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30 09:56: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高一语文》

题 号答学 要 不 名 姓 请 内 级 班 线 封 校 学 密2008 ——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命题人:兰炼二中 杨洋

第Ⅰ卷(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急躁 沸反盈天 烟蔼 百无聊赖 B.脉博 残羹冷炙 精炼 再接再厉 C.通辑 文过饰非 陷阱 揭杆而起 D.辖制 妙手回春 睥睨 老骥伏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里的小吃风味独特,耐人寻味....

,我每次来到这里,总要品尝。 B.厂长在全厂人会上对职工说:“经过人家的共同努力,我厂面目全非....,给市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C.安土重迁....是三峡人的传统,在听到让自己搬迁的消息后,三峡人都高高兴兴地迁往他乡。

D.他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香港国际会议中心。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斯恩特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不放弃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能退休。”

B.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而且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含着的丰富的含义。

C.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借一只不停地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形象,表达了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

D.最近看到友人家里收藏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山,站立一只鸟,别无他物,但用笔神妙,令人感到环绕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在轮下》、《荒原狼》等。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

高一年级 语文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语文。

C.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委篆和咒语)

D.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单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伤口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海水正在变酸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不仅引发温室效应,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源头——海洋。尽管人类一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部分却只是人类排放量的一半,据专家研究,没有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的归宿是海洋。海洋逐渐变酸是因为它如同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海洋已经足足吸收了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的一半。目前,二氧化碳比几百年前多了30%,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的水平提高1倍或2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后果忧心忡忡。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会形成微弱的碳酸。千百年以来,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很好地中和碳酸,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微妙化学环境。科学证据显示,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提高,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了,海洋生物正在受到威胁。比起工业革命之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已经导致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大约下降了0.1。PH值下降一个单位,就相当于氢离子浓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则水的酸性更强。除非人类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然到2100年,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这意味着海洋将越来越酸。

以目前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到21世纪末,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尽管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将会威胁到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从而进一步威胁到属于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的浅层珊瑚礁。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使这些生物难以生长,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因为海洋对珊瑚礁来说太酸,珊瑚礁造钙的能力将于2065年前下降40%。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外壳或骨骼含钙的生物

第1页 共6页

也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带来一个连锁反应。鳕鱼和其他鱼类靠吃浮游生物和有壳水生动物维生,假如鱼类消失,海洋将充斥如水母等生物,而水母可能吃掉其他种类的浮游生物,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将改变。因此,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以便研究它造成的变化,以想出解决的方法。但对于人类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海洋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共生的,人类所做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海洋。(《百科知识》2006年第6期,略改动) 5.下列关于“海水变酸”的原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引发温室效应,从而使海洋受到威胁,海水逐渐变酸。

B.海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气体在海水中分解并且转化为酸,从而使海水变酸。

C.海水中由大陆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钙,可以中和二氧化碳融于海水后所形成的碳酸,导致海水变酸。

D.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使现代地球表面海水的PH值下降,氢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是海水变酸的主因。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海洋的表层水将呈现酸性这一变化很细微,但它对位于海洋食物链底层的一些重要生物及浅层珊瑚礁的威胁可以预见。

B.海洋变酸将降低某些生物形成碳酸的能力,届时,珊瑚、贝类、海胆和海星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C.海水酸化会使珊瑚礁的造钙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未来几十年内,珊瑚礁将可能灭绝。 D.海洋酸化会带来连锁反应,其最终结果将是导致海洋的整个生物构造成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改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类能立即大幅削减对化石燃料的需求,维持海洋PH值现有的水平,就有可

高一年级 语文能改变海洋变酸的趋势。

B.海洋吸收的排放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主要来自工业革命以后,而且,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以前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C.科学家们目前已收集了大量融于海水中碳物质的信息,对海洋变酸的问题,已初步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D.对于人类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善待海洋,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第2页 共6页

密 封 线 内 请 不 要 答 题

题 号答学 要 不 名 姓 请 内 级 班 线 封 校 学 密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高一年级 语文第Ⅱ卷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因乞李氏以归。(3分) ⑵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分) ⑶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4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3.默写。(5分,每句1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⑵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⑶群臣吏民, ,受上赏。 ⑷ ,三月的春帷不揭 ⑸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莲 恋 莲(节选)

余光中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不曾向我展现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 Narcissus)(注),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

第3页 共6页

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 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像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朗爽,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 Don’t stare,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它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忽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注)纳息塞斯: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映在水中的美丽影子以致淹死而变为水仙的美少年。

14.第一自然段中说“第一次看见莲”,次段中又说“我当然早见过莲”,这样写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6分)

15.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其中的“新意象”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6分)

16.第三自然段中加线的两个“对于我而言”和三个“联想”这样反复写各有什么好处?(6分)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首句着一“却”字,以作为江南人对莲本该不生疏却生疏来突出小莲池中莲的神韵美。

B.“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句让人感悟到观察事物只要用心专一,仔细琢磨,了角规律,就会流连忘返。

C.“我的莲既次且热”,是说诗人笔下的莲,不同于画家画的苹果、向日葵那样冷暖有别,而是“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D.文章借助对比,以玫瑰“燃烧着西方的爽朗”,来突出莲“赧然低语”,如同东方女孩的含蓄美,褒贬适中。

E.作者认为莲的小名应为水仙,因为她和水仙花一样同为水中仙子,飘逸而富于灵气,在水中都自成世界。

高一年级 语文六.(15分)语言应用题

18.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5分)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旧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19.(4分)请另选一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事物的特征,并寄予一定的思想感情。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2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6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 ) ,( ) ,( )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 ) ,( ) ,( ) 。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六、作文。(60分)

乔叟说,真诚是人生的最高美德,而德莱塞却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陆星儿说,生命如井,尽情挖掘,你拥有的水会是一条滔滔的大河,而罗曼·罗兰却说,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白衣天使说,微笑,是生命给我最好的礼物,而诗人却说,磨难,是生命给我最好的财富;„„那么你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是不是也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珍惜的感受和经历?请围绕“我生命中最好的财富”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字数不少于8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4页 共6页

密 封 线 内 请 不 要 答 题

题 号答学 要 不 名 姓 请 内 级 班 线 封 校 学 密2008-2009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高一年级 语文17(4分)( )

第5页 共6页

第二篇:《08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2年春语文培优训练8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吕氏春秋•慎行》】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攭lì】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piè】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 【dǔn】 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bì】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注释: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译文】

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国君,崔杼给他作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为相。于是他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相互私下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抒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卢满嫳起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斩尽杀绝了,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起兵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象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自己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也要死;尧舜那样贤德也要死;孟贲那样勇武也要死;人本来都要死,象庆封这样的,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这是为非作歹的缘故。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

,久而相信 与:结交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

助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译文:

②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译文:

二、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

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miù】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而脱缪.

尤多 缪:通“谬”,谬误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

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

之用哉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⑵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⑶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2012年春语文培优训练8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慎行【《吕氏春秋•》】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攭lì】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piè】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注释: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译文】

崔杼与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国君,崔杼给他作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为相。于是他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崔杼的儿子们相互私下争斗起来。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抒说;“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派卢满嫳起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儿老小以及宗族亲属斩尽杀绝了,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我已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到鲁国。齐国就这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进入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楚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象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自己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也要死;尧舜那样贤德也要死;盂贲那样勇武也要死;人本来都要死,象庆封这样的,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这是为非作歹的缘故。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讨伐】 D.始而相与.

,久而相信 与:结交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再】 B.得庆封,负之.

斧质【代词,第三人称,指庆封,译为“他”】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宾语前臵的标志,不译】 C.后世以.为法程【介词,用,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互相】 路见不平,拔刀相.

助【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B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齐人以为让”可知,赶走庆封是受齐国责备】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译文: 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

②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译文: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二、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

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这是旧物而特别爱惜。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奇怪】 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 【【助词,的】.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 .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代词,这些】 D.予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 A.当尽力于斯文..

,以偿其素志 【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温文尔雅】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古义:决定 今义:左右】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古义:权势、利益 今义:指那些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做法和态度】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⑵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⑶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第三篇:《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 2016.2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甲型流感来袭时,亲人间的相互关心,同事间的相互鼓励,媒体上专家学者的善意提醒等都生动展示着团结互助、________的精神。

②三门县供电公司广大职工________,创先争优,在省内率先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和一二期农网、城网改造工作。

③中共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赢得的是全党全民的衷心爱戴,形成了________、改革进取的巨大向心力。

A.齐心协力 同心同德 和衷共济 B.和衷共济 齐心协力 同心同德

C.和衷共济 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D.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和衷共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往往难以如愿,因为人们总是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多年实践中证明: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既简便易行,又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

D.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4.将下面的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绿阴冉冉遍天涯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秋庭暮雨类轻埃 ④林莺啼到无声处 ⑤门外无人问落花

A.③ ② ④ ⑤ B. ① ② ⑤ ④ C. ⑤ ① ④ ② D.⑤ ③ ② ①

5.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1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进一步增强了漫画的讽刺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

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

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2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 .

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奇怪 .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

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

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

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

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4分)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4分)

9.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3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4分)

(3)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8)良辰美景奈何天, 。(汤显祖《牡丹亭》)

五、现代文阅读(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横岭苍茫

李御

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 4

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 .....

(选自201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5

第四篇:《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测评(附答案)》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21分)

1.下列对通假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答案:A 解析:“无”通“毋”,不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树之以桑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天下云集响应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答案:C 解析:C项,名词用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闻道有先后 ....

答案:D 解析: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认可、同意之意。B项“寄托”,古义为安身;今义为托付,或者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C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学问丰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答案:C 解析:A项“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递进。B项“于”,

前者为介词,比;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其”,前者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者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5.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A 解析:B项为宾语前臵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臵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1)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答案:(1)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来源:学科网]

(2)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阅读鉴赏(37分)【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9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

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来源:学。科。网Z。X。X。K]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来源:学科网ZXXK]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安慰。 .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 .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 .

D.反其旄倪 倪:小孩。 .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 .

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

9.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源:Z_xx_k.Com]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1.翻译下列句子。(7分)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4分)

答案:7.C 解析:“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8.B 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A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0.A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来源:Z*xx*k.Com]

11.(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

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

记旧本韩文后[来源:学+科+网]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

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

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

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

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来源:学*科*网]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

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

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

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 怪:责怪,责备。 .

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阅读答案__,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1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2分)

(1)因乞李氏以归。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回答。C项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释为“责怪、责备”则不符合语境。

13.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B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这一班人”,和《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相同。

14.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A项“斯文”,古义为“这文章”,今义为“文雅”;B项“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项“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益”,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第五篇:《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开学考试试题》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开学检测

语文试卷 2016.2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甲型流感来袭时,亲人间的相互关心,同事间的相互鼓励,媒体上专家学者的善意提醒等都生动展示着团结互助、________的精神。

②三门县供电公司广大职工________,创先争优,在省内率先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和一二期农网、城网改造工作。

③中共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赢得的是全党全民的衷心爱戴,形成了________、改革进取的巨大向心力。

A.齐心协力 同心同德 和衷共济 B.和衷共济 齐心协力 同心同德

C.和衷共济 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D.同心同德 齐心协力 和衷共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往往难以如愿,因为人们总是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多年实践中证明: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既简便易行,又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

D.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4.将下面的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绿阴冉冉遍天涯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秋庭暮雨类轻埃 ④林莺啼到无声处 ⑤门外无人问落花

A.③ ② ④ ⑤ B. ① ② ⑤ ④ C. ⑤ ① ④ ② D.⑤ ③ ② ①

5.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进一步增强了漫画的讽刺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

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

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

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

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 .

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奇怪 .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 .

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

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

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

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4分)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4分)

9.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4分)

(3)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横岭苍茫

李御

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

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 .....

(选自201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13.横岭给了“我”哪些滋养,使“我”永远牵绊于那片热土?(4分)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6分)

15.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

徐百柯

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严禁贪污纳贿,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为主要”。

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粤商张弼士为答谢唐文治奏保张氏实业,曾赠与他“巨金”,他辞之再三。他培植过很多实业,对于商人的酬谢一律“坚辞”或“峻拒”。

1906年,唐文治退出政坛,次年出任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后改为南洋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监督(即校长)。他将“着重注意道德,以全校蔚然成高尚人格”列入校章第一条,并在大礼堂悬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横幅,亲书“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对联。为了使学生免受“学而优则仕”的旧教育思想影响,他勉励学生要以“求实学、务实业为鹄的”。学校先后设立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等,将这所工业学堂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之一。唐文治自谓:“回溯飘摇风雨,屡濒于危,最难堪者,改革之际,经济困迫,彼时今日不知明日,诸生相对凄惶……费几许心血,历无限艰辛,乃得稍稍有此成绩。”在交大人眼中,“先生之于交大,犹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和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都是一个大学学府建立过程中的中心人物”。

1920年,唐文治辞去校长职务,以几近双目失明之身,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即著名的“无锡国专”),开始以读经为中心的国学教育。他提出“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 4 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各就自己的爱好进行自学。他为无锡国专确立的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因为“当战国之世,孟子专崇仁义之训,斥去私利……今世一大战国也,于斯而提倡仁义之说,欲以救心而救国”。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开始轰炸无锡,年逾七旬且双目早已全盲的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进行了被赞为“壮烈”的内迁。而后8年间,无锡国专迁校于广西桂林,设分校于上海,一直坚持着“明耻教战”的兴教活动

抗战期间,唐文治居上海,汪伪教育部接管交通大学后,派人“劝驾”他出任伪交大董事长,并要挟他签字同意。唐文治从容作答:“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以不签矣!”

我辈生也晚,无缘得见被尊为“工科先驱、国学大师”的先贤,但在其孙中科院院士唐孝威身上,颇能见乃祖遗风。曾有记者采访这位物理院士,他说:“今年春天,我带学生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31006/

推荐访问:诉衷情近阅读答案 远和近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