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3 11:35:3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六国论同步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二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

4.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 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 桢《六国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 ①②⑤⑥ B ②③⑤⑧ C ①④⑥⑦ D ①④⑦⑧

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⑤ D ②③

9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1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4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5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6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

7答案:C 8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养生息。 9答案:B 10答案:A

第二篇:《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含解析)》

康杰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2013.12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惊蛰(zhã) 蓊郁(wěng)慰藉(jiâ) 寒濑(lài) 妃嫔(bīn)媵嫱 ....

B.新正(zhēng) 仓颉(jiã ) ..俨然(yán) 裙裾(jū) 妖童媛女(yuàn) ...

C.熨帖(yù) 滂沱(pāng)羯鼓( jiã )气氛(fēn) 管弦呕哑(yā) .....

D. 粜米(tiào) 孺慕(rú) 脖颈(jǐng) 氤氲(yūn) 架梁之椽(chuán)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刹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B.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

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C.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D.树香泌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

睡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边城》中的翠翠在成熟,她的胡思乱想还不能为这些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所理....

解。

B. 我最喜欢《围城》,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有妙趣横生的语言以及出奇制胜的形象....

的比喻。

C.《边城》描写了优美健康的人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那田园牧

歌式的情调真让人心驰神往。 ....

D. 赛船过后,城中的长官,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于是长潭水面各处是鸭

子,各处都有上下其手追赶鸭子的人。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金先生对我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B.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C.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

钟左右,才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D.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四婶有时当面警告她:“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

如那时不留你。”

5.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我很 ,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

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②“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 的回答,仍然没有

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晚饭摆出来了,四叔 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

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

④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

便 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 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 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 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 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6.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B.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

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C.赋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

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处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常常侧重于写景,借

景抒情,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D.《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

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7.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

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

生。

①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

②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③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

十分重大。

④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

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④②

8.请把下面一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共3分)

5月2日,日本僧人岩田隆造在河南洛阳“万人坑”遗址跪拜诵经、祈祷忏悔。当年日

寇侵占洛阳期间,日军在这里集中弃埋了无数中国劳工和抗日志士。当日,70岁高龄的日

本僧人岩田隆造来到洛阳,前往“万人坑”遗址、日军血洗500村民的王山寨等地祈祷忏悔,

对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据了解,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期间,

岩田隆造自费第一次来华,前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祈祷谢罪,此次是他第二次来

华。

9.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一句下联。(二选一)(3分)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2分)

(1)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 绿云扰扰, ;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3) 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

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6) 层层的叶子中间, ,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朱

自清《荷塘月色》)

二、阅读题(48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 11~15题。(20分)

(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

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节选)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

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

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

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

取其国,可不悲哉!【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节选)

(丙)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

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

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

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

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是故秦

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

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李桢《六国论》(节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

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而四国休息于内 ....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可专以罪秦也 归罪于秦 ..

B.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帮助 .

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比照 .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原先 ..

13.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族秦者,秦也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1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凡此者,皆天也 B.洎牧以谗诛

C.赵尝五战于秦 D.彼秦者将何为哉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他们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

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B.苏辙假设“彼秦者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亲附秦国而不去帮助五国。

1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分)

③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3分)

(二)诗歌鉴赏(8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

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 词的上片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试简析其作用。(4分) 。

(2)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 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

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

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

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

地紧缩。

② 这一幅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以及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背着一捆柴草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⑥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⑦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19.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母亲形象。(6分)

20. 第③段中,“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

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21. 本文写了母亲以及母亲生活时代的人和事,请探究其对作者文学道路的影响。(6分)

三、作文(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第三篇:《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18》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18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

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

六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往 .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D、则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3.下列加点词中,属于被动用法一项的是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答案】

1.B

2.D

3.B

【解析】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20分)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龙德③已来止

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

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钞《春秋》,又竖指云:

‘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

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

【注】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

国。荆渚,即荆州。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③龙德:梁末帝年号。④贻:留传;遗留。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某事梁祖( ) .

(2)且游猎旬日不回( ) ..

(3)既自阙回( ) .

(4)宜乎贻厥子孙!( ) .

5.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情何以堪 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C.沛公居山东时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谓其门客梁震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学而不可以已 ..C可为子孙之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乃筑西面罗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8.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2分)

9.从高季昌的话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答案】

4.

(1)( 侍奉 )

(2)( 十天 )

(3)( 宫殿 、京城 )

(4)( 他的 )

5.D

6.D

7.(1)假如他志在统治天下,一定不会囚禁我。

(2)那么功劳都是他一个人建立的,臣子们有什么(功劳)呢 ?

8.试探庄宗的志向和性格。

9.骄傲自大、贪图游乐。

【解析】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

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

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

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

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

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

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

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具:准备,备办 .

B.不及以闻,自追之 .

C.若亡,何也 .

D.王素慢无礼 . 闻:听说 若:你 素:一向

11.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滕公奇其言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

③何奇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⑤吾亦欲东耳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12.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13.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 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文:

【答案】

10.B

11.B

12.A

13.D

14.(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

就也逃跑了。 ...

(2)我不敢逃跑,是追逃跑的人罢了(3)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长久待在这里呢?

【解析】

10.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1.①③意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④使动用法⑤名词作状语。

12.与“一军皆惊”无关且真心归汉。

13.言听计从只能说明萧何提出的意见对刘邦影响极大。

14.【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

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

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

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

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

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

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

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

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

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

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

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

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

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

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

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

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

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

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

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

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

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

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5.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16.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17.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8.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19.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6分)

苏辙: 李桢:

【答案】

15.B

16.D

17.A

18.①那秦国将什么作为呢?

②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19.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解析】

15.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结合语境,答案选B。

16.本题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①“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西为“山西”;不同于现在的

“山西”省。④“出身”文中指“挺身而出”;现在指家庭的阶级成分或个人早期的经历。

⑤“无穷”文中指“各种情形或势态”;现在指“没有止境,没有限度”。⑥“至于”文中【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指“到„„的结局”;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17.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中“乃”作“却”,表转折。

①是;③于是,便;⑥乃至,甚至;②④⑤却,竟然。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第五单元试卷(含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第五单元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 暴霜雪(bào) 洎(jì) 尚飨(xiǎnɡ)

B.仇雠(chóu) 沾襟(zhān) 子嗣(sì) 怙恶不悛(hù)

C.万乘(chénɡ) 筼筜(yún dānɡ) 蜩蝮(tiáo) 反间计(jiàn)

D.桎梏(kù) 主谳者(yàn) 日晷(ɡuǐ) 缣素(jiān)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痼疾 告罄 颠覆 以衲报裘 B.坟茔 誊写 沉溺 兔起鹘落

C.逸豫 凯旋 锦囊 革灭歹尽 D.贿赂 弥繁 俳优 报薪救火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死亡 D.而读书者与之 与:许可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敛不凭其棺 C.虽万乘之公相 D.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5分)。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灭亡 肯定 B.倾覆 本来 C.倾覆 肯定 D.灭亡 本来

8.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9.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10.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1.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19题(共34分)。

㈠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摈弃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罪秦:有罪的秦国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竟然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3分)

⑵ (2分)

⑶ (4分)

㈡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

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9.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文与可:

苏 轼:

四、诗歌鉴赏(17分)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对杜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21.请你说说杜诗首联和颔联在写景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所写景物具体分析。(4分)

2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诗言志”,请你结合诗中的名句谈谈杜诗和李诗在抒发感情上有何不同之处?(6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24.把下列句子连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请将正确的顺序填入方框内)(6分)

①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感 ②又倒映在昆明湖如镜的水面上

③站在昆明湖边,我看着天,看着云,看着这一幅园林美景

④皇家园林在这秋阳照耀下显得既庄严灿烂又典雅秀丽

⑤天高日朗,缕缕白云飘在蓝天 ⑥真是一幅“云淡风清两无心”的悠闲画图

25.下面这首小诗借“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仿照下列句式选择另一事物表达你对另一话题的思考。(4分)

例:《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六、名句默写(6分)

2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27.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28.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第五单元试卷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题3分,18分)。

1.B( A暴pù C乘shénɡ D梏ɡù ) 2.是C(歹—殆) 3.C(丧:亡失)

4.C(A“当”通“倘”B“敛”通“殓”D“少”通“稍”) 5.C(①在②用来③被④成为)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朝代为北宋)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每题3分,15分)。

㈠.7.D 8.A(例句:表顺承)A(顺承)B(助词,无义)C(递进)D(修饰) 9.B ㈡.10.A(A 使动 B名词做状语 C形容词做动词 D为动用法)

11.C(A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被动句 D状语后置)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19题(共34分)。

㈠ 12.D(A.咎:归咎,怪罪 B.摈:抵挡 C.罪秦:归罪于秦国)(3分)

13.D(①崤山以西 ④挺身而出 ⑤休养生息) (3分)

14.A(A都表转折 B做/成为 C拿、用/因为 D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它)(3分)

15.A(条件和结果颠倒了)(3分)

16.⑴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境内休养生息。(3分)

⑵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分)

⑶正因为他们最终不能做成秦国所做的事情,所以到最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4分) ㈡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7.C(正确)(3分)

18.(每句3分,共6分)

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9.(每句2分,共4分)

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四、诗歌鉴赏(17分)

20.A(由近及远)

21.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22.例: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23.杜诗: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杜甫以高高的船为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并以那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宽广及磅礴的气势来反衬人类之渺小,而那视野的辽阔却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叹。全诗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李诗: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登上一条船,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开始了他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涯。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24.⑤②⑥④③①

25.蚌: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

路: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尘封了历史,你迷蒙着今日和未来。

船:一片归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望。

叶: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

菊: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

六、默写(6分)(略)

第五篇:《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18)》

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18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

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六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往 .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D、则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3.下列加点词中,属于被动用法一项的是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答案】

1.B

2.D

3.B

【解析】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20分)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龙德③已来止

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

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钞《春秋》,又竖指云:

‘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

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

【注】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

国。荆渚,即荆州。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③龙德:梁末帝年号。④贻:留传;遗留。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某事梁祖( ) .

(2)且游猎旬日不回( ) ..

(3)既自阙回( ) .

(4)宜乎贻厥子孙!( ) .

5.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情何以堪 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C.沛公居山东时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谓其门客梁震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B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学而不可以已 ..C可为子孙之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乃筑西面罗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8.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2分)

9.从高季昌的话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

【答案】

4.

(1)( 侍奉 )

(2)( 十天 )

(3)( 宫殿 、京城 )

(4)( 他的 )

5.D

6.D

7.(1)假如他志在统治天下,一定不会囚禁我。

(2)那么功劳都是他一个人建立的,臣子们有什么(功劳)呢 ?

8.试探庄宗的志向和性格。

9.骄傲自大、贪图游乐。

【解析】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

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

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

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

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

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

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

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具:准备,备办 .

B.不及以闻,自追之 .

C.若亡,何也 .

D.王素慢无礼 . 闻:听说 若:你 素:一向

11.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滕公奇其言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

③何奇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⑤吾亦欲东耳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12.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13.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 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文:

【答案】

10.B

11.B

12.A

13.D

14.(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

就也逃跑了。 ...

(2)我不敢逃跑,是追逃跑的人罢了(3)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长久待在这里呢?

【解析】

10.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1.①③意动用法,②名词作动词,④使动用法⑤名词作状语。

12.与“一军皆惊”无关且真心归汉。

13.言听计从只能说明萧何提出的意见对刘邦影响极大。

14.【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

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

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

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

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

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

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

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

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

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

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

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

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

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

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

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

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

不克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

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

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

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英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

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

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

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5.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16.下列加横线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17.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乃没水而死。 ④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 ⑤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8.翻译下面两句话。(4分 )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19.苏辙、李桢二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6分)

苏辙: 李桢:

【答案】

15.B

16.D

17.A

18.①那秦国将什么作为呢?

②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19.苏辙: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李桢: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及天助,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解析】

15.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结合语境,答案选B。

16.本题考查实词的古今异义。①“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西为“山西”;不同于现在的

“山西”省。④“出身”文中指“挺身而出”;现在指家庭的阶级成分或个人早期的经历。

⑤“无穷”文中指“各种情形或势态”;现在指“没有止境,没有限度”。⑥“至于”文中

指“到„„的结局”;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17.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中“乃”作“却”,表转折。

①是;③于是,便;⑥乃至,甚至;②④⑤却,竟然。

第六篇:《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塞秦之冲(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 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3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文章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出自(3)看重(4)抵御

32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选B

33.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选C

34.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选A

35.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二:

1.下列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责备  排斥  困乏                   B.私下  责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C.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参考答案

1.B

2.C

3.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4.(1)(秦人)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团都,燕固、赵固往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

(2)韩、魏是其它诸侯国的屏障,使得秦国能够在它们中间进出,这哪里楚懂得天下的形势呢?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箍的限光太短浅了,而目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既是危险的事。越过韩国魏国进攻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韩国、魏国在后面追击,这是危险的方法。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词鉴赏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象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

第七篇:《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阅读答案》

(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节选)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丙)齐、楚、燕、赵不知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阅读答案】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阅读答案。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李桢《六国论》(节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而四国休息于内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可专以罪秦也                                      归罪于秦       

B.不知韩、魏以摈秦                                   帮助

C.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比照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原先

13.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秦者,秦也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割,以趋于亡                            D.朝,为秦宫人

1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凡此者,皆天也                                B.洎牧以谗诛

C.赵尝五战于秦                                          D.彼秦者将何为哉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ks5u

A.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他们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B.苏辙假设“彼秦者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亲附秦国而不去帮助五国。

1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阅读答案】文章甲)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阅读答案出自                                                               

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分)

                                                                                                       

③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3分)

                                  

答案

11. (2分)B(现代汉语中,“以为”也可说成是“认为”)

12. (2分)D(应该解释为:假使、假如)

13. (2分)C (C名词作状语   A、B、D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14. (2分)B (原句为被动句              A.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 宾语前置句

15. (2分)D(应解释:齐国不助五国、燕赵两国只是始有远、用武而不终)

16. 翻译(10分)

①(3分)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为国者”、“为…所”及整句通顺各1分)

②(4分)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藉、厚、亲”、“摈”及整句通顺各1分)

③(3分)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所以”、“岂…邪”及整句通顺各1分)

【译文】

(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ks5u

(丙)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

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

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9585/

推荐访问:窃怪天下之诸侯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