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2-04 1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共9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一)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只是良知有时被私欲所隔断(宋明理学并非禁欲主义,所说的“人欲”“私欲”往往指的是不正当的欲望,正当欲望也被看作“天理”,例如饮食是天理,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公款吃喝就是“私欲”),或为利所诱,或为威所屈,或畏难而退,对善恶也变得麻木,如同一面铜镜上生锈蒙尘,不能照物.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蔽而显现的时候,在王阳明看来,这便是行了.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就像将百科全书储存在电脑里,电脑并不因此而“博学”一样.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二)

如果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

知行合一其实很简单
就是做到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做什么事情 如果你知道做事情的道理 那么就应该自己亲身去实践 而不是你明知怎么做而不去做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三)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容怎样?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五)

用马克思原理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他认为两者即是一体,不分彼此.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你是城市学院的吧)【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六)

谁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能否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般[知行合一]的观点,来源于《传习录》中徐爱的对答.
其中原话翻译如下: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而这里重点说一下知与行,很多人认为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为,这是用西学的认知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的错解.其实心学是以“良知与致良知”为宗旨的学说.所以他的内容离不开“良知”二字.所以这里的知是为良知所发出来的[真知],而行是良知在经验层次的所感,所行.但这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不是分开来说的.
知行合一的精髓,在于行与知的统一,而非只提行或知的重要性.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才是最真诚,最真实的修为.是应用于万物都能起效的世间真理.只有符合自然,符合社会,知行才能真正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七)

王守仁的心学
知行合一的意思!

知识和实践不分先后,古人认为要先掌握知识用行动去实践,而阳明先生提出用实践的办法也可以获得知识,生活中再不断地去实践.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八)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说法正确吗?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九)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的知 是致良知中的良知吗

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62481/

推荐访问:知行合一致良知读后感 醒来知行合一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