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9 11:21:5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朱庆馀_近试上张水部》

第二篇:《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作品注释

⑴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作品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

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第三篇:《2010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对比鉴赏》

第四节 对比鉴赏

2010年联考题

2010年3月更新

1.(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答案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2.(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0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4.(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

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5.(福建省宁德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6.(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答案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2010年1月更新

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

答:

答案 (1)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2.(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A)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3.(四川省内江六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和答问。

江 雪 柳 宗 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 ;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试予简要分析。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

(2)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

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绝旬(七绝)、典故

(2)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

第四篇:《2010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汇编:对比鉴赏》

第四节 对比鉴赏

2010年联考题

2010年3月更新

1.(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答案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2.(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0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4.(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

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5.(福建省宁德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6.(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答案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2010年1月更新【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

答:

答案 (1)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2.(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A)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3.(四川省内江六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和答问。

江 雪 柳 宗 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 ;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试予简要分析。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

(2)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

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绝旬(七绝)、典故

(2)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

第五篇:《2010届各地最新对比鉴赏试题汇编》

对比鉴赏

2010年联考题

1.(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答案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2.(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0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4.(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5.(福建省宁德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比较阅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6.(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答案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7.(湖南省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

答:

答案 (1)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秋夜望月,孤寂思怨;异: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8.(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A)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答案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9.(四川省内江六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和答问。

江 雪 柳 宗 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

诗 , ; , 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试予简要分析。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

(2)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

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绝旬(七绝)、典故

(2)写法: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向: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柳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

第六篇:《《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责,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2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案

A(不超过40字)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不超过40字)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文章《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出自为答谢。

B.“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指新娘早晨拜见公婆。

C.“一曲菱歌敌万金”是喻指朱庆馀一定会金榜题名。

D.两首诗就近设喻、言此意彼;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3.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共同采用了哪种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4分)

阅读答案:

1.(2分)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考前所持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古诗词鉴赏(2分)

3.(4分)都采用了“比”的手法。(2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1分)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1分)

"

第七篇:《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 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鉴赏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3]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文章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出自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全诗鉴赏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7669/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