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8 10:41: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史记研究》期中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④

3.②

4.②

5.④

6.①

7.②

8.③

9.④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③

15.②

16.①

17.①

18.④

19.②

20.③

21.④

22.③

23.②

24.④

25.②

26.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②③

3.①③

4.①②④

5.①④

6.①②

7.②④

8.②③

9.①④《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10.②③

11.①②④

12.①③

13.①③

14.①②

三、填空题

1.必待非常之人

2.俶傥非常之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彼可取而代也

5.《太史公自序》

6.思来者

7.成一家之言

8.《春秋》

9.《伯夷列传》

10.五种

11.见盛观衰

12.九个

13.女为悦己者容

14.《魏公子列传》

15.时不利兮骓不逝

16.虞兮虞兮奈若何

17.《魏公子列传》

1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屈原贾生列传》

20.死国

2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伍子胥

23.伍子胥

24.越王勾践

25.越王勾践

26.膑脚

27.程婴

28.刘邦

29.《伯夷列传》

30.《报任安书》

31.《廉颇蔺相如列传》

32.狂惑

33.伍子胥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 “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汉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凋敝。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采取这一政策最为著名的汉丞相是萧何与曹参。正是由于汉初至文景时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简述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在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他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出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汉武帝正是以汉民族雄强的物质实力,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远征,这不但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且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疆土,确立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基本上保持原状的中华版图。

3.汉武盛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4.以汉大赋与茂陵石刻为例,说明大汉气象的基本特征。

司马相如《上林赋》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精神魄力,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武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茂陵石刻对巨石略加雕凿、勾勒,刻削出人、马及其他动物的大体形,透射出雄强的生命力量。汉大赋、茂陵石刻堪称为大汉帝国雄强生命的真实写照。

5.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你能谈谈司马迁壮游中国的精神价值吗? 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湖南长沙及汩罗江,凭吊了屈原投水处;到了浙江会稽,参观了会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韩信的故乡淮阴,了解到韩信早年的经历;到了山东曲阜,参观了孔子故里;到了秦楚、楚汉战争的战场彭城,访问遗老,查看地形,探访汉初功臣的遗闻轶事。这次壮游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国山川、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的熟悉,更在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无限的时空、一种不羁的自由、一种精神的存在。这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检阅,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胜利凯旋。它显示了司马迁天马骏足般的豪迈,显示了司马迁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质。

6.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什么?请你对司马迁的著史理想作出一番阐释。

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 “述往事,思来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看来,他不只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之所以深入历史,是为了沟通古今,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是为了从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无疑,这是一种着眼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深远眼光。

7.司马迁是怎样重视史料的积累与论证工作的?请对此加以论述。

司马迁所做的第一步是要详尽地占有史料,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在完成这一艰苦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文献记载之间相互考核的原则,对材料的真伪作了异常细致的鉴别。

8.在《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现出什么样的历史观?

司马迁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样,司马迁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同时,司马迁又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充分

肯定人逐利求富的天性,高度评价商人的卓越才干,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伯夷列传》与《货殖列传》在七十列传中首尾呼应,表现了司马迁义利并重的历史观。

9.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优秀的商人具有哪些非凡的才干与品质?

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

10.对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怎样的实录?试举例说明之。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对于这样一个重使中国复归一统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司马迁又以史笔大胆实录,揭示出刘邦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此外,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出了他猜忌功臣的心理;在《淮阴侯列传》中则暴露了他诛杀功臣的劣迹。通观《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种种恶习的真实的刘邦形象。

1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

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

司马迁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12.对于项羽的自杀,李清照赞同,杜牧反对。你能将杜牧与李清照的那首诗默写出来吗? 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3.你能举出司马迁重视历史“情境”再现的具体例证吗?

在司马迁笔下,有《司马相如列传》中男女私情的“情境”再现,有《魏公子列传》中“知己之情”的“情境”再现,有《外戚世家》中姐弟重逢的“情境”再现,有《项羽本纪》中英雄美人生离死别的“情境”再现。

1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中云:“偶读司马长卿、卓文君事,念司马良史而载奔女,何以垂教?此乃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你能对这段话的含义加以解释吗?

在中国漫漫封建社会中,缺乏的是对男女私情的关怀。因有《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男女私情的描写,后来有不少痴情男女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中获得了一种能够“自拔”的爱的体验与启示,并由此产生了追求爱情幸福的强大动力。由此看来,这一男女私情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这,正是司马迁开此“奇局”的历史意义。

15.根据《刺客列传》,请你对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作出分析。

根据《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有二:其一,荆轲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深知燕太子丹秦舞阳徒有勇士之名,为完成刺杀秦王的大业,他一再焦急等待着能共担重任的朋友的到来。无奈,太子丹一再催促他上路。于是,他只好高歌一曲,奔向秦庭。其二,荆轲之所以没有刺中秦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剑术不精。倘若他早期能向剑客盖聂等虚心求

第二篇:《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9月段考语文试题解析(教师版)》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

第一次段考(9月份)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66 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建设随想

来新夏

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近年颇多不同主张与见解,如新儒家说、彻底重建说、西体中用说、“西化”说和综合说等等。在诸说中,我比较倾向于综合说,即中国文化建设的途径是选择本土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吸取外来文化中适应本土背景与土壤以有利于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那些内容,相互撞击,融合创新。因为无论对哪种文化,其取舍标准一是切合客观实际,二是有利于本身发展。悖乎此,难免陷于袖手谈心性的结局。

建设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置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自具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顽固地保存一切国粹、拒绝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相反的,民族文化要存在、发展和创新就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应该以一种民族主体精神的胸襟,广泛汲取,选优补缺,将古今中外的全部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进行再创造。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纯之又纯会退化、会灭亡;反之方能获得发展增殖。因此,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需要在

筛选过程中批判与淘汰的。“五四”运动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无畏的气魄,采取反传统的手段,引进具有西方文化属性的民主与科学作为基本精神来建设新文化,终于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是“五四”运动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可惜它的反传统手段竟被后来有些人曲解为“五四”精神本身,导致了对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而引起“全盘西化”方剂的乘虚而入;尤有甚者,四十多年后竟然出现了一件粗暴狂热的行为,即全面否定本体传统文化,制造了以“破除四旧”为旗号来抛弃和毁灭文化的劫难。

益,便以提倡新儒学的探讨作为救世良方。这一良方是针对西方现代化的时弊而发,但它难以使我国当前亟待建设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赋有现代化的内容,因而是不可取的。不过文化发展和文明堕落的反差殷鉴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文化时必须明确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这样才能经由表中层进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以理性态度正确地对待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善于择善而从,汲取融合,比较完善地创建出适应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文化体系。

(选自《当代学者文丛·依然集》,山西出版集团)

1.与“综合说”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吸收外来文化要选择其中优秀的成分,而不是一概照单全收。吸收之后还需要对之进行融合创新。

B.吸收外来文化要在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广泛汲取,选优补缺,才能为我所用。

C.将本土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与外来文化中有益的内容结合起来,才利于自身文化发展。

D.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又切合客观实际的文化,无论它是哪一种,我们都应对之加以吸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介绍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种观点,作者在经过比较后倾向于“综合说”这一观点。

B.第二段首先指出怎样去建设中国的民族文化,然后针对历史上的文化建设作出深刻反思。

C.第三段提出现代化民族文化的建设要做到三层共建,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D.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接着围绕观点阐明建设中国文化的方法,最后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设民族文化如果因为强调葆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对外来文化一律排斥,那么这种文化不仅无从发展,而且只会消亡。

B.“五四”运动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建设新文化,当时采取的反传统的手段,无疑《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是给后来的“全盘西化”提供了榜样。

C.文化在发展,这就意味着文明程度也在相应提高,因此在新的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发展民族文化。

D.欧美现代化过程中运用新儒学作为救世良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更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二.(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8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①,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比喻事情的关键

4.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具得秦图书也 具:完整地

B.上必益信君 益 :有利地

C.录录未有奇节 录录 :平庸,无所作为

D.而何之勋烂焉 烂:光辉灿烂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因民之疾秦法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第三篇:《《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 “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汉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凋敝。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采取这一政策最为著名的汉丞相是萧何与曹参。正是由于汉初至文景时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帝内外经营政

策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简述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在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他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出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汉武帝正是以汉民族雄强的物质实力,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远征,这不但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且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疆土,确立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基本上保持原状的中华版图。

3.汉武盛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4.以汉大赋与茂陵石刻为例,说明大汉气象的基本特征。

司马相如《上林赋》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精神魄力,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武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茂陵石刻对巨石略加雕凿、勾勒,刻削出人、马及其他动物的大体形,透射出雄强的生命力量。汉大赋、茂陵石刻堪称为大汉帝国雄强生命的真实写照。

5.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你能谈谈司马迁壮游中国的精神价值吗?

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湖南长沙及汩罗江,凭吊了屈原投水处;到了浙江会稽,参观了会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韩信的故乡淮阴,了解到韩信早年的经历;到了山东曲阜,参观了孔子故里;到了秦楚、楚汉战争的战场彭城,访问遗老,查看地形,探访汉初功臣的遗闻轶事。这次壮游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国山川、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的熟悉,更在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无限的时空、一种不羁的自由、一种精神的存在。这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检阅,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胜利凯旋。它显示了司马迁天马骏足般的豪迈,显示了司马迁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质。

6.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什么?请你对司马迁的著史理想作出一番阐释。

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 “述往事,思来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看来,他不只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之所以深入历史,是为了沟通古今,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是为了从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无疑,这是一种着眼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深远眼光。

7.司马迁是怎样重视史料的积累与论证工作的?请对此加以论述。

司马迁所做的第一步是要详尽地占有史料,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在完成这一艰苦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文献记载之间相互考核的原则,对材料的真伪作了异常细致的鉴别。

8.在《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现出什么样的历史观?

司马迁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样,司马迁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同时,司马迁又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人逐利求富的天性,高度评价商人的卓越才干,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伯夷列传》与《货殖列传》在七十列传中首尾呼应,表现了司马迁义利并重的历史观。

9.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优秀的商人具有哪些非凡的才干与品质?

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

10.对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怎样的实录?试举例说明之。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对于这样一个重使中国复归一统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司马迁又以史笔大胆实录,揭示出刘邦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此外,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出了他猜忌功臣的心理;在《淮阴侯列传》中则暴露了他诛杀功臣的劣迹。通观《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种种恶习的真实的刘邦形象。

1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

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

司马迁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12.对于项羽的自杀,李清照赞同,杜牧反对。你能将杜牧与李清照的那首诗默写出来吗?

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3.你能举出司马迁重视历史“情境”再现的具体例证吗?

在司马迁笔下,有《司马相如列传》中男女私情的“情境”再现,有《魏公子列传》中“知己之情”的“情境”再现,有《外戚世家》中姐弟重逢的“情境”再现,有《项羽本纪》中英雄美人生离死别的“情境”再现。

1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中云:“偶读司马长卿、卓文君事,念司马良史而载奔女,何以垂教?此乃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你能对这段话的含义加以解释吗?

在中国漫漫封建社会中,缺乏的是对男女私情的关怀。因有《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男女私情的描写,后来有不少痴情男女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中获得了一种能够“自拔”的爱的体验与启示,并由此产生了追求爱情幸福的强大动力。由此看来,这一男女私情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这,正是司马迁开此“奇局”的历史意义。

15.根据《刺客列传》,请你对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作出分析。

根据《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有二:其一,荆轲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深知燕太子丹秦舞阳徒有勇士之名,为完成刺杀秦王的大业,他一再焦急等待着能共担重任的朋友的到来。无奈,太子丹一再催促他上路。于是,他只好高歌一曲,奔向秦庭。其二,荆轲之所以没有刺中秦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剑术不精。倘若他早期能向剑客盖聂等虚心求学,也不至于功败垂成,千载遗恨。

16.在《史记》中,司马迁“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你对此有何评价?

在《史记》中,无论是伯夷、叔齐、屈原、贾谊这类高洁之士,还是历史中其他各类生命,司马迁都表现出一种“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这里既有放荡不羁的闾巷之侠,也有近于倡优的滑稽人物,更有薄情少恩的刻薄之徒„„各类人物大相径庭,有些人的行为、品行还深为司马迁所嫉恨。然而,司马迁对他们的处境与遭遇,对他们的苦难与死亡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韩愈曰:“博爱之谓仁。”司马迁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博大的恻隐之心,它超越了一己之好恶,而广被于历史时空中的芸芸众生。“多爱不忍”,可以显示司马迁深广的历史情怀。

17.依据《报任安书》,司马迁是怎样为李陵辩护的?

其一,司马迁观察李陵平时孝、信、廉、义等具体表现,认定这是一个奇伟的丈夫。其二,李陵挺身而出,赴国家之难,难能可贵。其三,李陵深入匈奴,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杀敌万人,作战英勇。其四,李陵的投降,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投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重新报效汉朝。总之,司马迁不是机械地就事论人,而是知人论事,透过事情的表象思考他人的行为,并推知将来的可能。这里充满了对人的深刻理解,同时更勃发出对官场小人的愤激情绪。而无畏的勇气、豪放的气质又使他把这种深切的感受全部道出。

18.以你的理解,谈谈“李陵之祸”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认为他“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而本质上,司马迁的辩护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迸绝网罗的异端思想。司马迁并未对武帝有任何行动上的触犯,只是因为“口语”而导致大祸,这种“口语”之罪说穿了就是思想罪。可以说,“李陵之祸”即为一代哲人与专制政治潜在冲突的总爆发。

19.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自己的不死作了辩护。请问,司马迁不死的理由有哪几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一条?

理由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理由二:如果自杀,“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理由三:“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理由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以上四条不死的辩护词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条。

20.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赞语中这样说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处死者难。”请你结合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中的具体表现,对这十三个字作出一番解释。

在司马迁看来,对死亡有彻底认识的人,必定是一位勇者,这并不表示死有多么的困难,难的是如何面对死亡。司马迁就是一个“知死”的勇者。如果说屈原敢于自杀。那么司马迁则敢于不死。他们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都对死亡有真实而深切的体验。正是这种对死亡真实而深切的体验,使司马迁深深感到他已无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真正的表现。

21.在你看来,《报任安书》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关于任安来信的时间和内容,许多人认为任安是在下狱后向司马迁写这封信的,写信的内容是请求司马迁出面援救他。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人包世臣。在我们看来,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写信给司马迁的。其时,司马迁正担任中书令,掌文书及推选人才诸事。因此,任安在他的来信中诚恳要求司马迁在官尽职,推贤进士。而司马迁则由于事务繁重,一时无暇与任安谈心,直到任安下狱后判处死刑之时,才赶紧给任安写了封回信。

22.《报任安书》中有言:“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请你对这句话作出一番解释,并以此推想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的处世行为。

李善注曰:“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狂’与‘惑’,圣人之戒也。”由此看来,“狂惑”实为“混世”的同义词。以狂惑的形式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而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是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

23.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是怎样描写陈胜敢于面对死亡、精心谋划起义过程的?

面对“失期,法皆斩”的死亡绝境,芸芸众生早已魂飞魄散。然而陈胜、吴广却显得异常的冷静:“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从陈胜、吴广口中,连连迸发出四个“死”字,表现出他们面对死亡的无畏勇气。不惟如此,陈胜在对时事的分析中又直表现出他眼光的犀利。他深以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扶苏、项燕乃民心所向,只要打着他们的旗号,登高一呼,天下必云集响应。由于陈胜胸有天下大势,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向世界举起了他反秦的双手,发出了他生命的最强音:“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果如其所料,陈胜起义后即掀起了时代的风暴,形成了一股摧枯拉朽的反秦力量。

24.“巨鹿之战”一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巨鹿之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战前杀宋义开始、战后章邯投降结束,表现了项羽能在关键时刻纵观大局、果断行事的豪迈气概。写法上一开始先声夺人地叙述了项羽的出场,后再写其破釜沉舟的决心。战争结束,项羽余威仍使诸侯军“人人惴恐”。此战在太史公笔下显得层次分明,惊心动魄。从描写的艺术看,有直接描写,有简接描写,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夸张渲染。另外,司马迁不注重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大刀阔斧、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突出了项羽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

25.对于项羽的自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对这两种不同观点作出说明。

杜牧对项羽的自杀,深表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认为,项羽不应自杀而死,应该包羞忍耻,依据江东以求东山再起。但在李清照看来,项羽的舍生赴死,表现出了一种刚烈的慷慨之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6.为什么说荆轲“智深而勇沉”?

从平常表现看,荆轲看似怯懦,与剑客盖聂、鲁勾践交游,一有冲突,便逃之夭夭。但在燕国面临亡国威胁时,荆轲则勇敢地承担起劫杀秦王的使命。而当秦舞阳在秦廷上胆战心惊时,荆轲却显得异常的镇定,以“顾笑舞阳”的从容举动化险为夷。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勇沉”。

为了能接近秦王这一深居宫殿的雄主,荆轲处心积虑,仔细思考着行动方案。经过反复思考,荆轲向太子丹要求获得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樊于期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而避难于燕。督亢是燕最富庶的地带。可以想见,如果带上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秦王必大喜而召见荆轲。但太子丹不忍斩杀樊于期。在这种情况下,荆轲私见樊于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于期慷慨自刎。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智深”。

27.司马迁为何说伍子胥是“烈丈夫”? 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怎样的个人情感?

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坚毅地选择了出逃。在一种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支持下,伍子胥处落魄之境,以其“刚戾忍垢”的精神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后引吴兵破郢报仇,痛雪了杀父兄之耻,实现了“我必覆楚”

的誓言。故此,司马迁称颂他“烈丈夫”。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就刑,生不如死。但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司马迁坚强地活了下来。因有与伍子胥两相仿佛的个人经历,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这一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意欲隐忍苟活以就功名的个人情感。

28.后人认为《越王勾践世家》“以忍为主”。你能对“忍”的人生意义作出分析吗?

“忍”实为人生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们,总是能忍他人之所不能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最终是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可以这样说,苦难是对人的考验仪式。如果你不能通过这一考验,你必将被苦难所吞噬;如果你勇敢地面对苦难,苦难自能磨练意志,激发生机,使你获得一个灿烂的人生。

29.对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意义作出分析。

面对胯下之辱这种无以复加的耻辱,韩信内心自有一种深深的痛苦。作为一个伟丈夫,韩信何尝不想拔剑而起?但他想到自己功业未就,就坚毅而坦然地接受了奇耻大辱。“孰视之”这三个字,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志士的坚忍沉雄。正因为韩信早年能忍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终于以自己的绝世之才成为历史中的风云人物。由此看来,韩信当年的忍辱苟活,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30.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不惟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略,而且也蕴藏着孙膑的人生体验。在庞涓的迫害下,他“屈体受辱”,只能以“怯”掩盖他伺机逃脱的企图。到了齐国后,他依然沉雄不露。当齐威王要任命他为大将时,孙膑却坚辞道:“刑余之人不可。”就在这种“怯懦”与谦让中,孙膑胸中自有甲兵千万。在与仇敌庞涓交战时,他依然保持着往昔之“怯”,让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庞涓果不其然,自言“我固知齐军怯”,结果误入孙膑的天罗地网,终至兵败身亡。由此看来,孙膑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屈体受辱”的人生经历。

31.在司马迁看来,范雎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雎的成功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在司马迁看来,范雎今日的成功实根源于他当年的苦难。正是那种深深的耻辱,强烈刺激着他,使他立志要为自我尊严而战。而达到这一目的,他就必须取得比他仇人——魏相魏齐更大的优势,必须创造出一个比他现时生命更强大的生命。这自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范雎赋予了自身存在的更大意义。由此,范雎极大地开发着自我潜力,表现出惊人的胆识。他纵观全局,深知只有在秦国可供他发挥才能;也只有取得秦国的相位,他方可以对魏齐实施报复。结果,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果没有遭受那样一种奇耻大辱,范雎断断不能创造出如此显赫的人生。不因受困而丧志,反因忍辱而激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范雎的成功正说明了这样的人生道理。

32.为什么说《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在《史记》,司马迁在政治、军事之外更弘扬一种文化的意义、精神的意义。他自称上学孔子之《春秋》,说明他的《史记》寄寓着精神大义,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这样就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在《史记》中,他还设立了《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的传记,并把孔子奉为“至圣”、“素王”,由此一来,在政治势力之上又多了一种文化的势力、精神的势力。故此,《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33.在《赵世家》中,是哪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元人纪君祥在《赵世家》基础上创作出的著名悲剧叫什么?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又将纪君祥的作品改编成法文,你能说出伏尔泰改编作品的名称吗?

在《赵世家》中,是程婴与公孙杵臼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后来,元人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的基础上创作出著名悲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改编改编作品的名称叫《中国孤儿》。

六、论述题

1.《货殖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并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理论。首先,司马迁对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以穷为乐的酸腐论调,指出统治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以满足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切不可逆流而动。接着,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虞四者并重,认为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他深以为,商品流通是在人欲的驱动下自然形成的,它完全可以独立于行政命令之外。在物质社会中,人人都凭恃着各自的才能,竭尽全力去实现各自的欲望。所以物价贱时,人人争相购买,结果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物价贵时,人们不去购买,结果就会导致

第四篇:《《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①,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比喻事情的关键
4.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具得秦图书也          具:完整地
   B.上必益信君              益 :有利地
   C.录录未有奇节            录录 :平庸,无所作为
   D.而何之勋烂焉            烂:光辉灿烂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因民之疾秦法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高祖还是贫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利用自己的职权保护他,并送给他五个大钱当作去咸阳的路费。
   B.汉王二年,萧何留守关中时表现突出,深得刘邦信任,因此,刘邦把关中的所有事务专门委托给了萧何。
   C.楚汉两军对峙,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萧何采纳了鲍生的提议,消除了刘邦对他的怀疑。
   D.司马迁认为,萧何跟随刘邦之后,能够了解民意,顺应民意,顺应时代要求,功勋卓著,可以和闳夭、散宜生等人相比了。
7.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译文: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5分)


4.B
【解析】益:更加地。
5. A
【解析】A项,因为    B项,表顺承/表假设。【《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文章《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出自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
   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萧何的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绝封;但天子总是又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其他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才名显天下。)萧何谨慎地守护关中这一根本重地,利用民众痛恨秦朝严刑苛法,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百姓们一起更新政治。淮阴侯韩信及黥布等人都被诛杀,而萧何的功勋光辉灿烂。他位居群臣之首,声名流传后世,可以同周朝的闳夭、散宜生等争光比美了。


"

第五篇:《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宋)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②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贶,读kuàng ②萧相:即萧何。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此时司马光退居洛阳。

1.请简要分析首联和颔联的写景手法。(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由远及近,俯仰结合,远处嵩山、伊浦与近处平皋、别馆、疏柳、清泉相辉映,体现高远阔大之境。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4分,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如答虚实结合、色彩浓淡相间也可酌情赋分)

2.①因身处乡野,面对简远恬静的山水,表现出优游闲散之情;②“扶丕构”“济巨川”表现了作者虽身在江湖却心念朝廷,希望为国效力的勃勃雄心;③以萧何自比,为遭排挤而不得不身处乡野而产生失落、无奈之情。(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注释

⑴君贶(kuàng):王拱辰(1012-1085年),旧名拱寿,宋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三司使等。司马光与之有交谊,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文彦博封潞国公。东庄:文彦博洛阳居第。《蒙斋笔谈》:“文潞公居第不甚宏大,晚得其旁隙地数亩为园,号‘东田’。”

⑵嵩(sōng)峰: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叠:一作“迭”。

⑶伊:伊河、伊川,水名,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浦(pǔ):水滨。【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⑷平皋(gāo):水边平地。皋,水岸。别馆:别墅。

⑸柱石:比喻担当重任的人。丕(pī)构:犹言大厦。丕,大。

⑹楼船:有叠层的大船。济:渡。巨川:大河。

⑺“萧相”句:以萧何比喻文彦博。沛人萧何(?-前193年)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为第一功臣,汉律令典制,多其制定。左右手,比喻得力的助手,《史记·淮阴侯传》:“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⑻穷僻:贫困不遇之地。

参考译文

遥远的嵩山堆千重白雪,低低的伊水映一片蓝天。水滨百顷田地连接着别墅,两行疏落的柳枝拂动清泉。国之大厦正须柱石般的重臣支撑,谁想渡过大河必得凭借高大楼船。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背景

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作者自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1085年(元丰八年),退居洛阳。1082年(元丰五年),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富弼(韩国公)等人也因反对新法入洛阳定居。他们组成了一个在野集团,名之“耆英会”,常在一起聚首,置酒相娱。【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司马光《和君贶题潞公东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32022/

推荐访问: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