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8-15 08:59:5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一)
语文课应巧选切入口

语文教学应巧选切入口

------听《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公开课后的反思

听了两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公开课,感触颇深。一位教师对课文作如下设计:“我”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找出你感触最深的细节或片段,说说你受感触的理由,并联系自身经历来谈谈你的感受。

这节课教学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挺强,教学流程也挺顺畅,但给人的感觉是平淡,课上完了,头脑里似乎没留下什么痕迹。其实这也是大多数语文老师教学记叙文常用的教学模式,通过什么事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人。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若长期以往,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会与日俱减。

另一位教师教学设计可谓新颖,采用拍电影的形式,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1.我当小导演 ①选取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片段 ?②你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是? 2.欣赏《城南旧事》电影片段。 3.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这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动了不少脑筋,教学问题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但对文本的解读与处理却不够深入,甚至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松散,有忽东忽西之感,且安插的欣赏《城南旧事》电影片段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有多余之嫌。整堂课下来,感觉很凌乱。

一成不变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会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颖的教学模式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只流于形式,致使语文课堂的混乱不堪。语文课难上,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出最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蜂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的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可见精心选择一个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切入像投石激浪,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炬,激发他们的求知的动机,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因此,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地选择切入点,力争出奇制胜,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但是,如何找寻切入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抓文题切入

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灵魂之所在。抓住文题,往往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因而,从文题入手切入文章,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语文教师不太注重对文章题目的分析,往往撇开题目直奔课文。这看起来是抓了重点,却往往事倍功半。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不妨从文题入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不是仅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落了?俗话说“花落结果”,爸爸的“花儿”落了,结出了什么“果实”?“花儿”是如何艰辛地孕育“果实”的?逐层深入的发问,在学生心中激起一波又一波,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文题的双重含义,又深入理解了“我”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独具匠心的教育。课堂组织教学也不会显得杂乱不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抓住“不辱”二字,唐雎何以做到“不辱”使命的?再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不妨抓住课题的“伟大”和“悲剧”二词,“悲剧”“悲”在何处?“伟大”伟大在哪?

“题好一半文。”教师若能认真在文题上下功夫,我想,语文教学一定会出彩。 二.抓关键字、词切入

一篇优秀的文章通常都有文眼,而文眼有时就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醉翁亭记》

就以一个“乐”字带动全篇 ,《核舟记》则用“灵怪”统率全文。教师在教学时,如能抓住这些文眼,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醉翁亭记》一文,学生最费解的是文章的主题。然而围绕“乐”字作如下引导,便能迎刃而解: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乐”?游人的“乐”与太守的“乐”有何不同?“乐”与“醉”有何关联?

又如:《曹判论战》一文主要表现曹刿的“远谋”,那么“远谋”二字即为文章的“文眼”。授课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两个字作为切入点,巧妙设疑。如:何谓“远谋”? 曹刿的“远谋”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是如何体现的?文章为什么要写鲁庄公?紧扣文眼连环设问,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情节,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论战备,战中作指挥,战后话胜因中的不同表现,很容易理解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以“文眼”切入,犹如下棋,动一子而统关全局。要想赢棋,则需找准所要下的棋子。

三.抓关键句切入

以一句带全篇。许多课文都有主旨句和中心句,全文的深刻思想通过此“一斑”而可窥“全豹”。这时,老师就不妨以此作为切入点,以一句带全篇,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

1.抓抒情或议论性的语句

抒情与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精华所在,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钥匙。如:《老王》一文,可抓文末的抒情语句“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入手,谁是不幸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是个不幸者?谁是幸运者?“我”为什么会觉得愧怍?如果是你,会愧怍吗?你认为“我”是不是个幸运者?一句话牵出所有问题,教师只要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学来容易,感之新鲜。

2.抓自相矛盾句

教材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实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妙笔。从矛盾处入手,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孔乙己》一文,“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说“大约”?既然是不确定,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以此切入,不仅长文短教了,而且学生不难理解孔乙己的悲剧人生,悟出行文的主旨。

3.抓过渡语句

过渡语句往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好似一座桥梁,既连接上文,又牵引着下文,是上下文的枢纽。抓好过渡句,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这样一个过渡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过渡句不难看出“我”的情感倾向,对“百草园”的无比眷恋,对书塾充满了困惑与不满。可设问,“百草园”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竟让“我”如此眷恋?等待“我”的书塾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既调动了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又把更多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适时引导、点拨。

四.抓关键语段切入

段落非常重要,上联篇章,下联词句;左牵阅读,右带写作。教师若从段落上入手,会有意外的收获。如《社戏》一文,可从文末最后一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子”切入。那夜“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好戏子?吃到了怎样的好豆?那夜的戏子真的那么好看,豆子真的那么好吃吗?“戏并不好看,

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终身难忘?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然,其他切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寻找文本的“切入口”不能模式化,要灵活选择。我们相信只要准确地寻找到文本阅读教学的“金钥匙”,就一定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选好切入口,并且设计好主问题,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老师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二)
如何以词句为切入口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如何以词句为切入口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语文阅读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展开的有效解读文本的过程。那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呢?【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一、从词语切入解读文本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就会使其失去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文本内容没有具体的词语来体现,就显得苍白无力。相反,解读文本时从词句切入,熔词、句、文于一炉,语文课自然可以上得厚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就能得到具体的落实。《绿色蝈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1.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狩猎 静谧喑哑窸窣作响喧嚣 篡夺 窃窃自语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惊慌失措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庞然大物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1)窃窃自语

出示文句:“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从句子可以看出,这个词语表现了蝈蝈的叫声柔和优美的特点。

提问:把“窃窃自语”一词改为“鸣叫”,比较两者的效果有何不同?【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明确:“窃窃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叫声柔和的特点,而“鸣叫”只是一般昆虫的叫声而已。作者把“窃窃自语”一词再形象化,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如“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细小的摩擦声)作响,在这喑哑(形容声音低沉、沙哑而含糊)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地清脆响声。”把蝈蝈柔和的、富于变化的、动听的叫声形象地模拟出来,让我们真切直观地感受到蝈蝈叫声的质感。由此,我们才会明白“窃窃自语”一词的具体意思,才能体会法布尔文笔的优美。

集体朗读第3节,读出作者对蝈蝈叫声的喜爱之情,语调轻柔。

(2)惊慌失措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三)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切入口例解

龙源期刊网 .cn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切入口例解

作者:夏俊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教学应该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评析环境描写来展开的,通过分析三要素,揭示小说主题。讲明白“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就算大功告成了。所以,老师们喜欢讲小说,因为小说“好讲”,学生“好学”,有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如果一尘不变地教多篇小说,会让教的人和听的人都感到很乏味。所以,应该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下,寻找各篇小说独有的特点作为切入口,适当调整一下教学的流程和侧重点。这样,小说的教学在围绕“三要素”展开的同时,会显得有所变化,也使得各篇小说的特点显明突出。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相对来说,都比较浅显,谈内容,学生几乎都看得懂。所以,我们的小说教学,不能仅仅以让学生看懂小说内容为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拿到一篇小说后,看这篇小说的什么,也就是说要看懂的是小说写的到底好在哪里,哪一部分对塑造人物、表达主题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

细想来,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小说,有的小说以情节的曲折取胜,比如初二年级课本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突出其情节曲折的特点,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剖析人物,归纳主题。但是,如何切入到情节的一波三折这个话题呢?要找到切入口才好,比如抓住最后一小节“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中“终于”一词,展开对小说情节的讲解。课例如下:

(一)导入语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①语言简明 ②内容完整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四)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当前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每一位老师都在追求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期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订的的,如果脱离开教学目标而随意地确定教学方法,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字、词、句的理解和记忆,那么教师必须对字词句讲解到位并做一些抄写,运用的练习,该让学生背诵的必须背诵的流畅无误;如果一堂课重在掌握篇章的结构和布局、写作技巧,则需要教师逐段分析讲解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味课文、讨论体会,这自然离不开朗读、问答和讨论。如一位教师教《景阳冈》时,将“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教师采用了自读法、讨论法、表演法,让学生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动词,揣摩武松的沉着、机智、勇敢、无畏的品格,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因而有各自的方法要求。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等不同类别课文,各有各的讲法、读法。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就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具体的教学方法亦可灵活多样。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写人的文章,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会人物分析,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体会人物品质和饱含的情感。《地震中的父与子》既要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占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学中,可运用朗读指导、赏析词句、品读感悟、想象延伸、情感渲染等多种方法。《慈母情深》则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评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且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中可运用披文得意、自我感悟,联系生活、加深体验,反思文本、内化情感等多种方法。《学会看病》是略读课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教学中可以通过品析、辩论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可见,在选择教法之前,教师首先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及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每一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特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因此,执教之前,教师应对自己做一个反思,深入寻找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去进行教法上的选择。幽默风趣的老师,可以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和形态活跃氛围,激活思维;驾驭课堂能力强的老师,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学生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书法和绘画天分较高的老师,可以用漂亮的粉笔字和流畅的简笔画,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领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浓厚的艺术味道。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根据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备课无论多么充分,也有些无法预料的情况会发生,教学情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方法也应灵活地变化。例如,当通过朗读和精彩描述唤起了学生的想象与情感共鸣时,若能进一步设疑激思,便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思考。当他们百思不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如果学生合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顿悟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学生的质疑出乎教师的预料。但她没有断然否定学生,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调整预定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这位教师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个别挑山工为了利益欺骗游客的现象。所以我觉得把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认为怎么样?”学生都一致赞同。这样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既尊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德育。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教师应在理解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适当搭配,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五)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2-01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特点的一个平台,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而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敢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迸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可是,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限制,从来也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过多地强调分数,强调多记、多写、多练,而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给设计的,不管学生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然而实际上,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有一个主动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则会想方设法来学习,如此他的自主能力也就提高了,并打破教学模式一贯的呆板、机械、沉闷和单一的做法。可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活”起来,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第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上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然后才能正确运用教学方法。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的,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听老师讲就提高的,还必须会做,愿意做。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发自内心地愿意、喜欢去做,积极思维能力才能显现出来。学生不是课堂上的观众、听众,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要角色。他们主动提出疑问,主动去解决疑难,主动去获得新知识,主动去温习旧知识,主动去巩固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旦形成,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凡是学生能够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的作用是自觉参与,主动引导,耐心帮助,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努力合作探索,深入研究,如此就可以显现师生之间的正确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先让学生走进春天的天地,观赏春天的景色,然后看看他们想怎样写。在学生有了描写、歌颂春天的激情后,去动笔勾勒自己眼中的春天。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春》,这样他们学习课文,不仅有兴趣,而且效果也会很高。
   第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打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关键是和中信心,没有信心的人生不可能是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他们的身心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必须让他们找到自信,看到自己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亮点。这就需要辩证的态度,需要客观的眼光,需要发展的思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调动起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学习也就有了热情,有了动力,有了方向,当然也就有了效果。
   教师进入课堂,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他们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现象入手,使他们找到心情愉悦的关键点,注意力很快集中。当然,教师所选择的引入话题要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多引角度,让他们思考、讨论、研究,把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导向一个适宜他们心理的轨迹,他们的主动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以激情来感染,以爱心来激发,以喜爱来调动。为了使学生找到自信,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故意卖破绽,然后让学生说,教师以“我理解错了,同学们理解得对,看来你们的能力确实不低,这真应验了孔子的那句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呀。”学生通过这些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需要专心,需要耐力,需要执著,但更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发现问题是一种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情趣切入点。教师总是有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兴趣导入他们的心理。当然不能出难题,起码一开始不能出难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看学生真正感兴趣了,一步一步引导,慢慢深入。如讲授高尔基《海燕》,如果一开始就问学生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的象征义是什么,那肯定会难住学生,使他们很难找到自信。就不如他们先找出文中抒情和描写的句子来,这样由易入手。学生的自信,必须建立在有长远眼光的前提下,不要取得一点成就就自以为是,失去奋斗的方向,导致停止探索的脚步。学生打破砂锅问题到底,是一种好的现象,一种积极的表现,教师要适时鼓励,并作为正面的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要有目的,要计划,而不放任自流,随意乱说。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让他们去畅谈。学生有不成熟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教师可以在挫伤他们自尊、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巧妙自然进行修订,既让他们心悦诚服,又能够得到启发。还要避免学生钻入死胡同,或者牛角尖。学生有偏激的观点本不可怕,教师可以给出多个思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体悟出自己考虑问题的面太窄了,而不是教师去训诫,使他们又重新回到保持沉默的老路上去。教师在树立学生自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教师明确。语文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很丰富很庞杂的,必须理顺,以教育引导学生为目的,教师必须经常检验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学生学习的态度来衡量,为学生的自信度打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过是一个策划者和引导者,要努力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信力有机统一,使师生的力量互补,完善整个课堂,将权威型和模式转向民主型模式,将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将单一型转向多维型,将机械型转向灵活型。而做到这些,关键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意识必须发生转变,意识不变,方法就不可能变,效果也就更谈不上了。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课堂呈现出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展现自我的学习空间,具有老师探讨问题的机会,充满自信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如何选择切入口(六)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是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注:现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总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327547/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请选择入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