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来源:素材库 时间:2016-09-27 09:49: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素材库】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一)
对“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七种表述形态之考证

龙源期刊网 .cn

对“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七种表述形态之考证

作者:王峰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要弄清楚“与时俱进”一词的来源、使用及演进情况,并消除人们存在的普遍误区,就必须以党的文献为文本进行全面考证。通过对已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在党的文献中和“与时俱进”含义相近或相同的表述先后有七种形态。这七种表述形态的内容有指政治文明的,有指历史观的,有指工人运动的,有指党员思想的,有指理论刊物的,有指文艺需求的,也有指法制建设的。从考证结果来看,“与时俱进”含义的相关表述在党的文献中由来已久,即便是“与时俱进”这个词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因此,江泽民的表述完全是老词新用、老意新表。但不容置疑,江泽民的表述是迄今为止党的文献中最为完备和最权威的表述,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表述。

关键词:与时俱进;表述形态;考证;江泽民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0106

一、引言

“与时俱进”一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术语和核心概念。江泽民在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之后,它立即被频繁和广泛地使用在党的各类文献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长久不衰的理论热词和最重要的表述之一,以致于大众普遍误以为它是个“新词”。但是,以党的文献为文本全面考证后,我们发现“与时俱进”含义的表述在党的文献中由来已久,即便是“与时俱进”这个短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事实上,在2001年之前,“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表述形态就已达七种之多。二、“与时俱进”的七种表述形态

(一)第一种表述形态:“与时俱化”

在现有的可以查阅到的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最早的表述形态是“与时俱化”,它是由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首先使用的。李大钊使用“与时俱化”的文献共有三篇,分别是《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和《史观》。

《政治对抗力之养成》撰写于1914年11月1日,发表于《中华》杂志第1卷第11号。在这篇文献中,李大钊写道:“盖世运日进,求治之道,今古各殊,制法者当葆其与时俱化之性,以待时势之变迁,俾勿穷于用,此扩其量于时者也。”[1]这里,李大钊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变化、变动、变迁是时代和时势的特性,因此“制法者”应当“葆其与时俱化之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二)
2015超星尔雅课堂军事理论答案《全网最完整》(1)

中国国防(一)

1,属于国防的作用或目的: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2,属于国防的类型。、扩张型,自卫性,联盟型

3,属于国防的基本特征。、多种斗争形势的角逐,战争潜力的转化、质量建设的方向

4,属于先秦时期中国的国防政策。变法图强、改革军制、奖赏军功,百家论兵 5,是西汉时期的国防政策。、汉匈和亲,文武并用、固边以防,出击匈奴、屯田耕守,赏功罚过

6.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防状况。、尚武修兵,北朝强盛、国防废弛,南朝衰败、西晋罢兵,东晋偏安

7,学习军事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Y)

8扩张型国防代表国家是中国。(X)【】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9.国防活动涵盖了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活动。中国国防(二)

1是唐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形势。、万国归附,居安思危、改良兵器,发明火药、水路畅通,驿站遍布

2,是元朝的国防形势。、以兵立国,横扫欧亚、兼收并蓄,兵器无敌

3,是开元盛世的标准。、周边无强国、周边无敌国、周边无有敌意的强国

4,是宋朝时期的国防形势是,、闭关锁国,强干弱枝,火箭、火枪首开先河、积贫积弱

5隋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形势是:集中军权,拓宽兵源;修成路河,以御赴急;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6西方人认为的古代四大军事家分别是:拿破仑、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X)

7,宋朝的国防政策给后人的一个教训就是:封建统治者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导致国弱。

中国国防(三)

1是明朝时期的国防形势。、炮船称盛,海陆统筹、威震北边,兵学复兴、抗倭御虏,忧患迭起

2,属于清朝时期的国防形势,、变化武备,抵御外侮、炮口立约,国门大开、举办洋务,安内降外

3.俄国历史上的伟大统治者有: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斯大林、列宁和伊凡三世。(X)

中国国防(四)

1,关于丰臣秀吉临死前制定下的日本称霸三步走策略是。、第一步,侵占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第三步,称霸世界

2,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广袤的国土面积

3,俄罗斯曾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

4,因为历史上日本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并且被打败了,因此现代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向日本学习。(X)

中国国防(五)

1,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抗日纲领、实行片面抗战、假抗战,真反共,随时准备同日本妥协

2,关于文革期间,中国国防形势和取得的成就是。、经济上没有外债和内债、发明了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牛胰岛素

3,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国防形势,给我们的启示是。国防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战略的指导方针是决定国防事业能否真正强大起来的关键

4国防战略的涵义是。、谋划和指导国防发展的战略

5,属于世界上主要的国防战略模式。前苏联:抑民重军、美国:以军带民、两瑞:寓兵于民

6,属于制定国防战略的客观依据。、国际战略形势和战争预测、国家周边环境安全、分析国家安全环境的基本着眼点和方法

7,国防的状况从来都是同统治阶级的状况紧密相关的。

8日本的国防战略模式属于重农抑商型。(X)

中国国防(六)

1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的职责的说法。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2,属于国防相关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教育法》

3,当今世界各国的常备军发展趋势是。、适当减少军队员额,协调发展各军兵种、加速高科技研究,努力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注重后备力量建设,积蓄战争潜力

4,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是。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后备力量对国防斗争的影响巨大、在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中,后备力量有重要的作用

5,事实上,有多部法律都是关于国防立法的内容,其中最大的法律就是宪法。 6,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X)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8,国防经费是巩固和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X)

中国国防(七)

1,武装力量是。、一般是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结合而成、其最高统帅,一般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高领导人担任、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高军事机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现役部队由海军、陆军、空军三大军种及一个独立兵种第二炮兵组织而成、其常备军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现役部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部队有。、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部队 4,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其师团已纳入军队建制序列,授有番号、军旗

5,中国的“网络蓝军”是:、是国防部根据部队训练的需要,临时设立的、训练内容包括了网络防护、旨在让受训部队着眼于提高信息化能力水平,强化网络安全防护

6,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警察部队有。、内卫部队、黄金部队、交通部队

7,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电子对抗兵、侦察兵等兵种组成。

8,中国人民解放军专门的弹道导弹部队,一般称为第一炮兵部队。(X)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的部队。 10,中国的民兵组织依旧停留在单一的步兵兵种之上。(X)

军事思想(一)

1,通常属于军事思想的范畴有。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建军指导思想 2,军事思想。、其本质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其来源于军事实践,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3,最早的军事思想是属于()阶级的。、奴隶主

4,《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的诞生。

5,属于古代欧洲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有。、埃帕米农达、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6,被誉为古希腊的第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

7,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8,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是在封建社会。(X)

9,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军事思想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三)
2016年春季奥鹏作业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文化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 九品中正制

答: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2. 中秋节

答: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3. 文化

答: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4. 郡县制

答: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五谷”。

答:(1)五谷包括火谷,悬谷,金谷,水谷,土谷! 火谷,就是我们俗称的五谷,包括玉米、小麦、大米、小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悬谷,包括苹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众多的悬挂结在树上的水果。 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猕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实。 水谷,包括莲藕、海带、菱角、海菜,还有水本身及这些水生植物。 土谷,包括白菜、萝卜、土豆等等众多的蔬菜。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2. 唐代诗歌文学创作与科举考试有什么关系?

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用人以德、学识为本.唐朝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书、明算等. 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才。

3.简述“十三经”。

答: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2)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4. 简述“冠礼”。

答: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当代重构。

答:一、传统文化的自我突破

文化的突破,是指一种成型的文化削弱、打破或超越固有结构,寻求到新的价值指向和理论出口,对原有文化结构、文化观念和文化逻辑进行解构、重建。文化的突破,是文化自新的基本模式,是文化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作为历史的概念,一种文化惟有能够实现自我的不断突破,从一种“稳定结构”中蜕变为另一种“稳定结构”,才能够实现文化的延续。作为社会的概念,一种文化的公认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与时俱进,在不变更其义而调整其形式中寻求到与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契合方式,这种文化先成为公众认知的主流,进而一个时代文明的主导。这就需要强化文化自我更新能力,使之成为文化自新的内在动力,调动其自身资源,去实现自我突破。

文化突破的能力,可以视为决定某一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尤其对于具有漫长历史传统、极富思想资源的文化发展来说,由于其内部思想资源、学说观念、社会习俗等足够丰富,且通过长期积累、彼此支撑、共同作用形成了“超稳固”的结构,外部的浸润或修订很难改变其属性。这是因为这类文化有足够多的学说、观念、理论甚至实践来抵消外部的影响,其必须从内部实现自我突破,才能不断自新。文化,作为立足于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彼此认同之上所形成的多层次、多系统、多元化的认识共同体,常常不是制度的附庸,亦非政治的代言,很多时候无法通过顶层设计或运动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彻底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核心理念、作用方式进行系统审视,鼓励、提倡传统文化的自我突破,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二、文化传统的内在调适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文化的自我调适,是指作为一个系统类型的文化结构、文化传统或者文化观念在历史进程中,对其内部的理论观点、逻辑方法、认知手段、价值指向等进行自我调节,既实现理论框架的自足和实践行为的自主,又能契合外部变化了的时代要求。一种文化能否成型,取决于文化形成的早晚、规模、特色等,要从历时性去描述;而一种文化能否发展,则取决于文化是否具有自我调适能力,即能否在共时的多样文化形态中保持本文化的自足和适应,惟其如此,其才能在文化冲突中保持自我,在文化多元中坚守自我,在文化竞争中突出自我。【】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作为一种文化认知,价值体系反映着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共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我们在面对异质文明冲突、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取长补短,保持自身价值体系的不被颠覆;又要兼容并包,实现文化传统的与时俱进。前者是要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成分,契合自身发展所需,实现文化的不断突破;后者则需要从自身文化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资源,实现学说要素、文化资源的重组。根植于文化传统的本土资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所支配的社会习惯和文化心态,已浸润到中国社会的民俗、习惯、行为之中。我们借助西方学者的理念去审视这些观念时,在比较之中很容易发现其理论缺失和逻辑断序,对其进行批判、抱怨甚至冷落。问题在于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和民众,而社会和民众又是受文化传统浸染而来,与其缘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充分总结、发展、提升、利用文化传统的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风气的要素,作为当前文化发展的内核,作为未来文化繁荣的动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推动文化传统的自我调适,充分实现其与时俱进、与时俱化。

【】与时俱进一词最早形态是】

三、中国文化的现实超越

文化的超越,是要求文化摆脱对外部的依附、对现实的妥协,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支撑政治理念、主导经济伦理、引领社会思潮、弥补族群隔阂。不再作为秩序建构的附庸,而是作为秩序产生的滋养、秩序运行的润滑,发挥其在民族精神塑造、社会舆论引导、价值观念取向上的基础性作用,

惟其如此,才是实现文化的自立与自信。没有文化上的自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撑;没有文化上的自信,未来中国缺少影响世界的软实力。

近代中国产生于赶超状态中的文化判断依据,有样板可以遵循,有目标可以追求,使得我们能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走完其他国家漫长的探索之路。建国三十年时,我们基本实现了民族的自立和国家的稳定;建国六十年时,我们已经成为强大的经济体,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但我们实现民族独立、经济发展之后,我们何去何从?是否会出现登顶之后的迷茫?当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环顾四周,再没有可资参照的发展标准,也没有可资遵循的现成道路,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再将文化建设作为手段,而是将文化作为目标,推动中国文化的自立。按照文化的规律建设文化,既要能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不拘格套,鼓励创新,容纳不同,不抱残守缺;又要能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鼓励个性,提倡差异,不排斥异己,以文化传统为积淀,以价值导向为要求,以引领思潮为方向,以雅俗共赏为旨趣,推动中国文化的历史超越,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国赢得世界尊重的道德推力。

2. 论述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答:一、政治的秩序意识

秩序意识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所谓秩序,既包括政权产生、政府运作、法律体系、礼乐观念等官方政治运作手段,亦包括宗法制度、婚姻形态、道德准则等家庭行为规范等。中国文化受儒家学说影响甚深,儒家学说建构了一套系统的政治运作模式,对国家而言,实行礼乐与法律相结合制度形态,从内到外建立起教化手段和管理手段;对个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道路,将个人的价值消融在国家社会的需要之内,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学说体系。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秩序意识,是建立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下,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形成了一套行对完善的管理和制衡机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428265/

推荐访问: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