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胄传,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5 17:45: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褒禅(chán) ..B.弊在赂秦(luî) .C.思厥先祖父(jué) .D.不得下咽(yàn) .

昏惑(huî) .

慧褒(bāo) .

彭蠡(lí) .

鹳鹤(ɡuàn) .莫夜(mù) .磐石(pán) .

钟磬(qìnɡ) .

瑰怪(ɡuī) .音谬(miào) .铿然(kēnɡ) .

庐冢(zhōnɡ) .

解析:B项“赂”应读“lù”;C项“谬”应读“miù”;D项“冢”应读“zhǒnɡ”。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①至于:到„„。②故事:旧例。④从事:泛指一般官属。⑤智力:智慧与力量。⑦祖父:祖辈父辈。⑧其实:它实际。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

B.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C.抑本其成败之迹(原本) .D.微风鼓浪(振动) .

解析:C项“本”应为“考究原因”。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B.不出,火且尽(而且) .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

解析:B项“且”应为“将近”。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负而前驱,及凯旋纳之 .

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前”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戴胄传,阅读答案

6.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古之人不余欺也戴胄传,阅读答案

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②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

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

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注:①干局:才干气度。②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③刑:通“型”,典范、规范、规定。④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相同。 .

B.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C.陛下登杀之 .D.矜其贫 .

当:判罪。 登:立即。 矜:怜悯,同情。

解析:B.当:应当、应该。 答案:B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帝大感悟,从其言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 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 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 .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解析:A.其: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还是。B.而:人称代词,你/连词,却。C.所:

助词,同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的”。D.以:介词,由于/介词,用。

答案:C

9.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解析:A.戴胄是反驳封德彝的判决,非犯颜直谏,亦无固请太宗复议。B.太宗曰:“朕安得阿亲戚!”表明太宗无姑息无忌情况。D.非“于法无据”,而是“不可谓刑”。

答案:C

10.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事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解析:B.“民主思想”,拔高了人物,且概括不全。C、D两项弄错了原文的重心。 答案:A戴胄传,阅读答案

第Ⅱ卷(共70分)

三、(4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2)既属臣,敢亏法乎? 答案:(1)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律规定。(2)既然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敢破坏法律吗?(“属”通“嘱”,托付,请托。亏:毁坏。)

四、(8分,每小题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案:(1)幽静 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安定生活时的愉悦闲适

(2)略(应从运用两句诗所起到的两种不同表达效果来分辨,能自圆其说则可。)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泰山不让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2)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答案:(1)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2)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五、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元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圈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也壮烈,众皆慨叹。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阳平辟察孝廉 辟:征召。 .

B.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赞:称赞。 .C.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楫而誓曰 楫:船桨。 .

解析:B项中“赞”应解释为“佐助”。 答案:B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辄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

解析:B项“绸缪”意为“缠绵”,古今义相同;A项“不行”文中义“没有去应召”,今义“不可以”;C项“拥护”文中义“保护”,今义“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D项“沉溺”文中义“消极悲观”,今义“陷入不良境地,多指生活习

惯方面”。

答案:B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

戴胄传,阅读答案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B. 后乃博览书记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脱过 .C. 此非恶声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

解析:D项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第二句中“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项中“以”是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B项中“乃”副词,译为“才”;C项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答案:D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2分)( )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 ③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①是说其性情豁达,⑤说明形势,⑥分析局势。 答案:B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解析: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后来才博览书记。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的不是乡党宗族,而是到京师后见到他的人。

答案:A

19.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解析:(1)“以”“是”“重”要重点解释。(2)“蹴”,踢;“觉”,睡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即是这种解释。(3)“宗”,尊奉,尊重。

答案:(1)乡里和宗族的人因此都敬重他。(2)半夜听到野外的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3)因此老少都敬重他,推举他做流民首领。

六、(6分,每小题2分)

20.今年3月6日,李敏因患感冒,需要去医院打针,请你以李敏父亲李云林的身份给

第二篇:《文言文-戴胄执法 阅读及答案 2》

文言文-戴胄执法+阅读及答案戴胄传,阅读答案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③。”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④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注] ①干局:才干气度。②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③刑:通“型”,典范、规范、规定。④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相同

B.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当:判罪

C.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D.矜其贫 矜:怜悯,同情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大感悟,从其言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B.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大理,人命所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3.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4.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事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参考答案:

1、文言实词 3分 B 当:应当、应该

2、文言虚词 3分 C A.其: 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还是 B.而:人称代词,你/连词,却 C.所:助词,同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的”。 D.以:介词,由于/介词,用

戴胄传,阅读答案

3、文意理解 3分 C A.戴胄是反驳封德彝的判决,非犯颜直谏,亦无固请太宗复议。 B.太宗曰:“朕安得阿亲戚!”表明太宗无姑息无忌情案。 D.非“于法无据”,而是“不可谓刑”。

4、文意理解 3分 A B.“民主思想”——拔高了人物,且概括不全。 C、D弄错了原文的重心。

【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派,才情气度精明强直,善于理顺各类文书簿册。贞观初年,大理寺缺一名副职,唐太宗说:“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戴胄清正刚直,就这个人吧。”当日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左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该判死罪;长孙无忌罚款赎罪。戴胄反驳说:“监门校尉与长孙无忌二人所犯的罪性质是相同的,臣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帝王面前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明确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记念长孙无忌的功劳,要原谅他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典规定。”唐太宗说:“法律是天下人公有的,我怎么能偏袒皇亲国戚呢!”于是下令重新议论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己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急忙争辩说:“不能这样处理。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都算失误,就不该只处死监门校发尉。”因此,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二人都被赦免。

当时,参加取士选官的士人们都聚集到京城来,有的士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或造假凭证,希望获取委任。唐太宗下令,准许这种人自首;如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不久,有个作伪得官者行为败露了,罪证完备后,戴胄按照法律判处流放。唐太宗责问戴胄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是卖弄权力去讨好人呀?”戴胄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既然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敢毁坏法律吗?”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怎么办?”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打算杀掉他,冷静考虑觉得不能这样做之后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

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而醒悟,赞同了戴胄的说法。

贞观六年,戴胄被调任尚书左丞。唐太宗同情他家贫困,特地下令赏赐给他十万钱。

另一版本的题目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监门校尉不觉 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 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 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 刑: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 登:立即

⑥矜其贫 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戴胄传,阅读答案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戴胄传,阅读答案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2分)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2分)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3分)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②“均”意为“等同”,③“阿”意为“偏袒”,其余皆正确。

2.答案:B

解析:①“以”是“依据”,②“以”是“用”的意思;③“而”表转折,④“而”表顺承。

3.答案:A

解析:从上下文看,胄与上争论的是“不首”依据什么定罪,因此“言”当指A,B扩大了内容,

C、D以偏概全。

4.答案:A

解析:“录”的意思同“君既若见录”的“录”,“原”从语法结构分析,应是动词,而非副词。

5.答案:B

解析:据语境,“缘”应解为“因为”。

6.答案:B

解析:①③都是假设关系,②是承接关系,④是因果关系。

7.答案:D

解析:①是介绍胄的品性、才能,②是叙法令条文,⑥是假设情况,都不反映其“公正执法”。

8.答案:C

解析:A.“固请太宗复议”无据;B.胄引法的目的不是要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使对校尉的判决合理些;D.最后一句错,不是“不妥”,而是“不能”。

第三篇:《戴胄传 阅读答案 》


戴胄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知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衷。”太宗曰:“法者,非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之,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流以奏之。帝曰:“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戴胄传 阅读答案 】戴胄传 阅读答案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如泉涌。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之                              礼:礼仪,礼节

B.之,竟免校尉之死                                    嘉:好,美好

C.胄据法流以奏之                                                                     断:判定,断定

D.不首者死                                                                     敕:告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正面表现戴胄“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以监门不觉,罪当死                                                        ②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

③何得以无忌国之戚,便欲阿之                            ④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⑤既付所司,臣不敢                                                        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胄正直而有才干气度,隋朝时就担任了一定职务,并且很受当时知名人士的器重。

B.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长孙忌带刀误入东上阁,应当处以死刑,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建议处死了监门。

C.戴胄在理“诈伪者”案件时,没有根据“帝”判处当事者死罪,还对太宗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劝谏。

D.太宗对于戴胄的“敢以固请”和“臣不敢法”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听从了戴胄的建议,由此可见太宗善于纳谏。

12、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3分)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答案

9、C(A礼:以礼相待,礼遇;B嘉:赞许;D敕:特指皇帝的命令和诏书。)

10、B(①是封德彝的意见,且于法不合;③是太宗的做法;⑥是太宗的评价,属侧面表现)

11、B(从行文“竟免校尉之死”可知)

12、(1)校尉因为无忌而招致罪责,从法律上讲应当判轻些。【戴胄传 阅读答案 】文章戴胄传 阅读答案 出自】阅读答案http://

第四篇:《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来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试题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6. D(方:比拟、比作。)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A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代入语境,也符合。B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项的“俾”有两种读音bǐ、pí,前者如“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D项的“方”解释为“仿效”, “仿效”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张文瓘“执法平恕”,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17. 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 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17. B(B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A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C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解析】此题A项的两个“所”它们的用法都是所字结构,无非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作为虚词用法不同的选项,迷惑性太强,也不适合作为“意义和用法”不同的选项。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解析】对内容的概括题,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语境,即可解决。【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文章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出自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1)句应注意“若”、“施”、“焉”的翻译。“若”可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焉”应译为“哪里”;第②句注意“抚”“监”“察”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应译为“省察”。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

【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动乱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文言文《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3559/

推荐访问: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 戴胄执法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