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9 10:25: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现代文复习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与实用类)

1. 双白老人 ( 2014·衡水中学一模)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A给2分,B给1分;答C、E不

给分。(C.原文“内有蝎子、蜈蚣、白花蛇、

蟾蜍、蜘蛛等毒物,令人毛骨悚然”,并非“很

普通的药”;中药只是使祖父的病情有所好转,

并没有治好祖父的肺癌;在结构上只是为后文写

“我”长大后想学习中医作了铺垫,并未使小说

达到高潮。E.小说的结尾只是表达了“我”的

感情倾向,并没有“反思”和“倡导读者热爱中

医”的内容。B,双白老人的外貌“脸色红润,双

目炯然”“过胸的胡须如雪样白”“牙齿,晶莹

剔透,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像个老神仙,有点

神秘感;“圆口布鞋”“灰色的褂子”,普通平

常,显得亲切。应该是“刻画出一位有点神秘又

显得亲切的老中医形象”。)

(2)突出他云游行医漂泊不定的职业特点。他根据

病人的病情来确定自己的住行,既表现他以病人

为重的医德,也突出了他从事中医以救死扶伤为

己任的具有神秘感的“老神仙”形象特征。为后

面情节做铺垫。(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亦可。)

(3)小说有三条线索。

第一条以双白老人为线索。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医

——是一位有个性的中医——是一位医术高明

的中医。(3分)

第二条以“我”的心理发展为线索的。“我”不

喜欢中医,但“我”希望双白老人治好祖父的病

——“我”亲眼看见双白老人为祖父医治癌症

有效果,因此“我”对双白老人寄予很大的期望

——双白老人的离去使祖父活不过来,造成

“我”的失望,长大后的“我”很想学习中医。

(3分)

第三条以祖父为线索。祖父的病重——双白老人

为祖父治癌症,祖父一天一天好起来——双白老

人因事离开,祖父不能救。(3分)

(4)不同意。文章⑤段写的是“我”八九岁时的事

情,当时“我”年幼无知,整个身心都在航模工

艺制作中。当双白老人问“我”喜不喜欢当中医

时,“我”根本没考虑,脱口而出:“不喜欢”。

而文章结尾写的是“我”长大后的事情,“我”

经历了亲眼看见祖父的病在双白老人医治下好

转、双白老人的离去使祖父离开人世的过程。所

以长大后的“我”想学习中医,用高明的医术,

为人治病。

2.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⑴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

不给分。(5分)

⑵ 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

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

到无奈.失望.困惑。(6分。每答出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

⑶ 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

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6分。含义每点给2分,作用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⑷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

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8分。不要求面面俱到,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给4分;谈出启示,给2分。)

3.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

怀念吕凤子先生

张 霖

(1)C E A项,“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与

作者的意图不符;B项,“迫使吕凤子就范”与文

意不符;D项,“深受毛泽东的敬重”与原文不符,“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张冠李戴。

(2)解析: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归纳概括的

能力。文章的第二和第三段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

了吕凤子在绘画方面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技法,归

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答案:①强调作画要注意趣味性;(2分)

②要通盘考虑“立意”、“为象”、“写形”“貌

色”“置阵布势”等方面(2分)

③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2分)

(3)解析:研读全文,筛选出文中关于“谦虚”“淡

泊名利”“追求真理”的表述,将这些内容转述

作为自己的答案,加以整理概括即可。

答案:①善于提携后进。吕凤子先生从理论和实

践方面指导“我”作画。(1分)②谦虚。婉拒徐

悲鸿提出求师。(1分)③淡泊名利,不愿参加法

国巴黎将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2分)④

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延请被当局迫害的黄齐生,作画表达对抗战圣地的慰问。(2分)

(4)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质的题目。仔细阅读原文,

找出三人在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之处,根据题干要

求,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相似之处:①善于向他人请教;②真诚、

谦虚;③崇尚淡泊名利。(2分)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点5 引用材料作用》

第三篇:《高一语文试卷讲评课》

第四篇:《一语》

灵宝一高2015-2016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命题人:张 咏 审题人:桑秋平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读真正的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平静?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

实际上,读书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是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现在有太多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在某种心浮气燥的环境氛围里,被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驱赶着,要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还真的是很不容易。

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它们唾手可得。

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微阅读‛也是‚阅读‛。但这种想法却是天真的。书籍的阅读永远更加重要。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然后有了文字,才进化到‚读书‛的时代。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的。因为你从读书中获取的不仅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其实,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然。但对‚读书‛的传统能否保存似乎也不必太过悲观。已经闭幕的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积累,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已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和区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之一,与香港书展、台北书展并称为面向市民读者的三大华文书展。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宗旨,更加注重阅读价值和文化取向的引领。参展图书从几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展会期间每天接待市民读者超过3万人。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人类的知识就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都不读书了,那还会有谁来写书呢?人类的知识又靠什么来积累和发展呢?

( 选自2014年10月17日朱晓剑博客)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心浮气燥的环境氛围里,受急功近利心态的驱赶,真正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真的很不容易做到。【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B.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C.“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话或许直观地回答了“读书”传统能否保存这一问题。

D.人类的知识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

2.下列表述,不属于“书籍的阅读更加重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可以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B.从读书中,人们获取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信息,还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

C.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

D.即便时代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完整生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是否读真正的书,为什么读书,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B. 实际上,对于读书的潮流或趋势而言,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景象。【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C. 因为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唾手可得。

D.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现状。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

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节选自《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

【注】①匏里:地名。 ②县示:悬挂昭示。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非尔所图也 图:谋取,对付

B.儁具以状闻上 闻:使„„听到

C.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 行:兼摄,同时担任

D.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 逆:迎接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坚年少有为。他十七岁当上县吏,在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之际,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他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积极卫国。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好事少年,准备为国家效力,日后也成为孙坚讨伐黄巾军张角的中坚力量。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风凛凛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机擅权,孙坚也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很是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之念。

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各5分,共10分)

(1)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6分)。

(三)默写(6分)

1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2) 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尽上指冠。

(3)惨象,。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

李 致

⑴粉碎‚四人帮‛以后,巴老开始在四川出书。出第一本书起,他就宣布不要稿酬。当时向巴老要书的人很多,样书不够,他就出钱买;出版社为他冲洗照片,他从上海寄钱来付费。

⑵留在出版社的稿费怎么办?

⑶一九八一年,出版社党委讨论了这个问题。多数同志主张用巴金的名义设立奖金。我在转达这个意见的同时,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不久,巴老回信说:‚稿费问题就按你所说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巴金:不做欺世盗名的骗子,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⑷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巴老给四川省作家协会写信,再次表明态度。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写作六十几年,并无多大成就,现在将我的名字和我省文学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我实在是莫大的荣誉。我非常感谢。但是建立‘巴金文学基金’,设立‘巴金文学奖’,又使我十分惶恐。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⑸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巴金全集》时,拟编两卷巴金的日记。巴老委托我替他校看日记原稿。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由四川出版日记的单行本。

⑹一九九一年冬我向巴老转达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巴老有些犹豫,我说:‚《鲁迅日记》也有单行本,您的日记也可以出单行本。‛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巴老勉强同意了。

⑺我回成都不久,外甥李舒给我带来巴老的信。‚日记我考虑了两个晚上,决定除收进《全集》外不另外出版发行,因为这两卷书对读者无大用处。我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我最近刚看过这些日记,里面还有些违心之论,你也主张删去,难道还要翻印出来,使自己看了不痛快,别人也不高兴?你刚来信说你尊重我的人品,那么你就不该鼓励我出版日记,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为什么要出日记的单行本?我答应你,也只是为了不使你失望。几十年前我曾经责备自己拿作品应酬人,因此大发牢骚,今天在我搁笔的时候我不能再勉强自己了,何况《全集》出版之后另出日记单行本还要同人文社办交涉。‛

⑻一句话,日记不另出单行本。

⑼回想起来,我当初想得太简单。《鲁迅日记》是在鲁迅逝世后多年出版的,他在世时也可能不同意。惭愧之余,我立即给巴老去信表示尊重他的决定,并把巴老的决定转告给出版界的那位朋友。

⑽一九九一年秋,原成都市第二中学校长张珍健同志来到我家。他是巴老的读者,十分崇敬巴老的作品和人品。为迎接‚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他用了半年时间把巴老作品的书名刻成五十六方印章,并请艾芜老人题签。他希望到上海把这些印章送给巴老。

⑾珍健同志双腿残疾,一生拄着双拐。看见他诚恳的态度和辛苦的劳动,我委实被感动了。我找了一个折衷方案:我去信征求巴老的意见,能否用十五分钟时间会见他。珍健同志表示愿意静候佳音。

⑿不久巴老即回了信:张珍健同志要送我五十多个印章,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不愿意举行一种接受的仪式,让人们谈论、看热闹,也不愿意让他把印章送到上海亲手交给我,只为了一刻钟的会见,这样做,我觉得不近人情。总之烦你告诉张同志,不要来上海送印章,他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看由慧园代收,不好吗?将来还可以在慧园展览。

⒀读完信,我感到自己考虑很不周到。我尊重巴老的意见,便给珍健同志打了电话,委婉地作了解释,请他谅解。

⒁一九九三年我回到成都,偶然在《读书人》杂志上看到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一九九二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收到《印谱》以后,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巴老和珍健同志交谈了五十多分钟,送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给他,并题字签名。临别的时候,八十七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珍健同志一再请巴老留步,巴老却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⒂巴老就是这样对人对己。

(节选自《我的四爸巴金》,有删改)

1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巴老在文学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表现了他在“对人对己”方面的诸多高尚品德。

B.巴老从出第一本书起,就将稿酬用来帮助某些有困难的作者;样书不够,他还自己出钱买,满足读者的愿望。

C.作者向巴老转达四川出版界一位朋友的由四川出版巴老日记的单行本的请求时,巴老当时就拒绝了。

D.巴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工作者,不赞成以自己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E.巴老不愿张珍健将印章送到上海,主要是因为希望慧园代收,以便将来可以在慧园展览。

(2)本文主要叙写了有关巴金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第⑷自然段引用巴金先生的信件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表现了巴金先生在“对人对己”方面的诸多高尚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从“对人”“对己”两方面中任选一方面加以分析。(8分)、

第II卷(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11月20日下午3时许,广东惠州南山学校二年级的36名学生进行了一场__________的期中考试。学生必须顶碗达到10秒钟、站姿“站如松”才合格。

(2)在青奥会举办进入倒计时之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南京考察青奥会准备情况,他认为此次青奥会准备充分,会给世人带来很多惊喜,一定会__________。

(3)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加入广场舞健身大军并__________之后,她看待广场舞的视角也有了转变,并且积极地参与了广场舞健身活动。

A. 别有用心 不负众望 大有裨益 B.别出心裁 不负众望 受益匪浅

C. 别有用心 不孚众望 受益匪浅 D.别出心裁 不孚众望 大有裨益

第五篇:《高一语文试卷讲评课》

第六篇:《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罗先哲

①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②“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③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④“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⑤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⑥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⑦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文章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出自(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

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A 3分,C 2分,E 1分。选B、D不得分。(B项“更多地师从古人”、“不必借鉴今人”,表述不当;D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表述不当。E,原文信息的关系不是“不应……而应”,是“不是……而是”,也就是说,原文王烈只是说自己的人生观,而非要求他人。)

(2)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2分)师从造化: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2分)师从我心: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2分)

(该题题干问“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所以每一方面应答至少两种表现;不分点酌情扣分。)

(3)①细节描写。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②引用。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

“兰竹苑”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

③侧面展现(衬托对比)。

A,以环境衬托。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

B,以他人映衬。【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文章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出自(删节自《名人传记》2013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

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

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

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

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地投身光复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8分)

答案

11.(1)(5分)E项3分, C项2分,B项1分

解析:A项“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B项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D项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2)(6分)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每点2分。

(3)(6分)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敌人都为之折服,从侧面烘托,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4)(8分)

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铁血柔情林觉民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6693/

推荐访问:雨巴金阅读答案 秋夜巴金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