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9 09:47:5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题库 文言文阅读 3.评论 奏疏 Word版含答案》

评论·奏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 .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 .

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

答案 D [干:谋取,谋求,追求。]

2.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③太宗纵囚的目的。⑥欧阳修同意偶尔纵囚。]

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宁愿为(或“因”)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如果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 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

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 称:符合。 .

B.虽有及民之美 美:美好。 .

C.此谊所大虑也 虑:担心。 .

D.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措:弃置。 .

答案 B [美,名词,美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的一组是 ( )

①竭民脂膏 ②滥兴土木 ③法纪弛矣 ④名器滥矣 ⑤陛下之情偏 ⑥一时差快人意

A.④⑤⑥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答案 C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评价,⑥是皇上惩处严嵩父子的后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而嘉靖皇帝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致使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远。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然而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顾,是不合乎人情的。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尽忠诚为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但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但还是不免于懈怠荒废,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邪念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这一情况推衍扩大,破坏了国家礼制。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多。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其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接侍奉陛下已经很久

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进贡仙桃天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下寻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诸臣)心中惭愧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憎恶浅薄的大臣,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治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题库 文言文阅读 3.评论 奏疏 Word版含答案》

评论·奏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 .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 .

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

答案 D [干:谋取,谋求,追求。]

2.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③太宗纵囚的目的。⑥欧阳修同意偶尔纵囚。]

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宁愿为(或“因”)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如果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 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

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 称:符合。 .

B.虽有及民之美 美:美好。 .

C.此谊所大虑也 虑:担心。 .

D.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措:弃置。 .

答案 B [美,名词,美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的一组是 (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①竭民脂膏 ②滥兴土木 ③法纪弛矣 ④名器滥矣 ⑤陛下之情偏 ⑥一时差快人意

A.④⑤⑥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答案 C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评价,⑥是皇上惩处严嵩父子的后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而嘉靖皇帝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致使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远。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然而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顾,是不合乎人情的。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尽忠诚为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但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但还是不免于懈怠荒废,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邪念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这一情况推衍扩大,破坏了国家礼制。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多。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其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接侍奉陛下已经很久

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进贡仙桃天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下寻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诸臣)心中惭愧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憎恶浅薄的大臣,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治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篇:《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精讲精析(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3.评论 奏疏 Word版含解析]》

评论·奏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 .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 .

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

答案 D [干:谋取,谋求,追求。]

2.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③太宗纵囚的目的。⑥欧阳修同意偶尔纵囚。]

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宁愿为(或“因”)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如果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 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

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 称:符合。 .

B.虽有及民之美 美:美好。 .

C.此谊所大虑也 虑:担心。 .

D.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措:弃置。 .

答案 B [美,名词,美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的一组是 ( )

①竭民脂膏 ②滥兴土木 ③法纪弛矣 ④名器滥矣 ⑤陛下之情偏 ⑥一时差快人意

A.④⑤⑥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答案 C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评价,⑥是皇上惩处严嵩父子的后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而嘉靖皇帝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致使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远。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然而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顾,是不合乎人情的。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尽忠诚为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但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但还是不免于懈怠荒废,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邪念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这一情况推衍扩大,破坏了国家礼制。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多。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其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接侍奉陛下已经很久

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进贡仙桃天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下寻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诸臣)心中惭愧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憎恶浅薄的大臣,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治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四篇:《(考黄金)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 文言文阅读 评论 奏疏精讲精析 新人教版》【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评论·奏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 .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 .

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

答案 D [干:谋取,谋求,追求。]

2.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③太宗纵囚的目的。⑥欧阳修同意偶尔纵囚。]

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宁愿为(或“因”)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如果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 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

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 称:符合。 .

B.虽有及民之美 美:美好。 .

C.此谊所大虑也 虑:担心。 .

D.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措:弃置。 .

答案 B [美,名词,美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的一组是 ( )

①竭民脂膏 ②滥兴土木 ③法纪弛矣 ④名器滥矣 ⑤陛下之情偏 ⑥一时差快人意

A.④⑤⑥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答案 C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评价,⑥是皇上惩处严嵩父子的后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而嘉靖皇帝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致使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远。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然而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顾,是不合乎人情的。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尽忠诚为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但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但还是不免于懈怠荒废,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邪念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这一情况推衍扩大,破坏了国家礼制。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多。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其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接侍奉陛下已经很久

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进贡仙桃天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下寻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诸臣)心中惭愧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憎恶浅薄的大臣,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治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五篇:《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精讲精析(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3.评论 奏疏 ]》

评论·奏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以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 .

B. 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C.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摩 .

D.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 .

答案 D [干:谋取,谋求,追求。]

2.下列句中可以作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②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③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④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⑤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⑥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答案 B [①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③太宗纵囚的目的。⑥欧阳修同意偶尔纵囚。]

3.下列对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B. 文章的每段议论均顿挫有致,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C.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 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宁愿为(或“因”)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如果屡改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口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苛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查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接近人的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付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自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放他们回去,又让他们回来,再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做做,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 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

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

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媿.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

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 称:符合。 .

B.虽有及民之美 美:美好。 .

C.此谊所大虑也 虑:担心。 .

D.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 措:弃置。 .

答案 B [美,名词,美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的一组是 ( )

①竭民脂膏 ②滥兴土木 ③法纪弛矣 ④名器滥矣 ⑤陛下之情偏 ⑥一时差快人意

A.④⑤⑥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答案 C [⑤是海瑞对皇上的评价,⑥是皇上惩处严嵩父子的后果,这两项都不是“一意修真”的直接后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而嘉靖皇帝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一意学道修行,致使国家法律纲纪废弛。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远。然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严嵩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与汉文帝时相差很远。

C.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臣工扶正补救。然而在嘉靖一朝,大臣们却没有这样做,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

D.海瑞认为,陛下连国家都不顾,是不合乎人情的。而臣子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

答案 B [“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

(2)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

(3)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

【参考译文】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要想名符其实,也只有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尽心陈言而已。臣请竭尽忠诚为陛下陈说。

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但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但还是不免于懈怠荒废,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用其富有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邪念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为了得道升仙,(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这一情况推衍扩大,破坏了国家礼制。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多。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受极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其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因为天下人不用直接侍奉陛下已经很久

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家都前来上香、进贡仙桃天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宫室,则由将作官员竭力经营;购买香料珍宝,则由度支派人四下寻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进直言,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诸臣)心中惭愧和空虚,回去又在背后訾议,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的家的,内外大臣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得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而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而失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也就是说陛下憎恶浅薄的大臣,因此拒谏。因一两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过太大了。《礼记》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的君主治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六篇:《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海瑞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凡民生利病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译文】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想要名副其实,也只有把职责委托给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竭尽他们的言说罢了。臣请竭尽忠诚,向陛下陈说。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爱民之美,尚多怠废之政,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示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民物康阜。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天下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译文】从前的汉文帝是贤良的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地上疏言事。并不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是因为汉文帝性格仁慈且近于柔弱,虽有爱护子民的美德,但还是有很多懈怠荒废的政事,这是贾谊十分担心的。陛下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然而汉文帝能展示他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百姓安乐,财物丰足。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杂乱的念头牵引而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为人真的能够长生不老,而一味的玄修,倾尽民脂民膏,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越来越盛。天下人因此在陛下改元号之时都猜想:嘉靖就是说家家皆净而没有财物用度吧。

迩者,严嵩①罢相,世蕃②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焉。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③之所知也。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陛下误举,而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译文】近来,严嵩被罢免相位,严世蕃遭受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之间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之后还像他未任相之前一样,世道并不十分清明,比汉文帝时差太远了。天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建斋殿设坛祈祷,群臣竞相前来上香、进献仙桃仙药,大家一同奉辞上表祝贺。陛下要建筑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寻取香料珍宝,户部就派人四下搜求。陛下做出错误举动,诸臣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向陛下进直言。那种公开讨论对与错的风气,进献良言、防止邪恶的行为,长久没有听到了,谄媚的风气太厉害啦。然而人们内心惭愧,心气空虚,退下来在背后议论是非,欺君之罪到了怎样的地步!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之心惑也;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也。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顾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文章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注:①严嵩:明朝奸臣,窃权谋利,卖国求荣。②世蕃:严嵩之子。③臣工:有职务的臣子。

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天下贯朽粟陈,民物康阜 贯:串钱的绳子。

B.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直:通“值”,值得

C.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靡:无

D.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 馁:空虚,心虚

【答案】B直:认为有理,认为正确。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今乃修斋建醮 尔其无望乃父之志

D.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C都是介词,向、对 (A 代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面,不译 /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B 副词,表转折,竟然 / 代词,你的;D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 代词,代自己)

7.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B.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C.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D.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答案】D 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本是贤主,能用他仁义宽恕的性格,节省费用爱护人民,使天下钱粮丰富,但他仍然有很多懈怠荒废的政事,让贾谊很担心,于是贾谊痛哭流涕地上疏陈事。

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所以他想通过修道练就长生不老之术,不惜竭尽民脂民膏,导致老百姓都说:嘉靖嘉靖,就是家家干净。

C.海瑞认为,天下就是陛下的家,陛下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家,让内外大臣履行职责,陛下也要和各位臣子和谐沟通。

D.海瑞在这篇疏文中,以满腔热血,拳拳赤心,大胆而直率地向嘉靖皇帝指出一心一意修道的弊端,希望皇帝的心不再迷惑,情不再偏颇。

【答案】B“嘉靖皇帝天资英明果断,超过汉文帝很多”只是海瑞对皇帝的溢美之词,不能据此判断嘉靖皇帝超过汉文帝很多。且前后无因果关系。【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阅读答案

(1) 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3分)

译文:想要名副其实,也只有把职责委托群臣百官,使群臣百官竭尽他们的言说罢了。(称:相称,相符合。责:职责,责任。“使尽言而已”的省略句式)

(2)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焉。(3分)

译文:近来,严嵩被罢免相位,严世蕃遭受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之间人称天下清明。(迩,近来。极刑:作动词用,遭受极刑,处以极刑。差:勉强,大体上。)

(3)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谀之甚也。(4分)

译文:进献良言、防止邪恶的行为,长久没有听到了,谄媚的风气太厉害了。(善:作名词用,良言。邈:久远。)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海瑞阅读答案翻译

第七篇:《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迎合

【解析】“匿”应为“藏”。

【答案】A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③非季布的行为,④是说季布直言,故含①③④的A、B、C应排除。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文章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出自

【解析】“说服吕后收回成命”错误,与原文“吕 本文来自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解析】(1)若将“窥”译为“看透”也可。(2)扬、传播。

【答案】(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啊!

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给他穿上粗布衣服,送到鲁国朱家处卖掉。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到洛阳去拜见了汝阴侯滕公,趁机对他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何不慢慢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对。”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猛,醉酒放纵,难以接近。【季布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阅读答案翻译】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6018/

推荐访问:天下第一奇石阅读答案 海瑞传翻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