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11:16:3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 2、晓雾将歇( )3、欲颓( )

4 )其奇者 5、 )无与为乐6、

7、 8、 )少闲人 9、 10

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 )2、欲界之( )仙都

3、与( )奇者 4、步( )中庭

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 ) )

2、 )其奇者 无 )为乐者

3、 )张怀民 末果,( )病终

4 )行 )于鲁

5( )承天寺 寡助之 )

6( )辉 藻荇 )横 阡陌 )通

7、清流见底( ) 以其境过清( )

8、自康乐以来( ) 以其境过清(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五、美文赏读:

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 ),水之( ),仅只八字,却从( )、 ( )两种视觉,写了( )、( )、( )三重风物。“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 )、( )的视觉极目远眺。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 )景,后四句则转入( )景描写。(见教学参考书)

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 )的心境。(见教学参考书)

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

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 ),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用了( )、( )、( )的表达方式,但乙文除这些还有( )。

2、甲乙两文都是写景,都表现了景色的( ),但从写景的对象而言,甲文写的是( )景色,乙文写的是( )景。

3、甲乙两文都是写景,但写法上却不相同:甲文主要通过( )( )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并且写景中( )景与( )景相结合。乙文则写景主要是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错觉。

4、甲乙两文虽都是写景,景物特点却各有不同。甲文主要突出山川的( ),乙文却为我们写出了月光的( ),竹柏倒影的( ),为我们点染出一个( )、( )、( )的美妙境界。

5、从内容上看,这两文都有景物描写,甲文体现了作者( )、( )的志趣;乙文传达出作者( )的心境。

6、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心绪不同。《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见中考说明样题二)

7、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具体谈谈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答》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如何理解文中的“仙人”和“闲人”?

答案:二、1、的。2、的。3、代词,这种。4、在。

三、1、坠落;醉醺醺的样子 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3、寻找;不久。4、起来;起身,动身。5、到;极点。6、都是“交错”。7、清澈;凄清。8、表承接,无义;因为。 六、1、书信 、小品(文) 描写 议论 抒情 记叙。2、秀美(美丽)、、山川、 月。

3、视觉、听觉;静、动。比喻。4、秀美、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5、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复杂微妙。6、略7、甲文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谈到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也对)(课后习题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传达出作者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8、仙人,传达出作者能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志不得伸,一再被贬,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6)夕日欲颓(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和 “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 ”的语句中(4分)

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月色入户:( ) ②沉鳞竞跃:(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沉鳞竞跃( )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

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请谈一谈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

明。(2分)

8、【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

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

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

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1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8、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9、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2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

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6、“月色人户”的“入”好在哪里?

2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2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是: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1.后一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3、①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②文中写山林景色瑰丽的句子是: ③描写日中晨昏变化的句子是:

④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4、你认为文中哪句写得最美,找出来并赏析这个句子。

美句: 赏析:

5.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乙)翻译: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

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的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止午、未、申三时。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甲: ⑵描写方法 甲 :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

【乙】

《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①门②潜游在水中的鱼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6、B(2分)

7、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8、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闲、仙 以上共8分

4.高兴的样子(1分);考虑、想到(1分)

5.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2分)

6.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2分) 7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8(1)赏月(月光)

9.A 10.D 11.C

12、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1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1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16、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17、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18、苏轼、唐宋

19、盖 竹 柏 影 也

20、考虑、漫步

21、翻译

22、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24.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25、月色、松柏影、比喻

第三篇:《(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 短文两篇 》比较阅读训练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4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 但少闲人( ) .....沉鳞竞跃 (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寻张怀民( )( ) ..二.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清:清流见底( ) 回清倒影( ) 水尤清冽( ) 其境过清( ) 寻:寻张怀民( )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念:念无与为乐者( )念鬼( )

三、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译: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默写填空。

1、文中写早晚“山川之美”将视觉与听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的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紧扣“_____”字展开描写,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志趣。

2、《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________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_____”人;《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贬的“_____”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三)《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绝 ( ) ...(4)四时俱备( ) (5)沿溯阻绝( )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5.从观察景物的角度看,《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中的画线句有哪些相同之处?两文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给“水”,请问:两文中的“水”分别有哪些特点?(2分)

6.两文所表现的思想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四)《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略无阙处( ) (2) 夕日欲颓( ) (3) 属引凄异( ) ... (4) 至于夏水襄陵( ) (5)沿溯阻绝( ) (6) 晓雾将歇( ) ...2.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 C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3.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C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其真不知马也 ..D至于夏水襄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若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真是趣味无穷!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晨雾将要弥漫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

A甲文侧面表现三峡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B乙文侧面表现山川美不可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出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写景。 B甲文描绘了三峡四季壮美的景色。

C乙文是谢中书给朋友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D甲乙两文写景都抓住了山和水的特点。

8.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答:

9.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

10. 试找出下列两句中的美点加以赏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⑪相与步于中庭庭:

⑫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⑫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

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9.2分。B 10.2分,每题1分。(1)庭院(院子)(2)灭亡 11.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12.3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13.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

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示例四:林肯,观点:“一个人在前面走得太快而使全国跟不上,是没有好处的。”

③„„„„„„„„„„„„„„„„„„„„„„„„„„„„„„„„„„„„„„„„„„„„„„„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习题。(24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请用斜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古来共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明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5、翻译句子。(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5分)

17、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乙文中“闲人”的含义?(4分)

背境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才,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参考答案:

(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24分)

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赞叹、赞美;参与,这里指欣赏;睡觉;只是。

15、(1)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竟跃;月色(光)之美;月色如水

1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期与谢灵运比肩的得意之情;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18、“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赏月”只是一种排遣愁绪的方式罢了。 ④„„„„„„„„„„„„„„„„„„„„„„„„„„„„„„„„„„„„„„„„„„„„„„„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5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

③志喜也志: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⑤„„„„„„„„„„„„„„„„„„„„„„„„„„„„„„„„„„„„„„„„„„„„„„„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两文选段,完成1-3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⑪念无与为乐者 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⑬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分)

参考答案:

1.⑪考虑、想到⑫我⑬在 2.⑪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⑫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⑥„„„„„„„„„„„„„„„„„„„„„„„„„„„„„„„„„„„„„„„„„„„„„„„

【比较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⑦„„„„„„„„„„„„„„„„„„„„„„„„„„„„„„„„„„„„„„„„„„„„„„„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的特点,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

2、体会甲乙两文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鲜: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②亭亭净植植:④相与步于庭中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习题。(24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请用斜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古来共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明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5、翻译句子。【《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文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5分)

17、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乙文中 “闲人”的含义? (4分)

背境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才,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参考答案:

(二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24分)

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赞叹、赞美;参与,这里指欣赏;睡觉;只是。

15、(1)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答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赏月”只是一种排遣愁绪的方式罢了。

第六篇:《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回答文后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文章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出自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竹柏影也。【初中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世说新语-阅读答案阅读答案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7413/

推荐访问: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比较阅读文答谢中书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