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09:55:1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测验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是扶贫办,11日是县委办,12日是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了,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的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D.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 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4. 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我们说话会颠三倒四,想找寻话题却结结巴巴或者迸不出一个字来。

霍力格就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 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瑞士法郎,

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满脸惊讶的服务生一张十块钱的票子,他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愿了。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的扣子,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扣子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霍力格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过头去不看他们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厘米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 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 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能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嗯,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了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啊。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 (先生)与一个Fr (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5.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小说的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 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 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 弗兰肯贝克是文中没有出场的人物,但是从霍力格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一个“小人物”。

E.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描写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6. 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7. 在小说的结尾,霍力格又一次遇到马海,马海高兴地叫霍力格为“霍力格小姐”,作者这样设置结尾有何用意? (6分)

8. 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8分)

1. 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E不给分。

[解析] A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确,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D项,文中没有环境描写。E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应为“朴实无华”。

2. 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贷款购进绵羊。②头脑灵活,积极进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想出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维护脱贫致富的形象,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而且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小说描写了刘乡长建造牧场的故事,这体现出刘乡长是个真抓实干的人。另外,刘乡长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如他想出用羊肉汤招待参观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刘乡长又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他宰羊招待成批的参观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刘乡长这个人物形象。

3. ①照应前面情节:正是因为市扶贫办对长岭乡进行了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的文章的出现。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了一个牧场,令人深思。(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回答情节的具体作用,要注意情节本身体现的意义。题干要求回答小说引用《内参》的报道在作品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题,应先理解《内参》的报道以及这个报道与前后文的关系。从结构上分析,《内参》的报道照应了前文的情节,也正是《内参》的报道,推动了小说后面情节的发展。从小说情节的具体内容分析,因为人们频繁的参观,一个牧场没有了,这个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 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了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回答此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从相关人物的角度分析,比如刘乡长、张书记以及参观牧场的人;二是从牧场的角度分析;三是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张书记的做法表现出来的是官样文章,即形式主义;刘乡长的做法体现了官场的迎来送往;参观者对羊肉汤印象很深刻,但却拖垮了牧场。从牧场的角度分析,体现了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分析,牧场被拖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当地政府的政策问题。

5. BD [解析]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A. 霍力格拿小费是出于着急,并非讨好。C. “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在文中没有依据。E. 文中没有运用典型的肖像描写来刻画霍力格这一形象。

6. ①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时都表现出对马海的尽力讨好。②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的谈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提高

第二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第三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回顾及预测

一.考小说的 N个理由 :

1、小说考查渐成趋势;

2、小说考查是新课改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需要;

3、小说考查是《新考纲》、《考试说明》的暗示。

考试预测:可能为长篇小说中情节较为完整的节选或者是优秀的小小说(微型小说),大体字数在一千五百字以内。

二、小说考查的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以及应用探究的能力,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设题;同时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三、应对措施:回归课本 ,完善储备 精练习题, 针对训练 及时反馈, 归纳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中小说知识清单:

1、节选部分开头描绘宁府门口“两个大石狮,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个大字„„”,反复突出一个“大”字,用建筑物的宏伟壮观暗示贾家社会地位的显赫、威严、气派。

这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场所。

2、写荣府长子贾赦的居所是“小巧别致”,黛玉去时,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而贾家次子贾政的居所却是“轩昂壮丽”,在对比中突出贾政正统地位、主人身份以及贾赦的“寡人有疾”的特点。 这是用环境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

3、黛玉陪贾母用晚餐时“照样漱了口”

属于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黛玉的心思过人、善于应变的特点。

4、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黛玉对于“读什么书”这个不同的人问的相同的问题,回答截然不同,是因为贾母评价贾家三姐妹读书目的不过是不做“睁眼瞎子罢了”。

在语言的前后对比中突出黛玉多思多虑的特点。

6、用诗词揭示人物性格:《西江月》,它用似贬实褒的口吻揭示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落拓不羁、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叛逆性格、封建新人的形象。

四、小说基本知识概述

小说的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描写手法] 把握形象特点

情节[构建方法] 把握主题思想

环境[自然社会] 鉴赏写作技巧

(1)情节结构的特点;(2)环境或人物描写方法;(3)作品的表现手法;

(4)文章构思技巧;(5)文章语言特色。

(一)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二)小说的考点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

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一)这类型的题目最多,主要是围绕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来命题的。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睡美人》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林冲见差拨》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雁阵》

(二)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示例:《天职》 2.扼要评价“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海尔曼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第一步)他心地善良,宽容,不计个人恩怨,救助曾伤害自己的“小偷”“情敌”,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他又用他的手术刀作武器,沉着勇敢地处死了凶恶的法西斯头目,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二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

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四)、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A.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注意概括介绍)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B.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C.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描写的作用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D.“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典例

1.题型示例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001年北京春招《黄土》)

方法指津1、首先要概括人物的典范意义。(依据文章首段作概括)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2、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依据第三段)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依据第二段)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第二至五段后面的一句话便是“简单分析”)

示例:《木屐》 3、请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祥、善良的农民形象。(第一步)“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等表现父亲的勤劳;背我过河、“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等表现父亲的慈祥、善良;而父亲又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等表现父亲的保守。(第二步)

2.题型示例 概括性格特征

2004年北京春招《雁阵》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相关语句:

A、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B、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C、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

D、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E、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妈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信息A、他是个尽责的护林员 信息B、面对威胁时的表现 信息C、坦然

信息D、想说服狗娃 信息E、关心狗娃的父母

参考答案①忠于职守②面对威胁不退缩③坦荡、自信④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 ⑤关心他人

【示例】浙江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思路点拨】依托相关情节,多用形容词或形容性词组表述,力求准确、全面。

答案:(1) 坚忍(执着)(答“坚定”也可)

(补充:在实际改卷中,比较宽松,基本上和“坚定”相近的词语都给分,比如说“坚强”“顽强”等等。但是要注意词性,如果回答“坚持”(动词)不给分。)

(2)乐观

(补充:同样,和“乐观”接近的词语同样给分,例如“开朗”。但是“快乐”不给分,因为这个词语不可以用来形容性格,所以词语搭配要注意。)

E、方法指津

第一步找相关语句; 第二步逐句提取信息;

第三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3.题型示例 分析人物写法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点拨】人物描写手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侧面描写等,基本作用都是突出人物性格。答题时应首先明确是什么,再结合语段内容作具体分析。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4.题型示例 理解人物情感

【示例】江苏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思路点拨】借助上下文和生活情理,将含蓄深刻的语句说清楚说明白。

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5.题型示例 分析人物作用

【示例】浙江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思路点拨】 主人公以外的人物多为线索人物或陪衬人物。作用有相对固定的套话,如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借助这些知识积累,结合文段具体分析。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形象:(1)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答“是一位倾听者”也可)(2)对人性之美怀有敬意;(3)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共2分,意思符合即可,对(2)(3)两点中的人“人性美”和“清醒认识”,结合文章具体解说也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一、这类型的题目较多,主要是围绕环境描写的作用命题。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雁阵》《泪为谁流》《木屐》《永远的门》

二、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围的气氛;三是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三、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示例:《泪为谁流》

1.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4分)

答: 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②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如: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注:每个要点2分)

示例:《木屐》

1、反复写到“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江南雨的惆怅”这一描写,奠定全文的悲伤\凄凉的基调,表现作者对贫穷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伤感与压抑(意思对即可。)

四、(一).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通常要结合环境进行分析。

(二)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三)题型示例

【示例】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案 ①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②A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尖锐。B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示例】2008浙江卷《乌米》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寄情于景、色形声多侧面展开、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借助一定的套话,适用小说的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补充:答“为命运做铺垫”可以,但是如果单纯套话“为下文做铺垫”则不给分)

第四篇:《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测验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二(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在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在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在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 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 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D. 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 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人物描写手法塑造了程奋和郑波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 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 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4.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开小差

美斯坦贝克

斯莱戈和他的朋友无精打采地消磨着他们48小时的假期。阿尔及利亚的酒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吧8点钟打烊,可他们在打烊前就喝得有几分醉意了。他们带了一瓶酒,来到海滩上躺下。夜晚的气候温暖宜人,两个人喝完了酒,就脱去衣服,走入平静的海水中,蹲下身子,坐进水里,仅留脑袋露在水面上。“哎,老弟,真够美的!”斯莱戈说,“有些家伙花了很多钱来这里,就是为了这玩意儿,可我们没花一个子儿就来这里了。”

“我倒宁愿待在10号街自己家中,”朋友说,“我情愿在那儿而不愿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要看到我老婆,我要看到今年美国的棒球联赛。”

“你可能还要一记耳光。”斯莱戈说。

“我要到希腊人开的饮食店里去,喝上一杯双料的巧克力,里面含有麦精和六个鸡蛋。”朋友边说边稍微浮起身子,以免海水灌进嘴里,“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我喜欢科尼①。”

“那儿尽是游人。”斯莱戈接着说。

“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了。”朋友又重复了一遍。

“谈起棒球联赛,我倒真想去打它一场。”斯莱戈说,“现在一个人总禁不住想要开小差逃跑。”

“就算你跑掉了,但你究竟能跑到哪个地方去呢?无处可去呀!”

“我要回家,”斯莱戈说,“我要看棒球联赛,我要第一个来到看台上,就像1940年那样。”

“你不可能回家。”朋友说,“没有法子回家。”

刚喝下肚的酒给斯莱戈带来阵阵暖气,温和的海水使他十分惬意。“我有钱,我能回去。”他脱口冒了一句。

“多少钱?”

“20块。”

“你不会有钱的。”朋友说。

“你要打赌?”

“打赌就打赌,你什么时候给钱?”

“我才不会给钱哩,是你给钱。让我们上岸抓紧时间打个盹儿吧„„” 码头上停泊着几条船,这些船运来了登陆艇、坦克和部队。此刻,这些船在码头上装运废铜烂铁,还有从北非战场上运来的被损坏的军事装备。这些东西将被送到高炉中熔炼,以便制造更多的坦克和登陆艇。斯莱戈和他的朋友坐在一堆木条箱上,看着这些船。这时,从高地上下来了一支分遣队,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押着一百多名要被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一些俘虏衣衫褴褛,所有俘虏看上去没有一个为去美国而愁眉苦脸的。他们来到跳板跟前站住了,等候着上船的命令。

“看他们,”朋友说,“他们要去美国而我们却要待在国外。你在干什么,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

“20块,”斯莱戈说,“我会找到你要钱的。”他站起来,扯下头上外国产的帽子,扔给他的朋友,“老弟,就送给你吧。”

“你要干什么,斯莱戈?”

“不要跟着我,你这个笨蛋。20块,不要忘了。再会,在10号街再跟你见面。”

朋友看着他向前走去,迷惑不解。斯莱戈穿着油污的裤子和撕破的衬衫向前走着,离俘虏越来越近。趁人们未注意时,他突然挤进俘虏队伍中,然后站在那儿,掉头看着他的朋友。

上船的命令传下来了,分遣队的士兵们押着俘虏上了跳板。斯莱戈发出哀怨的声音:“我不该在这儿,哎,你们不要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住嘴,劣种。”一个士兵对他咆哮着,“我不在乎你是不是确实在布鲁克②林住了16年。上跳板! ”他把假装不愿走的斯莱戈推上了跳板。

朋友在那堆木条箱上羡慕地看着。他看到斯莱戈还在申辩,挣扎着要回到码头上,他听到他尖叫着:“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朋友看到斯莱戈还在挣扎,接着看到他大功告成。斯莱戈先打了一个士兵一拳,那挨打的士兵举起军棍,朝着斯莱戈的脑袋砸下,斯莱戈倒在了船上。

“这个狗娘养的,”朋友独自咕哝着,“这个狗娘养的真有一手,他们不会一点儿不想法救他的,这事发生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哟,天啊,这个狗娘养的牵挂着那20块钱哩。”

斯莱戈的朋友坐在木条箱上好长时间,直到船解缆,拖船把它拖离反潜网,他才离开那个地方。他看到那条船编进船队,又看到几艘驱逐舰驶到附近,为船队护航。他沮丧地跑到城里,买了一瓶阿尔及利亚酒,转身向海滩走去。他要以睡眠来打发这48小时的假期。

(有删改)

注 ①科尼:美国纽约市的科尼岛,以游乐场著称。②布鲁克林: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区。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斯莱戈和朋友无精打采地喝酒消磨假期开篇,以斯莱戈的朋友独自沮丧地买酒走向海滩结尾,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B.北非战场上被损坏的军事装备等被运回美国,熔炼后制造出更多的武器又被运回来,这表明一场激烈残酷的战争即将在这里开始。

C.斯莱戈穿着油污的裤子和撕破的衬衫,混入俘虏队伍中,言语中夹杂着意大利口音,做出种种不愿离开的假象,成功逃回国。

D.斯莱戈的朋友是斯莱戈开小差的见证者。小说通过描写斯莱戈朋友的所见所想,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深化了主题。

E.运用反衬是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之一。斯莱戈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回家的向往,就是通过分遣队士兵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6.小说前半部分安排的斯莱戈和他的朋友在海边消磨假期的情节,有哪些作用?(6分)

7.小说中的斯莱戈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8.小说以“开小差”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项,“已经有矛盾”理解有误;B项,“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理解有误;C项,属于主观臆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心里更多的是想老教授能“尊严地死去”,照应本文的题目《尊严死》。

2. 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凉意的深秋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境。②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个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了伏笔。③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的内容来看,主要交代了两种环境,一是自然环境,根据内容来看,薄而淡的阳光、凉意的深秋说明这是清冷的环境,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社会环境,从大学到医院,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由于交代的内容有限,并且设置了很多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处于首段位置,并且也交代了从大学到医院的时长,为下文两人在车上做出选择与商定结果埋下了伏笔。

3. ①学术精湛(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亦可):读书多,记性好;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最后留校教书。②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等亦可):时刻不忘曾受到老教授的教诲与关心,并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③敢于担当(有责任心、责任感亦可):选择代替老教授的亲儿子为老教授拔掉管子,承担世人的毁誉,帮助弥留之人挽回了最后的尊严。④从容淡定:面对别人的询问或责问都能平静对待,坚持自己对精神和生命尊严的守望。(每点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根据第五段内容“你读书多,记性好”及“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可知,郑波是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的。根据文章整体内容可知,郑波不忘老教授的教诲和关心,并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教授。由文章最后一段“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可知,他敢于担当,并且从容淡定。

4. 观点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2分)①从人物关系上看,郑波是老教授程笃的学生,又是程奋情同手足的师兄,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郑波占主导地位,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也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尤其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写郑波最终以家属的身份在医院“签的字”“拔的管子”,又在尾声部分写他面对别人的询问时“从容如昔”,这些都凸显了他是小说的主人公。③从形象塑造上看,老教授的学生郑波坦荡重情,而作为亲生儿子的程奋则迟疑犹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郑波的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郑波性格与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学生郑波有担当,帮助弥留之人挽回了最后的尊严,这种品质值得彰显。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郑波。郑波这一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观点二: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程奋。(2分)①从人物关系上看,程奋是老教授程笃的亲生儿子,拥有父亲辞世方式的决定权,故为小说的关键人物。②从情节安排上看,程奋占主体地位,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③从形象塑造上看,作为老教授的亲生儿子,程奋的世俗与亲情淡薄与老教授的学生郑波的坦荡与重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程奋这一人物形象。④从主题表现上看,程奋面对选择时迟疑犹豫、顾虑重重甚至推卸责任,这种品性正是小说要探讨的核心。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是程奋。程奋这一形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分,答出三点即可)(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如果只答观点,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得分)

第五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指导》

第六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

巧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刘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刘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刘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刘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刘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刘老师还是知道的。刘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刘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刘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刘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刘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刘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刘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刘老师依计而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下午四点多钟,刘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刘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刘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刘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刘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文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微型小说《巧合》附答案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第七篇:《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

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他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儿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文章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出自

18.小说最后“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可否改为“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B.死者的表情泰然自若,小说作者叙述这段故事时也像死者的表情一样镇定自若,不缓不急。在死者出现时,叙述没有出现过分的惊讶,只是写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将军作了简要汇报。

C.将军看到死者时,小说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将军两个人物。

D.这篇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将军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将军把马让给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16.答案要点:渲染寒冷气氛,表现环境十分恶劣,暗示战斗十分残酷;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军需处长冻死作铺垫。(大意如此即可)

17.答案示例:发愣、激动、愤怒、震惊(发怔)、内疚、敬仰。

18.答案示例:

①“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应该删掉。因为脚步声怎么可能说话呢?再说,这种议论虽然点了题旨,能振奋人心,但这样写太做作太直白,反而失去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李本深《丰碑》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赏析试题答案解析】阅读答案

19.A、D(B“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将军作了简要汇报”错,警卫员当时是气喘吁吁地汇报情况的,省略号表现了警卫员内心的不平静。C“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将军两个人物”错。当将军看到死者时,刻画死者形象只有神态描写,而刻画将军形象则运用了心理描写。E“将军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错)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6145/

推荐访问:微型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微型小说在线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