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来源:党课专题 时间:2016-08-15 09:01: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党课专题】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一)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党员干部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党员干部修养

摘要: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出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之后,产生出来的思想财富和动力源泉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迈进。而中国化的历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扬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组成部分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本文主要就儒家学说的重要修身论点来讨论其对提高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启发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 文化 干部 修养

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修养是实践党的宗旨,形成高尚道德人格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领导干部健康成长,体现个体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全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正确处理个人欲望与社会节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对待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的去继承,并为我所用。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加强领导干部修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素质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修己以安百姓【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加强领导干部修养,是完成“卷烟上水平”这一重大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提高领导干部修养,除了学习马列主义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为什么要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

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汤因比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危机,只有依靠东方佛教的大乘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甚至认为,未来世界将统一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

中国很早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凸显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典故最早出于南宋人的记载,见林马同《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丰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源于此。后来各典籍有关赵普这一记载,都不出“半部”之说。于是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

今天我们提高领导干部修养也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从祖先留下的精华那里吸取营养。如果领导干部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能修炼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么领导干部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利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修养是否有悖于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修养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性修养。那么用传统文化来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否与党性修养相违背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然有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同志所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著作,而在这本书中,刘少奇同志就引用了很多《论语》中话,比如,刘少奇用《论语》里面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来勉励全党同志们,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三)提高修养的三个层次

人的修养各不相同,修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应以不同的层次作为自己提高修养的目标。修养都分哪些层次呢?在《论语》里面我们也能找到答案,《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子路觉得太简单了,于是说道:“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进一步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且帮助其他人一起提高。”子路还是觉得简单又问:“像这样就行了吗?”孔子更进一步说:“修养自我,安定百姓。修养自我,安定百姓,尧舜还唯恐做不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正是修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提高自己的修养,并保持谨慎,这是一般人对自己的要求,普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通老百姓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修己以敬,那么建成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帮助其他人提高,教师就应该以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第三个层次是提高自己并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最高的目标,所以,连尧舜还唯恐做不到。领导干部就应该以这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正”,就是站在应该站的位置,做与所处位置相适合的事情。所以“思无邪”的意思是《诗经》中和雅正,每首诗都有它的位置,并发挥它的作用。正如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风”里的诗是各国的民歌,普通百姓所哼唱;而“雅”里面的诗,就是一般的诸侯,贵族祭祀和娱乐使用;而“颂”里面的诗则是由周天子和鲁国国君祭祀和娱乐使用的了。所以,每首诗都有它应有的位置,并发挥着它的作用。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胡锦涛同志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学习,自觉做终身学习的模范。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君子不器

《论语》里面还有一句很短但很难解释的话——君子不器。

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一直到达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乘机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义凛然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在德不在鼎„„”所以,不器=德。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是道德的化身,而不要在乎地位和职位。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道德修养,不要计较身份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问题。加强共产党人道德建设,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拒腐防变的基础防线。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岗位上,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加强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抓起。

四、贫而乐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孔子进而提出了贫而乐的观点,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保持优良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党员干部

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力量,我们往往会混淆中

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理解。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包含的太多了,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源源不断的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它承载了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对抗或欺凌弱小。它承载了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它承载了时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芶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 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三点:修身、齐家、治国。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是历来信仰的真理。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

作为一名党员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知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强有力的后背,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的水平。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我们要带动群众更加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然而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演讲中反复告诫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注重抓源头。党员干部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尚德传统的民族,更有我国古人对为官从政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和期望,强调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中国梦是民族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付诸实际 ,去实现这个共同的梦想,所以我们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那么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道德风尚和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必须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方面做出表率,我们都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牢固道德防线,务实道德基础。成就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社会主义道德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群众,赢得人心和凝聚人心。唯此可以带动人民群众崇德向

善、见贤思齐,推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自立,慎独慎初慎行慎做,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学习焦裕禄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学习孔繁森那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的节操,学习杨善洲那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的精神。向最好的自己出发!

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牵挂让我放不下,释怀不了。我以为我不再那么忧桑身边的一切了,我故作不那么敏感了,可还是这么难过。我们都想去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但那都只是想想,都只是说说。谁让我们都处于一个小孩叫叔叔阿姨却很不服气的尴尬年龄。什么再不疯狂我们就要老了,在那疯狂之前你有那资本吗。看似每天都忙碌着,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一种逃避。我多想做一些事不用顾虑

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牵挂让我放不下,释怀不了。我以为我不再那么忧桑身边的一切了,我故作不那么敏感了,可还是这么难过。我们都想去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但那都只是想想,都只是说说。谁让我们都处于一个小孩叫叔叔阿姨却很不服气的尴尬年龄。什么再不疯狂我们就要老了,在那疯狂之前你有那资本吗。看似每天都忙碌着,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一种逃避。我多想做一些事不用顾虑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三)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2014-03-27 10:22 qstheory.cn

字号: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习近平在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是对中华民族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

华夏民族从渔猎采集到男耕女织,从手工劳作到大机器生产,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从物质生产到创意经济,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东晋“书圣”王羲之“墨池”,隋朝李密牛角挂书,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要“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

的基本修养。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政者,正也”, 《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党员干部;道德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25 ― 02
  一、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是最基本的职业需要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其言行举止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对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其“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百姓福祸。《管子・牧民》中说:“授有德,则国安”,提出要把责任交给有道德的人,天下才会安宁。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候有德,能保其国。”
  (二)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决定个人发展高度
  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至少能相应地提高两方面的执政能力,一是有利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二是有利于拒腐防变。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威信的实质,指领导者由于自身具有的素质和行为上的表率作用而具有的能够影响和改变下属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这种影响力不具强制性,是下属被领导者吸引,自觉自愿接受的影响。它能够在下属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追随领导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能相应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据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国查处了万余名违法犯罪的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这其中有2/3以上是由于信念淡化,经不起“酒绿灯红”的考验,在道德品质上打了败仗。由此可见,思想道德防线,是防止从政出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三)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近年来,媒体上充斥着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训斥”,“解放军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习总书记曾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处于“龙头”位置。党员干部若是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影响群众,进而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发轫于西周,成熟于孔孟,以儒家道德为核心。
  (一)“做人、理政都要讲道德”的儒家道德观
  1.做人,讲道德很重要
  《荀子・非相》中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人有两只脚,会直立行走,人身上没有毛,大猩猩身上有毛,这不是人的标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道德、有礼仪、有良知。禽兽也有父子关系、男女关系,但是没有父子之亲,男女之分。人因为有道德、有礼仪,所以与动物区别开来了。孟子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由此可见,人要称其为人,讲道德很重要。
  2.理政,讲道德很重要
  孔子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和积极践行者。他始终认为好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靠政策法令和刑法来使这个社会有序,而是要使这个社会的人们有羞耻心。由此他提出了“以德治为本”的治国理念。
  儒家所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治国必用德;二是治国者须有德。要想真正做到“为政以德”,两者皆不可偏废。一日,鲁国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如果杀无道,以成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由此可见,儒家认为只有道德才具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只有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为政以德”。
  (二)以官德修养为核心内容的古代官箴
  官箴书被称为“从政宝典”和“入仕必读书”,产生于战国,成熟于汉唐,发达于宋元,大盛于明清。
  历代官箴书其立意均是要求官员们能够从国家大局出发,做好官、清官、明官,廉洁官场、高效行政。如唐“四善”说: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明“居官七要”说: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清“居官八约”说: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三、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为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提供重要指导
  儒家道德观和官箴书告诉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体制完备而又独具特色的修养理论,实践证明,靠着这些理论,中国培养造就出了大量的优秀治国人才。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同样能为党员干部提升道德修养提供重要指导。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党员干部应该重点修行如下德目:
  (一)仁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也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爱思想,在待人上,提倡“忠恕”之道。忠,是爱人的积极体现,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爱人的消极体现,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忠恕”,对人的修养要求是“宽容大度”。 宽容,就是要在与他人交往时心胸豁达、宽广,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容得下有不同意见的人,对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宽容,就是要遇事推己及人,以直报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仁爱思想,在治国上,要求“执政为民”。如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总书记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有可能实现“贞观之治”。否则,就可能在损害党的形象、耽误党的事业的同时,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切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概莫能外。   (二)廉
  廉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德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曾对这个德目有过精彩的论述。孟轲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李聃从戒贪的角度,辩证地阐明了得与失、祸与福的关系。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庄周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的生动比喻,告诫人们不要贪占外物。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党员干部养成廉洁自律、廉洁守正的好品格,须在“慎”上多下工夫:
  1.慎欲
  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追求自己的合理欲望天经地义。像孔子提出“因民所利而利之”,就是要求统治者务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然孔子又说“富与贵,是民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有、显贵,是人人都想要的,若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即使得到了君子也是不会接受的。对待物质利益,儒家告诉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应本着适度原则,见利思义的原则和道德价值优先的原则。
  2.慎独
  慎独,是指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又是干部自我修养的崇高境界,要求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时刻检点自己,恪守道德和法律,严格约束自己,把握住自己。
  3.慎奢
  慎奢,意指节俭。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家书中写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倡导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中央领导躬行实践、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表率行动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率先提出并积极践行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良好榜样。
  党员干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就是要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乎”。一个人不讲信用,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信”对党员干部的第一项要求是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信,主要指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说空话、大话。行必果:就是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不能说了不算,定了不办,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真诚信实,还要求以信用人、不欺不疑。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认为,起用某个人,只有充分信任他的时候,他才会一心一意为企业卖命。而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为了表示自己对人才的信任,将所录用之人的人事档案全部烧掉,只看行动,不问过去。
  (四)学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5年间,在中央党校各类开学典礼上公开发表讲话19次,专论学习就高达10次。
  1.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学马列,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变质了,出问题了,归根到底就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被誉为“少年政界奇才”的李真,28岁成为省委第一秘书,34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正厅级国税局局长。李真在从政之初的理想是做一名焦裕禄式的干部。他希望组织能够派他到张家口市最贫困的一个县做县委书记,像焦裕禄一样带领百姓致富。但有着做焦裕禄式好干部理想的李真,最终堕落为全国反腐败的典型,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忽视了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2.党员干部要学习所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习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确保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避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解决棘手问题的巧匠能手,推进发展的一流高手。另外,只有多学习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给予下属具体的指导,从而有利于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3.党员干部要学习经典名著和历史
  经典名著都是历经时光考验的精品名品,如果能够做到常读常新,则不仅能提升执政智慧,而且还能砥砺情操、涵养人生。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4.党员干部加强学习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
  党员干部大多比较忙碌,读书时间本来就少,因此,读书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为此,党员干部读书时应注重结合实践,根据现实需要读书,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死书,死读书。一句话,就是“要本本,但不要本本主义”。要学会学以致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结合形势任务、结合单位实际、结合现实问题,多搞调查研究,多谋创新对策,多出实践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裴传永.为官思想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左宪民,杨奎,等.申论官德〔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3〕 匡淑红.为官史鉴〔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责任编辑:张 港〕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五)
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谈。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涵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加强党性修养、提升党员素质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引言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承载着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党员教育重要且必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从中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得一般规律,明确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然而,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也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以及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等诸多问题,需要今后加以关注和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然后针对这一现状论述了新时期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引领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单位纷纷开始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了对党员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从实际的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
  当前许多党员仍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因此往往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文化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据了解,当前虽然许多党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大部分党员都乐于去选修这门课程,但是正如我们进行调研所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党员之所以选择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避免纯粹地听理论宣讲”,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真正被党员所重视,因此当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
  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是在近些年才被真正重视起来的,它所开设的时间有限,在课程安排、教师配置等方面还不完善,因此使得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一般。首先,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些党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课,但是这些课程一般被放到党员培训的最后一课,或是穿插在中午或者晚上的某个时间点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课在党员教育体系中只能处于边缘位置,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沦为“花架子”。其次,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还不够专业。一方面是当前许多党校、党组织单位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却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任课教师,而且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时没有对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筛选,因此使得教育效果一般。
  3.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文化强国,切实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这种倡导下,各级党校、党组织单位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培训,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营养来提升党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强化党员党性修养。然而,由于当前的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考评环节,通常仅仅把考勤作为考核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这就使得一些党员缺乏学习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部动机,导致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就曾借用《论语》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句来勉励全体党员主动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总的来说,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党员行为作风
  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可活得充实;孔子也曾倡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清正廉洁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充满了利益诱惑,人们物欲横流,一些党员干部抵制不住物质的诱惑走上了贪污腐败了的不归之路,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十分必要。传统文化倡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明确了这句古文的真谛,党员会逐渐优化自身的作风,自觉地将人民的利益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主动向革命先烈、模范代表学习,面对名利时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爱戴。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奉献精神”,对于优化党员行为作风有着重要作用。范仲淹提出了名垂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亚圣”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这些都对人具有深刻地启迪意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党员的奉献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与自身的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做好事,远离贪污腐败,时刻拒腐防变,从而成为一名时代需要、人民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
  2.强化党员道德修养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引路人,因此党员道德修养的优劣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涌入我国,时刻侵蚀着党员干部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党员道德修养十分迫切。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强化人们道德修养的内容,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勉励人们做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于谦则提出“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道德追求。党的优秀代表“孔繁森”、“牛玉儒”、“焦裕禄”等无不注重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都把传统文化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道德要求铭记于心,一心一意做人民公仆,于是用“德高”换来了“望重”,受到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党员道德修养,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匡正党员价值观念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有关价值观教育的哲理,对于匡正党员价值观念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义,利也”;而孟子则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启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不发不义之财,不以权谋私,时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人处事,做到明辨是非、洁身自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因此,要重视并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党员道德修养、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匡正党员价值观念,从而保证共产党员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大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郑静素.传统文化与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2]赵玉香.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德育价值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2).
  [3]熊建文.新建地方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作者简介:叶 娜(1977-),女,汉族,研究生,宁夏银川人,工作单位:宁夏党校。

传统文化,党员干部(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14�06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日益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弘扬中华文化”列入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上是理性辩证的,礼敬自豪的,批判继承的,而且内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与党建价值,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现代开掘与时代阐发指明了方向[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2]。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3]政党的滋生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生成的文化基因、文化根基、文化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滋养了中国共产党,是党自身文化生成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出台的一些重大战略思想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革故鼎新,彰显时代特色。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里汲取精神养分,同时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的青春活力。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根本保证。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两者有着内在一致性,实践上互动,效能上互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发挥广大党员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先锋模范、坚强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带领全社会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必将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党的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党视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必将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增强党与群众的亲和力。当今世界,世界文化发展更趋多样性,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化解文化危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执政党面临的挑战的本质实际就是文化考验。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这要求中华文化必须牢牢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的同时,以更为宽广的世界视野,更为博大的包容心态,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会更加光彩夺目。
  增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的需要。执政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制约,是执政实践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列宁在论及文化传统的历史特征时,曾形象地阐述道:“旧社会死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遗害我们。”[4]当下,在我们党内,这些诸如官本位、潜规则、裙带关系等腐败现象的出现,是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联系。江泽民指出:“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仍然存在。”[5]因此,客观分析传统文化对党内生活的文化制约,弘扬传统文化积极的、进步的,且具有普遍、永久价值的精神,克服传统文化落后性的负面影响,增进执政中的文化自觉,保持党的先进文化代表性质,以先进的政党文化促进、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必会增进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社会融合能力,极大地丰富党的软实力资源,增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从中国的角度这样认为:“国家软实力的资源分为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国内政策)、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与形象等五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五类。”[6]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组织保障。关于政党软实力建设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学者撰文指出,政党软实力建设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前提,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要求[7]。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全过程,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这样一来,通过党的软实力的发展不仅可以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发挥党的执政文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引导作用,而且可以增强我国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用文化强党建设带动和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不断丰富党的建设理论的需要。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全面审视、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深刻总结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认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建设和繁荣党的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无疑对理性思考党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来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领域的新拓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两者内在一致性和互动性的确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新自觉,必将为党的建设理论提供重要素材,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容,开辟党的建设实践发展新领域,拓展党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新空间[8]。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的对策分析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必须把握其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着力创新融入理念、融入路径、融入方式方法,探求一条可行的融入路径,进而真正实现入心进脑见行动,使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成为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模范和坚强堡垒。
  (一)对策之一: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规律
  1.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必须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离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人民和时代赋予党的庄严使命的完成便无从谈起,党的执政成效便无法得以检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保证,更是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典范的内在需要。重视对党自身的文化研究、总结、概括、提炼,纯洁党的文化环境,形成系统完备的文化先进性体系,进一步发扬光大党的革命文化传统,加快党内文化社会化进程,发挥党的文化体系科学性、先进性的引领、引导作用。
  2.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尤其在当今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力的理论指导,但这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相结合。妥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必须深入思考且回答好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扫除观念上的障碍。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者;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要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批判,必须予以澄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审视中国文化系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的、本有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更为充实,使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生命力更为长久。
  3.把握弘扬中华文化重点促其向现代性转换
  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地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使其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因素的思想体系,表现其精神的思想观念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甚至有一些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的、反动的传统文化。为此,要依据新情况,区别对待,有重点地把握我们所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当前,要把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英勇奋斗、天下为公、知行合一、自我修养、恪守信义、勇于创新等精髓、内核和那些内涵科学、民主、法治、德治等与时代吻合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党的建设中,并根据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党情新的实践的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性改造和转换,使之具有时代品格,使之实现与世界文明对话,与外来文化综合创新,成为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新文化。
  (二)对策之二: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
  1.健全领导机制,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方式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必然要求。要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纳入党的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文化建设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纲要;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人才保证;进一步提高领导文化建设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与本领,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举措上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加强文化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重视并发挥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设作用。
  2.着力整合资源,形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合力
  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要不断健全任务责任、监督管理、服务协调、社会参与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让蕴藏于人民的文化创造激情得以持续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成果得到充分运用。要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特别是要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的创新管理、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要增强协调力,形成整体联动互相配合的良好局面;要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在 90 多年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融入现代化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逐步深化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和“文化主体属于人民”的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顺应人民的道义作为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9]。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特征的生动体现。遵循人民主体原则,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在热爱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既要为广大群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广阔舞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有机结合,又要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健全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制度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和好做法,大力宣传涌现的先进典型。
  (三)对策之三: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提高党员干部中华文化保护、利用与弘扬并重的意识
  党员干部在传统文化素养上存在着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解不到位、不够准确,个体传统文化素养差异大,保护、利用与弘扬并重意识缺失等短板。因此,应强化传统文化载体,开展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养成活动,为提高党员干部传统文化修养搭建平台;把党员干部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纳入干部综合素质的考核;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着力部署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施规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2.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活动
  以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不断探索党内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实践[10]。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各类党员干部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担当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教师的“国学”修养和中华文化与学术的功底,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门课程,增加干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设一批党员干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红色资源和国庆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党员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普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社区(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两新组织“、“进头脑”,让党员干部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3.提高党员干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实现文化融合,创造新文明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创造新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契机。爱因斯坦曾说:“事物的这种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刻勒,而且总是使之适应于雕塑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这种真理不能被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它就会被我们遗忘掉。”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时代和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带来全新的手段,又要看到所带来的新挑战。党员干部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自觉地提升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能力,必须促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出版、网络化应用、通俗化传播步伐,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网络传播,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促进传统文化有序、有效地传播。
  (四)对策之四: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1.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党内全覆盖融入机制
  这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由于党员的先进性客观上存在着不平衡性,党员干部在利益诉求和对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途径和接受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在融入的进程中,必须增强针对性,否则,达不到理想的融入效果。所谓党内全覆盖融入机制,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建设阵地的覆盖和有效控制系统。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目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党的形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立足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全过程,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全过程,党的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建设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全过程[11]。通过体制建设和机制建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媒体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党员日常工作生活、党内法规制定和党务管理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贯穿到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反腐倡廉、先进性建设中去。同时。针对新时期党员和干部的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以行之有效的科学融入方法,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传播渠道、贴近生活、贴近党员群众、贴近实际的,为党员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心进脑见行动。
  2.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发展的舆论引导机制
  思想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思想本身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能否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其关键是靠自身的魅力,而无穷魅力的增强则需要自我发展,向现代化转换。在全球化宏大语境下,当今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古今交汇、中外碰撞、异同争鸣、演变加速、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当下的中国社会生活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转换的立足点,以能够回答和解决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是其转换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要坚持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必须朝着理性、科学、人道主义的方向努力,必须克服“文化部落(原教旨)主义”和“文化帝国(霸权)主义”这两种不良倾向,其关键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义,培育其现代性价值,促进其现代转型,为现代文化建设服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一个充满了反抗、调适、整合和重建的过程,这当中需要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当前,正如有关专家所说,“近年来,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12]。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进行冷思考,防止其商业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不能夸大,把握好分寸;要利用各种有效舆论宣传载体对各种社会思潮开展深入的解读和辨析,对各种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发生作用的制度背景进行客观揭示,使人民群众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引导公众对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态度。   3.健全融入动力激励、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党委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动力激励机制,保证党对文化建设的决策落到实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出一大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师、泰斗、巨匠和领衔人物;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开发利用、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文化改革成果;进一步落实好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创新的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交融、用地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增加对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化投入,加大对革命文物、红色旅游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开发、宣传传播力度;设立弘扬中华文化专项基金,逐步扩大规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出贡献的予以表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力的要予以惩处,并责令整改。多渠道融资,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弘扬中华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林建公.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4�20.
  [2] 谢涛,蒋娟.发展中国特色社色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的互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73�76.
  [3] 刘云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1�10�28.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7.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5.
  [6] 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8.
  [7] 刘序明.试论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政党软实力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40.
  [8] 冯德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党建理论的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8):78�82.
  [9]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
  [10] 姚满林,吴琼.论文化与青年领导干部的人文修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9�82.
  [11] 范志轩,王玉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维度及当下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
  [12] 吕红霞.“新世纪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5):110�11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327578/

推荐访问:党员学习传统文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