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09 11:07: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7.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参考答案】

6.A《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7.B(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

8.C(C “千里目”运用了夸张。)

第二篇:《湖北省黄冈市2014届高三4月统考语文试题》《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湖北省黄冈市2014届高三4月统考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针灸/炙烤 卡片/关卡 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纵横捭阖/稗官野史

B.篡改/编纂 解嘲/押解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C.剽悍/剽窃 蹊跷/蹊径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改弦更张/玄妙莫测

D.赝品/荣膺 宿仇/宿将 功亏一篑/振聋发聩 曲意逢迎/曲高和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编辑 脆弱 心心相映 孽根祸胎

B.寒暄 怨府 谈笑风生 轩俊壮丽

C.殆惰 懵懂 归根结蒂归 咀嚼赏鉴

D.杜撰 囊括 融会贯通 枯燥乏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学校日常管理上,我们强调组织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

(2)自古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 ,更不容挑战。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 轻率。

A.反之 置疑 不容置喙/失之 B.相反 置疑 无可厚非/失之

C.反之 质疑 无可厚非/有失 D.相反 质疑 不容置喙/有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B.法国各界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主席此次出访法国,在中法两国建交50年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双方的合作空间,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必将影响深远。

C.自强不息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

D.面对雾霭天气,人们大多选择在室内,实在不得已必须出行时就钻进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里,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雾霭不再侵袭我们的健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B.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C.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之一,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授连环计、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乌巢等故事都是他智慧的体现,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D.《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的社会风貌,自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

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7.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

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①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

②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

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

③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

④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

⑤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

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②咎(gāo):通“皋”,即皋陶(yáo),相传曾被舜选为掌管刑法的官。夔:尧舜时的乐官。③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④眚(shěng):愿意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⑤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弭:消灭,平息

B.愿避位以禳之 禳:举行祛除邪恶的祭礼来消除灾祸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陟:惩罚

D.构巧词以悦之 构:编造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善相”职责和品行的一组是( )

①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②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④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

⑤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⑥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圣王的政治模式及如家的政治理想,借以导出宰臣要 善于治致、精于治政,全文是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证的。

B.本文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对称美,语言成就更为突出;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式,明快平易 而琅琅上口;某些段落灵活押韵并自由换韵,充满节奏美、韵律美。

C.全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文章重点写的是贤相与奸相,两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写

庸相时只以寥寥几笔勾勒其脸谱,说他们既无过不必挨骂,又无功不受赞誉,成天随 大流,尸位素餐、滥竽充数、明哲保身而已。

D.本文以宰相待漏之时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褒贬鲜明,意在告诫当权的宰相要勤政于政事,不可贪图禄位,无所作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2)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3)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慕容雋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慕容雋乘苻氏之乱尽复燕祚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金虏,为国八十年,传数酋矣,未亡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卷九·五胡乱华》,有删节)《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 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如闻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

(2)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拟行路难》)

(3)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怀良辰以孤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最后一只红富士

黄建国

果园里摘完了苹果。摘完苹果的果园就很萧条了,仿佛挖掉眼珠子的人脸,看上去怪模怪样,不像个果园了。晚秋的风已有些凌厉,把乱糟糟的树叶拍打得哗哗作响。

果园主人韩保库中午把剩下的一堆苹果甩卖给果汁厂,转身向前来催账的村主任马堂交清某项收费款,此后他一头扎进房间里,关上门,一直没有出来。几次曾有人在地头伸长脖子大声喊他,都没什么反应,倒是卧在树下的狗汪汪应了两声。

傍晚时分,韩保库从房间里钻了出来,先眯眼看了看将要沉落的太阳,然后沿着园中小路走来走去,似乎在巡视他的果树。他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狗跟在后面,疑惑地走走停停。“垃圾,”韩保库说,“全是狗屎,”韩保库说,“简直狗屎不如!”韩保库说。他说这后一句时声音很大,把狗吓了一跳。

后来,韩保库就看见了那只苹果。

他看见一棵红富士果树顶上还有一只苹果,亮亮的,在树叶中隐约闪现。可以断定,这是果园里的最后一只苹果。韩保库仰脸打量了一阵子,扭头对狗说:“树上还有一只苹果哩。”他指给狗看,但狗很茫然,几乎没有理睬。韩保库弯腰捡一块土坷垃,瞄了瞄,扔出去。土

坷垃砸在另一条树枝上,碰碎了。他低头想寻找一粒石子,可他的果园太像个果园了,连一小块瓦片都寻不见。韩保库脱下一只鞋,朝手心吐点唾沫,照准苹果甩上去。还是落空了。韩保库便“咿呀”一声,往后缩一缩,突然纵身一跃,蹿上了树杈。那只红富士苹果挂在一条指向天空的树枝上,被夕阳一照,如同一只耀眼的红灯笼,在他眼前晃荡。他像伸手摸了一下,又摸了一下,然后他把它攥住,揉了揉,然后,拧了下来。

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红富士苹果,韩保库把它托在掌心,仔细端详。他弄不明白,三亩果园怎么会偏偏遗漏掉这么好的一只苹果呢。

“红富士。”韩保库说。他想起八年前在保当村买这批树苗时,每棵国光苗十块钱,他觉得太贵,趁人不注意,临走的一刻闪电般从另一捆树苗中多抽了一根,大概就是这棵树了。他记得树干上画了两道红杠杠,是红富士的标记。那时,他万没有料到八年之后,遍地麦田变果园,苹果如粪土一般不值几个钱了。

现在,韩保库凝视这只苹果,他拿不定主意,是该留作纪念,还是该吃了它。那条狗歪着头,看着他看苹果。在狗的眼里,韩保库这么认真看一只苹果的样子,是它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吃了它,”韩保库说,“吃了就干净了。”于是,他喀嚓咬了一口,嘴角流出一股苹果汁。他发现狗在看他,忽然觉得应该给狗也吃一口。“来,你守果园守了六年,应该给你吃一口最后的一只苹果。”

然而狗是不吃苹果的,它把脸摆向一边。

韩保库不满意狗的态度,瞪起眼睛说:“我务果园务了八年,你应该吃一口,不吃就不对了。”

狗根本不看苹果,把脸又拧到另一边。

韩保库再次“咿呀”一声,在狗脸上扇了一把,说:“你不吃?你竟敢不吃?”他揪住狗耳朵,把苹果硬往狗嘴里塞。这一招不奏效,他又将狗头使劲往下摁,一边说:“我今天倒要治治狗不吃苹果的毛病。村主任马堂三天两头让我交税交费,我不敢不交;我现在让你吃一口苹果,你竟敢不吃?”

狗毕竟不是人,它不懂这些,喉咙里呜呜地响,惊恐不安。韩保库抬腿狠狠踢了狗一脚。狗嗷嗷叫着跑开,但又不敢跑远,蹲在了路边。一双人眼和一对狗眼在暮色中远远对视起来。 天已黑,月亮只有半个脸,没多少光气。夜风似乎更尖锐了,果园里一片呼啸之声。韩保库在黑暗中站了片刻,然后进了一趟房间,出来时双手背在身后,一步步接近那条狗。狗蹲在那儿不动,它大约知道有些事情一旦走到尽头,是怎么躲也躲不过去的。它已经没什么用了。它耷拉下眼皮,等待着。

韩保库非常顺利地将绳索套在了狗脖子上。他把它拉到那棵红富士树下,然后吊了起来。在狗张开嘴之际,他从兜里掏出那只果园里惟一的红富士苹果,填进一个并不太深的黑洞里。 后来,在满天星光下,他开始一棵挨一棵锯树。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韩保库为了摘下最后一个红富士,他用土坷垃砸,用鞋子砸,蹿上树杈等,表现了他收获苹果之后的轻松心态,突出了他率真执拗的性格。

B.这篇小说基本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情节的:巡果园,摘苹果,喂狗吃苹果,杀狗,锯果树。中间插叙韩保库对红富士果树来历的回忆。

C.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叙述简洁生动,描写细致入微,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典雅秀丽、凝练传神的特色。

D.小说通过韩保库的遭遇,表现了中国不少农民在致富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反映了他们遭受失败后的痛心与绝望,暗示了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E.通观全文之后,不难看出小说以“最后的红富士”作为题目的深意:既意味着果园将会消失,也象征希望的破灭。

17.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果园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8.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结合文本分析。(4分)

19.韩保库在致富路上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可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原 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批注”就是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阅读后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挖掘和

第三篇:《《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

文章来自: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文章《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阅读答案出自

第四篇:《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注释:

1.洛城:洛阳。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简析: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2005福建卷高考题: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0.(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赏析】: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赏析: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文章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考点】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

(1)颔联具体写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概括起来,是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具体写的是,西南三峰并列着,只能见到一半,而另一半似乎隐于青天之外;一条大江,看起来被白鹭洲分割成两道。概括起来,是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颔联反映了六朝繁华不再;颈联反映江水永流,自然永恒。作者通过自然的永恒反衬历史繁华的短暂,抒发了人事沧桑之感。

(2)以“浮云”比喻奸邪,以“日”比喻君王和贤人。作者以浮云蔽日为喻,写奸邪为非作歹、君王被奸邪所蒙蔽,写包括自己在内的贤者不得任用。“使人愁”,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是愁产生的原因。

2010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学科网(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A。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008年湖南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李白古诗歌鉴赏试题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词鉴赏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447/

推荐访问: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 李白越中览古诗歌鉴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