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训练营语文八年级苏教版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9-26 11:07: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一】: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七律 长征》

一、 略 二、 C 三、 1.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2. 暖 寒 四、 1. 七律 毛泽东 1935 10 2.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3. 一个“暖”字,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句中“寒”字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不是指天气寒冷,而是烘托泸定桥险恶的形势,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烘托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 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像起伏的微波;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却像滚动着的小小的泥丸。形象地烘托出红军的高大,具体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 五、 1. 腾跃五岭 2. 疾跨乌蒙 3. 巧渡金沙江 4. 飞夺泸定桥 5. 喜踏岷山雪 六、 提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材料,展开想象,语句流畅,无错别字,描写精彩即可。 七、 1. 略 2. 略 3. 可以说一些前人还没有做到,而我们正在做的比较艰巨的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4. 不因此一举,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2. 《〈长征组歌〉两首》

一、 D 二、 略 三、 B 四、 这两个乐章都是用短句突出局势的严峻。《四渡赤水出奇兵》用短句拟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过雪山草地》用短句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生存危机之严重。 五、

1. 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前三句写景,视野广阔,映衬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高大形象。又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它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句,对仗工整,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汉”形象。 2. 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理由即可) 六、 1. C 2. 交代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3. 有必要。“天如火,水似银”细写红军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这三句深化了长征组歌的主题。 4. 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 七、 1.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的,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首演于北京。 2.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 3.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的是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 4. 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它摄制成同名音乐艺术片。

3. 《老山界》

一、 1. B A C 2. A C D B 3. A A B 二、 C 三、 1. 风景 2. 迫使,威胁 3. 干脆,表示直截了当 4. 景象 四、 B 五、 1. 涯 崖 2. 饥 肌 3. 斜 邪 4. 洌 冽 六、 (一)1. 时间 2. 山脚 半山腰 3. 陡峭、高峻。 4. 行路十分艰难。 5.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 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 7. C (二)1. 略 2. 半夜里 山谷 战士 3. B 4. „„还是睡不着。‖天上„„就是寂静。‖耳朵里„„ 冷 高 静 5.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不屈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突出了文章中心。

4. 《草》

一、 略 二、 1. 副 2. 驱 3. 竟 4. 详 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甜更美的生活。 四、 C 五、 (尤)犹 (祥)详 (青)清 (身)生 六、 B 七、 1. 运用排比,具体地写出了战士们吃野菜中毒后的惨状。 2. 形象地写出了医生对战友的无限关切之情。 八、 1. 高潮 周副主席 2. 一是肖像描写,表现周副主席虽然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二是语言描写,这样说是对自己行动的解释,真实地表现周副主席心系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 3. 提示:联想注意自然合理。 4. 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九、 1. 无名战士把部队最需要的火柴委托卢进勇带给部队。 2.因为无名战士是在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战友,要把七根火柴托付给他,所以他能先发现卢进勇。 3. 略 4.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不,没„„没用了”“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无名战士两次拒绝卢进勇对他的救助,表明他盼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是希望把火柴交给

同志带给部队,反映了他把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朴素的语言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5. 党证里的火柴“像一簇火焰在跳”,既象征了无名战士一颗火热的心,也象征着这些火柴将燃起一堆堆温暖的火,给部队带来希望。“像擎着一碗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手“像一只路标”,形象地表明了无名战士临终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6. “模糊”是因为失去战友的悲痛;“清晰”是指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5. 《〈长征〉节选》

一、 略 二、 B 三、 1. 对自己眼花栽倒感到十分无奈,内心产生了一丝凄凉。 2. 写出了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战马后难过的心情。 3. 指刘少奇因难走及少食等原因走路艰难、摇摇晃晃。 四、 提示:答案只要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符合剧情的发展即可。 五、 1. 这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他们可以倒下,可以牺牲,但北上抗日的信念决不动摇。 2. 提示:要抓住彭德怀同志当时的矛盾心理进行揣摩分析。 3. 因为彭德怀同志内心非常痛苦,所以说不下去,省略的话可能是“如今他又要为革命献出生命”。 六、 略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一、 1. quán yâ yùn cù 酣 踉 跄 籁 2. 苟—苛 顾—故 濑—籁 彩—采 3. (1)② 将“就是”改为“就要”,去掉“的过程” (2)③ 在“青少年时期”后添加“有没有”或“能否” 4. (1)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2)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春蚕在咀嚼桑叶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山泉在呜咽 波涛在澎湃 5. 提示:从长征的艰难、长征的精神等方面谈理解都可以,有中心,语言通顺即可。 6. 提示:开场白要有称呼,点明活动的目的;结束语要说明活动的意义。语言要简明。 二、 (一)7. 翻山的时间 8. 山脚 半山腰 9. 仰视 俯视 10. 行路十分艰难 11.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二)

12. 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与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衬托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与伟大。 13. 动作描写: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语言描写:“——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 细节描写: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14. 通过侧面描写将军的神态、动作的变化,烘托出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和高大形象。 15. 提示:将军对这位已牺牲的伟大红军战士充满了愧疚及深深的崇敬之情。 16. 表达了将军和战友们心中永存的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后来者,对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 17. “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18. 体现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提示:可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19. 不设统一答案,但碑文要简洁、鲜明。示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 提示:不设统一答案,但要肯定“长征精神”。观点正确,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三)

21. 大渡河 国民党反动派军队 22. 巧渡金沙江,安顺场渡江,攻打泸定桥。 23. “飞”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红军战士英勇、迅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由衷的敬佩之情。 24. 陡峭的山高高地挺立着。 25.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26. 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

第二单元

6. 《枣核》

一、 略 二、 (悬)玄 (急)及 (焉)嫣 (励)厉 三、 1. 表明友人是郑重其事的要求,期望十分殷切。 2. 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 3. 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 D 五、 1. 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待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情。 2. 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六、 略 七、 要点:(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2)祖国欣欣向荣的局面对海外游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八、 1. 意思 2. (1)急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2)每逢佳节倍思故乡。 3. 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4. C 5. B 6. 身在异国,心系故土。 7. 这一串动作是人物思乡的动作,饱含着眷恋故土的深情。假如删去这些动作,变为冷冷的陈述,也就失去了句子的表达作用。 7. 《最后一课》

一、 略 二、 法 都德 第一 真实性 心理活动 心理 肖像 语言 动作 三、 1. 拟人 2. 比喻 3. 反复 四、 A 五、 B 六、 1. 韩麦尔先生 2. 动作描写 3. 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七、 略 八、

(一)1. C 2. C 3. 韩麦尔先生带着爱国情感谆谆教诲,“我”怀着爱国情感认真领悟。 (二)1. 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2. 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8. 《始终眷恋着祖国》

一、 略 二、 1. 眷恋 2. 求救 3. 颗 三、 A 四、 蓝(篮) 浆(桨) 忙(麻) 五、 B 六、 充分说明钱学森的重要价值,预示钱学森回国道路的艰难,同时反衬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七、 1. 两个“不

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2. 这组关联词表现了不准钱学森回国态度的坚决,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八、 1. 他是“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他“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并与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这些赞扬和评价钱学森的话都是从侧面表现了钱学森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为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战斗力。 2. 不能。因为原文是按照钱学森在这些科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由轻到重排列的。 3. “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4. 不离题。写这些内容是用来衬托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深切。 九、 1. 一是美国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关押他;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 2. 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3. 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的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 4. 从侧面表现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 十、 略

9. 《古诗四首》

一、 略 二、 A 三、 1. 文中指战乱 2. 躺着不动 3. 还想着 4. 夜深 5. 泛指兵器 6. 指史册 四、 C

五、 B 六、 D 七、 诗人斥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实用意是讥讽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八、 1. D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3. “感时”指首联的内容,“恨别”指“家书抵万金”。承上启下作用。 4. 忧国思家的情感。 九、 1.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作者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作者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前半句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后半句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4. 前三联书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谓,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孙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十、 1. (1)自己不感到悲哀 (2)还 (3)守卫 (4)深夜 2.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轮台”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3. 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

10. 《晏子使楚》

一、 略 二、 1. 出使 2. 对„„说 3. 熟练 4. 将要 5. 用 6. 犯罪 7. 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8. 到 9. 偷窃 10. 本来 11. 只 12. 果实 三、 A 四、 1. 近旁的人,指近侍 左和右两方面 2. 它的果实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之意) 3. 辱 疾病 五、 B 六、 1.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七、 1. 曷 何 什么 熙 嬉 开玩笑 2. 略 3. 苦笑。从楚王的语言“寡人反取病焉”可以看出。 4. 好。晏子的回答十分巧妙,用生活中的事物“橘”、“枳”巧妙设喻,极具说服力,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 D 6. 齐 楚 不盗之民 盗贼 7. C 8. 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其他意近也可) 9.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10. 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11. 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12.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13.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14.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一、 1.跷 嫣 掐 诧 兜 duó xiã shù 2. C 3. (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或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3)人生自苦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 (1)鸭绿江 嘉峪关 (2)蒙恬 孟姜女哭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答案不统一) (3)长城是我心中的彩虹。 5. 误入白虎堂——林冲 大闹飞云浦——武松 火烧翠云楼——吴用 智赚玉麒麟——时迁 6.已界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 被剥夺使用本国语言权利的亡国者 始终眷恋着祖国 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 二、 (一)7. 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8. (1)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2)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3)小弗郎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 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了他抱有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的痛苦。 (二)

10.《济南的冬天》。 11.肃静庄重、激动悲愤 12. “他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做亡国

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13. 春花是春天的花朵,喻指学生。 14. 外族侵略时课堂上老师的表现 对老师祁瑞宣的感情描写 神态和心理 (三)15. 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陆游听来,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的马蹄声是很相似的。 16. 满腔爱国热忱 17. (1)其/实味/不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8.犯罪 听说 本来 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19.(1)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倒自讨没趣了。20.晏子是一位机智勇敢、灵活善辩、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优秀政治家、外交家。 21. 根本原因是他把国家尊严看得最重要,勇敢捍卫祖国荣誉和自身尊严。

第三单元

11. 《背影》

一、 略 二、 略 三、 略 四、 D 五、 略 六、 1. A 2. B 七、 (一)1. 这里指愚蠢,不懂事。

2. 这里指说话得体。 3. 父亲送“我”上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二)1. 略 2. 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现中心。第二次是人物正面描写,因而略写。 3.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深情,也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4. 动词如:探、攀、缩、微倾。它们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5. 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写出父亲惦念儿子旅途平安,爱子情深可见一斑。“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是对儿子不谙世情的担心。 6. 例如: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及文尾的一段文字分别体现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分析略。 7. 略 八、 1. 不能。“风雨”指自然现象,词重叠后的“风风雨雨”指生活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2. 表现了父亲对“我”细心的关切(父亲怕钱放不妥帖,怕“我”丢失)。 3. 丢脸,不体面。 4. 说明父亲对孩子尽了责,看到了希望,又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 5. C 6. “希望”与“期望”都指人的某种愿望。“希望”指对某种目的的向往,或指理想所寄托的对象。“期望”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文中“父亲”想儿子成才是一个不断“希望”的过程,而题目所说的“期望”是“父亲”的目的。

12. 《甜甜的泥土》

一、 D 二、 略 三、 1. 玲(铃) 功(切) 2. 止(住) 3. 框(眶) 仓(跄) 4. 侵(浸) 四、 鼓 低 吮 瞅瞅 埋 插 五、 1. 表示想象、推断 2. 表示想象、推断 3. 表示举例 4. 表示比较(说明:比喻必须在两个不同性质事物之间进行,而“梨”和“萝卜”都属水果,不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所以它不属于比喻) 5. 表示比喻 六、 略 七、 (一)1. 小亮好久没有享受到母爱了。 2. 不能去掉。因为上一段已经写了小亮沉浸在欢乐之中的情景,这里再写,所以要用“还”。因此,不能去掉。 3. 文中写“好像又看到”的情景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小亮在父母离异后所受到的痛苦;另一方面为下文写“埋糖”等情节埋下伏笔。 4. 文中写小亮的梦说明小亮向往美好生活,但这只能是一个梦,不能实现。

13. 《人琴俱亡》

一、 B 二、 略 三、 1.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2.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昏过去。 四、 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自己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五、 1. 王子猷 病笃 2. 子猷、子敬兄弟情深,子猷因为悲痛过度,“都不哭”。 3. (1)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2)王子猷睹物思人,悲伤过度,不能调琴。(提示:还可以有其他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这“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 王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情 语句略 5. (1)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 (2)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

(3)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6. A 7. B 8. 我也将不久于人世,他日必将与你见面,所以我强忍悲伤,无奈取琴弹奏时发现琴声已不协调,感叹人亡琴亦亡,不禁痛哭失声。 9. 子敬既已去世,他的演奏艺术及他生前的事业也随之消亡了。 10. 本身病重,将不久于人世;而且伤心过度,悲痛之情积郁心中。 14. 《我的母亲》

一、 略 二、 略 三、 C 四、 略 五、 和和睦睦 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喜气洋洋 财源广进(言之有理即可) 六、 1. 四件事:母亲元宵节背我“巡阅”;母亲给妹仔讲小说;我背书挨打,母亲陪着流泪;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母亲是一个善良、慈爱、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的人。 2.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3. 略 七、 提示:回答要考虑实际,从体贴、理解、领悟等角度考虑。 八、略 九、 1. 因为文章是写母亲为我赶青蛙这件事的,这件事最能体现出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2. 为下文母亲为我赶青蛙一事作辅垫。 3. “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在记叙文中使用适当的议论,更容易提示文章

的主旨。本句议论是对母亲对我关爱的总结,也是本文的主旨。 4. 我的高考经历 母亲对我的关爱 5. 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更清晰,更高大,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6. 由于母亲为“我”赶蛙的细节在“我”脑海里太深刻了,所以对那时的蛙声的记忆也非常深刻。想起蛙声,事实上是想起母亲的关爱。

15. 《父母的心》

一、 1. A 2. B 3.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427462/

推荐访问: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