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虫共眠,刘亮程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30 10:34: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

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B.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件两面的关系。

C.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它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既强调在静中知解和领悟道,更强调将道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去。

D.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③段承接②段,是对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⑦段与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德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因为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来,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时翔

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①,一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②与俱,仆从胥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

③盛驺从,且偕牙侩、疠丐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

己惧无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

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 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

(选自清·俞樾《荟蕞编》)

【注释】①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②记室:文书、文员。③牙侩:商行中经纪人。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约己惧无以集事 集:成就

B.比出舍 舍:等到

C.牙侩估以入赋 估:通“沽”,出售

D.是时瓯民德公 德: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 吾尝跂而望矣

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 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

D.安事厉民为 天之亡我,我和渡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

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

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

(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②。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释】①裴叔则:此处代指裴十四。②买君顾: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

8.请简要概括裴十四的形象特点。(4分)

答:

9.李白的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试以这首诗为例,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起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何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①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川泽纡其骇嘱。 (王勃《滕王阁序》) ③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登高》) 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谁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⑤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

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11.在文章作者描写了虫子怎样的生命状态?请加以概括。(4分)

答: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结合文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秀美的两个句子。(6分)

(1)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答:

(2)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

答:

14.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请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B.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携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C.20年间,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应用应接不暇,新设备眼花缭乱,中国互联网从边缘落后到奋起追赶,并开始在世界舞台斩露头角。

D.当代“啃老族”,就是一群不肖子孙。他们把父母“啃”得艘骨嶙峋,遍体鳞伤,心力憔悴,惨不堪言。这种现象绝不能蔓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近日,有网友发帖举报东莞一镇街官员购买百万元的豪车,称其身价近20亿元;同时举报了该官员涉及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B.官修的正史显得过于沉重,但以正史为题材的小说却将历史的风云演绎得跌宕起伏:无数的民族英雄、家族英雄、草莽英雄,通过中国 文人的礼赞,都在小说中尽显其沧海横流的本色。

C.有专家指出当前房产市场已处于繁荣小周期的末端。事实上,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频频上演,“兴润崩盘”事件致楼市风声鹤唳,三四线城市或将一地鸡毛。

D.在2013—2014春季中国男排联赛中,在连负两局的情况下,北京队队员团结一致,

第二篇:《与虫共眠》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

第三篇:《高考散文阅读(三)》

第四篇:《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

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4年4月26日上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

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

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

外》,有删改)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第五篇:《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皖南八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日期:2014年4月26日上午

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成人成己,成贤成圣,修养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然而,过去的研究一般把修养看作专属于个人经验,属于道德培育范畴。但若做深入考察,会发现,修养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它既包括道德内涵,也包括认识特征和价值判断;它既面对个体,也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养也是一种哲学样式。

②在中国,“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有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表现出从个体内在倒社会外延的扩展特征。

③起初是修与养分列。《论语》中9次讲到“修”。大多作“培养、研究”解,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养”,基本是养育、供养的意思,如“其养民也惠”。孟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概念。他说人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善,但这种善的体现和发挥还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如何修身养性,在他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墨子》《荀子》中都有“修身”篇,老子也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当修身养性被提出后,其含义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到《大学》,则进一步把修身与政治相联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础。到了朱熹则说“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这就成了以得道为目的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学。于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④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思考看作人的根本属性,却又把人的身心分离。这造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引起了许多哲人学士的批评。但在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身心二元的问题。虽然也有关于身与魂魄的讨论,但主流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性指人性,包括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天命、生命,也指身体、能量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心身兼修,神形皆备。所谓“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⑤就命为天命来说,天命是指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者权力,因此,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运行的节律,代表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秩序,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人的生长发育、壮老衰亡以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进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怎么知命呢?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就是把修身与养性,把安身与立命与知天事天作为一个整体的修

养活动来对待。修身与修心的本质,在于既不废形(身体、物质世界),也不废神(思维、主观世界)。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

⑥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如何认识道或得道呢?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以主客对立为特征,以理论推导为中介。这种认识,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走的是理念论哲学的道路。而中国的修养哲学,因为其强调为圣与求知的统一,求知方法往往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

⑦中国人对道的认识,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人自身的对象去认识,而是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或体悟。汉语有许多关于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身体特征,如体验、体察、体会、体贴、体知、体认等。从字面上讲,“体”有亲身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意思,即“体之于身”。在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道德与知识是和谐统一的。体,还表现在行,身体力行。体验一方面有赖于在静中知解和领悟,达到身心整体的切己体认与自觉修持。更重要的是,它将此知此悟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化到实践生活的操作中,使之成为动中的体会、体会中的得道。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讲,道,行之而成。佛教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等等,都是这个道理。

(节选自何锡蓉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思想者:修养,在“安身立命”之外》,有删改)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

1.下列对“修养哲学”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修养哲学有一个从个体内在到人类社会外延的扩展过程。从“修身”“养性”概念一提出,其含义就已延展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后来更与政治相联系。

B.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因为在修养的动态过程中,身不能无心,心亦不能舍身;修身与修心,实为一件两面的关系。

C.修养哲学要求体悟大道,知行合一。它呈现出与西方主客相对不同的特征,既强调在静中知解和领悟道,更强调将道化到形躯之身的活动中去。

D.在中国哲学中,“修养”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属于道德培育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整合和丰富的历程。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在指出前人对修养的狭隘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修养不仅属于道德培育范畴,更是一种哲学样式。在结构上领起了以下各段。

B.③段承接②段,是对②段的具体解析,着重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以后成为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把“修养”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

C.④⑤两段分别从人性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修养哲学强调身心一体,性命双修,反对身心分离,性命割裂。

D.⑥⑦两段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指出中国修养哲学在认知方式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体悟和知行合一。其中⑦段与⑥段构成递进关系,⑥⑦段又与前两段构成并列关系。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把思考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又认为人的身心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而在中国哲学中根本不存在身心分离的问题。

B.中国人对道德的认识更强调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主客是和谐的;而西方却更注重运用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及形式化思维,主客是对立的。

C.因为天地是人存在的根据与意义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在相通而生生不息。所以天地之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各有各的位置,在天这个大生命网中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D.孟子说“尽心、知命、知天”,即通过尽心、存心以知其性,知其性以知天。在他看来,

如何修身养性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时翔

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①,一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②与俱,仆从胥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盛驺从,且偕牙侩、疠丐③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己惧无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阅读答案__与虫共眠,刘亮程

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

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

(选自清·俞樾《荟蕞编》)

【注释】①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②记室:文书、文员。③牙侩:商行中经纪人。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约己惧无以集事 集:成就

B.比出舍 舍:等到

C.牙侩估以入赋 估:通“沽”,出售

D.是时瓯民德公 德:感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 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 吾尝跂而望矣

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 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

D.安事厉民为 天之亡我,我和渡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

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

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

(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②。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释】①裴叔则:此处代指裴十四。②买君顾: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

8.请简要概括裴十四的形象特点。(4分)

答:

9.李白的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试以这首诗为例,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起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何处?(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乙:①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川泽纡其骇嘱。 (王勃《滕王阁序》)

③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登高》)

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谁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⑤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

⑥岩扉松径长寂寥,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虫共眠

刘亮程

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卑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

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

那天我翻了一下午地,又饿又累。本想在地头躺一会儿再往回走,地离村子还有好几里路,我干活时忘了留点回家的力气。时值夏季,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天啥时黑的我一点不知道,月亮升起又落下我一点没有觉察。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

愿出来。若不是搔痒得难受我不会脱了裤子捉它们出来。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我们知道世上有如此多的虫子,给它们一一起名,分科分类。而虫子知道我们吗?这些小虫知道世上有刘亮程这条大虫吗?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个月或几天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

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有几个虫子,显然乘我熟睡时在我脸上走了几圈,想必也大概认下我的模样了。现在,它们在我身上留了几个看家的,其余的正在这片草滩上奔走相告,呼朋引类,把发现我的消息传播给所有遇到的同类们。我甚至感到成千上万只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血液沸腾,仿佛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当千万只小虫呼拥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间的某个角落,默默无闻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不知道谁死了谁还活着。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 (选自刘亮程散文《遥远的村庄》,略有改动)

11.在文章作者描写了虫子怎样的生命状态?请加以概括。(4分)

答: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结合文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秀美的两个句子。(6分)

(1)田野上虫声、蛙声、谷物生长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支巨大的催眠曲。

答:

(2)我因为在田野上睡了一觉,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它们好像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对我的血和肉体的味道赞赏不已。

答:

14.第二届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在给刘亮程的获奖评语中说,他从村庄和田野中获得了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并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请以本文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你所领悟到的“素朴的真理”。(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B.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携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C.20年间,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应用应接不暇,新设备眼花缭乱,中国互联网从边缘落后到奋起追赶,并开始在世界舞台斩露头角。

D.当代“啃老族”,就是一群不肖子孙。他们把父母“啃”得艘骨嶙峋,遍体鳞伤,心力

第六篇:《《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

《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文章《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出自

第七篇:《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文章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出自New Roman">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分)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2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12.参考答案: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评分标准:共3分,答案体现要点语句。【 江声浩荡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New Roman">13.参考答案:(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表述不恰当,口1-2分。

14.参考答案: 答案要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60200/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