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2 12:08:4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重庆十一中2014级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十一中2014级高三(下)3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逍遥 桀骜不训 演主角(jiǎo) 丢三落四(là) ..

B. 荼毒 责无旁贷 荷尔蒙(hé) 脉脉含情(mò) ..

C. 雾霾 不容质疑 炮羊肉(pào) 锐不可当(dāng) ..

D. 赝品 沸返盈天 迫击炮(pǎi) 面面相觑(q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对于辽宁省2013年的文科状元弃港大回高中复读一事,专家学者、老师同学都表达了各自的意见,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真可谓言人人殊。 ....

B.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你以为你是谁?》写得很好,我经常被里面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

C. 2013年的中秋国庆长假相隔较近,有网友拼出了一份“请假11天休24天”的休假方案,网络中一片叫好:这才是真正的久假不归! ....

D.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入了解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书记、市长二一添作五,.....一下子就提出了十个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自2012年10月8日零点起,全国各地高速路收费站的收费杆重新落下,使持续八天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鸣金收兵,首次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首战告捷。

B.《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给他们提供了创造奇迹的机会。

C.2013年10月13日晚间,央视在《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曝光了国内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售卖假酒“赖茅”的乱象。其中,产供销“专业化”分工、高档假酒以假乱真是其最明显的特点。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本月11日接受本台独家专访时强调,全国法院下一步将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并进一步规范司法程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审理过程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位于中国东海海域,其中钓鱼岛 ① 主岛 ② 被誉为 ③ 深海中的翡翠 ④ 。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 ⑤ 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⑥ 从军事看,钓鱼岛有着十分巨大但

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 ⑦ 从经济看,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众多的石油资源、渔业资源、矿物资源 ⑧ 名贵药材也相当丰富。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说,获得这些海域,“将使日本由资源小国而成为东亚的资源大国 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A.——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 , ”。

D.—— —— 《 》 , 。 , 、 ”。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本大题3小题,共11分)

①这些年中国自然灾难频发,给灾区的普通人造成巨大的灾难,而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更是给国人敲响了警钟。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沉重的打击,如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呢?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②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发生,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查灾情,安置灾民。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被翻转了。

③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

④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

⑤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因面对苦难而燃烧的道德激情,在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的磨蚀之下,迅速地褪色、弱化。

⑥灾难本来是在展示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局限与虚妄。发展主义、唯GDP主义、片面的现代化等,都是在以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伤害为前提,来获得人类社会的短暂辉煌。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纠结、紧张与冲突,前所未有地展

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⑦而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负与浅薄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⑧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的自主性与可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技能力。

(选自唐小兵《中国的灾难美学》)

5.下面关于“灾难美学”这一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灾难面前,某些国人用麻痹精神的方式,从精神和情感上让人们遗忘灾难,这样会对受难者造成二度伤害。

B.灾难来临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

C.灾难发生后,领导和灾民的角色位置经常被翻转,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又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

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是比较普遍的,甚至成为了公众集体的媚俗艺术,使我们在面对灾难时既有同情又有冷漠。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某种意义上讲,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所以无论多大的灾难都能被人类克服。

B.在灾难面前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局限,反而从中看出人类的伟大、光荣,这种认识无疑是片面的,其后果也是可怕的。

C.以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伤害为前提,来获得人类社会的短暂辉煌的意识形态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D.意志美学是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它的伸张和张扬不利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7.本文所说的“灾难美学”有哪些体现?它有什么危害?(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豫让论①

[明]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

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

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

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

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觍②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 ①豫让,春秋末晋贵族中行氏的家臣,因不被重用而投奔智伯。在赵、魏、韩合谋灭智氏后,他改名换姓,潜入赵襄子宫中行刺,未果。后,他又漆身(以漆涂身,生疮如病癞)吞炭,改变容貌和声音,再次行刺,被俘。于是,他求赵襄子将衣服脱给他,他朝着衣服“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②觍tiǎn,厚着面皮。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无故而取地于人 于:向、从 .

B.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愧:愧对 .

C.而速其亡也 速:加速 .

D.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 曾:竟 .

9.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都体现豫让忠勇的一组是 ( )

①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②漆身吞炭

③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 ④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⑤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⑥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围绕“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先扬后抑,抑扬得体。

B.对段规、任章、郄疵而言,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但他们都像“国士”。包括郄疵,他的努力虽然无功而返,但是大可问心无愧。

C.作者认为豫让不足以称为国士,因为他囿于“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不肯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拼命,而且一再努力至死不悟。

D.全文主旨在表达豫让不能扶危于智伯未乱之时,却徒然地要伏剑于智伯既败之后,这样的行为算不上真正的“国士”。独具见地,且说理透辟。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3分)

(2)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

(枚乘《上书谏吴王》)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金]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①长

第二篇:《2012年高中一模卷【诗词鉴赏】部分》

2012年高中一模卷【诗词默写】部分

【奉贤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14.“一叶扁舟波万顷”一句化用了课文《 》的内容。(1分)

15.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词的上片似苏轼词《水调歌头》,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桂影”。

B.词的结尾两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作者消极出世的思想。

C.词人始以秋光桂影,结以玉箫明月,情景交融,足见笔力深厚。

D.全词虚实相生,吊古伤今,表达了对贬谪词人苏轼的怀念同情及自己的悲慨。

16.结合全词,分析“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一句的结构作用。(4分)

答案

14.《赤壁赋》(1分)

15. B(3分)

16. 承上启下。承上表达对苏东波遭遇的同情及愤慨。启下表达自己难以实现志向的悲愤之情。

由景入情:从对当年苏轼夜游赤壁情景的描写,转入个人的情感抒发。(4分)

【嘉定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7.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_ _诗。(1分)

8.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里闻寒水”,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B. “边烽不过秦”,表达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C. 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境界幽深奇异。

D. 语言平实,有别于作者工于炼字的“苦吟”风格。

9. 本诗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

四、(8分)

14.(1分)律(或近体、今体)

15.(3分)D

16.(4分)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诗人的心理随着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而变化,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景物:2分;心理:2分。景物罗列完整得满分,缺一个扣1分;心理变化每点1分)

【虹口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自题陋轩

清·吴嘉纪

风雨不能蔽,谁能爱此庐?荒凉人罕到,俯仰我为居。

遣病一篱菊,驱愁数卷书。款扉谁问讯?禽鸟识樵渔。

[注]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一字野人,江苏泰州人。隐居家乡,生活贫困。有(《陋轩诗集》。) 14、从体裁上看,本诗是一首 。(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问句为反问,答在问中,语含激愤。

B、三四句写小庐环境荒凉低矮,仅容一人。

C、第二问句暗示主人不与庸夫俗流相交往。

D、全篇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语言质朴细腻。

16、以划线句为例,分析作者的个性特点。(4分)

答案

(四)14.五言律诗或律诗

15. C

16.作者以“菊”“书”二物((1分)来修身养性,排解疾病和忧愁,度过隐居((1分)生活,可见其个性清高孤傲((2分)。(或:脱俗,不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更看重修身养性„„ 2分)

【宝山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落花1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2连曲陌,迢递3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闲居永乐期间。当时诗人正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不能见用于世。②参差:指落花纷繁、连绵,③迢递:遥远.

14.晚唐时期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是,合称“”。(2分)

15.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落花乱飞,渲染气氛,烘托诗人送客时依恋之情。

B.尾联运用双关,“芳心”既指落花,也指诗人惜花之心。

C.全诗借落花抒写诗人惜花、伤春之情,又寄寓身世之慨。

D.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摹人情物态贴切,物我融合无间。

16.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3分)

答案

(四)《落花》(8分)

14.杜牧(温庭筠) 小李杜(温李)(2分)

15.A(引出所咏之物,表现客去后诗人面对落花的迷茫、纷乱之情)(3分)

16.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描写落花漫天纷飞,飘到园外曲径,突出落花飘色之密(多、广),“迢递”句(以拟人、移情)描写落花随风飘向夕阳,表现落花飘飞之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同情与感伤。(3分) ○○

【崇明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释】 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

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②①

14、陆游,字,号放翁。(1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出游的地点、时令,满眼的肃杀勾起了内心无尽的愁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引发了诗人对杜陵的怀C.颈联通过“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年老体弱而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既有登临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绪。 念。

16、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100字左右)

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14、务观 (1分)

15、C (3分)

16、“非”表现了当然的戎马生涯早已成往事的无限感慨与无奈,“犹”表明仍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诗人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忧虑边关战局的情怀。(4分)

【黄埔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①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①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冷”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由于天冷、心情冷而想念山中友人。

B.标题中“寄”一词,自然吐露对山中友人的思念,有一份深挚的情意。

C.诗人在全椒山寻找着友人,却无处见踪迹,只看到满山的纷纷落叶。

D.在语言运用上没有惊人的词句,而是平淡冲和,颇有陶渊明的风格。

16.联系全诗,对“山中客”这一人物形象加以评析。(4分)

答案

(三)(6分)

13.(1)小人穷斯滥矣 (2)轻拢慢捻抹复挑 (3)闺中只独看 (4)连山接海隅(5)不知天上宫阙(6)断肠人在天涯(7)黄发垂髫(8)欲上青天揽明月(写对1空得1分;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金山区一模】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5-17题(7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受。

15.(1分)杜甫,字。

16.(2分)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劝告吴郎。

B.诗的前半部分杜甫在叙事的过程中,流露了自身对穷苦人处境的同情和体谅。

C.颔联两句“防远客”和“插疏篱”的主语都是吴郎,两句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D.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即”、“便”、“虽”、“却”等虚词的运用,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17.(4分)有人说,杜甫诗歌的价值之一即在于常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结合本诗

就此作赏析。

参考答案:

15.(1分)子美

16.(2分)C

17.(4分)动之以情之处:告知吴郎妇人贫穷困苦的处境(无食无儿一妇人);以“呈”为

题,写信为让妇人打自己家的枣而向客人求情。晓之以理之处:提醒吴郎在天下百姓都在受苦的战乱年代,更应该富有同情心。本来只是用于解决纠纷的诗札在诗人情理相融的艺术处理中,陡然成为了一篇既打动人心又胸怀天下的杰作,一件生活小事因此成了天下大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诗圣的如椽大笔,才创作出了这样以小见大的崇高诗作。

第三篇:《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第5卷第1期

2006年1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5No.1Jan.2006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吕肖奂

(四川大学,)

  摘 要:,他现存的题画诗共有四十五题六十一

首。,对这些题画诗文本作。  关键词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6)01-0072-07

代著名画家之手,一些是无名氏所作,赵秉文在题画

时,常常表明他自己对画家或画作者的态度。

赵秉文题画诗涉及到唐宋的一些著名画家,虽然不如苏轼、黄庭坚题画诗涉及的那样多,但他们与当时的诗人相比较起来,眼界已经显得十分开阔:譬如唐代阎立本(?~673)、王维(699~759)、曹霸、韩干、吴道子、杨惠之(生卒均不详),辽代耶律倍(又名李赞华,899~936),五代董源(?~962南唐)、巨然(南唐),北宋郭忠恕(?~977)、文同(1018~1079)、苏轼(1036~1101)、李公麟(1049~1106)等等。

在谈到唐宋画家时,赵秉文评论比较少,偶然会

[3]

沿袭前人成说,譬如称阎立本“右相丹青无双”,谈到董源、巨然时云:“何人胸次富泉石,巨然袖中

[4]

董源笔”,但大多是泛泛而论。唐宋画家一般是诗人评述金源画家追源溯流时才涉及到的,如说杨

[5]

邦基是“后身韩干前身霸”;刘德温能继承郭忠恕风格:“闻道神仙郭恕先,曾将清夏写湖山。而今宝【《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6]

墨归天上,时许刘郎见一斑”;王庭筠的墨竹得文同、苏轼绪余:“与可能为竹写真,东坡解与竹传神。

[7]

墨君有语君知否?须信黄华是可人。”移剌右丞

[8]

画双鹿“笔力不减东丹王(即耶律倍)”等等,

在这

一、引 言

在现存金源文献中,赵秉文(1159~1232)无疑

是最早大量写作题画诗的诗人,在他之前,金源创作题画诗的诗人比较少且作品不多,在他之后,题画诗才比较兴盛,出现了李俊民(1176~1260)、元好问(1190~1257)等关注绘画艺术的诗人。赵秉文题画诗基本都收录在他晚年自己编订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里,共有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题画诗。

赵秉文在金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书法家、画家,元好问说他“字画则有魏晋以来风调,而草书尤

[1]

警绝,殆天机所到,非学能至”,刘祁甚至认为他

[2]87

“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也”。然而赵秉文的画基本没有保存下来,这使他的题画诗显得弥足珍贵,这些题画诗把他的字画工夫和诗工夫融合到一起,既显示出了他对“画”的兴趣爱好、鉴赏标准,也体现出了他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能力。

二、题画诗中的画家

赵秉文题画诗所题的画作,一些出自唐宋或金

 

  收稿日期:2005-11-19

  作者简介:吕肖奂(1965-),女,河南灵宝人,四川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宋金元文学研究。

 第1期吕肖奂: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73・

里唐宋画家只是某种题材画风的渊源和标准,没有更多实质上的内涵,不象苏轼在谈到唐宋画家时,不仅详细描写画面而且还要比较其画风以及绘画水平

的高低。这可能是因为唐宋画家的画作大多不存,而一些留存到金源的作品不是临本就是伪作,所以赵秉文对这些画家只能是充满敬意,而不便妄加评论。

赵秉文对待苏轼的态度与对其他唐宋画家十分不同,他不仅对苏轼高超的画艺推崇不已:“[9]

墨作树石,笔势海上驱风涛”,[7]

神”,而且对其气节,:“庙堂竟何人,,入此一藤杖。击去荆舒蛮,扶来司马相。君看熊虎颜,百兽不敢傍。”《东坡赤壁图》云:“永怀百世士,老气盖九州。平生忠义心,云涛一扁舟。”这些都表示出赵秉文对苏轼忠义之心、凛然之气的敬仰之情。甚至期待能与“异代不同时”的苏轼同游:“何时谪仙人,骑鹤下

[10]

瀛洲,相期游八表,一洗区中愁。”苏轼几乎是赵秉文文学艺术上乃至精神上的导师。赵秉文对苏轼的推崇,反映出“苏学盛于北”的盛况,也可见赵秉文对画家的评判标准:画家应该是人品精神与画艺一样超绝。

赵秉文题画诗大多是为金源本土画家所作,涉及到的金源本土画家如王庭筠(1151~1202,黄华山主)、任询(正隆二年1157进士)、杨邦基(《金史》卷九十有传)、武元直(生卒不详),这几位都是画史留名的画家,但是他们的画作大多已经不存,题画诗至少保留了画作名称还有画面内容;还有一些画史不太著名的画家如庞铸(庞才卿)、李遹(李平夫)、刘德温、赵琳、移剌右丞(契丹族)、东轩先生(刘祖谦之父)等等,基本是“文臣”画家,由于史传记载较少,因此这些题画诗首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题画诗中,赵秉文对这些金源本土画家称扬备至,他称赞杨邦基:“杨侯诗人寓于画,后身韩干前身霸。骅骝万匹落人间,一纸千金不偿价。……时

[5]

手画皮叹奇迹,二百年来无此笔。”“谁令此图落

[11]

尘土,乃是杨侯造化之笔端。”对杨邦基画马以及画山水的技艺都叹赏不已。《金史・杨邦基传》云

杨邦基“善画山水人物,尤以画名世”,《中州集》云其“文笔字画有前辈风调,世独以其画比李伯时云”,但都不如赵秉文题画诗所称赞的真切感人。

赵秉文赞扬武元直云:“,胜概饱胸

[12臆。太华五千仞,云:“,。想象旧游处。,写出胜概何

[!:,华清楼殿,驱入尺纸天工闲。豆分,人物微茫才位置。想当睥睨下笔时,两眼犹能书细字,乃知棘端可以造沐猴,巧夺造化非人

[14]

谋。……龙岩几度过华清,笔端山高水泠泠”;表达出诗人对三位画家气势过人,笔力千钧,“巧夺造化”,缩千里于尺幅之绘画功力钦佩之情,诗人尤其对任询的《华清宫图》能于宏伟壮观之中而见精微细致十分欣赏。

赵秉文称杨邦基是“诗人”,又说武元直“非画师”,固然是袭用苏、黄成说,但也可见金源诗人地位仍然高于画师,在赵秉文心目中诗人画也高于画师画。宋代以前画家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唐代阎立本身为右相而绘画时仍然感到屈辱,北宋时期由于苏轼等人对文人画的极力揄扬,官方又相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宣和画院,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士人画家尤其受到诗人的尊重,诗人能够站在平等立场对画家进行评论,绘画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南宋时期情况有所不同,诚如一些专家所论:“假如把北宋看作是鉴赏家、批评家的协调期,而使绘画常处在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那么南宋刚好相反,一些有教养的人都认为‘绘画乃闲业也’,对于绘画的批评呈现极度的低调,就是居领导地位的文人与士大夫,

也大都对绘画三缄其口。”

赵秉文对画家的态度,虽不象北宋时期诗人那样具有理性批评精神,但是他对画家的确充满热情和赞扬,不象南宋士大夫文人那样冷漠或歧视,这大概与赵秉文兼作诗人与书画家的身份有关。赵秉文在当时“魁然一时文士领袖,寿考康宁爵位,士大夫

[2]5

罕及焉”,他对画家的态度,大体能够反映出金源

  ① 如《苏轼诗集》中《凤翔八观》之《王维吴道子画》,《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书韩干马》等。

(此书未见),127页,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版。  ② 李栖《宋代题画诗论》引冯振凯《中国美术史》

・74・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

 

诗人乃至士大夫阶层对待画家的态度。

三、题画诗中的绘画作品

赵秉文题画诗涉及到的绘画作品,从绘画题材

上看主要有三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中人物画是赵秉文关注的焦点。

赵秉文题画诗中所题人物画最多,其人物画又以古今名人逸事图为主。评价中,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君出塞图》,人”,并且婉讽:“闻道将军侯万户,”,用简短的七绝表达出诗人对昭君和亲的态度。又如题《子卿归汉图》,诗人同情图中苏武“节旌落尽始归来,白发龙钟老可哀”,但更替图外的李陵感到惋惜:“犹胜生降不归汉,将军空有望乡台。”这两首诗是题画更是咏史,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

《管幼安濯足图》描写画中管宁(158~241)“白头不作魏公卿”而濯足沧浪;《支遁相马图》则重点摹写画中东晋高僧支遁相马时超然物外的神情;《东篱采菊图》追忆陶渊明一生追求,表现出对陶渊明“雅志怀林渊,高情邈云汉”神态的向往。这三首题画诗,把诗人对魏晋人物风度的赞赏表露无遗。

《南麓画华清宫图》、《题王摩诘画明皇剑阁图》两首题画诗,都与唐玄宗杨贵妃有关,诗人着眼点也在描写李杨历史事迹上,诗人由《华清宫图》想到“明皇初心小姚禹,肯比金陵一孱主”以及安史之乱中李、杨的遭遇和结局,而题《明皇剑阁图》时则重点描写唐玄宗在剑阁道上的凄清境况。从这两首题画诗看,与唐玄宗杨贵妃有关的故事画在金源画坛非常流行,当时士大夫文人对这类题材也十分关注。在《题赵琳画东坡石上以杖横膝扇头二首》中,诗人就突出描写苏轼在政治上的作为和不屈的精神,《东坡赤壁图》更是通过对苏轼赤壁月下泛舟的画面描写,写出苏轼洒脱出尘的精神风貌,以及诗人对苏轼的衷心爱戴。现存武元直的《赤壁图》拖尾有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一词真迹,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词中所写不少方面与

  ① 可能指侯挚,《金史》卷一百八有传。

这首题画诗颇近似,如词重笔写月下长江与诗中所

写“笛声何处来,唤月下船头,掬此水中月,簸弄人间秋”等写月下景物相似,词中“淡淡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与诗中“古今一俯仰,共尽随蚍蜉”感慨近似,词中“京尘千丈,”是对诗中苏轼人格精神的总结,“乘风归去,散“,,但金源以苏轼赤壁泛舟,这里无法确定。

在《题李平夫画黄山蹇驴诗图二首》中,诗人看图而忆及当时号称“赵蹇驴”的另一个诗人赵 ,在《题刘莱州像》称扬刘莱州的“异政”、“直声”。此外《河中八咏》中《汾阳王像》、《吴生画》、《杨惠之维摩像》以及《渡水僧二首》都重点描写画面中的人物或人物事迹。

有些画作画面可能并不以人物为主,但是赵秉文却更关注画面中的人物,如《尚书右丞侯公云溪图》,画面上画的是云溪山水,而赵秉文对画面描述

后,却用大量篇幅叙说侯公业绩:“我公昔年提孤军,旌旗绛天张鱼鳞”,使山水画描摹变成了对侯公英勇善战事迹和直言面争气节的称扬,最后用“整顿乾坤济时了,飘然却归云溪云”,将两部分连接起来。《武元直画乔君章莲峰小隐图》画面主要是“太华五千仞”,诗人也将描写重心放在乔君章父子身上,写他们早年曾在华山下弹琴作画,后来急流勇退,“真作林下客”,而今“父子埋双璧”已作古人,在追忆他们同时也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画面中心的“莲峰”却描写很少。这两首题画诗中的人物一是金源的将军和诤臣,一是金源的隐士,诗人用不同的笔法描述了他们的事迹,表现出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

有些画作中的人物并非古今名人,只是某一类人物的形象概括,在画面中也不一定占显著位置,但诗人却只对其中人物有浓厚兴趣。如《题杨秘监雪谷晓装图》,诗人的关注点在“雪谷”中“晓装”的“马上人”,并联想猜测:“尘中无此客,风云满怀抱。逢辰则伊吕,不然商山皓。如何苦憔悴,薇蕨不得饱,前身孟浩然,后身穷贾岛”,将这位在风雪中“晨征”的人描写成怀才不遇、憔悴落魄的诗人,有些自我形

 第1期

吕肖奂: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75・

象外化的意味;《跋武元直渔樵闲话图》更将画中的渔夫和樵夫看作诗人自己的化身:“一以我为渔,神游渺江湖,一以我为樵,梦为山泽臞”,以至于不辨“何者为真吾”;《春山诗意图》也有“何年身入画图传”的恍惚自问。在这些图画中,赵秉文常常身入画中,写画中人就是写他自己。其他如《杨秘监画高士过关图》、《手 桦皮弹琴图》、《题右丞画荷蓧图》等等,诗人总是移情入画,把自己看作是画中的“高士”、“弹琴”的高人、“荷蓧”在这些诗歌中,和理想。

,,他甚至自画《南城访道图》,,当时也

颇引起轰动,“诸公皆有诗”,由此可见赵秉文题咏人物画也反映了金源文坛一时风气。

北宋时期人物故事画(包括人物肖像画)已经高度发展,这类画主要取材于历史或当代以及神仙佛道人物事迹,金源绘画直承北宋而来,虽然现存人物故事画不多,但是通过赵秉文及其他诗人文人题画作品看,当时此类画当十分盛行。赵秉文关注的主要是古今世间人物,对神仙佛道人物涉及不多,只有《吴生画》、《杨惠之维摩像》以及《渡水僧二首》谈到佛教中人。

赵秉文题山水画的诗歌不是很多,而且大多都是比较简短的,如《人日游西山寺观谢章山水》、《江岸舣舟图》、《题刘德温画湖山丰夏横幅四首》、《庞才卿画长江图》、《庞才卿画春山归隐图》,前两首是四韵古体,而后几首都是七绝,诗中一般简洁描摹画面上的山水,并以诗人对画面山水的留恋来称扬山水画的真实可感,时或表现出诗人自己的出尘隐逸之思。

诗人比较用力的两首题画诗是古体《杨秘监〈秋江捕鱼图〉》和《东轩老人河山形胜图》,杨邦基《秋江捕鱼图》有南方山水特点,诗人的题诗首句模仿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首句,但对画面的描写颇见功力:“山苍苍,江茫茫,鸟飞不尽吴天长。潮平涨落洲渚出,秋风几舍鲈鱼乡。渔郎聚鱼鸣两

桨,轻罾触破青山浪。修鳞出水玉参差,晚日摇光金荡漾。长林无风枫叶丹,清波不动江水寒。”而东轩老人的《河山形胜图》完全是北方山水特点,诗人的题诗风格也完全不同,经龙门、,笔力

[]

“,,,而他也具备游刃有余地摹。

赵秉文还有一些题咏花鸟画及其他动物植物画的诗歌,但大多有些随意,不象题咏人物画、山水画那样态度严谨。诗人比较着力题咏的一首是《题巨然泉岩老柏图》,巨然的画中虽然有“泉岩”,但赵秉文诗歌尽力描写的是“老柏”:“雪岩森危有老柏,几度寒泉漱秋月。气凌层空白日寒,根贯断崖苍石裂。奔腾逝水送流光,剥落古苔封老节。明堂未作栋梁计,潦倒风霜半无叶。”吟咏“老柏”的雄姿伟节以及不被重用,其实是咏人。

事实上,在题咏动物植物画时,赵秉文仍然流露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对画面上的动植物常常是一笔带过,而题咏的落脚点往往是在人或人事上,如《题东坡画古柏怪石图三首》,对画面描写只有第一首的两句:“荒山老柏 臃肿,相伴丑石反成妍”,下面两句和第二首就都从“老柏”之无用生发开来:“不才如我终天年”、“人生散材如散木”等等,第三首写苏轼的画“树石”的才艺。《题牧牛扇头》前四句描写画面:“一牛顾其犊,一牛轩尻睢,旁有牧犊子,窥巢攀树枝”,可以想见是很有趣味性的一幅画,但诗人对牧童窥巢抓鸟更有兴趣,下面八句转入对牧童的劝说:“嗟尔有饷具,不念鸦雏饥。”希望牧童不要抓“鸦雏”。《题移剌右丞画双鹿图二首》、《呼群鸣鹿图二首》都是为“鹿图”而作,但对画面上“鹿”的描写也很简单,不象描写山水那样竭尽全力。《燕子图三首》,更因为《燕子图》本身就是庞铸根据田器之所述亲身经历的故事所画,所以诗人几乎不写画上的燕子,而主要写故事以及燕子对人的

  ① 当时还有一些诗人为杨邦基这幅画题诗,如王寂《跋杨德懋雪谷早行图》重点在“雪谷”之冷并认为“马上人”是“未休官”的官人;庞铸有《雪谷晓装图》重点在“雪”和跟随“诗翁”的“老奴”。

  ② 《归潜志》卷八89页载齐希谦《题赵闲闲南城访道图》,另外王若虚有《赵内翰求南城访道图诗辞不获已乃作绝句以戏复为之解云二首》。

・7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

 

信义。

在三类题画诗中,赵秉文或颂扬画家和画面中人物,或由画面所涉古人事迹而咏史怀古,或描写山水、花鸟,很少停留在画面上,一般都会联想到自身并对人生进行思考:看到《渔樵闲话图》而慨叹“废

[16]

兴非吾事,胡为此区区”;看到画中的隐士而想到“青山不违人,但恐富贵逼,勇退良独难,此愿谁能

[13]

必”;或者想到“向来富贵骨,露湿原上草,百年等

[17]

一梦,翻覆无丑好”;越:“渔人走利士走名,,]

渺沧海,,《坡阳归隐图》,家山虽好虎狼多”;:“时危英雄

[18]

常恨少,抚壁再拜涕泗滂”;看到画上的马而想到

[5]

“艰难常恨少神驹,掩图独抱龙媒泣”。因此,题画诗就超出了画作的限制,成为诗人抒情达意的又一种媒介。

分析赵秉文的三类题画诗,可见他在绘画鉴赏和批评上的审美倾向:他更关注绘画的内容,画面内外的人物和人事,对绘画艺术和技巧他似乎并不留意———他很少在题画时谈到绘画理论和技艺,不象苏轼在题画时那样乐于谈艺论道。

自北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之后,一般士大夫文人多欣赏萧散简淡的水墨山水和花鸟,赵秉文题画诗中也有《题东坡画古柏怪石图三首》、《跋黄华墨竹二首》、《墨梅》,表现出对文人花鸟画的一些兴趣,但是全面考察赵秉文的题画诗,我们发现赵秉文更关注人物画,关注人物画中的人物和人事,而且考察金源其他诗人的题画诗,也大多以题咏人物故事画为主,所以可以说赵秉文代表了金源士大夫文人阶层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与后来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相比较,实在是大异其趣。

四、题画之诗

经过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大量创作,题画

诗到北宋时期已经高度发展、成熟,成为题画诗创作的模式和范型,赵秉文的题画诗是否超越了这些范型?其题画诗有什么特点?在题画诗史上有什么地

位作用?

题画诗是一种能够全面展示诗人创作能力和水平的诗歌,从题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描述功夫、抒情方式以及联想想象能力、议论水平。我们试从这几个方面考察赵秉文题画诗的水平和成就。因为题画诗是为画而作,、,其中人物描,,还有《渡水僧二首》其二对画面三个渡水僧人描写:“一僧杭中流,杖笠行相随。波纹生足指,照影光  。一僧到彼岸,前引如导师,腰间两不借,身外一伽黎。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前山鸟飞夕,后山云起时,君看眉颊间,中有摩诘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见诗如见画”。赵秉文对其他人物故事图中人物描写也都形象生动。赵秉文对动植物的描述比较少,但如《题巨然泉岩老柏图》对“老柏”的描写就气韵生动,《平湖戏鸭图》“平湖飞下双蹙纹,翻动江南水底云”也颇能描述出鸭戏的动感。另外,从《杨秘监〈秋江捕鱼图〉》和《东轩老人河山形胜图》两首题山水画的诗看,赵秉文能够描述出平和淡远、壮观雄伟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水,显得描述功力十分深厚。

如果仅仅是对画面意境的再造和画面人物的重塑,那么题画诗就只是诗人有意用语言和画家争胜,而题画诗的目的常常不在于此,诗人题画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表示对画作的欣赏、思考和评价,所以由画面而抒情、联想、议论就成为题画诗的分内之事。赵秉文对画家、画中人、画中物的感情,或是直抒胸臆式的,或是寓于画面描述之中,有时也采用比兴寄托手法如写老柏等,方式虽不同,但总体看来赵秉文属于个性外露、富于激情的诗人,他的表情方式属于奔放迸发式的,尽管他也追求含蓄,但他的抒情不够沉着曲折,缺少一波三折式的回肠荡气,因而赵秉文的诗歌虽充满情感和外放的力量,却缺少更深沉的积淀,所以钱基博批评赵秉文云:“诗则为顿挫而欠沉郁,欲真淳而流浅率,亦是东坡之格调,参以香山之

[19]741

容易,而无其理趣,失其波澜。”赵秉文在联想和想象方面比较寻常:看到画面联想到的情事多在常人情理之中,不象苏轼题画诗那样视通万里之外、

  ① 《燕子图》当时题咏颇多,庞铸有长篇题诗,诗前有田涿字器之之长叙,见《全金诗》卷八十。

第四篇:《郧西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0》

郧西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0

学习目标:1.识记常识苏轼2.诵读课本并翻译及梳理文言知识3.挖掘与使用课本素材

【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赋,是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课文,识记注释,弄懂课后练习(背诵默写)

【三】课本相关文言知识检测,比速度,比准确率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 ( )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 )

2.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 ②如泣如诉 ( )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 )

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 )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⑥万事如意 ( )⑦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⑧突如其来 (

3.少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 (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④群贤毕至,少长成集(《兰亭集序》) ( )⑤少不更事 ( )

4.属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

②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 )

③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 )

④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 )

) ) )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⑧查明属实 ( )

⑨有情人终成眷属 ( )

5.横

①白露横江 (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

③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 )

④天姥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 ( )

⑤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 )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 (1)况吾与子 ( )

(2) ( )(3)顺流而也 ( ) (4)窈窕之章 ( )

2.名词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 ) (2)望夏口,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麋鹿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1) (2)

2.动词的为动用法 吾生之须臾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1)正襟危坐 ( ) (2)不知东方之既白 ( )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固一世之雄也。( ) 翻译: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翻译: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翻译:

4.何为其然也? ( ) 翻译:

5.而今安在哉?( ) 翻译: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翻译: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翻译:

8.相与枕藉乎舟中。( ) 翻译:

9.客有吹洞箫者。( ) 翻译:

1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翻译:

六、语句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翻译: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

翻译:

【四】课本作文素材开发(最好读背)

素材一: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

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应用话题】1、胸怀2、态度决定成败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5、变与不变6、乐与悲

素材二: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

素材三: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

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

【五】能力培养(平行班可以选做)

1. 根据例句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读李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旷世豪情;

读苏轼, ;

读杜甫, 。

2读过《赤壁赋》,联系当中的写景名句和发生于此的历史故事,为今日赤壁写一则导游词,要求语言简洁优美,叙述引人入胜。

3. 欣赏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1).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似苏轼词《水调歌头》,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桂影”。

B.词的结尾两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作者消极出世的思想。

C.词人始以秋光桂影,结以玉箫明月,情景交融,足见笔力深厚。

D.全词虚实相生,吊古伤今,表达了对贬谪词人苏轼的怀念同情及自己的悲慨。

(2).结合全词,分析“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一句的结构作用。(4分)

第五篇:《沪教版高二宋词元曲单元鉴赏练习》

高二宋词元曲单元鉴赏练习

一、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

明月!

14.“一叶扁舟波万顷”一句化用了课文《 》的内容。(1分)

15.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词的上片似苏轼词《水调歌头》,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桂影”。【《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B.词的结尾两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作者消极出世的思想。

C.词人始以秋光桂影,结以玉箫明月,情景交融,足见笔力深厚。

D.全词虚实相生,吊古伤今,表达了对贬谪词人苏轼的怀念同情及自己的悲慨。

16.结合全词,分析“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一句的结构作用。(4分)

二、 (8分) 忆秦娥 李之仪①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卜算子 李之仪②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

居太平期间。 ②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

14.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词都属于 ,从题材上看,《卜算子》写的是 。(2分)

15.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

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

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

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不事堆砌,不作粉饰,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

之念,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

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

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

16. 试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三、 (8分)甲、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

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乙 、潘妃曲 商 挺

目断妆楼夕阳外,鬼病恹恹害。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

你相思债。

14.甲、乙两作品在体裁上分别属于2分)

15.对上述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醉花阴》写相思从白天持续到深夜, 可见相思之深。

B.《潘妃曲》虽只从黄昏时刻写相思,也暗含着长久的相思。

C.“佳节又重阳”句,一个“又”字使思念变为年年相思。【《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D.“恨不该”一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怨恨,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自责与悔恨。、

16.上面两首作品的划线句在抒情方式上各具特色,试加以比较分析。

四、 唐多令 邓剡【《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阅读答案】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

过 建康(今南京)所写。

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

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

C.词上阕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

D.下阙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

15.词人在上阕将自己比做被吹落天涯的枯叶,这样写的好处是 。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

五、 (8分)[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

鸣蛙。铺锦池埋荒甃3,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沙地③荒甓(zhòu):荒凉断井颓垣。

14.元曲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会使用一些衬字,请从本曲中摘录一处 。(1分)

15.对本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笙歌”、“罗绮香”表明当年的福王府如今变成了别人娱乐游玩的地方。

B.“乱云老树夕阳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本曲其它地方写景时只写零星的事物不同。

C.“燕休寻王谢家”一句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

D.本曲借景抒情,情随景生,但并没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

16.简要赏析本曲对比手法的妙用。(4分)

六、 霜天晓角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①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唯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14.概括上阕画线句中梅花的外形特点。(2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题目“霜天晓角”渲染了凄冷的气氛。

B.以仄声入韵,更加突出暗淡愁苦之情。

C.运用托物抒情,借咏梅寄托内心愁绪。

D.“胜绝,愁亦绝”自然过渡,点明主旨。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结尾三句。(3分)

七、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

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4.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 》。(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16.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八、(8分)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

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

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

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九、(7分)【双调】 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

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15.这首小令的曲牌是。(1分)

16.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17.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十、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14.高中语文教材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李白。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催花”,顿出新意。

B.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16.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3分) (2分)

第六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14.“一叶扁舟波万顷”一句化用了课文《 》的内容。(1分)

15.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似苏轼词《水调歌头》,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 本文来自赵秉文》阅读答案】文章《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出自承上启下。承上表达对苏东波遭遇的同情及愤慨。【《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赵秉文》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阅读答案》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9.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10.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阅读答案】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阅读答案。(6分)

答案

9.  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实写2分、虚写2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10. 相同点:

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相同点3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不同点3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阅读答案】文章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阅读答案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5371/

推荐访问:赵秉文大江东去鉴赏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