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错误,这些宝贝只是一些学术资料,并不是真的宝贝;E项,“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于文无据。)

(2)①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英年早逝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2分)

②作为一位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38岁正是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2分)

③他长期以来的宏伟志愿《中国史学史》还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2分)

(3)①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将爱因斯坦的选择与姚名达的选择进行类比,彰显了姚名达的高贵。

③叙述上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

④承上启下,由叙述姚名达的学术成就转入叙述他的爱国情怀。(答出3点即可,6分)

(4)因为,姚名达身上集中地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2分)作为一个

有才华的学者,他治学勤谨,抱负远大,著述丰富,见解独到;(3分)作为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他崇尚道义与气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难当头勇于担当,选择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亲赴抗日前线,与敌斗争坚强勇敢,成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3分)

13.A(“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孩子因为小细

节或小问题就大发雷霆,所以家长觉得孩子不通情理,故选择“不可理喻”。“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示范作用是很明显的,故选择“不言而喻”。“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这座餐厅的东方气息是不能用言语来说明的,故选择“不可言喻”。)

14.C(A项,搭配不当,“质量”可改为“面貌”;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颐养天年的

年龄”前加“在”;D项,语序不当,“史上”应放在“首位”前。)

15.D(从横线后的语句来看,横线上的主语应是“电视剧”,并且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是横线

前所讲述的影视作品的一种,所以应该用“尤其”。)

16.①才能理好家治好国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八德”

③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该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2分)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4分)

18.写作(60分)

立意提示:

写给木苦依五木,学会坚强,学会感恩,感受温暖;写给老师,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人般的爱;写给爱心者,你们的爱温暖了木苦依五木,也温暖了整个社会;写给当地政府,担起责任,救助弱者。或者写给木苦依五木死去的父母,让其在九泉之下安心,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木苦依五木,孩子生活在爱的阳光下。如果只是写“悲伤”“母爱”或者“泪”,而没有联系材料内容,则不是最佳写作角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88807/

推荐访问:一个人的抗战 抗战第一枪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