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8-11-29 08:00: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共10篇)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

文化传统
这是中国文化概论的一道名词解释题!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tradition),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二):

中国文化概论的选择题求解……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
A.三代文化 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 D.唐宋文化
11.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4.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由分封制演变而来 B.周王自称“余一人”
C.王位传递体现传嫡不传贤 D.宗法制在秦朝建立后瓦解
(这道题我觉得应该选C,但是不知道AD错在哪里)
那么请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不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虽然宗法制没有在秦统一之后瓦解的意思是不是说虽然它在春秋之后就瓦解了但是影响却长期存在着?

A A C
宗法制并非由分封制演变而来 也未在秦一统六合后瓦解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三):

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这是中国文化概论里的一道简答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就是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四):

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 中国传统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义
  (二) 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
  --------------------------------------------------------------------------------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课时分配: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一)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
  (二)概略介绍中国古代政区二级制与三级制度的交替情况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二、民族、人口
  (一)提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化状况,介绍民族的"多元一体"观念.
  (二)提示人口的变迁.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内涵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思考题
  1、 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 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经济及其长期延续的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长期束缚与封建肌体、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事实,进而对中国文化所植根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地主、自耕农、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一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思考题:
  1、中国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
  2、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汉武帝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是本章的教学目的.
  课时分配: 2学时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
  (三)宗庙祭祀制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二)经济基础稳定
  (三)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考题:
  1.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关系如何?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与都市生活背景中,家族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3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教学方法: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略讲)
  一、中国人起源
  二、原始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
  (二)原始艺术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五、上古文化的分布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略讲)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一)宗法制度的建立.
  (二)一整套礼乐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一)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一)文化统一
  (二)思想统一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一)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二)官方哲学--"经学"
  (三)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一)玄学的宗旨及最高主题
  (二)玄学的学派特征
  二、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
  (一)道教的酝酿、发展与定型
  (二)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三)佛教的传播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一)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唐文化兼收并蓄.
  (二)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使唐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三、市民文化的勃兴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一)宋代教育的特色
  (二)宋代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一)文字狱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
  (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劫.
  二、早期启蒙思潮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一)图书典籍方面
  (二)古典科技方面
  (三)学术文化方面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思考题
  1、诸子"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唐文化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宋代文化的雅与俗.宋代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有何成就?
  4、结合事例,谈谈明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总结.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融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一)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一)南方山地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二)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一)经济生活.
  (二)衣着服饰.
  (三)日常起居.
  (四)音乐舞蹈.
  (五)文学.
  (六)史学.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
  (二)四大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三)中国科技、艺术、文学、哲学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
  1、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汇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4
  --------------------------------------------------------------------------------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语言的结构特点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文字、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以及中国各代文化典籍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 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一、汉语的结构特点,汉语的神韵
  二、中国文字的形态,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略讲)
  一、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过程
  二、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
  (一)简牍、简策的特点
  (二)缣帛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略讲)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部类
  (一)经学著作
  (二)史学著作
  (三)诸子百家著作
  (四)诗文集
  二、类书与丛书
  思考题:
  1、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哪几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感受中国文化中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实质是什么),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
  教学方式:讲授与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 时: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
  (一)、天象记录
  (二)、天体测量
  (三)、历法
  二、数学
  (一)、十进位
  (二)、《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
  (三)、宋元算学
  三、医学
  (一)、中医学
  (二)、中药学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火药
  二、指南针
  三、造纸
  四、印刷术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一)、实用性
  (二)、整体观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二)封建制度的扼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近代科学的基础?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5
  --------------------------------------------------------------------------------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二)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三)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第二节: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二、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三、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
  四、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思考题: 1、什么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魅力,以便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古代文学"中阻碍科技进步、"人"的解放的不利因素,对传统文化应持科学的扬弃态度.
  教学方式:精讲与略讲、自学相结合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比重.
  二、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诗歌
  (二)散文
  (三)叙事文学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
  二)《楚辞》
  二、先秦散文及汉赋
  (一)先秦散文
  (二)汉赋
  三、唐诗 宋词
  (一)唐诗(文学成就最高)
  (二) 宋词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一) 元杂剧
  (二) 小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思考题:
  1、"诗教"说
  2、"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影响
  3、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4、文学是如何体现民族性格、信仰、精神、品德的
  5、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的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你如何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6
  --------------------------------------------------------------------------------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文化角度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熟悉并热爱古典艺术之目的.
  教学方式:精讲、略讲、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二、青铜纹饰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一)、宫殿
  (二)、陵墓
  (三)、寺庙
  寺庙主要指佛寺与道观.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追求整体对称,力求肃穆效应.
  (四)、 园林
  二 、雕塑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音乐
  六、戏曲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思考题:
  1、原始彩陶暗含了哪两个艺术法则?青铜纹饰有哪两个明显的现象?
  2、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哪三个时期?
  3、古代建筑艺术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古代雕塑具有哪些绘画的特点?
  5、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哪几类?书法为什么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6、古代绘画分为哪些门类?各有哪些特色?它们显示出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
  7、古代音乐按其功能分为几类?有何特色?
  8、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9、论述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10、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学成果(典籍及各种作品)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体会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初步的浏览史籍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有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略讲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略讲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本部分要有重点地讲透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提示自学
  二、编年体的开创与定型
  (一)、从《春秋》、《左传》到《两汉》编年体的定型
  (二)、《资治通鉴》及其续作,《通鉴》系列
  三、纪传体、《史记》与二十四史的形成
  (一)、详细介绍《史记》的体例及其价值
  (二)、介绍正史系列
  四、典制体史著 三通、九通与十通
  五、记事本末体系列与史评论
  (一)、"纪事本末体"的特点
  (二)、史学理论的代表作
  (三)、史评、史考体著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 人会通古今
  二、以古代为镜 经世致用
  三、秉笔直书 书法不隐
  四、德识别为长,才学并茂
  (一)、刘知己与才、学、识史学家三方面修养的提出
  (二)、章学诚提出史德,对事、文、义的论述.
  思考题:
  1、谈谈你对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特点的看法.
  2、列举古代贯通古今的不同体裁的史学典籍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略讲)
  一、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清理与开掘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启迪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
  (三)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
  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二、谦和好礼
  三、诚实守信
  四、精忠爱国
  五、克己奉公
  六、修己慎独
  七、见利思义
  八、勤俭廉正
  九、笃实宽厚
  十、勇毅力行
  思考题: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2、在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中,如何批判性的借鉴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7
  --------------------------------------------------------------------------------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了解和掌握中国道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深刻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一、什么是宗教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中国远古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创立
  二、道教的发展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最终目标
  (三)道教的基本教义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原始佛教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内容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
  (二)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原始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和消亡
  (四)原始佛教的核心
  第四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二)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三)佛教与四大名山:
  第五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思考题:
  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2.如何从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事件理解多种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目的: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教学时数4-6学时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一、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原始儒家
  三、原始道家
  四、中国佛教哲学(简称"佛学")
  五、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三、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二、直觉体悟
  三、知行动态综合
  思考题:
  1、何谓宋明理学(道学)?其哲学思想上有何特点?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样的?
  4、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讨论"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
  5、试析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道""易""诚""仁""太极".
  6、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传统和思想资料"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源头活水?【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五):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我也是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啊.《中国文化概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先生的力作,这部著作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书名并不太象一部学术专著,不过即使写成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是不容易的.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不认识字的人,可以说是没有文化,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关于文化的定义,据国内外不同资料统计,有说一百种,也有说二百种,总之,至今没有一个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科学界定.此书取名《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有所不同.后者是按照顺序,阐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变化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其内涵分类作专题论述.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的文体内容、核心、类型、特点、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基本精神,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以至尊先五,重传统的社会习俗,书中都分别立专章进行论述.各章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书经纬成文,论史结合,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六):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急用!
举例说明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最喜欢讲自然、和谐、中庸之道,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总是不左就右,容易走极端,对待一个事物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此.
先拿儒家文化举个例子,从它一产生其遭遇就十分坎坷,起起伏伏无数次:一时被统治阶级瞧不上眼,又一度被统治阶级捧得老高;一时被人们奉为经典,又一度被人们踩在脚下任意践踏.其实,孔子有什么错,儒家文化又有什么错,还不是人们一时高兴了就拔高它的地位,一时不高兴了就把它批得一无是处.回想“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的极端做法,都是为了一时的文化发展需要而片面地以为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了几千年,所以它不好,必须挨批挨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的做法对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饿极大的负面影响.
建国后,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大肆批判封建残余文化和资本主义,甚至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当着封建残余来批,随之相应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经历了这场浩劫,人们变得谨慎了,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更是如糟糠弃之而不敢食.随后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放开了人们的手脚.当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刮起时,知识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各国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甚至是灵魂中.我们拼命地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有人通过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国外留学而最后留居国外,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改造成能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的人.
淡忘了老祖宗文化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大批人.
当有人惊醒,发现别人都在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我们自己却一味地学习西方理论,拼了命地追求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时,更多的人感到了恐慌和失措.我们传统的节日淡了,而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风靡各地,成了广大青年的圣节,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于是又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热,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人被传得国人皆知,一时之间“国学”被纳入了议程,虽然最终通过并开设该门学科的高校少之又少,但它毕竟是国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又一个崭新的开端.有了这样一个开端,只要更多的人来走这条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许就有了着落.
只是,我却害怕这只是一个陷阱它只是一阵风而已,一旦刮过就又销声匿迹.当人们陷入这传统文化热的旋风中时又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判断能力,把一切精华与糟粕都吞进了肚中,化成了血液,连接着每一根神经,思想和骨头都成了,传统文化的奴隶.就像鲁迅先生批评的一样,我们总是喜欢见到一事物要么啃啃皮就说:“这东西不好,拿开!”要么连皮带肉和骨头甚至是渣滓都一起吃了,然后添着嘴唇砸着舌头说:“这好啊,实在太好了.”对西方文化如此,对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不是全部接受就是全盘否定,完全没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与许多东西曾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统治人们的工具,甚至是束缚人的思想的工具.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节烈观等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当时封建社会里流行的“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夫贵妻荣”、“母贵子荣”等也都是当时宗法等级原则的具体体现,它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极不平等的道德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可是现实呢?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四处充斥,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当了上千年的奴隶,一旦被解放出来反而不习惯,于是又成了权威的奴隶、金钱的奴隶、汽车的奴隶、文凭的奴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惜奉承、谄媚、拍马屁,不把自己当“人”看,自己首先就不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上的平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呢?另一方面,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丈着自己有钱有权就歧视瞧不起别人,总是随意践踏别人的自尊,以为别人天生就比他低一等,就该被他踩在脚下.有些所谓的“体面人”,一上公交看见身上沾满泥土和灰尘的农民工瘪瘪嘴,带着鄙夷的目光,尽量躲得远远的,看到那或许无意中的目光和行为,我深感不平,类似的事时常在身边发生.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不平等不是我能解释清楚的,但我敢确信的是现实中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是封建的贵贱和等级思想在作祟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也是非常多的.儒家的追求仁义,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互利,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如“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七):

论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是<中国文化概论>的一道论述题,麻烦知道的朋友帮帮忙

直接搜就可以了,有答案的,加油伙计.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八):

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 、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 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 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 、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 、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 、 、 、 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 部、 部、 部、 部、 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 ,降官贬官叫 、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 、 、 、 .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 、 、 、 .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 、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 、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 、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 、 、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
、 、 、 、 、 、
.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
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
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
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九):

中国文化概论“古今之争”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中的古今之争,是指人们在古今问题上采取不同态势而导致的争论,极端的表现为崇古与贵今的分歧,其实这都是一种文化诉求在古今取向上的体现而已.这种思想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就体现为古今观.中国文化中的古今问题非常突出,中国古人也并不把古今完全对立起来,但是在何者为主导的问题上根据时代文化态势的不同每个时代又都有所不同.可以参看本人论文,请多指教!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十):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简述中国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历史?

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5519/

推荐访问: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