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5-01 10:03: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小学 高利民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1、音乐播放,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图片展示,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动画观看,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囿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播放录音,给学生听美的体验。

《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再现录像,给学生看美的体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为此我们可以把电视录像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重新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3、下载网络,给学生动手的体验。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演示实物,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兴趣。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试验摹拟,让学生发挥动手的天份。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假设虚拟,让学生畅游想象的天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

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第三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研究课》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研究课题》

研 究 报 告

湖北省当阳市东群小学课题组 执笔 赵国胜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性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生的各种复杂的活动的行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的教育。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现代技术教育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更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在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实施的大背景下,创新所显示出伟大的作用和价值,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因为(1)现代技术教育的运用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动能,吸收广泛的信息。(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育者享有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要自主地选择信息。(3)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4)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和发展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们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

一、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认识。

(1) 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提高了教学效率。

(2) 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特的过程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如: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资源,能完成一些手工操作很难做的工作,效率高。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生动形象的资源情境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美妙的变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在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教学环境应以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前提。

(1)、情感性

现代教育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缺乏社会互动,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创新精神的培养便无从谈起。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最有利于激发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开放性

首先是空间的开放。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了开放性课堂。 其次是内容的开放。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教学,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已需要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与方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形式的开放性,小组合作、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3)、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给予了学生学习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学习的时间与进度,自主评价,这将促使学生成为其自身学习进步的创造者和评价者,实现自我教育。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个性化倾向,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4)、创新性

学习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促使不同领域的信息融会,互补和泛化,有助于学生分析力的激发,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和谐、探索创造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能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

1、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由发散(辐射)与聚合(辐合)两种思维能力的组合,就形成了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内容探究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或过程。它能培养孩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聚合思维则是根据以往经验,向着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找出一个最佳方案或可靠的结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发散而没有聚合,则创新就难以获得结果;而如果只有聚合没有发散,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科学上、艺术上的许多发现、发明或创造、创作,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获得成功。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性思维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源,引导孩子去开展以上两种思维活动。

例如《田忌赛马》一文,就具有发展孩子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的很大空间。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以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为线索贯穿全文。文中介绍了两次比赛,涉及三个人物,脉络清楚,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很吸引孩子。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懂得在竞赛中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合理调配自己的力量,才能以弱胜强。其次是培养孩子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以及质疑、假设等过程,特别是发散、聚合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课文的重点是讲孙膑帮助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使田忌转败为胜,其中包含着孙膑对双方强弱的科学分析,即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是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合理调配力量=最后使田忌转败为胜的结果。其中合理调换赛马出场顺序的格局,是对孩子进行发散与聚合思维训练、发展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如何“转败为胜”的主题来引导孩子思索生学习。通过网络创设的动画情境,组织孩子观察与协作讨论。其中,除了田忌与齐威王第一轮赛马的过程是由教师演示动画来表

达结果外,第二轮赛马就是在孩子学习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协作学习方式,自己上网点击鼠标,按孙膑设计的赛马格局观赏动画演示赛马的结果,从而得出孙膑设计改变赛马的出场次序所以能取得胜利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进而理解田忌在第二场赛马中转败为胜的科学道理。

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假设、推断与发散、聚合思维能力,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孩子通过思考去假设、推断还有没有其他搭配赛马出场次序的格局能使田忌再次取得胜利?然后继续让孩子上网,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发散,假设赛马出场的搭配次序,再以动画显示比赛的结果。各个协作小组又先后分别设计出了除第一、二个两种办法以外的另外四种赛马出场格局。发散假设的结果,都是以田忌的赛马一胜二负而告终。从而聚合得出只有孙膑设计的出场格局,才是使田忌赢得胜利的唯一方法。

通过这样的发散与聚合过程,加深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并对孙膑的仔细观察与科学分析的聪明才智感到由衷的钦佩。

2、师生互动,参与音乐探究,激励创造热情

创造性音乐活动可以是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创作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例如,为了让一年级学生能探索“我创造的声音”,教师课前上网搜集许多声音并加以整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源,通过播放雨声、鸟声、动物叫声等各种声音,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寻找并创造声音,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有的学生能用纸创造六种声音,即:撕、揉、抖、拍、打、翻书等;还有的学生用文具盒创造许多声音,如:开、关、拍、敲(敲文具盒、用文具盒敲其他的东西)摇、丢在地上等。老师及时发扬表扬的激励功能,将学生创造的这些声音当场进行录音、采编并播放,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创新,并对生活中的音源有了新的认识,真正体会到生活是音乐的源泉,在潜移默化中,既激发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加深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常鼓励学生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跳音”符号时,为了让大家乐于创编儿歌,老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超链接,将音符与跳音符号做成“演示文稿”一边放映一边听赏有跳音的歌曲,让学生仔细观察、听辨跳音符号的特点与演唱作用,并表示老师将把创编得最好的儿歌做成 “演示文稿”展示给全体同学,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创编儿歌,其中一个学生编了如下的儿歌:

“小小圆点真奇妙,跟着音符上下跑。它的名字叫跳音,唱得短促又轻巧。”

老师立即将这首新颖有趣的儿歌用“演示文稿”做出来,让全体学生边读边记,加深了对乐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新颖性与独创性,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再见到跳音符号时,象见到老朋友一样既会认又会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3、提供机会展示自我,尝试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己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

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新《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异步、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很好地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由于操作上的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从直径与周长的变化数据中寻找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设计如下:(1)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有直径长度的圆,围成圆的曲线可以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还有一个供学生记录操作数据的统计表;(2)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可以计其长度增长或缩短,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围成圆的曲线同样可以展开,并能测量出长度;(3)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电脑求助,电脑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了一个计算器,便于学生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计算每一次操作的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顺利得出圆周率。

4、提供想像空间,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勇气和创新精神,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如在教学思品课《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课文时,教师将课文中所讲述的张英和叶侍郎两家的故事,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影响了别人休息主动上门道歉等事例制成生动的CAI课件放给学生们看。接着,又把制作好了的描述三位小学生在别人家窗户外大吵大闹,住在楼上楼下的人乱扔垃圾的CAI课件放给同学们看。两种不同的行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并提出:张叶两家的矛盾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应该怎样更好地防止影响别人的行为发生?

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各抒已见,并力求达到学生的答案不唯一,体现出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长期这样训练,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行为的逐渐形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5、学生在“领悟”中创造知识

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过程,必须特别重视对领悟能力的培养。概念、原理、软硬件设计规范,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都要加以理解,而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领悟能力,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去验证,或者创造条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去领悟。学生由对知识的不求甚解,到根据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自我悟出知识的内涵,对自身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创造过程。

改进学生作文的评价过程; 评改过程中,很多时候,课堂气氛往往难以活跃。其实,作文评讲也可以把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创设情境,打破课堂上单纯的教师评讲或师问生答等沉闷局面,发展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布置学生写《校园一角》时,为了更好的进行评改,我用摄像机将校园内有代表性的地方拍下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作文评讲时,根据学生描写的对象,依次放映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比较自己的习作还有哪些不足,其他同学也在此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认识到自己的不

第四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刘 琴 泽州县大东沟教学区辛壁小学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⑴如今,现代教育技术就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依据,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性探索。旨在通过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正文】

创新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产品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方法和已有的知识积累等在创新主体上的综合表现。⑵近年来,各国纷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着重在于对学生自我潜能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和发展。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求异能力、个性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及多途径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依据,阐述

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安装支撑点和着力点

创新不是任意随便的发挥,学生对一问题的观察分析、比较辨别、探究解决必定应遵循一定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出合理而又有价值的答案,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教师引导思维的过程如同破竹一般,从头至尾顺理成章地进行,学生获取的思维方式虽然规范而正常,却没有创新的成分。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展示多个相关的链接材料,不同的观点,多样的联系。这些材料和观点中本身就贯穿求同或求异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在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时提供参照物。循着不同的路径就得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实的认识也不尽一致,这就形成了发散式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⑶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⑷

1、优美的音乐播放,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每节课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不仅

能调节课堂的气氛,改变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心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为学生营造主动、轻松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在课堂内轻松愉快、积极活泼,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自由地驰骋在辽阔的天空,浮想联翩,不时擦出独特而新奇的思维火花。

3、视频短片的播放,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一段精彩的小视频会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烈。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因此,利用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竞争情境,激励学生求异创新。

1、创设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情境。

创造性思维,即不同于传统的一般答案或方法,它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或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多个可能性。⑸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经常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的问题,创设竞争情境。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就以二年级语文《狐狸和乌

鸦》《会走路的树》《狼和小羊》等文章为例,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2、创设竞争情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示课上我们经常利用投影仪,把学生的不同答案直观地呈现给全体学生,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自己的思路,还知道了其他同学的不同的思路,同时为了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思考,这样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教学中,教师会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等而在作业的设计上实行分层设计。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做些课内作业;中等生可以稍微加些难度;水平好的学生可以除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中,加做一些课外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和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励学生求异创新,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强化和训练自己创新思维的平台。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要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平台进行教学,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现代教育技术能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⑹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亚里斯多德说:“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⑺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出的逼真的立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青蛙看海》一文教学中,课件呈现给学生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海面上波翻浪涌,伴随着磅礴的惊涛声,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它还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对大海的了解展开想象、交流讨论,最后围绕着话题和要求将自己想象的内容讲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想象,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2、现代教育技术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斐斯泰洛奇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受其他的指引,则将使人类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迟缓”。新课程明确指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把时间

第五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5041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1,关于创新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关于创新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强劲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创造力资源 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所要求的人是具有高知识水 平,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的人.而目前人才已经进入了能力建设时代.经济发展依赖于更好 地应用机器,应用资源,应用资本,依赖于人的创造能力,人再次超越了资本.所以,处于 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大力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各项素质.可以看出,未来时代,人才 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挑战将是最为严峻的.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强调四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适应能力,三是竞争能力,四是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 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是四大能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 大力加强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仅关系到个 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 " 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 "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近日,教育部推出了《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在该计划中, 特别强调了创造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这几年内中国教育的主要工作 任务. 可见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已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 的主课题. 2,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现代化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 经济, 科学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 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 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其 实质是: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 根本特征的.其特性有两方面: 1.全体性.这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 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主动性.它的要点为: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素质教育要求是教与学始终统一在和谐的整体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是主体, 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学 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的交互性等特点,为进行 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机遇. 1 综合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步骤: 课题研究目标和步骤: 步骤 1,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我们用 4 年时间来研究这一课题,前一年为尝试,探索阶段,后三年为拓展,深化阶 段,目的是以新时期创新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建立培养创新能力为 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把我校建成一所充分发挥师生创新潜能的创新型学校. 具体研究目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 2) 通过针对创新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和开发,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培 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创设归纳构建符合城镇学校现代教育投入水平并能充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 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4) 形成能够充分体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评价方式. 2,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 步骤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创新氛围 的现代教育环境,而这一环境的创设又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尝试将 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研究步骤如下: 1)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数字校园,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 3)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4)构建现代教学评价方式; 5)总结课题,展示成果. 也就是要做到:观念创新→环境创新→模式创新→评价创新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 环境创新→模式创新→ 三,实施和收获: 实施和收获: 1,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教师仅凭职前教育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已远远不能胜任信息化时代 的教学工作.没有"管用一生的教育" ,只有"贯穿一生的学习" .教育孕育了未来世界的创 造者,因此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与推动者,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1)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 世纪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指

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工具,通过校园 网络,Internet 有效地学习和交流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实际上,教师 在现代教育中充当了现代教育媒体的控制者, 组织者和协调者等多种角色. 课前要组织设计, 制作,处理教学信息,课堂上应胜任操作,控制教学信息,协调媒体之间的关系,做好质疑 答题, 并积极消除学生注意力过于转移或过度依赖媒体等不利因素等, 都成为教师要重新学 习内容, 2 2)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素养.因为要学生领会创新,能够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能 创新,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素养才能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 志.教师的创造素养包括:①创新意识,即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 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 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去解决 问题的态度和意愿.②创新精神,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 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 是创造力的源动力, 决定了人们对创造 寄予无限的希望.③创新能力,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 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为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技能, 学校立足实际, 采取了多种方式 和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如组织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 校本培训等, 让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两方面得到同步提高. 其中值得一 提的是我们将博客(BLOGER)的思想引入教科研工作中,课题组特地自主开发了《教学日 志》系统,教师写网上教学日志成为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之一,博客的核心思想就是"终身 学习" ,每一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发布在学校网站,形成博客群.这一新型的教科研方 式,受到教师及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另外,为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在培训的同时, 推出了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一系列相应的机制,从多个方面督促教师们走向专 业化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数字校园,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数字校园,创设新型的教学环境; 我校是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促进了学校设备设施的发展, 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各种功能室的出现优化了办学条件,使现代教育办学手段不断 完善.经过每年的分批投入和更新,我校目前已经建起以校园网为核心的设备先进,功能齐 全的教育环境,具体标准如下: 硬件投入方面: 硬件投入方面

: 1)拥有 5 个机房,7 台服务器,一个教师课件工作室(即教师备课室) ,一个学生硬件 维护实验室,共 450 多台高性能计算机,人机比达到 6:1; 2)大楼之间以 1000M 光纤连接,100M 到桌面; 3)以 100M LAN 方式接入 Internet(当地教育城域网) ,还接入了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 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 软件应用方面: 软件应用方面: 1)开通了 WEB,MIAL,FTP,流媒体点播等服务功能.为每一位教师开通 Mail 服务, 并提供 FTP 空间,已经开始实行电子备课和网上教研(Blog) ,为每一位拥有个人主页的学 生提供免费的 50M 支持 FTP 和 ASP 的空间,并为其解析二级域名,提供免费计数器,留言 本和 E-mail,鼓励他们做"网络的主人" ; 2)自行开发了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校内教学管理系统,BBS 系统,学籍管理系统, VOD 点播系统,在线课堂系统等. 3)拥有大容量的现成(购买)和自建的资源库.其中在线视频资源已经超过 200G,软 件资源超过 50G,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我们认为这一校园网络是建立在高度应用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 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我们称这样的环境为"数 字校园" .我校关于"数字校园"构建的课题为温州市的一个重点课题,2004 年 6 月份成功 结题, 并获得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论文二等奖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 3 学信息技术教育委员会组织) .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组织的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活动中,我校获得了 3 个一等奖,2 个二等奖的令人瞩 目的好成绩,在本地甚至全国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3,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然后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所以要把教学模式作 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 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指按照 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形式,它是教育思想,教与学 理论的集中体现.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禁锢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发展最主要 的桎梏. 只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才会带来学生能力的创新. 总结 4 年来我校课题组的教育教学 实践, 已经归纳并形成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 并能够积极有效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主要 教学模式. 1) 讲授——演示"

模式. ) 讲授——演示"模式. " ——演示 以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把计算机作为 新的教学媒体来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和交流.模式结构流程(见图一) : 创设情境 引导思考 学习交流 (图一) 训练运用 总结评价 这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为主,以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主的教 学模式, 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是属于较低层面的整合, 属于 CAI 的范畴,但比较适合平时的教学需求.因为"即使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 动,这种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然,必要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完善,优化这一教学 模式,克服它所存在的不足. (刘茂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 )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讲授的形象性,生动性,克服教 师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以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教材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和质量;以多种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引发创新火花. 2) 问题—探究"模式. ) 问题—探究"模式. " 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情境式整合教学媒体,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 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 极地完成各种任务, 并通过与其他学生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尤 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超文本特性,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而发展了其创新能力. 4 "问题—探究"模式的具体教学流程见图二: (图二) 3) 主题—协作"模式. ) 主题—协作"模式. " 该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 (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 设探究学习情境; (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 Word, BBS 等,形成意见并发表; (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 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 PowerPoint,FrontPage 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 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见图三: 5 (图三) 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分为竞争,合作,伙伴,角色扮演四种.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介手段收集大量信息,并且要从内容丰富,门类众多的知识 信息中提取出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数据和素材, 进而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获得的信息 进行整理, 组织或者再创造,组建自己的学习展示平台. 通过这样的

第六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人所生存的环境打破昔日的相对稳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基本态势。每个人要想在如此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不辱教育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是一所创建10年新的学校。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基础教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是海东地区“标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学校现状,我们只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⑴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⑵脑科学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常是由化学递质传导的”。当来自外部的信息能与人的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脑的思维活动起来;与之相反,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带有阻断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抑制、阻碍。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利用媒体提供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就能激活、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界说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创新能力指创造、设计、发现或发明能力,是解决相对新颖或不熟悉问题的能力。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指利用、操作、实施、应用问题求解过程—针对具体的和相对熟悉的日常问题。实践能力一般表现为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改善环境,以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间,新建了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摄像机,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从而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督导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培训。该项实验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师资培训中,首先抓好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通过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同时,学校领导带头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视野中的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狠抓观念更新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对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二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教师、媒体、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大班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等专题讨论;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三是督导。学校领导与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实验班级,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督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⑴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有教材、排入课表)、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编程等兴趣小组活动)和其它环境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⑵劳技课整合。将劳动课和科技活动课整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⑶社会实践课的优化。将《课程计划》中的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拉通考虑,设计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所获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遵循四项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就是在学习中,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利用其优势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⑵参与性原则。在实施中,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看到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⑶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和开放。而开放性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⑷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课件的效益性,制作的适度性,使用的适时性。效益性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度性是指在制作时,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要注意适时,不能像放电影那样整节课使用,应选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五、研究内容

1、探究教学策略

⑴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①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便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功效集一身的特点,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增大信息量,强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画变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生动有趣的画面:蓝蓝的天空,闪烁的星星,粉红的睡莲,飞动的蜻蜓,可爱的小蚂蚁,生动地再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过程,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了夏夜的美景,而且感受了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②优化学习资源,深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容易理解,对抽象的、陌生的知识难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或者陌生的,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世界等特点,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陌生知识形象化,将其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惊叹原来是这样。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如科学课《卵石的形成》,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编制了包括实地考察、初步推测卵石的形成原因、卵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巩固练习与知识应用、扩展知识等内容的资源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声声惊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⑵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不断地猜测、联想、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进行对比:

传统教育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单一感官刺激 多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行进 多路径行进

孤立学习 合作学习

信息传递 信息交流

被动学习 主动/探索/探究性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 批判性思维和有见地决策

后摄反应 前摄或有计划的行为

孤立的、虚构的情境 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情境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只有信息化教育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数学组还总结出“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②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文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出自

检 测 内 容 成绩统计(人)

优 中 需努力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的不足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会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合作解决问题 能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 从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等意识已逐渐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六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下面试举例:

例1:在2015年和2015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获小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创新方案设计获二等奖5篇;电脑绘画及程序设计获二等奖3篇;科学幻想绘画获二等奖2篇;电子报刊项目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2、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⑴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94名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答案统计(人)

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不了解

(1) 有所了解

(44) 比较了解

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不会(2) 会基本操作(75) 熟练(17)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8) 计算机(39) 其它(47)

你所用的教学课件的来源 商品软件(11) 网上下载(47) 自制软件(36)

能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策略 能(29)有时(56) 不能(9)

能否创造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能(33) 有时(54) 不能(7)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希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愿望极强,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基本应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的最优整合,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使学生逐步具有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信息素养。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灵活、较高水平的应用计算机已有了良好开端,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科服务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已成为绝大部分教师自觉的要求。

⑵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15年以来,参加各项比赛课和技能比赛中,先后有 14 人获一等奖,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有 40 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 16 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仅2015年我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确认为海东地区级骨干教师。

3、构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在六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模块。”

4、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⑴深化了我校《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既十分重视突出自身特点,又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其它课题相整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把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同时又促进了其它课题的深化和发展。

⑵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改实验,充实和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各类报告[5(4)班家长 谢立新 ]

课题实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海东地区家长示范学校”、 “青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等。

七、几点认识

回顾六年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5、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6、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015年5月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8057/

推荐访问: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