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启蒙读书笔记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8-21 0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共10篇)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一):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爸爸妈妈在我十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国的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这套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它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读后感《《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二):

哲学启蒙读物

我推荐《苏菲的世界》,以少女的视角解读哲学,很适合入门.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三):

关于现代物流学方面的读书笔记

《圣经》 不读它不能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根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有观点称西方哲学不过是在为柏拉图做注脚罢了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商务印书馆 这位老人家博大精深 这一本先读读其他领域有兴趣再读
《忏悔录》奥古斯丁 商务印书馆 西方中世纪神学必读书
《伦理学》斯宾诺莎 商务印书馆 过渡时期的人物
《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
康德 又是一座高峰 康德是近现代哲学的领军人物
《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
《逻辑学》商务印书馆
《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 这个人影响后世极为深远 不可不读
《强力意志》(《权力意志》)尼采
对于西方的整体颠覆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商务印书馆
西方最难懂的哲学 进入到语言哲学阶段
《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 商务印书馆
后现代哲学的开始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三联书店
存在主义的大师
《疯癫与文明》
《知识考古学》 福柯 三联书店
对于西方启蒙和现代主义的反叛 让人醍醐灌顶
《正义论》罗尔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政治哲学 对于正义 公正等一系列政治哲学的再思考再判断
现代政治各个主义流派的讨论都绕不开它
这一本放在最后
是一本哲学史的好书
上边这些大都有介绍
建议先看这一本和《圣经》
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择要者读之
不然卷帙浩繁 实在很多很难懂啊
《西方哲学史》罗素 商务印书馆
关于宗教 基督教 上边各个书中都有涉及
西方哲学个基督教的关系可以说是不可剥离的
二者始终在纠结着
佛教 看 南怀瑾 全集 好了
伊斯兰教 先看《古兰经》
通俗的有 《剑桥插图宗教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
道教的看 葛兆光 的书
还有他的 《中国思想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还有空就看些中国古典
孔子 墨子 老子 孙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的书
下边还有 朱子 二程
这就差不多了
很牛很强大了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四):

阅读一本与数学相关的书籍,写下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
注意不能少于3000字,分全部给

1,
《数学家的眼光》读书笔记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 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数学圈》的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拿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特别是那些穿戴科学外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样充满热情和诗情的语言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数学,理应为所有的人珍重.这样的语言一反常人对数学的呆板陈述,让我体会了数学严谨的外衣下纯美的执着,字字句句给数学正名.作为一个并不是原本并不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崇敬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走进数学圈,在这个让我惊叹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内心的每一次讶异和喜悦,有一天,我会让学生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作者:艾萨克-牛顿爵士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它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写作方式上,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公理)出发,导出命题;对具体的问题(如月球的运动),他把从理论导出的结果和观察结果相比较.全书共分五部分,首先“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由第一卷的结果及天文观测牛顿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状,解释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运动,确定彗星的轨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学的规则”及“总释”对哲学和神学影响很大.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在科学的历史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在其后的300年时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示范了一种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样板,包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外,《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其作者与同时代著名人物的互动关系也是科学史研究和其它学术史研究中经久不息的话题.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要出版这部书,但是凑不出适当款子,而皇家学会的干事胡克则声称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发现的,爱德蒙·哈雷出于气愤,提议牛顿写了这本书,并由他自费出版了牛顿的书,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文版问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将其译成英文付印,就是现在所见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顿本人作了增订,并加序言.后世有多种文字的译本,中译本出版于1931年.该书的宗旨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探究自然力,再用这些力说明各种自然现象.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开头和第一篇介绍了力学的基本运动三定律与基本的力学量;其中质量的概念是由牛顿首先提出及定义的,但牛顿当时称其为“物质的量”,这一名称后来被另一个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讨论了物体在阻尼介质中的运动,提出阻力大小与物体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还研究了气体的弹性和可压缩性,以及空气中的声速等问题,这为牛顿提供了一个展示他数学技巧的舞台.第三篇题目为宇宙体系,讨论了太阳系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和彗星的运行,以及海洋潮汐的产生,涉及到多体问题中的摄动.
牛顿并没有声称自己要构造一个体系.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务是“由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象”.
然而牛顿实际上是构造了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伟的体系,他所说的力,主要是重力,我们今天称之为引力,或万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来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运动则包括落体、抛体、球体滚动、单摆与复摆、流体、行星自转与公转、回归点、轨道章动等,简而言之,包括当时已知的一切运动形式和现象.也就是说,牛顿是要用统一的力学原因去解释从地面物体到天体的所有运动和现象.
在结构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一种标准的公理化体系,它从最基本的定义和公理出发,「在第一编和第二编中推导出若干普适命题」,其中第一编题为“物体的运动”为全书的讨论做了数学工具上的准备,把各种运动形式加以分类,详细考察每一种运动形式与力的关系;第二编讨论“物体(在阻滞介质中)的运动”,近一步考察了各种形式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讨论地面上各种实际存在的力与运动的情况.在第三编中“示范了把它们应用于宇宙体系,用前两编中数学证明的命题由天文现象推演出使物体倾向于太阳和行星的重力,再运用其他的数学命题由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运动”.在全书的最后牛顿写下了一段著名的「总释」,集中表述了牛顿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万有引力以及我们的宇宙为什是一个这样的优美的体系的总原因的看法,集中表达了他对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质的见解.
在写作手法上,牛顿是个神情十分专注的人,他在搭建自己的体系时,虽然仿照欧几里德(Euclid)的《几何原本》,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是解释自然现象,没有把自己迷失在纯粹形式化的推理中.他是极为出色的数学家,在数学上有一系列一流的发明,但他严格地把数学当做工具,只是在有需要时才带领读者稍微作一点数学上的远足.另一方面,牛顿也丝毫没有沈醉于纯粹的哲学思辩,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所有的命题都来自于现实世界,或是数学的,或是天文学的,或是物理学的,即牛顿所理解的自然哲学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全部的论述都以命题形式给出,每一个命题都给出证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证求解都是完全数学化的,必要时附加推论,而每一个推论又都有证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顿认为某个问题在哲学上有特殊意义时,他才加上一个附注,对问题加以解释或进一步推广.
全书贯穿了牛顿和莱布尼兹分别独立发明的数学方法——微积分,不过牛顿称其为“流数”,这是牛顿的成就之一.它在科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它标志著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在世时共发表了三个版本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分别在1687年、1713年及1726年发表,都是拉丁文版本.牛顿去世后的第一个英文译本是由第三版翻译而来,出版于1729年,译者是莫特(Andrew Motte).在1802年,又出现了根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翻译的英文译本.1930年,美国学者、科学史家卡约里(Florian Caiofi)在莫特的英译本基础上用现代英文校订出版,成为20世纪里读者群最大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准版本.60年代初,美国科学史家科恩(Cohen)和法国科学史家科瓦雷(A1exander Koyré)合作,根据比莫特译本更早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的英译本,也推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现代英文版.
在科学史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Einstein)说过:「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实际上,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讨论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学数理专业中教授的内容,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学到的关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达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境界.
凡此种种,都决定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的永恒价值.虽然此书已经出版了几百年了,当时其中的科学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值得一读!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五):

推荐几篇易写读书笔记的好文章
不要太有名的名著 要一些哲学一类的文章就好 越多越好
可不可以多推荐些文章名字【哲学启蒙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
南方有嘉木
猎人笔记
致新人
地球的故事
奥巴马演说集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六):

介绍点哲学启蒙书籍
像《苏菲的世界》《指派的秘密》等.
别给我介绍一些哲学家们写的书(如《理想国》),看不懂.

《苏菲的世界》就可以了,开始要求别太高.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七):

读者 青年文摘 等杂志上的文章的读书笔记
请认真看问题,我不要名著的要有哲理的文章的读书笔记!400字左右
包含内容叙述和自己的感想

《读者》读书笔记
她,叫柯晓萱;她,只有130厘米;她,是人生路上最坚强的旅行家.
我在《读者》上目睹了这“130厘米强者”的成长经历.时间倒回到26年前,柯晓萱出生在台北,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偏偏老天爷爱与她开玩笑,发生几率几乎为1/40000的基因突变就发生在了晓萱身上,致使这个小女孩在七个月时依然不能爬行,只能软软地躺着.并且,有基因突变引发的并发症,也始终折磨着这小女孩.面对病魔,晓萱并没有示弱,她用自己的信心和坚强,掀起了一场与病魔抗争的“风云血战”.
然而,这场战斗打得是多么艰苦,几乎耗掉了晓萱所有的装备.她拼命努力地学习,但成绩仍旧不理想,全班52人,至多就考到51名;她努力与周围的同学打好交道,但仍避免不了别人歧视的眼光…晓萱也哭过,灰心过,但她从未放弃过.她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勇敢地面对困难,还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英语老师和晓萱一起报名参加了美国发现卡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晓萱打败了所有对手,摘夺大赛桂冠,且赢得2、2万美元助学金!
这可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长久战啊,到最后,还不是连命运都在晓萱的脚下屈服了!想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要漠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大门也许不会为我们降低一个门槛,但我们的心可以升扬,我们可以尽量延展我们的极限!
《读者》读书笔记
---向日葵没有眼泪
向日葵是一种很热烈的花,它总是向着太阳,就像父亲,总向着女儿.
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家,也让我失去了最亲爱的妈妈.从此,我对爸爸充满了怨恨,认为是他和妈妈吵架所以才故意不救妈妈的.26次的植皮和整容手术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捐助,虽然让我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但却在我的脸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我自卑,我仇恨,我不愿去上学,因为我怕在学校同学们会对着我脸上那条蜿蜒绵长的疤痕指指点点.父亲为我种下了向日葵,告诉我“在爸爸眼中是最漂亮的女孩”,看着爸爸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劳苦和心酸,对年来对他的怨恨渐渐淡化了.多年后,我考上大学,在庆祝的晚宴上,父亲才将自己的艰难一件儿一件儿地摊出来.原来,父亲没有救母亲是因为怕失去我,等到他救出我再回去找母亲时,望着母亲被烧焦的尸体,他不知有多痛苦多难过.原来,父亲为我做植皮手术取下了自己背上将近70%的皮,只是因为爱我,所以才忘了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原来,父亲要我上学,不仅因为我是漂亮的向日葵,他真正的心愿是要让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像那些曾经捐助过我们的人那样去帮助别人呀!
我的心颤抖了,心潮澎湃,像岩浆那般炽热.父亲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生物吧,他的爱是那么默默无闻,但任何事物都抵挡不住.甚至于,我认为那场大火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的礼物”,让她清清楚楚、彻彻底底第理解了“父亲”.
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它的眼泪都被太阳蒸发掉了.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
《读者》读书笔记
1986年,她因创作了独舞《雀之灵》,获得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夜成名;1998年,她自编自演电影《太阳鸟》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再获辉煌;2002年,她在云南经过一年多的采风和排练,推出作品《云南印象》,轰动全国,成为“原生态”舞剧的典范;2006年,她与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合作编排藏族舞乐《藏谜》,对于每一个参与者,包括观众,都是心灵是洗礼与启迪.
评判杨丽萍,她足可以成为“原生态”的舞后.尽管,她只是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尽管,她从未在专业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舞蹈训练;尽管,她薪水微薄,参加舞蹈比赛制服装和音乐的钱都需要向别人借!但偏偏,她就是一棵在风中舞动的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性格,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功,在舞台上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其实,我读书很少,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我的这份自然和单纯,在宁静是时候,给了我生命的灵感.所以,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去体现、”杨丽萍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是的,也许别的舞蹈演员跳的是舞,但杨丽萍不是,她跳的是生命,是人们心中最本质的东西.你看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诠释.
你得承认杨丽萍是舞台上最值得铭记的美景.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八):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对比
一个是东方哲学启蒙家 一个是西方哲学大宗.他们的理念有哪些不同?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   
任何言说,如果要人有收获的话,都必须要有标准.孔子和苏格拉底可说是中西方传统言说标准的确立者.然而,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而孔子的授教方法却相反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的时候,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面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与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在言说的性质上,只有苏格拉底对话才真正具有对话的性质,孔子的对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对话,而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和独白,问者所起的作用只是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与孔子在对话中的“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形象不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多半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释者和回答者.但全部对话的灵魂恰好是提问者而不是回答者,是针对回答的提问才使问题变得更清楚了.然而,苏格拉底并不以全知者自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有智慧,不论大小都没有”这不是过分自谦,而是他的真实想法.因此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他只提问,让对方自由地回答.所以在对话中并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双方都是自由的,一个问题将引出什么样的回答并不是预先策划好的,而是临场发挥的,只有话语本身的逻辑在把言谈导向某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苏格拉底相信,话语有其自身的标准(逻各斯),但这标准不是他所独有的,而是人人固有的理性,这理性即使是他自己一个人所发现和自觉到的,也要由别人嘴里说出的话语来证实其普遍性.   
与此相反,孔子虽然并不认为自己“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但在对话中,他是以“学成者”的身分高居于他人之上的,尽管还要“学而时习之”,但总的来说那已是过去的事了,而对学生,凡是需要知道的他全知道,凡是他不知道的都是不必知道的.他教导学生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至少他认为自己所知的那一点是不可怀疑的,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却从未考虑过是否会有自以为知其实却并不知的情况,后面这种情况正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知”和那些号称有知识的人(“智者”)的“知”都抱怀疑态度的根本原因;所以孔子的“知其不知”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对自己已有的知的一种反思态度,它导致把对话作为双方一起探求真知识的过程,前者则把对话看作传播已知知识的场所.孔子对自己也不知的东西的确是坦然承认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不认为这些知识是必须知道的 因此,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前者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后者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御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尽管内容上还有所发展和充实,形式上却两千多年一仍旧制,几无变化,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有了初步的松动. 从他们的思想修养的发展过程来看,两者则还有共同点. 请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述而》)又说:“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正象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然而说到他们的精神认识.孔子每当弟子问及鬼神之事,说“鬼之于无形”,连人的事都研究不清楚,就更不必要研究那些虚幻东西了.而苏格拉底不仅仅自己信神,而且还鼓励身边的人也要对神虔诚,这同样影响到西方哲学史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的转折;而孔子的思想和认识则对中国哲学带有鲜明的无神论色彩起了很大的作用!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九):

求一篇写景抒情或哲理散文文章读书笔记,主题,好句,句子或词语赏析,100字感悟答得好加分.
如题,要自己写,不要抄别人的.

生命的化妆(林清玄)
主题: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妆谈起,引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化妆,从一件小事,把道德引入,说明化妆需要仔细涂抹,而生命地化妆也需要慢慢地、日积月累,永远不可能有人把妆画得完美,道德亦如此.但要把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弥补内在的缺点.
好词:增添 智慧 境界 自然 考究 匹配 个性 气质 醒目 拙劣 扭曲 协调 刮目相看 堆砌 光芒四射 流露 感叹 枝节 乐观 信心 关怀 自爱 致敬 深刻 体悟
好句;“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感悟:
自然就是美的,所以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美.在我看来一个人,就算是外表再美,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个人的外表就像是一件空皮囊,没有一点用处;一个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识,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个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件装饰品,最终也只会危害社会,我们看问题只浮在表面,这样的人是愚蠢的,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人,学会辨别,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感悟好像写多了 你可以删一些

哲学启蒙读书笔记(十):

初一语文发的课外阅读
就是语文书附带的那本阅读书,随意两篇,最好具有的哲理深刻【我要做 读书笔记 】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
《为了父亲的心愿》 常春藤阅读系列---现代文阅读(七年级)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41316/

推荐访问: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