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8-29 0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团圆读后感(共10篇)

团圆读后感(一):

《团圆》读后感

《团圆》是一本感人的彩色绘本,它被评为2011年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画书,它是一本我反反复复看了几十遍依然热泪盈眶的图画书.
主人公是小女孩毛毛和她的爸爸.爸爸在外地建造大楼房,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就是过年.故事就发生在爸爸过年回家,一家人团圆过年的短暂几天.书中那简短的文字,朴实易懂,却让人读过后心潮起伏;温馨美好的图画,过目难忘,让人不禁跟着书中的主人公欢喜和忧伤.
我细细的读着、品味着书中的每个文字、每张图片,那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可爱的花棉袄、有着红苹果般的脸蛋、黑星星般眼眸的小女孩—毛毛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爸爸常年不在家,毛毛刚见到回家过年的爸爸用大胡子扎着她的小脸,因为陌生而惊叫着喊妈妈;带上爸爸给她买的新帽子、吃着棒棒糖陪着爸爸去理发的可爱毛毛;一家人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包着汤圆,惊喜地吃到了好运币的毛毛;甜美地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幸福毛毛;揣着好运币跟着爸爸妈妈幸福团圆去拜年的毛毛;给忙着干家务活儿的爸爸送水喝的乖乖毛毛;骑在爸爸肩头登高远望的毛毛;找不到好运币伤心大哭的毛毛;分别时把好运币塞进爸爸手心祈求爸爸幸福平安的毛毛;母女俩儿追着爸爸离去的长途汽车,那一直挥着手不愿离去的毛毛……那个可爱、疼人、懂事又重感情的小毛毛,让我的泪流了一次又一次!
这本书让我体味到了家庭的无尽温暖和骨肉亲情的珍贵,我将它珍藏在我的书架上,时时翻阅.我爱《团圆》!

团圆读后感(二):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牺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团圆读后感(三):

中秋有感作文.急

秋节的月亮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就像人们手中那甜甜的月饼,久看不厌,久吃不腻,还是那么地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中秋的传说有许多,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流传.嫦娥自吞下药后,飞上了月宫,一个人孤伶伶地,身边只有一只玉兔陪伴.在八月十五那天,由于太思念后羿了,嫦娥把对后羿的思念做成了月饼.后来,月饼成了中秋节人们的必备品,它象征着一家的团聚.为什么人们要把团圆的日子称做“中秋”呢?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团圆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到了,人们无论再怎么忙,也一定要赶回家和家人吃团圆饭.让人奇怪的是:在中秋节,人们为什么都会做同样的事呢?就为一家团聚?对!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是珍贵的,中秋节的意义正是团团圆圆!
家人的团聚是重要的!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皓月当空,56个儿女欢聚一堂,祈祷着未来一年的平平安安.站在鼓浪屿向远处眺望,身在他乡的儿女是否思念着母亲?紫荆花笑了,她向杜鹃花问好:又一个中秋即将来临,希望你能回家团聚!杜鹃花哭了:总有一天,我会回去的!
中秋之夜,是个不眠之夜.望着圆圆的月亮,即使远在他乡,也会感到节日的欢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人们会注重传统的习俗.一般月饼是中秋节的必备品,每当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皎洁的月光像在地上铺了一层白霜,圆圆的月亮高高悬挂,身边不时还有几朵云彩,秋风瑟瑟,徐徐地吹着小风.在这样悠闲的环境下,能与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谈谈最近的生活,这可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
中秋是快乐的,中秋是温馨的,中秋是美好的,中秋是……

团圆读后感(四):

名家写的中秋节作文和一篇读后感,作文500字,读后感200字.明天就要!【团圆读后感】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庆祝方式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可以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团圆读后感(五):

《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读《呼兰河传》有感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在寒假期间,我便读了一本名著——呼兰河传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团圆读后感】

团圆读后感(六):

中秋有感 作文

中秋有感
在月圆之夜,盼亲人团聚,是从古代就有的习俗。而在明朝的典籍中,早已记录了人们吃月饼的情形。中秋,可谓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节日之一了。既然是月,那就一定会有诗人吟诵。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东坡居士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了,子瞻虽等不到子由,但能与月同饮,与月同醉,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同样,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更多了一份潇洒自如,那份期待与家人团圆之心也变得洒脱起来。人生在世,多一份旷达之心也好!一样为月,不同的人眼里便是不同的景象。从香菱口中吟出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却写出了月的清冷和孤寂》......
但今日终究是中秋月圆之夜,就暂且将这些伤感之情放下,潇洒地“举杯邀明月”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于二零零八年中秋

团圆读后感(七):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听于永正《长相思》有感

语文课有几年了,也听过不少名家的课,诸如窦桂梅、王崧舟等,但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深的还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长相思》:长相思·出塞 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我自已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更是兴奋得不得了,特意从网上下了视频,资料,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感动于永老对这首词深层的品读,更感动于永老深层的品读的方法在自然而然中授于学习中的孩子.我想所谓的“润物细无声”也就莫过于此吧! 感动一:整堂课没有老师生硬的教读,只有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声. 一开课,于老便让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并要求学生要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于老便让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评读,纠正字音与节奏.而对学生读得特别好的一句,于老便让学生再读一遍,也让其他孩子也来读读这一句.比如有个学生在读“故园无此声”是读得特别有味儿,于老便大加赞扬:“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来读?”“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已的味道和感觉来.”很快学生们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点评中明白了这首词的朗读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感动二:整堂课没有老师生硬的讲解,只有学生入情入境的品读声. 当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这首词后,于老便问学生:“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后及时发表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紧接着于老便让学生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于老抓住词作者写词时的“身”和“心”,让学生来谈谈词人写词时身在何处,心系何方.这两个问题紧扣词的内容与主题,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 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掌握了没有.第一,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在山海关. 生:身在山海关的那边. 师:那么“山一程”呢?还可能在哪儿? 生:身可能在山上? 师:什么样的山? 生:高山 师: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可能在船上. 师:那么“夜深千帐灯”呢? 生:他的身还可能在营帐里.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里?这七位同学就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来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他身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一层.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的”.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就是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也可以轻轻地读. 这种自然的引导让教学紧扣教学内容,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解读,没有生硬的讲解,教学目标的实现做了“水到渠成”. 感动三:整堂课没有老师多彩的课件,只有学生入情入境的真情声. 在学生了解纳兰性德这种“身”、“心”分离之情后,于老为孩子们配乐(《怆》)进行深情地范读,让学生能更深地“入词”.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身处一个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的明月,他的思乡情绪更加重了.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阳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相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 师: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想想,除了纳兰性德自已问自己,还有谁会问他? (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纳兰性德的妻儿、父母、兄弟、姐妹,很好地理解了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感.) 没有多彩的课件,只是一首简单的曲子,只是于老富有磁性的深情朗读,只是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孩子们在于老如春雨滋润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深感佩服.

团圆读后感(八):

《睡尘湖》读后感

《睡尘湖》里有两个都叫陶醉的小姑娘。一个小姑娘是一个在五百年前住在陶家窑的一位身穿红色衣裤的小女孩。一天她在雨天与另一个叫陶醉的女孩在屋顶上相遇了,但她们一直陶醉陶醉的叫一直分不清。于是她们就分别去了一个小名。一个叫红醉,一个叫绿醉,从此,她们就这样称呼对方。

红醉把自己五百年前的事都告诉了绿醉。绿醉听了十分高兴,原来她从小一直崇拜着的那位小女孩就是自己面前站着的红醉。可她疑惑的是红醉葬身火海,竟然还活着。她问红醉为什么她还活着,红醉告诉她是洗尘仙子救了她。然后还告诉她洗尘仙子的来历,她和洗尘仙子一直生活在睡尘湖天天吃着睡尘花。那种花很特别,怎么吃也吃不腻,那花几个月开一次。

经过了几天相处,红醉得知自己的父母还没有死,决定上山和父母团圆,可她如果上山就会灰飞烟灭。但洗尘仙子不愿让她冒险,就不让她离开睡尘湖半步。红醉十分伤心,她觉得洗尘仙子一定有办法帮助她上山和她的父母相遇,但洗尘仙子不愿帮她。因为只要帮她了,红醉就会永远地离开她了,而且还会变得十分的丑陋。可最后洗尘仙子还是帮她了这个忙,让她和自己的父母永远的在一起了。

《睡尘湖》这本书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五年级:冰颖

团圆读后感(九):

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小妇人:作者:(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类型:家庭.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同样是美国南北内战的背景,但是《小妇人》可比《飘》让人感到温馨多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轻松很温暖.
第一部:
故事发生在南北内战的时候美国北方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马奇一家,马奇先生上前线去了,马奇太太带领着他的四个女儿和仆人汉娜生活.虽然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如意,但是有关爱有亲情去一一化解……
大女儿梅格容貌清秀,有些爱慕虚荣,希望过上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老二乔像个假小子,倔强敢为,热爱写作.三女儿贝思温柔恬静,特别容易害羞,喜欢弹钢琴.小女儿艾米活泼可爱,有绘画的天赋.
故事开始于圣诞节,她们为没有丰富的礼物而发愁.但是马奇太太告诉她们还有人比她们更辛苦,要懂得感恩.
有一次梅格和乔去参加舞会.乔不善交际,就跑到一个角落藏了起来,结果在那里结识了邻家少年劳里,劳里生活很富裕,父母双亡.去过很多国家.但是他爷爷很沉闷,所以他认识了马奇一家感到很高兴.
后来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劳里的爷爷还送给贝思一架钢琴作为礼物.这期间有很多故事.艾米一赌气把乔的作品给烧了,乔有没有告诉艾米河面不结实,差点儿让艾米掉进冰窟里面送命……但是她们都原谅了彼此,亲情更加深了.
每个有个机会去见识“上流社会”,但是发现自己在那里不过是当作一个玩偶.于是她明白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还是觉得自己的家里更温暖.
一次聚会,四姐妹和劳里都说了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他们约定等到十年之后重聚来述说自己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而乔的小说也终于得到发表了……
他们又结识了几个朋友,其中一个青年布鲁克对梅格一见倾心.到了冬天,难关终于到来了.先是马奇先生在前线病重,马奇太太赶过去照顾丈夫.幸好几个女儿都很懂事,还有劳伦斯一家照顾.
没多久,贝思染上猩红热病倒了.这种病是传染病,因为艾米没有得过所以被送到了讨厌的叔婆家.梅格和乔留下来照顾贝思.但是贝思患病很严重,于是劳里写信让马奇太太回来……
暴风雪的夜晚,贝思要熬过这一夜才能康复,看着她那么安宁,乔差点儿以为贝思离开了(吓死我了),不过贝思熬过来了,马奇太太也回家来了.
不久之后,马奇先生也回来了.一家团圆,看到心爱的女儿都变成了成熟懂事的“小妇人”,夫妻两人很欣慰.乔无意中得知了布鲁克爱慕梅格的事实,觉得难以接受,她很不愿意失去梅格这个姐姐.但是梅格也爱着布鲁克.
后来劳里写信捉弄了梅格,马奇叔婆又得到消息说梅格要嫁给这个“穷小子”,结果反倒逼出了梅格的真心话.乔也无奈地接受这一事实,虽然在她心里梅格应该嫁给劳里的(劳里明明喜欢乔,天啊).
布鲁克决定过几年再跟梅格结婚,因为他要奋斗给梅格幸福.未来正在向他们展开……

团圆读后感(十):

求中秋有感一件事作文 是老师的要求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篇 范围太大了
求中秋有感一件事作文
是老师的要求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篇
范围太大了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
的空间吧!
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53396/

推荐访问:小团圆读后感800字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