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教育手抄报内容文字

来源:素材库 时间:2017-05-02 12:46: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素材库】

【篇一】:养成教育手抄报内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养成教育手抄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进入手抄报栏目查看。

养成教育手抄报(一)

  课内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势,大至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上课时,如果有学生开小差,任课老师会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方法予以引导;有同学做小动作,老师会边讲课边下意识地走到该同学身边,直至专心听讲。学生听课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专心与否,我们用举手率来衡量。一堂课下来,根据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来判断其上课听讲专心的程度。有了指标,学生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 其次,重视培养学生作业清楚认真的习惯。对错题和不清楚的作业要求重做这当然是首当其冲的措施,也是对每位学生的普遍要求。对一些脑子灵,因好动,做作业只图速度,不求质量,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低级”错误的同学,老师各显神通,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比如:我们学校四年级班主任江老师针对一位屡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为他制定了一个称“马大哈”的计划,意思是一次作业粗心了,给自己记一个“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个“马大哈”。哪天他细心检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扬。这样,约莫过了一个月,这位同学养成了作业做完后细心检查的习惯,“马大哈”的个数逐渐少了甚至没有,100分的次数愈来愈多,成绩一下跃居前茅。对于一些聪明且小节也比较注意的优生,我们非常重视其自学能力、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习惯的培养,以至达到人尽其力的目的。

养成教育手抄报(二)

  课外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举止不文明、不规范即属于没有规矩。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主渠道在课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举例来说吧,自从我们学校开始实施《重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计划以来,我们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少坐办公室,多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范,而后帮助其学生改正。诸如学生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我们每位老师都不厌其烦不知指导、示范了多少人次。正因为如此,才换得如今学生基本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学会了互相监督、相互帮助。一个个举止是这样,一句句不文明的话,我们也不放过。只要机会一有,我们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这个侧重每位老师心中都要有数,以便统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阶段性的潜伏期,我们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熟人见面互相问好,潜伏期短些;对于一些较难改正,顽固性的坏行为,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一些本性的行为,潜伏期一般要长一些。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另外,我们非常注重榜样的示范。每隔一个潜伏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小结,每次小结,我们都要评出一、二个典范。这个总结评比除了鼓励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榜样,示范带动更多同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手抄报(三)

  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其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中小学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中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由于所在学校学生居住分散,离学校远,我们采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强联系。每学期期初,学校都应该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公开信,普遍能受到学生家长地关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篇二】:读写养正 点亮智慧人生

读写养正 点亮智慧人生

--------3311读写工程创新成果经验介绍 青龙第三实验小学 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注重实效、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创新”的工作要求,学校依托语文学科,落实教育局的“3311”读写工程,创新求实,丰富师生读写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正领 ,做好读写引领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提高教师的读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开设了名师工作室,将教师的提升纳入到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地位上来。为了养成教师勤于阅读、善于钻研的习惯,大力推进“教师读写工程”。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号召,“让读书成为习惯”,是我校强力落实教师读书工程的主题,“让教师充满智慧”是我们大力推进教师读写工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校读书做到“三有”:

一有书读,学校给给教师每人一本书,保证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做起;根据自己的需要网上阅读,学习名师,观看名师课堂录像,读名师课例案例等,享受名师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二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读写的热情,让学生从读写中享受收获的快乐,从而把读写引向持

久。语文教师有朗读比赛、所有的教师的粉笔字大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青春记忆征文等活动。厚实基础,丰富内存,演绎教育的精彩,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有检查,粉笔字一周写两次每周两次检查,周一、周三;读书笔记期初检查假期读写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读书笔记检查。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每月上交读书心得和优秀散文、记叙文、论文。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认真查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落实星级阅读评价,评选“阅读星”和“写作星”,调动学生读写积极性。有人说,什么叫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成百上千次做好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把别人认为容易的事坚持做下去,叫不容易。我们要做到不简单,不容易。)

二、正行,保证读写行动落实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尽快驶向自能读写的轨道。

1.落实阅读书籍。我校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年龄低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们为学生推荐了绘本。“绘本”是一种适合低年级阅读的图画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优秀的绘本能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包含了幼儿丰富想象的绘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满。学校下发了《读书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鼓励家长为孩子购书,保证书源。其次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对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说,最方便的阅读还是在教室里可以随时取阅。我校主张班班有图书角,室室有读书点。这些童书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书包里、书桌上、枕头边,学生便可能在不经意间爱上阅读。每班都选出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登记和学生借书、还书的记录,要求每班每生每学期至少读3本书,真正给学生提供了“人在书中,书在身旁”的浸润式阅读环

境。每学期开展一次“好书交换”活动,活动之前,各班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过的图书进行梳理,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相互配合,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我校现在虽然人少书少,但要做到读到的书最多,合理科学利用学生手里的书,做到班与班推荐的书不同,按时更换。

2.落实阅读时间。晨诵,每天早晨20分钟晨读时间,要求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午读,每天中午20分钟午读时间;暮省,每天晚上“亲子共读”时间,由家长陪孩子共同阅读20分钟;下午大课间20分钟默读。每班每月上一次读书汇报课:好书推介、心得交流、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内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为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落实方法指导。首先上好阅读指导课,开学初肖立平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绘本我会读》,其他老师也都在本班上了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看书要仔细看、大胆猜、用心读、明道理四大方法。学习圈生字新词,抄优美语句,做好批注等技巧。其次课堂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重视记字方法的发现和总结,除了传统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串识字等方法外,还创造了字谜识字、编故事识字、儿歌识字等既有趣又高效的方法。学生大量识字,为提前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感悟课的第二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每节课都要结合课文进行10分钟的拓展阅读,10分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读有章写有法。学生读写能力在读写实践中得到很大提高。养正教育手抄报内容文字。

三、正规,落实读写常规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可以主宰人生。”有了好的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的习惯,成功不容易,好习惯一旦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益。我校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常规要求,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每生八必做:1、每天必背一条名言警句;2、每天必读20分钟的课外书;2、每周必背两首古诗;3、每周必写一页读书笔记;4、每月必读一本好书;5、每学期必买一本好书;6、每学期必向校报投一次稿;7、每学期必写好20次写话;8、每生建立自己的读写成长记录档案;这些必做内容有的是独立完成。

每班五必做:1、每班板报必须建立“读写能力展示专栏”;2、每班必须建立图书角; 3、每班每学期建立班刊;4、每班每月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5每班每学期必须积累一套特色读写能力展示资料。

语文教师六必做:1、必须结合县局的各年级读书任务做好读书计划;2、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籍;3、必须每月读一本书,每周写两页读书笔记;4、必须负责指导学生每月报送校刊一篇优秀习作;5每月向学校上交自己的美文;6、必须督导好“每生八必做”、 “每班五必做”等十三项内容。

学校五必做:1、每学期必办一至二本的校刊;2、每学期按年级各开展一次与读写活动相关的竞赛活动;3、加大对阅览课、读书课的检查力度;4、加大投资,参照县局推荐的图书目录,购买适宜各

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籍;5、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先进班级、书香教师和学生读书之星评选活动。

四.正趣,激发读写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把阅读引向持久。

1、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小学生读绘本、童话、寓言故事、读语文跨越式拓展教材。每天坚持读书,每天积累读书方法,四月份组织朗读比赛,朗读内容就是学生手里的阅读材料。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为了展现及提高我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会读书。强化师生朗读能力训练,培养正确的朗读习惯。能使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标准,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如其分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字正腔圆,热爱表达。

通过本次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师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我校特色成果。朗读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绘本;采取抽签定内容的形式;朗读时间大约在3分钟左右,不可超过4分钟,也不能少于2分钟。可以脱稿朗读,也可以持稿朗读

各年级评比出获奖学生,由学校颁发奖状。虽然说读书是一种静默的活动,但发放奖状等功利的行为,也能给学生的阅读掀起一个高潮。

2、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精选300首古诗,由浅至深,分年级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们与音乐、美术学科整合,唱古诗,画古诗。定期评选“古诗大王”。古诗大王实行考级制度,考级制度共分五个等级。一年级背诵累计达到40个统

【篇三】:《养正读本》教学设计

《养正读本》第二讲

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爱芹

教学内容

《养正读本》第二讲: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教材分析

第二讲主要讲的是:早上起床后要洗手、洗脸、刷牙、漱口,上完厕所要把手洗干净,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是一种文明礼貌,引导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的养正教育手抄报内容文字。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韵文,体验韵律美,并能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讲究卫生是一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保护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正文,达到熟读成诵,体验韵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认识讲究卫生不仅是保护健康的方法,也是一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表现。

授课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养正教育手抄报内容文字。

播放孩子广场玩耍并且吃零食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这里有哪些不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不注意的卫生习惯,引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己认读,读熟。

2、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二)想一想

1、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

2、学生相互之间互相说说对文字的理解。

(三)议一议

1、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字意思。

2、理解文中的难译字。

3、理解整段文字的意思。

(四)谈一谈

1、学生谈谈学习了内容后的想法

2、说说以后在生活中要怎样注意讲究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五)学生熟读,背诵

三、赏诗文,明道理

1、出示:鸡初鸣,咸盥漱

2、学生读文,结合注解理解意思。理解古往今来注重卫生是一种优良传统和习惯。

四、开眼界

学生读《古人沐浴》的故事,了解古人是怎样讲究卫生的。

五、辨深义

1、出示“创创”和“奇奇”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演绎。

3、学生根据对话明辨正确与错误的做法。

六、课堂总结

讲究卫生是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平时生活中我们要讲究卫生,大家也都和爱讲卫生的人在一起,人人都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七、课堂拓展

课后把古人讲卫生各种做法讲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这篇文字从字面认读来说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但意思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比较贴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感受到了韵文的美感,还能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良卫生习惯,知道讲究卫生也是一种文明礼貌。

《养正读本》教学设计

姓名:张爱芹

单位: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篇四】:蒙以养正

蒙以养正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者腊小学 杨天凤 “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这里的“蒙”字有两层含意: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二是启蒙、教育之意。可以理解为学生蒙昧幼稚,心智未开,需要启蒙、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圣人才有的功业啊!在启蒙阶段,不是让孩子去学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实现“蒙以养正”。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小学生记忆力强,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牢记在心。小学生模仿力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在儿童时代养成的好习惯,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辈子;相反,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到中学和大学时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我国古代对童蒙教育十分重视,提出了以身作则、文道结合、潜移默化、防微杜渐、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原则和方法。启蒙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有求知的欲望,一方面“学而不厌”,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样才能志趣相投,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一点指出了教育之初,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有多么重要!现在很多家长是我求童蒙,强迫孩子学习,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那么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们作为启蒙教育者,应该探求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法,让童蒙求我,这样才能开展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我们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的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是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由文入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二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

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要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小学阶段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对于今天的小学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新中国的新一代的儿童,从事的是神圣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所肩负的神圣任务完成好。面对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一般地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而且要具体地掌握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和其身心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做细致而艰苦的教育工作,并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为祖国的未来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篇五】:教育三养:养正、养心、养志

教育三养:养正、养心、养志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大家知道何瑭在这四个字上各加了一笔,成了什么字吗?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多一笔少一笔,同一个字,不同一个音,意思也不一样,甚至是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是天差地别。

听完了故事,我们接下来,就正式进入主题。

一、 文字的由来

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字到现在有多少年了吗?中国的文字到现在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从有文字以来中国的文明就开始了。

伏羲一画开天下,以作八卦,人们得到启发,也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

在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因庶事繁多,不好记,满足不了需要。

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jie),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也就是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就这样有了中国的文字,也称汉字。

二、文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5000多年的变化,有了现在的样子,其演变过程是:

汉字的产生,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又出现了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又演变成草书,随后,又有了糅和隶书和草书,形成的楷书,楷书是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文字从有以后也是在一步步的完善当中,同时也是在完善中内化到人们的心里,成为

一种文化的。

三、 文而化之——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易经》“贲卦”里的一个句子。

在最早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就看天,看地,看人,看所有能看东西,寻找他们之间的规律,所以这个“天文”,也就是伏羲看到天道自然规律,那“人文”,也就是指人伦社会规律。

伏羲找到这些规律以后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化成天下”内化到人们的心里。

每次我就在想,化是不是要像春雨细雨一样润物细无丝,像糖一样含在嘴里都感觉不到融化的过程,那把文字内化到人们的心里,是不是也不能让他感觉到?

后来我就查了资料,了解到,文化就是把文字内化到人们的心里,达到教化的效果,教也就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刻意做出来的,是要一点一滴内化到内心里的。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第二自然,是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它包括以下四个文面:

(一)器物文化,比如说,酒文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699664/

推荐访问:法制教育手抄报文字 国防教育手抄报的文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