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30 11:19:3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阅读附答案》

邵逸夫:

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邵逸夫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成长靠教育。”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

①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

②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

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百度百科

③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

--------- 《人物周刊》2014年1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便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C.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D.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E.邵逸夫乐善好施,历年对社会公益的捐助数额惊人、项目众多,尤其是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对文化教育事业他更为关注。

(2)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中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的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⑴ E B(E3分,B2分,C1分)

解析: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C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

⑵ ①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

②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

③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 ⑶ ①影片受欢迎、获奖多:影片符合观众的愿望和心理,获奖众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曾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业。

②掌门人精通电影:邵逸夫坚持不辍地看电影、研究电影,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③掌门人做事认真、把关严格:做事追求完美,对影片严把质量关,烧毁许多劣片。 ⑷ ①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人,他有眼光、有胆识,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且所拍作品数量丰,获奖多,影响广,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与心理。

②作为一位博爱的慈善家,他秉持爱国情怀,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赠,数额巨大,惠及多方。

③作为一位高尚的成功者,他艰苦创业、做事勤勉、认真严谨、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第二篇:《高三十月月考试题语文》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

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 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他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击败张彪。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留异之乱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关山月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志趣的句子是“ ▲ ,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 ”。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

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邵逸夫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成长靠教育。”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

①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 《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

②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百度百科

③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 《人物周刊》2014年1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便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C.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

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D.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E.邵逸夫乐善好施,历年对社会公益的捐助数额惊人、项目众多,尤其是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对文化教育事业他更为关注。

⑵ 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⑶ 文中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的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⑷ 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 ① ,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 ②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 ③ 。

17.下面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图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 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 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 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 的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予 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 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15.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 ▲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A.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B.游历虽然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但是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C.行万里路是必须的,通过游历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让游历成为绘画资料的源泉。 D.游历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因为游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

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喜剧演员贾某在一档节目中“恶搞”了花木兰,被一个叫作“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揪住不放,强烈要求贾某向全国人民道歉。贾某道歉后,有些人似乎受到了启发。道长孟某发长文批判导演陈凯歌新作《道士下山》扬佛抑道,影响宗教和睦,要求陈导向道教界、向社会道歉;六小龄童认为贾某道歉开了一个好头,要求恶搞《西游记》的影视剧也要道歉。

对此,网上意见不一,有赞同道歉的,认为恶搞不等于创新,不能为博眼球将经典恶俗化;也有替贾某、陈导等叫屈的,认为创新可以打破樊篱,况且花木兰、孙悟空等原本就是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有网友戏谑“金庸塑造了众多邪道形象,强烈建议孟道长起诉金庸,保卫道教”。

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 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 助„„”违背文意)

2.C(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 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3.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T”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 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4、C

5、答案: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6、答案: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只是一个梦,而非事实) 7、答案:

(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及、稍、胆决各1分,大意分2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益、论进、任使各1分,大意分2分)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尚未成年头发还束做两个结,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文帝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解析: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C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

⑵①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②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③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

⑶①影片受欢迎、获奖多:影片符合观众的愿望和心理,获奖众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曾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业。②掌门人精通电影:邵逸夫坚持不辍地看电影、研究电影,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③掌门人做事认真、把关严格:做事追求完美,对影片严把质量关,烧毁许多劣片。

⑷①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人,他有眼光、有胆识,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且所拍作品数量丰,获奖多,影响广,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与心理。②作为一位博爱的慈善家,他秉持爱国情怀,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赠,数额巨大,惠及多方。③作为一位高尚的成功者,他艰苦创业、做事勤勉、认真严谨、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13. C(南辕北辙:指行为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方向与目的相反,含贬义。大相径庭:指看法、意见等相差很 远。三个词语均有相差很远的意思,①中的“秀肌肉”是一种行为,故“南辕北辙”最合适;②中明确说路线, 只能填“背道而驰”,为贬义;③只能填“大相径庭”)

14. D(A“提高„„危险”搭配不当,应为“增加„„风险”;B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启动了 „„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杂糅,可改为“启动的„„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或“启动了„„系列活 动”)

15. A(整个句子是因果关系,前一分句是递进关系,所以排除B、D;C是目的关系,也排除)

16.①文人雅士的文化艺术修养②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③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介绍的

是砚台的审美与文化价值。①与前文“文化艺术修养”相应;②既与前面的“功用美”相应,又与下文的“文化 底蕴”相对应;③属于概括。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大意对即可)

17.整个图标由心、儿童、托举的双手构成。(2分)多颗“心”汇集,寓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因慈善而汇聚到 一起;(2分)变形的双手托举着儿童,寓意着共同呵护、关爱与援助儿童。(2分)(构成要素少一个要素扣1 分,扣满2分为止;寓意写到慈善汇集,呵护、关爱和援助儿童即可) 18.参照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从需要道歉的角度分析,演绎经典固然可以创新,但起码要尊重经典,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不 能将恶搞等同于创新,将恶心等同于开心。参考立意:(1)要有敬畏之心,创新也要守住底线;(2)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净化社会风气。

从不需要道歉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改变才算创新,谁也说不清,花木兰、孙悟空等原本就是虚构的文 学形象,不属于哪家哪户哪个研究组织,没有触犯版权,凭什么一些研究机构或个人要求他人道歉?难道你 们的就是经典?就是遵循事实?参考立意:(1)允许创作的多元化,不能动不动就罗织罪名,百花齐放才是 春;(2)自信者自强,白卑者敏感,包容才能大气。

(如有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含意即可,以上提示仅供参考)

10.(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2、⑴B 2分,E 3分,C 1分

第三篇:《邵逸夫阅读答案》

(2)【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②制作的电影、电视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③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④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3)【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②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③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④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⑤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4)【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登上娱乐圈的巅峰。 ②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明星。③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捐建的“逸夫楼”遍及中国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④捐资50亿元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4点给8分)

解析:在回答时要抓住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在影视方面的成就,二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三是捐资助学,四是设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

第四篇:《人物传记原因分析题答案》

人物传记原因分析答案

【典型题例】

(2011·全国新课标卷) 下笔不觉师造化

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要注意题干中句子在文中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它是第一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话对这一句进行了阐释,一句话一个信息点,提取主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1)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2)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3)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典型题例】

(2011·辽宁高考) 数学奇才华罗庚

(1) 答案:( 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及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传记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内容。C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文不同,他们两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有可能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且王元是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作的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E项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首先本文仅是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事例,根本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的内容;其次是全文通过独到的思想认识、语言论述,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传主形象并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留心提示性的句子。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二段,且有提示性的句子——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找到相关信息,但还必须整合,这就需要抽象、概括,这是压缩语段的功夫。

参考答案:

① 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② 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③ 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典型题例】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⑶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 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地图;

② 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③ 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

答对即可。)

【典型题例】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 将军赋采薇

(1)答案: E、D

解析:答E 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 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B表述不全面,还心系“老父老母”。A“自幼”“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的表述错误,原文中只说他“特意抄录”“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C表述“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原文只说给他所率领的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这一项基本上是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但其中的“自幼”“常常”“以此激发自己”等均缺乏原文的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选A项不得分。关于B项,原文引述戴安澜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可见,戴安澜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但原文并没有说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因为家书中还曾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B项是不全面的。再看C项,原文确曾提到“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等内容,但“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却与原文意思严重不符,原文是“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误把意愿当作现实,这一分析和概括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C项不能得分。再看D项,“马革裹尸还”是从原文“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概括出来的,“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是指那位捐出楠木寿材的老华侨,“万人空巷跪迎灵车”是对“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的概括。“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作战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这里用来指戴安澜。D项为正确选项,虽渗透了传统文化元素,但难度不及E项,得分稍多。最后看E项,这一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中,“固守东瓜,收复棠吉”出自毛泽东挽诗中的“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采薇》出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战争的诗,毛泽东挽诗用“将军赋采薇”表现戴安澜的儒将风采。本项理解难度较大,所以选E项的话给分最高。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 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② 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

③ 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答案①是对原文中“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等内容的概括;答案②是对原文中“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概括;答案③是对“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等内容的概括。显然,这些信息经筛选和整合后,能够充分说明戴安澜回答“何防之有”的理由。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典题精练】

(一)、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1) 答案:(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B项,“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不准确,这些思想姚名达“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C项,“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错误,这些宝贝只是一些学术资料,并不是真的宝贝;E项,“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于文无据。)

(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英年早逝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2分)

②作为一位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38岁正是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2分)

③他长期以来的宏伟志愿《中国史学史》还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2分)

(二)、 林庚:发明一个传统

(1)答案:答D得3分,答A得2分,答E得1分,答B、C不给分。(B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C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于文无据。E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

(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解题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三个步骤:寻找答题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整合出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三两段。第二段的关键语句是第一句话,“对于这种„„是短命的” 。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有两个,一是“现今的历史学家在„„炫耀商标”,二是“林庚深知„„巨大秘密”。将其简明扼要地分点列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① 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

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

② 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

短命的。

③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

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每点2分,3点6分)

(三)、 侯仁之,燕南园最后一位百岁大师走了

(1) 答案:B项得3分,C项得2分,A项得1分,答D、E两项不给分。

(A项中“全方位多角度”不准确;D项中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正确文中有“侯仁之是不会‘坐听涛声’的”;E项中“于是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不准确,“由于他那篇文章的影响,使侯仁之改变了学医的志向”是强调顾颉刚的影响。)

(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侯仁之取得辉煌成果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① 老师们从学业以及思想精神上对他的影响和熏陶,(仅答出“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得住命运的拨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得1分,这是老师们影响的表现,不是概括的内容;)

② 研究历史上的古籍文献,联系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不断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 ③ 不辞辛劳地考察,比如从1961年到1964年,他每年暑假都要到西北考察。(每点2分)

(四)、 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1)答案: E B (E 3分,B 2分,C 1分。)

解析: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C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

(2)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

②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

③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

第五篇:《辽师附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辽师附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阅读答案__,,,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

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B.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C.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D.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31681/

推荐访问: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 心中的太阳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