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09:39: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精讲与新题赏析 专题 必考类文本阅读2014年新题赏析 课后练习》

必考类文本阅读新题赏析 课后练习

主讲教师:王大绩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

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2.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 《老子》。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C.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 诗歌。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腾笼换鸟”脱离我国的优势,迟滞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议论并未停止。

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对于是按照既有模式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让经济转入新的增长轨道而宁可牺牲一部分增长速度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的不同看法。一般地讲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兼顾、怎么把握好时机。经济学界最近兴起的关于刘易斯拐点的讨论,有助于厘清对于“腾笼换鸟”的不同看法。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将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当然,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不是绝对短缺,而是相对短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这个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就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存在,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到过验证。不过,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尚有争议,因为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如果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则仍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腾笼换鸟”似可缓行;如果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腾笼换鸟”则势在必行。

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并非意味着劳动力绝对短缺,而是表现为工资大幅度上涨。虽然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如果非农产业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农民就不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而一旦工资大幅度上涨,显然就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看,应该说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与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高于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

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实施“腾笼换鸟”,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可能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如果现在不主动转型,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选自201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腾笼换鸟”和“刘易斯拐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这一战略未全面实施的

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

B.“刘易斯拐点”是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枯竭,出现的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相对短缺的转折点。

C.“腾笼换鸟”就是把传统制造业从成本不断提高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D.“刘易斯拐点”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不涨工资就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出现的非农产业工资成本明显上升的时点。

2.下列不属于“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到来”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从现有情形来看,我国仍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B.我国普通打工者的工资水平甚至已经高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C.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民工荒”和“涨薪潮”等现象。

D.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否实施“腾笼换鸟”取决于刘易斯拐点的是否到来,若未到刘易斯拐点,则应继续发挥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相关产业。

B.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刘易斯拐点”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工业化的过程中曾得到过验证。

C.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短期内会使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税收等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D.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是一种必然,而未来被动改变将会带来更大的震荡。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 1. C 2. C 3. D

详解:

1.“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均不符合文意。

2. 文中根本没有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 A项《老子》一书不是文学著作;B项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C项“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不正确。【“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题二:1. C 2. A 3. C

详解:

1.“再把成本较低的先进产业引进来”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再把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先进产业引进来”。

2. 据原文,“我国还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并不缺乏”是某些人认为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并未到来的依据。

3. 说法太绝对,原文是“短期内有可能”,只表示一种可能性。

第二篇:《联考试卷》

高二语文周练 试题

出题人:陈彦华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

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

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

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

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

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

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

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

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

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

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

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

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

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

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

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

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

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

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

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

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

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

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

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

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

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

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下列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

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

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

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2.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

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

《老子》。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

域的最高峰。

C.庄子、屈原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

哲学、诗歌。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

奇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

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

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

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

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

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

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

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

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

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

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

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

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

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勤者而劳之 .

B、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 .

C、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

D、交道之难,未易言也 .【“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

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劳:劳作 洽:和谐 见:我 易:容易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是( )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丹家道殷实,钱财富足,他隐居乡里修身养性,乐善好施。在他的资助和

督促下,乡民们竞相互作表率,勤勉劳作,日子富裕起来。

B、王丹济勤不济懒,那些懒惰的人为此深感羞愧,于是加倍努力自我激励。王

丹长期乐善好施,全乡邑受其影响,民风极为纯朴。

C、王丹正直高洁,厌恶豪强。和他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自以为名气大,想和王

丹交朋友、王丹拒不答应。对大司徒侯霸,王丹也是如此。

D、王丹的儿子有位同学家在中山,父亲去世,儿子要去吊唁,王丹为此打他。

王丹认为,朋友不宜走得太近,太近了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5分)

(2)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把“回头烟柳渐重重”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9、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为政以德,, , 。

(2危邦不入, 。 ,无道则隐。

(3)老者安之,__________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第三篇:《散文《庄子的翅膀》《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阅读》

散文《庄子的翅膀》《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阅读

庄子的翅膀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12.结合文意,说说题目“庄子的翅膀”的含义及表达效果。(3分)

13.第段中为什么写庄子生活的时代?(3分)

14.第段中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15.有人认为结尾段表现了消极的情绪。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3分)

12.“庄子的翅膀”指庄子彻底拒绝名与利的诱惑(2分)追求崇尚自由(1分)的思想(1分)。用比喻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2分)

13.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2分)结构: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2分)

14.(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2分)(见第段)

(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2分)(见第段)

(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2分)(见第段)

15,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但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无奈之语。(2分)此文深刻地表达了对庄子的仰慕和崇敬之情,表现出对理想人生状态的渴望和向往。(主旨2分)所以说既渴望拥有庄子轻盈的翅膀,但又因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是有了这样的感慨。(2分)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

第四篇:《第三次语文单科训练题》

高二语文第三次单科训练题

命题人 叶春兰

一、基础题(18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鼙鼓(pí) 雕栏玉砌(qiè) 踯躅(chíchú)栖鹘(qī hú) 萦纡(yū)

B.满襟(jīn) 楼观亭榭(guān)喷饭(pèn) 鹧鸪(zhègū) 凝睇(tì)

C.回眸(móu) 肤如凝脂(zhǐ) 玉扃(jiōng) 水裔 (yì) 葭苇(jiā )

D.眇眇(miǎo ) 惊风乱飐(zhǎn) 修葺(qì) 潺湲(chányuán) 薜荔(bìlì)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磨炼 门可罗鹊 铜钲 鼎珰玉石 B.寒喧 立竿见影 报怨 钩心斗角

C.切磋 食不果腹 缦立 兵荒马乱 D.针灸 心悦臣服 纹身 文人相轻

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B.腐败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反腐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公民都高度关注、深恶痛绝的。

C.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D.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6.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艾斯梅拉达爱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幽会。妒火中烧的克洛德用尖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巴黎圣母院》)

B. 黛玉性格忧郁,因晴雯不开门和宝玉送宝钗出门的误会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辞》,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高洁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红楼梦》)

C. 曹操率军攻打下邳时,关羽中计被围困在一座土山,被张辽劝说后,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后暂居曹营。曹操对他极尽恩宠,还赠他赤兔宝马。但关羽听到了兄长刘备的消息后,就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投奔刘备去了。 (《三国演义》)

D. 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并被关在家里„„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也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家》)

二、现代文阅读(9分)【“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章》《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屈原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或艺术的范畴,而达到了整个文化精神的领域。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7.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8.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9.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哲诗”庄子和“诗哲”屈原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

B.史传常常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体现。

C.在当时许多哲学著作中,只有《庄子》充满了形象思维,使哲学诗化。

D.“哲诗辉映,庄骚比翼”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21分)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①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

②纪纲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崇。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

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之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母葬,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注:①擿:揭发。 ② 纪纲:仆人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者始伏其辜 伏其辜:供认罪过

B、至于权要请托 权要:以权力要挟

C、于余姚立邸,颇纵横 纵横:豪华气派放纵蛮横

D、及归,还堵,不负饥寒 还堵:四周土墙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无为多言,吾得之矣 B.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C、 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D.山阳人吕文度,有宠之于齐武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

B.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

C.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

D.时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征等前后/令莫能决。

13、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4分)

(2)、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4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 浦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3分)

答: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

五.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3分)

(1)满载一船星辉, 。

(2)还顾望旧乡, 。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4) ,镜中衰鬓已先斑。

(5)心非木石岂无感, 。 (6) ,乾坤日夜浮。 (7) ,聊逍遥兮容与。 (8) ,飞羽觞而醉月。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0)玉容寂寞泪阑干, 。

(1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1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六、小作文(3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改写。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要求:1、根据“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这两句诗改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借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同时使用通感、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描写生动形象,符合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五篇:《庄子和屈原,会飞翔的人》

庄子和屈原,会飞翔的人

作者:朱以撒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2期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

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

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

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水天相接,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

第六篇:《“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 本文来自(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6.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7.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庄子与屈原”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第七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  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出自]  战国  屈原  《楚辞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淈(gu3古):搅混。

     哺(bu1补):吃。歠(chuo4啜):饮。醨(li2离):薄酒。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察察:洁净。

      汶(wen4问)汶:玷辱。

    鼓枻(yi4义):打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译文1: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译文2: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

【点评】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赏析一】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餔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附带说几句,传统上一般将楚辞作为诗的一种别体——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诗体,《渔父》虽是散文(部分语句也押韵)却又饱含诗意,颇似现代所称的散文诗。所以本文也将《渔父》列入“先秦诗”之中加以评析。 (陈志明)

【赏析二】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崔曙凤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张京华)

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民国革命志士宋教仁先生为桃源人,自号渔父,孙中山先生挽宋教仁联中说:“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抷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其中“效庄生索笔”“向屈子招魂”二语,把庄屈二人的可贵之处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以此比拟宋教仁。

更有趣的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关于这两篇作品的真实性,学界曾有所怀疑。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但立论尚不充分。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渔父》为屈原本人所作,朱熹《楚辞集注》从其说。[3](卷五)李昉也说:“渔父者,屈原所作也。屈原驰逐江湘之间,忧愁吟叹。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4](卷第三十五)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庄子》外杂诸篇宋以后也多有人怀疑,苏轼因为《盗跖》、《渔父》“真诋孔子”,《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5](《庄子祠堂记》),于是判定四篇不是庄子所作,引起后来学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普遍怀疑。但也有学者认为外杂篇中有庄子自作的部分,如董思凝认为《让王》等四篇虽诋訾孔子,“然其深微之语固有与内篇相发明者,抑又安可废也”。[6](《庄学通览》)特别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了《庄子》竹简,有《让王》及《则阳》、《外物》三篇,1988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再次出土了《庄子》竹简,有《盗跖》篇,说明这些篇章在战国时确已广泛流传。因此笔者仍从旧说,暂定《渔父》为庄子本人的作品。

《庄子•杂篇•渔父》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7](《渔父》)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7](《渔父》)此事恐有借孔子之口抬高道家的意思,但它所描述的“渔父”形象已深入我们的思想中。

《楚辞•渔父》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设词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文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出自[13]。《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14],《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元胡绍开《沈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之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诗说:“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作为道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八章)“几于道”亦即“近于道”。《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7](《天运》)“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太一生水》也说:“大(太)一生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陀(地)……天陀(地)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贓(藏)于水,行于时。”[16](P125)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对于水的这种美德,西汉严遵曾有充分的歌颂。他说:“水之所以能触石贯金,崩山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修远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而复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以为,优游毫厘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苍天之上,盘积黄埌之下,强扶天地,弱沈毛羽,微积集少,以成江海,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近于道者也。以其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也。”[17](《柔弱于水篇》)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因为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飘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18](《政理》)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们顺水来去,随意钓鱼于其中。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阮籍《咏怀诗》曰:“天地烟熅,元精代序,清阳曜灵,和气容与。于赫帝朝,伊衡作辅,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陆机《幽人赋》曰:“世有幽人,渔钓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宵褐而延伫。是以物外莫得窥其奥,举世不足扬其波,劲秋不能凋其叶,芳春不能发其华,超尘冥以绝绪,岂世网之能加。”晚明隐士施绍莘有部传世之作《秋水庵花影集》,其自序起笔即言及江边之鱼,说:“峰泖浪仙行吟山谷,盘礴烟水 ……刺杖水涯,拨苔花,数游鱼,藻开萍破,见耳目口鼻,浮浮然在水面焉。因自念言,此是我耶、抑是影耶?影肖我耶、我肖影耶?”[19]如此鱼、我、影三者错综幻化,正与庄子梦蝶、李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份鱼缘渔情,这些钓者和水之间的随意与洒脱,对世间万物悠游宽容、超然物外的境界,足以使我们感悟到道家生育万物而不毁坏万物,亲近自然而又顺应自然思想的深远、伟大。

三、“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

战国以降,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而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意象,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有《渔樵问答》、《欸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苏轼尝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楚辞渔夫》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5906/

推荐访问:庄子和屈原异同 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