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05 09:53: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5届江苏高三校模语文试卷》

南京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2015.05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7题,共7题)、非选择题(第8题-第19题,共12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和答卷纸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3分)( ▲ )

A.一种灵魂在歌唱 B.弧线 C.世界中的主人公 D.向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B.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C.他是真正地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D.“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洁的人品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超的演技更是让合作者和朋友们对他念念难忘的原因所在。

3.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

A.“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吴青峰《小情歌》)

B.“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宋冬野《董小姐》)

C.“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卢庚戌《风花树》)

D.“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4.请为姜夔绝句《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选出正确的句子,并进行排序。(3分)( ▲ ) ①西窗一雨无人见②细草穿沙雪半销③秋来东阁凉如水

④吴宫烟冷水迢迢⑤一夜吹香过石桥⑥梅花竹里无人见

A.②⑤①④ B.④⑤①② C.③⑤⑥② D.②④⑥⑤

5.以下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招领启事》)

B. 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寻物启事》)

C.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征稿启事》)

D.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在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招聘启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 与赵韫退大参书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

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

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

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

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

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

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

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

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

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

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

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

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

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

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

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

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

太平盛世的百姓。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 戾:违背 .

B.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 揆:揣度,衡量 .

C.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

D.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

B.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

D.①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②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2)

▲ ②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

9.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由。(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

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咄咄:《世说新语〃黜免》中记载殷浩被废后,“终日恒书空作字”,有人偷偷观察,

发现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

(1)本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2)本词下阕抒怀顿挫有致,试梳理作者的情感层次。(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 。(庄子《逍遥游》)

(2)自非亭午夜分, ▲ 。(郦道元《三峡》)

(3)问君西游何时还? ▲ 。(李白《蜀道难》)

(4)蜂房水涡, ▲ 。(杜牧《阿房宫赋》)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辛弃疾《永遇乐》)

(6)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

(7) ▲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8)万壑有声含晚籁, ▲ 。 (王禹偁《村行》)

五、现代文阅读(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张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

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

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

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

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

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12. 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5分) ▲

1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①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 ▲ ②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

14.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

15. 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

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

17.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6分) ▲

18.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6分) ▲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南京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南京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2015.05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7题,共7题)、非选择题(第8题-第19题,共12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和答卷纸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和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3分)( ▲ )

A.一种灵魂在歌唱 B.弧线 C.世界中的主人公 D.向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B.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C.他是真正地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D.“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洁的人品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超的演技更是让合作者和朋友们对他念念难忘的原因所在。

3.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

A.“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吴青峰《小情歌》)

B.“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宋冬野《董小姐》)

C.“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卢庚戌《风花树》)

D.“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4.请为姜夔绝句《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选出正确的句子,并进行排序。(3分)( ▲ ) ①西窗一雨无人见②细草穿沙雪半销③秋来东阁凉如水

④吴宫烟冷水迢迢⑤一夜吹香过石桥⑥梅花竹里无人见

A.②⑤①④ B.④⑤①② C.③⑤⑥② D.②④⑥⑤

5.以下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招领启事》)

B. 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寻物启事》)

C.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征稿启事》)

D.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在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招聘启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 与赵韫退大参书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

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

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

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

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

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

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

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

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

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

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

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

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

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

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

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

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

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

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

太平盛世的百姓。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 戾:违背 .

B.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 揆:揣度,衡量 .

C.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

D.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2)

A.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B.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

D.①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②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 ②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 ▲

9.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由。(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

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咄咄:《世说新语〃黜免》中记载殷浩被废后,“终日恒书空作字”,有人偷偷观察,

发现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

(1)本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2)本词下阕抒怀顿挫有致,试梳理作者的情感层次。(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 。(庄子《逍遥游》)

(2)自非亭午夜分, ▲ 。(郦道元《三峡》)

(3)问君西游何时还? ▲ 。(李白《蜀道难》)

(4)蜂房水涡, ▲ 。(杜牧《阿房宫赋》)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辛弃疾《永遇乐》)

(6)千嶂里, ▲ 。(范仲淹《渔家傲》)

(7) ▲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8)万壑有声含晚籁, ▲ 。 (王禹偁《村行》)

五、现代文阅读(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张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12. 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5分) ▲

1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①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 ▲ ②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

14.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

15. 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特别是在艺术这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制造距离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

第三篇:《试论_审美距离说_温萍》阅读答案--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第四篇:《从科学到审美》

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第2期

从科学到审美

● 北京大学哲学系 张世英

学的飞速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与审美关系问题的各种反思:一方面有人认为科学追求和谐、追求多

样性的统一,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等,这就足以表明科学活动本身就是审美,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科学一味追求普遍性,忽视个体性;一味依赖抽象,忽视具体;一味讲究物质效用,忽视人的精神趣味,于是得出结论:科学与审美是两股道上的车,绝对对立,无路可通。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各有片面性。

一、欣赏自然美是由科学通向审美的起点

科学的发展的确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例如宇航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宏观世界的太空之美,电子显微镜展示了微观世界的美,于是有人由此而概括地提出“科学

美”的概念,其内涵虽不明确,但大体上是指匀称、比例、(多样性的统一、和谐)不能离开人的鉴赏能力这一点来 平衡,包括色彩和音调的适当调配等。强调科学发展使人说,科学家看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和太空中的自然之美,并更广阔地看到这类自然之美的人往往以此作为科学活动本对这种美产生了特别的审美兴趣,这的确从一个角度显示身即是审美活动的明证。 了科学家的审美能力,显示了科学与审美的相通之处。科

什么叫做自然美?自然离开了人,无所谓美,我们不学家能对自然美有浓厚的审美趣味,这是很可贵、很值得能认为自然本身有美。自然美主要是指线条的匀称、颜色、重视的一个现象,它是审美的一个起点。英国现代哲学家、声调的调配、各种比例的平衡、恰当等,简单一句话,是美学家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在讲到康德关于自然指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统一,或简称和谐。可是多样美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时强调,能性的统一或和谐这种美的特点离不开人的知觉、感觉,离“欣赏有机的统一”是“审美洞察力”,而自然科学家最懂开了人就无所谓匀称不匀称,平衡不平衡,就谈不上美不得自然的有机统一,因此最能欣赏自然美。他说:“我倒美。王阳明说,山间花在没有人看它时,寂然无意义,只肯定认为,除植物学家外,没有人能真的感受到花朵的美”。是当人看山间花时,花的颜色才一时明白起来。这个例子他的意思是说,植物学家最懂花朵的有机统一性,因此,最能说明自然离开了人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是谈不上花朵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是美的(鲍桑葵《美学史》,第美的(参阅拙著《哲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北351页)。鲍桑葵的话是否说得有些过分,我们可以质疑,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4页、122页)。康德但他的话的确表明了科学活动与审美之间有某种相通处或认为,自然美表面上看似乎与人无关,不像艺术美那样是者说有某种接触点。至少,自然科学家(例如植物学家)人的创造物,但实际上自然美和艺术美一样也有“合目的的科学活动使他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的多样性统一,这就为性的形式”,只不过自然美中“合目的性的形式”是对一自然科学家欣赏自然美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我们一种多样性的统一的欣赏或者说对和谐的欣赏,而艺术美所般人就缺乏条件来欣赏显微镜下的自然美。当然,科学家具有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则具有更高的、更丰富的“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所兴发的审美意识同他的科研活动本身目的性”。但无论如何,对多样性统一或和谐的欣赏也是是有区别的,当他正在兴发审美意识时,他实际上停止了不能与人相分离的。所以康德说:“自然只有当它好像是科研活动;当他正在进行科研活动时,他也无暇顾及审美。 艺术时才是美的”(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5节;参阅鲍不过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然美一方面与艺术美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1、363页)。有联系,一方面又毕竟不同于艺术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歌德是既精通文学艺术又精通自然科学的思想家,他在谈多样性的统一或和谐一方面是美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又毕到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时也认为“我们不认识任何世界,除竟不过是美的初步的、起码的条件。康德认为艺术可以把非它对人有关系”(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很美,这就显示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28页)。如果说康德对自艺术的优越性(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黑格尔然美究竟在自然物本身还是在其与人的融合中这个问题有明确地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时不免模糊和自相矛盾,那么,黑格尔就说得更加明确。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

黑格尔说:“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

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康德、歌德与黑格尔的这些说法虽各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论证,本文不能细说,但他们都认为自然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美,这个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中国清代的诗论家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已畦文集》卷六《滋园记》)“人之神明才慧”就是指人的审美意识,凡物皆必待人之审美意识而“见”美。叶燮没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作出很详细的论证,但其基本观点与康德、黑格尔一样都是主张自然之美不能离开人的参与,用我在《哲学导论》所强调的语言来说就是,美的“在世 结构”是“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从自然美的这个特点 ....

4

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种特点或者说局限性,伴随着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的是美尔《美学》,第4页)我认为,艺术美之所以高于自然美,学领域中典型说的发展。美学上的典型说正是要使科学活当然首要的是在于艺术美是人的精神的创造物(黑格尔)动所达到的抽象本质回到具体的感性个别物之中,使抽象或者说是天才的创造物(康德)。但是,我们还应该把这本质(普遍性)获得感性的具体形象而变得具有生气,进一根本观点作一点更具体的说明,这就是,自然美由于缺而使人生变得有诗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乏创造性而主要地限于多样性的统一或和谐这种抽象形式对普遍性、规律性的追求,哲学史上崇尚本质概念的“概的美。这种美的主要缺点是缺乏深层的、内在的意蕴。 念哲学”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和这种状况相应的是美学上

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人所注意的美的典型说在美学史上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和西方思想发主要的是多样性的统一或和谐,所以古希腊艺术的特点也主展的道路不同,中国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哲学史上类要在于多样性的统一或和谐,古希腊关于美的理论也主要是似西方“概念哲学”的哲学思想也少见,所以在中国美学和谐说。这种美学理论是和古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思想史上很难见到类似西方典型说的思想学说,尽管中国—一和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相应的。古希腊人(以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好的写典型人物的文学作品。自文艺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物兴以来,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的兴趣和初步建立起来的科和现实物的模仿,自然物的美既然主要是多样性的统一或和学概念在经过中世纪长期被遗忘之后又重新兴起和建立起谐,因此,艺术作为对自然的模仿也主要地只能在于多样性来,于是18世纪的美学思想又较多地关注自然美,关注多的统一或和谐,这只是一种形式美和抽象美。例如一首诗、样性统一这种形式美;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艺术美越一支乐曲或戏剧都要讲究开端、中局和结尾,讲究完整性;来越变得突出,艺术哲学开始取代自然哲学(参阅The New 古希腊哲学也把几何图形、数的比例作为美的典型体现。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93,Ⅵ,P.123)。这段历史说明,

多样性的统一或和谐只是美的初步的、起码的条件。重视审美意蕴的典型说的艺术美与科学的发达往往相伴而多样性统一的形式原则与美的意蕴相比,显得贫乏肤浅。行。人性和人生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层次的,科学所以在现实历史发展过程中,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模仿说、越发达,人性就越不满足于科学的抽象性而增加了对审美和谐说很快就被一种注重美的内在的、深层的意蕴的学说趣味的追求,增加了把科学的抽象普遍性拉回到感性具体所代替,说得更具体、更确切一点,柏拉图、特别是亚里事物中来的激情。歌德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他在把士多德的模仿说、和谐说就已经包含了对这种学说本身的人性的这两个似乎相反的方面结合为一体的工作上所达到突破;已经包含了美学思想的前进性步骤。亚里士多德并的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伟大的范例。歌德说:希腊艺不像古希腊的普通人那样只注重形式美、抽象美,而注意术那种宏伟风格的“理想把我们提高到超越于我们自己的和强调理念在感性事物中、普遍性在特殊性中的体现(典水平之上,但是,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要求重新去对富型)所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也就是说,他注意和强调美于个性的东西进行完满的欣赏,同时又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内在的、深层的意蕴,而这一点正是西方近代美学所继这个谜只有美才能解答。美使科学的东西具有生命和热力,承并发展了的、但又不同于古希腊美学思想的特点。以亚使意蕴和崇高得到缓和。因此,一件美的艺术作品走完了里士多德为开端到近代而达到顶峰的典型说,是突破形式一个圈子,又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的东西,这才能成为我们美进而重视美的意蕴的阶段性转折点。一个只看到多样性自己的东西”(歌德《收藏家和他的伙伴们》,第5封信,的统一或和谐之美的人,只满足于欣赏自然美的人,远未转引自鲍桑葵《美学史》,第405页)。柏拉图的“理念”、达到审美之要义,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领悟到美的意蕴,懂“理想”超越了现实世界,但它同时也脱离了现实世界,脱得艺术美,才能有较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而关键(从历史发离了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脱离了“富于个性的东西”),展的实际过程来看)在于从模仿说、和谐说发展到典型说。 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抽象的本质概念,我们要求回到具体的、

个别的东西中来作审美的欣赏,而同时又不抛弃“理念”、

二、美使科学的普遍性变得具有生命力

“理想”的“意蕴和崇高”。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谜”)

典型说主要说的是把无限性的理念、普遍性体现于有如何解决呢?如何把“理念”、“理想”的“意蕴和崇高”限性的感性个别事物之中,典型既是有限的、个别的,同同“富于个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人性得到较完满的时又是无限的、普遍的,鉴赏者在典型中可以通过有限的实现呢?这就要超越科学(不是抛弃科学),用美来使“科

学的东西”(“理念”、普遍性概念)感性化、具体化而东西去体味无限的东西,从而得到无穷的美的享受。可见

审美并不是根本不讲普遍性,美学上的典型说从哲学根源“具有生命和热力”,使“理念”、“理想”的“意蕴和崇上讲乃是讲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高”不致因脱离感性中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过于冷静和原本都是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但科学活动为了寻找事严峻。美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从“富于个性的”个别到抽物的规律性,总是要撇开事物的个别性,找到普遍性,所象的普遍,又从抽象的普遍回到“富于个性的”个别的产以科学活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科学活动的产物——品,恰恰是“走完了一个圈子”,艺术作品就这样不再像本质概念也总是具有抽象性,这就使得科学活动及其产物科研产物那样抽象、远离人生,而成为切近于我们的生活显得特别冷静、严峻而较少生动性。也正是由于科学的这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我多年前看过一部与

5

洪水作斗争的故事片,写得很有艺术性,它就把一些洪水为害的普遍性自然规律以及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具体地体现到情节之中,使科学的东西(普遍性)具有生命和热力。可以看到,科学活动所一心一意追求的普遍性在这里又一次为审美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像在前一阶段中科学活动对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兴趣构成审美兴趣的最初步的起码的条件那样),没有对普遍性追求的兴趣,也就不可能有对典型的审美兴趣,因为典型所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正在于在个别事物的有限性中体味普遍的无限性。如果囿于个别的有限性,就谈不上审美的趣味或者说美的享受。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在这里可以说又一次有了某种相通之处和接触点。然而科学毕竟不等于审美,由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到审美毕竟还有一步之遥,这就要求科学家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要求他作为一个比较能完满地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进而使他终身以之的普遍性或本质概念感性化、具体化,使之“具有生命和热力”。科学的目标是追求单一性、相同性,这只能意味着抽象,而审美经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审美的经验中没有相同性。所以科学家还需具有审美修养、审美洞察力,才能走完上面所说的“一步之遥”。

科学家在这方面有其特殊的优越条件:这不只是指上面所说的科学家热衷于追求普遍性或本质概念,更重要的是指科学家还有一切从个别的、现实的东西出发的优点,歌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歌德认为在普遍(一般)与特殊(个别)的统一中,还有一个从何者出发的问题:是从普遍性出发还是从个别性出发?歌德反对诗人“为普遍而找特殊”,反对诗人从普遍性出发,先有一个普遍性概念的框框,然后去找个别的例子来说明它;他主张诗人“在特殊中显出普遍”,应从个别性出发,首先抓住现实中个别的东西,从个别的东西中显现出普遍。杜朗特说:“科学是一中有多,艺术是多中见一”。“一”是普遍性,“多”是特殊性,“多中见一”就是歌德所说的“在特殊中显出普遍”。歌德认为只有“在特殊中显出普遍”,才是“诗的本质”,也就是审美的本质,这就要求诗人不是一般性 地、随意地抓住一个个别的东西,而需要“生动地抓住特 ...殊”,亦即抓住个性和特征。只有抓住个性和特征才抓住 了典型性。歌德认为普遍性在现实中总是表现为无数不同的个别的东西,其中有的东西能充分显现普遍性本质,有的则不能,只有最充分显现普遍性本质特征的个别的东西才适合于艺术表现。所以歌德说:这种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例如要显现出橡树所特有那种刚劲之美,就不能抓住生长在茂林中笔直冲天的橡树来描写,而要选择、抓住许多橡树中那最能完满显现其特征的橡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133页),这才叫做“生动地抓住特殊”,也就是说,诗人应从能显现出特征的个别东西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见到典型美,才能创造出典型。这同从普遍性出发、从概念出发写出来的那种削足适履的公式化作品相比确有天壤之别。歌德的这种从特殊出发、“从特殊中显出普遍”的观点,

既是审美的要求,也是歌德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在美学思想上的表现。我们现在有些文艺作品往往是从一个既定的概念、教条、框框出发,然后编造一些具体情节充塞其中,这样的作品不仅不能为一些有审美趣味的人所欣赏,也会为一些有科学精神的人所不满。

三、由科学到审美的主要通道是想象

由科学走向审美,最主要的通道是想象。想象的最经典的定义是“使本身不出场的东西出场的能力”(参阅《导论》,第4、12章),或者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想象是一种感受不存在的事物的功能”(转引自鲍桑葵《美学史》,第584页)。无论认识还是审美,都需要想象。

审美之需要想象,这个道理几乎是不待言的(参阅《导论》,第4、12章)。这里只想简单提出一点,就是,越是高层次的审美意识越需要想象。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对 于自然美的欣赏是不需要太多的想象的,一个只能欣赏自 ..然美的人不能算是很富有想象力的人,因而也不能算是达 到了高层次的审美境界的人。艺术美有内在的、深层的意蕴,想象力不高就意味着不能达到对这种意蕴的审美洞察。例如前面提到的典型说所讲的典型,按康德的说法,想象力就是通过审美形象显现一种理想、理念(典型)的功能,人在鉴赏某个美的形象时可以通过它的典型性想象到许多其他非言语可以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并未在现实中出场,而只是在想象中出场,它们却是美的东西的内在的、深层的意蕴。典型说属于西方古典的美学学说。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的美学学说主要是显隐说,它主张以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背后隐蔽的东西而让鉴赏者在想象的空间中玩味无穷,这就更需要想象力,正是想象力使鉴赏者通过在场的东西想象到不在场的东西。这里所谓在场与不在场的东西中都包含个别与普遍的结合,包含感性与理 性的结合,所以显隐说是对典型说的超越,显隐说所讲的审 美意蕴,其内涵比典型说所讲的审美意蕴更深且广。由欣赏 ....自然美到欣赏艺术美,由欣赏艺术美中典型之美到欣赏显隐 之美(含蓄之美),这是一个不断提高审美境界的过程。

一般的认识以至于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想象。我们过去讲哲学原理在讲认识过程时只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讲或不重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一般认识和科学研究都需要从感性中个别的东西上升到或者说飞跃到理性中普遍的东西,但究竟是如何“上升”、“飞跃”的呢?这两者究竟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讲哲学原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康德的“图式”说和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说,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尽管我们对他们的回答可以提出各种质疑,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想象的作用:正是想象使感性中个别的东西同理性中普遍的东西结合为一,使前者到后者的“上升”、“飞跃”得以可能(参阅《导论》第4章“思维与想象”)。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对于当前某一具体事物(包括某一复杂的现象)的认识和把 握,单靠感性的个别性与理性的普遍性的结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个当前在场的事物或复杂现象不仅是当

6

前在场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结合,而且还以背后不在场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许多事物或现象为其背景和根源,前者植根于后者之中。赫拉克利特说,自然爱躲藏起来。我把这句话解读为,任何一个在场的自然现象都躲藏在无穷不在场的自然现象之中。当前在场的现象固然是个别与普遍的结合,不在场的现象也是个别与普遍的结合,只不过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有限的东西躲藏在无限的东西之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集背后无穷多不在场的东西于当前在场的东西的一个聚焦点。人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不在场的无限的东西与在场的有限的东西综合为一个“共时性”(参阅《导论》,第4、12章)的整体,这样才算是对当前的某一具体事物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当前某地区因大雨发生的滑坡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个别与普遍的结合,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这一滑坡现象的发生决不仅仅是当前的一场大雨这个原因所造成的,它有其背后各种隐蔽的根源如乱伐森林、破坏土壤等等现象,这些作为根源或背景的现象也是个别与普遍的结合。我们如果不是通过想象力把这些当前未出场的现象同当前出场的滑坡现象综合为一个整体,就不可能对当前的滑坡现象有一个整体的、真实的认识和把握。当然,我们也许可以说,我这里所讲的不过是平常哲学原理教科书上所讲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不过是平常讲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或近因和远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平常讲普遍联系或者讲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未免讲得太简单、太一般化了,我们并没有从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的角度来分析。所谓普遍联系或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如果作进一步的深层的思考,正是讲的从在场的东西联系到不在场的东西,从显现的东西联系到隐蔽的东西,这里起联系作用的恰恰是想象,想象让我们使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出场(在想象中出场),让我们把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聚集于在场的当前的东西这个焦点上来,从而使我们对在场的、当前的东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所以,我们平常讲的整体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离不开想象,而我们过去在讲认识过程时却不讲想象。语言哲学家William G.Hardy在批评C.K.Ogden和I.A.Richards的语言意义理论时指出:在物理科学的理论活动中,特别需要想象来把握那远离所谓“物”或“对象”的抽象的东西,科学假说离不开想象(William G. Hardy, Languag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A Tapestry of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University Park Press, Baltimore, pp.85-87)。从上面所讲的这些可以看到,想象对认识、对科学研究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学家越富有想象力,他从当前出发所联系到(想象到)的不在场的空间就越广阔,他的科研成果也就越有可能具有广度和深度,反之,缺乏想象力,就会使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科学的想象与审美的想象虽然都是“使本身不出场的东西出场的能力”,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审美的想象是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它是在把不在场与在场综合为一的一体中求得一种体味无穷的美的享受,而不问不管那不在场

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会出场,也就是说,它不求实证。科学的想象则不然,它最终要求实证,要追问不在场的东西是否会出场。胡适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可以解读为大胆想象,而最终还是要小心谨慎地看想象中出场的东西是否在现实中出场,这里需要的主要是冷静细致的思维,而不是情感。审美的想象可以“触兴致情,因变取会”(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随审美感情的兴之所至,在未出场的普遍联系中纵横驰骋(当然,我们又不能把审美归结为只是对情感的简单复写),而科学的想象则始终伴随着“求证”的考虑和约束,而最终为了求得普遍规律还要割裂一些现实的联系,进行抽象的活动。总之,科学想象与冷静、严峻相联系,而审美想象却是与感情、激情相统一。由科学到审美,确有想象作通道,但在通过这个通道时需要经过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上的转换,这就是由冷静、严峻转向感情、激情。当然,这决不是说科学活动不包含感情、激情,事实上,科学的创新是需要感情、激情来推动和促进的。审美想象因富有感情而可以随兴之所至把想象的空间扩大到甚至连逻辑上都不可能的范围。一个过分拘泥于科学的严峻而缺乏激情的想象力的科学家,其科学成就的广度和深度是会受到限制的,伟大的科学家常常具有激情的想象力,甚至幻想。

四、科学和审美的共同特点是自由的精神

科学和审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者用我在《哲学导论》中的话来说,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科学 的“在世结构”是“主体——客体”关系,审美的“在世..结构”是“人——世界”的融合(《导论》,第1、4、10 ..

章)。但两者都起源于惊异(好奇心),惊异既是求知的 开端,是科学(与哲学)的开端,也是审美意识的开端(《导论》,第2、137页)。惊异的特点之一是自由的精神,即不受实际兴趣或者说利害关系的束缚。人在处于惊异状态时是不计较利害的,是完全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和审美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自由。人无论在进行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富于感情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还是在进行主——客关系的抽象思维的科学活动过程中,都是自由的,是不计较利害的:审美活动之不计较利害,这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康德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即使是科研活动,其本身也是不计较利害的,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在获得最终的科研成果以前,科学工作者一直处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由无知到有知的惊异状态之中。不同的是,审美活动,就鉴赏者来说,鉴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无外在目的之可言,无利害关系之可言;就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一个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无外在的实用目的,更无个人利害的计较,而只出于个人审美的感兴,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本身并不具有关系到实际利害的效用(作品被作为商品出售,那是另一回事)。至于科学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它的成果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可以成为对主

7

利用”的兴趣。“不管是否违反警察规章”是指不顾及个体有效用的对象;也因为如此,科学与审美不同,常被人

人利害的计较;“不管科研成果在实践上是否有用”,就们与现实的利害和效用联系起来。其实,科学的成果可以

是更高一层次的“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这更是一种为人们所利用,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活动本身是不计较利

害和效用的活动。古希腊人的科学精神正是一种不计较利“伟大的理论兴趣”。

和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都具有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精害和效用的自由精神,科学活动就是自由的活动,就是一

神这一共同特点相适应的是两者都给人以愉悦之感。审美种不夹杂利害和效用考虑的所谓“为知识而知识”、“为

给人以美的享受,固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活动所给学术而学术”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

人带来的快乐。我这里并不是指科研成果因其能满足人的所说,古希腊人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如日、月、星辰等等

欲望和实际需要所带来的快感,那种快感正是与利害计较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变化以及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所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柏拉图所说的“不自由的精神”,产生的惊异,是求知的开端,是哲学的开端,古希腊人对

它与审美的愉悦之感不可同日而语,康德在分析美的特征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出于实用的目的,而只是由于好奇心

时特别阐述了二者的区别。我所要讲的科学活动所带来的驱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无知而要求摆脱无知,求

快乐,是和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精神相联系的。柏拉图在《国得有知,他们是“为知识而知识”,他们的这种知识是“自

家》篇中详细论证了这种快乐的特点及其优越于满足人的由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1卷第2章),

低级欲望所得到的快感之处。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亦即不受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效用所束缚的认识活动。柏拉图

部分:最高的一部分是“用来学习的”,低级的两个部分

说:那些只知追求利益的人的灵魂是“不自由的精神”,只

一是“爱钱的部分”,一是“爱荣誉的部分”。最高的一

要排除了这种不自由的精神,一切知识就都是美好的,否则,

部分“是为了认识事物的真理”,“是最不关心金钱和荣

就“不能有哲学家,而只能产生标准的无赖”(柏拉图《法

誉的”,具有此种灵魂的人可称为“爱智者”,柏拉图又

律》篇V,747b,c)。柏拉图当时就指责埃及人和腓尼基与

称之为“哲学家”,最低的灵魂爱钱,可称为“爱利者”,

希腊的科学精神相反,他们所关心的是利益、效用而不是为

第二等的灵魂爱荣誉,可称为“爱胜者”。与这三种人相

求知而求知(同上)。柏拉图的话应能引起当前反对“为学

应,有“三种形式的快乐”。柏拉图认为,“认识真理和

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的自由精神的人的警醒。

实在,始终沉浸在学习中的快乐”同金钱和荣誉所给人带

我们赞赏古希腊人“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这

来的快乐相比,不仅有优劣、高低之分,而且还有谁能得

决不排除我们可以出于实用的目的,为了获得可供人满足

到“最多的快乐的体验”之分:金钱和荣誉所给人带来的

实际需要的成果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古希腊人就是既

快乐,人人都会体验,“爱智者”也会体验,但爱金钱者

有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又同时很讲实效的人。但是第

和爱荣誉者却不必也不容易体验到“爱智者”认识真理所

一,科研活动本身,如前所述,是不受实际利害和效用所

得到的快乐。三种快乐中,学习和认识真理所得到的快乐

束缚的自由活动。第二,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创造性成

是“最甜蜜的”,“受这个部分支配的人的生活是最快乐

就往往是在根本不计较利害、不考虑实用目的的情况下获

的”。另外,对于爱智者来说,满足人的快乐所需要的是

得的,把科学研究只限于实用目的(更不用说出于个人的

真理,是最真的东西,而满足金钱和荣誉的快乐所需要的

私利)的狭隘实用主义观点和急功近利的观点,必然使科

是不真实或不够真实的东西,因此只有“爱智者”的快乐

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我国的传统思想

才是“真实的快乐”、“纯粹的快乐”,而后两种人始终

和当前的科研状况来看,特别是从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来得不到这种快乐。柏拉图倒也并不完全否认后两种快乐,看,我以为我们需要更多强调的是发扬科学所固有的为学他所主张的是,“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需要“遵循知识和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理性的引导,在它们的陪伴下追求快乐,只追求那些理性认学的终结》的结尾曾慨叹“德国的光荣伟大的理论兴趣”可的快乐”,但柏拉图强调不能让灵魂的两个低下的部分“取即“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当时的德国已经“完全丧失得控制权”(柏拉图《国家》篇580e~587a,译文引自《柏了”,“代之而起的却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以及极其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4~604页)。 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可以看出,柏拉图所谓“爱智者”、“沉浸在学习中”、所说的“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der Sinn fuer rein “认识真理和实在”所取得的快乐,是一种不计较金钱和荣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其中所谓“纯粹的”(rein)誉亦即不计较利害的快乐,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快乐,是他一词不仅是指不顾及一些个人利害的计较,像我上面所说所谓“自由的精神”所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说是我们所谓到的那样,而且是指不考虑学术研究成果在实践上是否有科学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科学的快乐是非常值得我们用。“der Sinn fuer rein 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 赞赏的,只有科学家才能有这种快乐。但科学的快乐与审gleichviel, ob das erreichte Resultat praktisch verwertbar war 美的愉悦两者之间又有不同之处:科学的快乐是求真的快oder nicht, Polizeiwidrig oder nicht。”这句话的后半是说, 乐,主要是理性的,而美的享受是更多地与情感、激情相“这种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一种“不管所得成果是否违结合的,是超理性的(这里且不说科学活动的成果可以带反警察规章的兴趣”;它的前半则是说,这种“纯粹科学来实效,可以给人以满足柏拉图所谓“灵魂的低级部分”研究的兴趣”是一种“不管所得成果是否在实践上可以被的欲望的快乐)。当然,既然是快乐,那就(下转第14页)

8

第五篇:《2015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名校】2015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0.0分)

1. 顾城有这样一首诗:“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请问这首诗的题目是(3分)() A.一种灵魂在歌唱 B.弧线 C.世界中的主人公 D.向往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0.0分)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对于很多的德国评论家来说,格拉斯的作品实属是他自视清高.禁欲苦修和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产物,在八十年代中期后,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B. 华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或申请后应当受理并告知办理的时限.程序.

C. 他是真正地从一个艺术家和亲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那段耻辱的历史,所以他能够用艺术的构思来创作这张震撼性.史诗性的作品,是一般画家所不能达到的.

D. “行者精进,忍者不悔”是高仓健的座右铭,高洁的人品固然让他誉满天下,而高超的演技更是让合作者和朋友们对他念念难忘的原因所在.

3. 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 “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吴青峰《小情歌》) B.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宋冬野《董小姐》) C. “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卢庚戌《风花树》)

D. “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4. 请为姜夔绝句《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选出正确的句子,并进行排序。(3分)() ①西窗一雨无人见②细草穿沙雪半销③秋来东阁凉如水 ④吴宫烟冷水迢迢⑤一夜吹香过石桥⑥梅花竹里无人见 A. ②⑤①④

B. ④⑤①②

C. ③⑤⑥②

D. ②④⑥⑤

5

. 以下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招领启事》) B. 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寻物启事》) C. 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征稿启事》) D.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招聘启事》)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与赵韫退大参书 1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 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 戾于古法。此虽弘撰 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 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 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 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 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 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 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 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 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 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 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

()

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 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②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 9. 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由。(4分)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0.0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咄咄:《世说新语·黜免》中记载殷浩被废后,“终日恒书空作字”,有人偷偷观察,发现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 (1)本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2)本词下阕抒怀顿挫有致,试梳理作者的情感层次。(4分)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0.0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2)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3)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4)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 (6)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8)万壑有声含晚籁, 。 (王禹偁《村行》)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0.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纸 张炜

一想到“纸”这个字眼,就让人有一种温煦、一种富足的感觉。拥有许多纸,也就应有尽有了。薄薄的,匀细光润,各种颜色,简直非人力所能为。有人将发明纸的那个人当成神仙,这原是对的。我囤积纸的癖性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可救药。我用不了这么多纸,也无法传之后世,唯痛惜这些纸在身后的不测命运。当然,我会未雨绸缪,想想办法。

十几岁之前,纸是极珍贵的东西。那时的人吃物匮乏,连青草都吞了,树皮悉数剥下,哪里还有纸。有人吃一种棕色的土,黏而细,有香味,捏成长条,从一端吃下。这时没有纸。小学生的课本是黑粗纸印的,字与纸的颜色几乎相混。但我就在这时对纸着了魔。

我那个粗鲁的继父把纸藏在了床下,翻开他的军大衣和褥子就能看到一叠花花绿绿的纸,极薄,香气四溢,是用来卷烟的。我小心地抽出三两张,这是第一次偷。那时一般人家简直没有一点儿纸头,进门后四下张望半天就是找不到纸的痕迹。这是真正的贫穷。而继父竟然把一叠叠纸压在身子底下睡觉。大概他也知道这有多么奢侈,故而藏得严密,且与之相伴同眠。

后来吃物多了,粮食有了,纸也就不再罕见。最先看到成捆的白纸是在海港路代销店:柜台上有酒坛和醋坛,还有一捆纸。它要五分钱一张,贵极了。我买了一张,妈妈也买了一张。继父脸色很坏,他当然嫉恨。

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它微笑着,好像说:来吧,给我写上吧。关于纸,我三十多岁算是见了大世面。那是进城后的事,那天由人引领,我来到了一个印刷车间,于是看到了堆成一人多高的纸岭。 我的心立刻乱跳起来,两耳嗡嗡响。这些纸垒得像巨石,或卷成了碾砣一样,浑身闪烁着兰花瓣的光泽,嗅一嗅有千层菊的香味。我见四下无人,就伸手抚摸了这成堆成岭的纸。粉白色的纸体温与人相同,约三十六度。黑纸凉一些。有一种橘红色的纸有些烫,像发着低烧。

也就是那不久,有人送给一叠印了方格的纸,美如画幅,我小心地收起。看许多人怎样使用:每一格填上一个字,有趣而神秘。这让我想起了种地:先修好畦垄,然后再播种。

一天半夜,我梦见那一叠簇新的纸打上了雨点,头上急出了汗珠。 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姑娘。这是我三十多年里的一个突出记忆。她微胖,有刘海,脸上一层细小的绒毛闪闪烁烁,大眼像猫一样。我对她的到来只有感激。尽管三个月了,我们之间手都没有碰一下,也没有说什么表明心迹的话。渴望结束单身生活。我比她大许多。她第一次来到这寒碜的住处,直笑:你这里什么也没有。

我让她看了纸,一共几叠,其中一些是十几年前的积存了。我送她二十张浅红色的纸,她收下了。我一直记得她转身的样子,那条粗粗的发辫垂在背上。多么好,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姑娘。 我还想送她一叠方格纸。可是她没有再来。 (选自张炜小说《远河远山》,有删改) 12. 请概括“我”囤积纸的原因。(5分) 13. 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①我把所有的纸写上字之前,先抚摸它。 ②我醒来一遍遍抚摸完好的纸页,再也没有睡意。 14.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色。(6分) 15. 探究本文的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高建平

①自然欣赏的关键,是从自然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艺术欣赏的关键,是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欣赏者太远。太远了,与人无关,就无法欣赏。于是,不失去距离,又不能太远,就成了一门关于距离的学问。 ②对此,布洛提出“距离的二律背反”。有两种力出现在审美经验中,一种将人拉向对象,一种将人拉离对象。只有两种力量维持了一种平衡,审美欣赏才有可能。

③将人们吸引向对象的一股力量,就是生活的趣味。对自然的爱好,是从中看见生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的向往。对艺术的爱好,是从中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真实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向往。 ④但是将人们从对象拉开的那一股力量,则比较难理解。有一种理解,认为过度生活化是危险的。孔夫子提出,君子不党;英国绅士们警告:保持你的距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过于挤在一起,就激发了低级趣味,滑入到危险的关系之中。还有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艺术就是要与生活不一样。纵观文学艺术的历史,有着大量非现实主义---即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来写作的作品。从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影视动漫作品,用魔幻手法写作的文学和艺术,都在有意偏离生活。这时,艺术的力量不是像绳子一样拉着欣赏者,不让欣赏者滑向危险的生活,而是有一种魔力,将欣赏者带入到奇幻世界中。像《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的神奇故事,所具有的不是否定性距离,而是具有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所造成的特有的美。

⑤距离由此取得了新的含义,有了肯定性的力量。

又打破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利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手段。

⑥当然,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⑦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绘,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⑧在美学界,朱光潜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真的是对朱光潜先生莫大的误解。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6.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 结合文意,说明第⑤段中“它不仅无害,而且成为了艺术性本身”的含义。(6分) 18. 简析文末“海边农夫”例子的内涵和作用。(6分)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0.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66937/

推荐访问: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审美苦旅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